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五次已知的物种大灭绝

在十八世纪以前,没有人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某个物种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不见。美国的建国者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头脑之一。他是这么说的:

“大自然绝对不会让以下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允许任何一个动物物种灭绝掉;二是允许她的伟大作品中,存在任何会遭到破坏的薄弱环节。”[1]

但是,从十八世纪开始,在美洲大陆上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巨兽”的化石,它们有的是一颗巨大的牙齿,有的是一根巨大的腿骨。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巨兽”的化石

这些化石被送到了当时科学的中心欧洲,在法国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位历史上最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居维叶。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居维叶

他研究了从世界各地送过来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化石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至少在当时来说,绝对是惊世骇俗的。这个结论就是:物种会灭绝,而且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是广泛存在于地球历史上的事件。

从此,在生物学圈子中,就诞生了一个新概念:物种灭绝

这个观点一出来,就如同很多其他生物学上的新观点一样,遭到了很大的质疑。

  • 最不满意的当然是宗教界人士,因为《圣经》中明确记载了,上帝在第六日创造了所有的生物,但从没有记载过任何一种物种的毁灭。
  • 不过,科学界接受起这个观点来,倒是比进化论要快速多了,关键原因是证据越来越多。

到了 1812 年,居维叶凭着一己之力就已经从数量庞杂的化石中整理出了 49 种已经灭绝的脊椎动物。没过多久,安宁在英国多赛特的一处海岸石灰岩崖壁上又发现了一块巨兽的化石,那是属于一只巨大无比的鱼龙的化石,虽然按照后来准确的定义,鱼龙并不算是恐龙。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鱼龙化石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恐龙发现史的开端。随后,无数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得科学界没有人再怀疑在远古的地球上生存着许多我们从未见过的生物。

生物学家们接下去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灭绝生物生活的年代和它们灭绝的年代。随着化石数量的不断增长,一个惊人的结果慢慢浮出了水面,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

那就是,这些灭绝的生物似乎都是在一个相对于地质史来说极为短暂的时期中集体毁灭的,这样的恐怖时期还不止一个。于是,又是居维叶,第一个提出了大灾变学说,他认为:

地球上的生命曾经受到过多次可怕事件的干扰,不计其数的生物成为这些灾难的受害者。

居维叶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地球的历史上,肯定是不止一次遇到过一些可怕的事情。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本顿是这样描述物种大灭绝的:

在生物大灭绝期间,演化树上的大量树枝被截断,就像是有一个手持巨斧的神经病发动了疯狂的攻击。[2]

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准确地绘制出地球历史上物种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地球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物种大灭绝和若干次较小规模的灭绝事件。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可能从这张图上,你感受不到物种大灭绝的惨烈程度,原因在于,这张图的纵坐标是科的数量,而不是生物总数,所以,即便是某一个科中只有一个物种挨过了大灭绝,在这张图上,这个科也算作幸存者。实际上,在物种层面上的损失,远比这张图上展现出来的要巨大的多。

综合了维基百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信源的数据,具体来说是这样:

  • 第一次奥陶纪大灭绝, 距今约 4.4 亿年,海洋中 60% 的物种断崖式地消失了,你现在可以再看一眼那张图,感受一下那种毁灭的可怕,从地质年代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夜之间超过一半的物种死绝了。
  • 第二次泥盆纪大灭绝,距今约 3.65 亿年,这次更惨,海洋中 70% 的物种惨遭灭绝。
  • 第三次二叠纪大灭绝,距今约 2.5 亿年,这是地球历史上的至暗时刻,灭绝的惨烈程度堪称恐怖,至少有 96% 的海洋物种被团灭。 而 70% 的陆地物种也在化石记录中消失了,再也没有回来。
  • 第四次三叠纪大灭绝,距今约 2.1 亿年,76% 的海洋和陆地物种消失。
  • 第五次白垩纪大灭绝,距今约 6600 万年,包括恐龙在内的 80% 的物种彻底消失了。

这就是五次物种大灭绝,但是请注意,刚才我所说的这些数字都是指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指具体的个体数量。如果要算具体个体的死亡率,那可能还要更高。能幸存并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生物就跟中了彩票差不多,它们的延续多亏了那么几个受到惊吓、奄奄一息的幸存者。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五次物种大灭绝?

在那个时期,地球上到底经历了什么恐怖的事件呢?很遗憾,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嘛。

白垩纪大灭绝事件

我们现在唯一能回答的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灭绝,也就是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事件有一个元凶,那就是一颗直径超过 10 公里的小行星撞在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对这一事件,现在证据已经非常充分了,既有地层中金属铱含量显著升高的证据,也有相吻合的陨石坑证据,还有计算机模拟与天文观测的证据。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地层中金属铱含量显著升高

但我们只能肯定这次事件对第五次灭绝起到了关键作用,却不能肯定这是唯一的诱因。因为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无法回答:

为什么在地球所遭受的数以千计的撞击中,单单是那次 6600 万年前的撞击能造成这么惨烈的物种大灭绝呢?

至于另外四次物种大灭绝,我们就更加不能明确原因了,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多如牛毛。即使去掉那些明显不靠谱的观点,有关灭绝原因的理论数量也要比所有大大小小的灭绝事件的数量还多。至少有 20 多个罪犯被认为是灭绝元凶或者是主要帮凶,包括

  • 全球变暖
  • 全球变冷
  • 海平面变化
  • 海水氧含量骤减
  • 传染病
  • 海床甲烷气大量泄出
  • 小行星撞击
  • 超新星爆发
  • 超级飓风
  • 巨型火山喷发
  • 以及灾难性的伽马射线暴
  • 太阳耀斑爆发等等。

但是,所有的假说,给我留下的印象都一样,就是“海量的猜测,微量的证据”。前三次大型的灭绝事件似乎与全球变冷有关。但关于更进一步的细节,就基本上没有共识了,包括它们发生的是快还是慢。就拿第二次泥盆纪大灭绝来说,这次事件的跨度是几千年呢还是仅仅几百年甚至几年呢,科学家们争论不休。不过,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那次灭绝事件之后,脊椎动物登上了陆地。

剩下的 20% 是怎么幸存下来的?

实际上,比“到底是什么原因灭光了当时地球上 80% 的物种“更大的谜团是:剩下的20%是怎么幸存下来的?

比如,

  • 最近一次的白垩纪大灭绝,为什么那次事件对每一只恐龙都是灭顶之灾,但是其他一些爬行动物,比如蛇和鳄鱼,却能逃过一劫呢?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有一种恐龙幸存了下来,成为了今天的鸟类,但它又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这也是一个谜。
  •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海洋中。所有的菊石都消失了,但是与它们有着差不多生活方式的鹦鹉螺目软体动物,却依旧繁荣。
  • 而在浮游生物中,有些种类几乎死光。比如,有孔虫损失了 92% 的数量。但是其他一些像硅藻这样的体形相似、又与有孔虫一起生活的物种却幸免于难。

这些现象都有着非常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如果在事件发生后的数日之中,整个世界满是又黑又呛的烟雾,那么很难解释那么多的昆虫是怎么活过来的。像甲虫这样的昆虫,或许还能依赖木头或周围其他一些东西而生存,但是那些像蜜蜂那样的昆虫,需要阳光和花粉,它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对生物学家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谜题。

最难以理解的恐怕是海洋中的珊瑚居然幸存了下来。要知道,珊瑚是最娇气的,海水的温度、酸碱度一点点的变化,都会导致珊瑚的大面积死亡。但是,珊瑚居然在那次撞击事件中幸存了下来,这真的是一件怪事。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对物种大灭绝事件的细节了解的越多,谜团也越多,这激发了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然而,真正令科学家们感到无比震惊的是,在研究那些遥远的灭绝事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实,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就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断崖时刻。

[1] 伊丽莎白·阿尔伯特著《大灭绝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 P36

[2] Michael Benton, When Life Nearly Died: The Great Mass Extinction of All Time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2003), 10

现在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吗

背景灭绝

首先我们需要一点前置知识。在声学和信号学中,有一个词叫背景噪音,这个大家都不陌生,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频道的地方就能听到沙沙声,这个就是背景噪音。

生态学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提出了背景灭绝的概念。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物种也会天然灭绝,我们通常用每年每 100 万个物种中会灭绝多少种来做定量分析,在正常地质时期的灭绝速率就被称为背景灭绝速率。

生物学家们计算背景灭绝速率的方式主要是靠分析化石记录,复杂性和难度都非常大。而且,每一种类型的物种背景灭绝速率相差很大,目前研究的最为彻底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现在生物学家们的结论是,哺乳动物的背景灭绝速率是 0.25 ,也就是每 100 万种哺乳动物,每年会有 0.25 种灭绝。

这个有点抽象,我再给你换算成你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今天地球上生存着大约 5500 种哺乳动物,那么正常来说,每 700 年差不多就会有一种哺乳动物消失。

当然,因为地球上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物种,正常年份,产生的速率是大于灭绝速率的,所以地球上的物种总是在不断地变多的。但是,物种大灭绝时期则不同了,相比于背景噪音的嗡嗡声,大灭绝就像是一声惊雷。

我们的时代

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事实可以说震惊了生物学界,但是,随着对物种大灭绝的深入研究,一些更加令人震惊的事情逐渐被坐实了,那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种灭绝的速率远远高于背景灭绝速率。我给大家举出几篇较新的科学论文。

2014 年 8 月,在《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这本 SCI 核心期刊中,多位生物学家联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根据他们的研究:

在现代人出现前,物种总体灭绝速率是 0.1,这个可以看成是物种背景灭绝速率,而现在,这个数字是 100,增长了 1000 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他们估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数字很可能还会比现在高 1 万倍。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这也被称为全新世大灭绝或者人类世大灭绝。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类世的年代分界线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可以从农业革命开始算,大约数万年前。虽然会有争议,但是争议的年份也是在一个数量级之内的。

2015 年,发表在另外一本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论文表示:

现在地球上哺乳动物的灭绝速率是过去的 20-100 倍。物种的灭绝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250 年后就可以达到恐龙大灭绝时的程度。

第六次大灭绝已经来临,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共识了。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多样性大厅中央,有一块主展板,上面写着这样的话:

“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六次大灭绝之中,这一次的原因仅仅只是人类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

这可以看作是科学共同体对这次大灭绝事件的态度。

物种-面积关系式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造成物种大灭绝的呢?原因不止一个。

在生态学上,大家公认的定律少得可怜,在这些定律中,有一条被所有人一致接受的定律,叫做

物种-面积关系式,它被称作这个学科中最为接近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定律。它的内容是:

面积越大,能发现的物种数量越多。

这很像是条公理,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这个定律可以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越大,其他生物的生存范围就越小,物种的数量也就越少。

走到哪里,灭到哪里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消灭物种主要靠的是捕杀,走到哪里,灭到哪里。

  • 3 万年前,智人通过俾斯麦群岛以及所罗门群岛横渡太平洋,生活在这些群岛上的生物就遭了秧。根据《科学》杂志 1995 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估计有 2000 种鸟类因为人类的到达而灭绝。
  • 大约 2000 多年前,人类来到了马达加斯加群岛,几乎灭光了岛内的所有巨型动物,例如象鸟、狐猴、马达加斯加河马等等。
  • 大约 1500 多年前,人类来到了印度洋群岛,这些岛上的几种巨型龟以及包括渡渡鸟在内的十多种鸟类被团灭,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岛上的物种之所以这么脆弱,就是因为它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种群数量也不多,对人类完全没有警惕性。据记载:

人类第一次在毛里求斯见到渡渡鸟的时候,这种胖胖的长的像肉鸡一样的鸟完全不怕人,亲热地围在人们身边转。当然,人们也毫不客气地把它们变成了烧烤。没过多久,就把这种天赐美食给吃绝了。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渡渡鸟

在陆地上,情况也没好多少。

  • 欧洲的原牛、野马,塔斯曼尼亚的袋狼
  • 非州东南部的斑驴,还有大海牛、福兰克狼等等,

都被人们赶尽杀绝了。眼看着就要灭绝的一种大型动物就是非洲的白犀牛,还剩下最后一只,你愿意的话,可以在网上观看直播,亲眼目睹一个物种的灭绝。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非洲白犀牛

森林砍伐

比捕猎更狠的是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如果把捕猎想象成狙击枪,那么森林砍伐对物种而言就是大炮。还是根据物种-面积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年丢失 1% 的森林面积,就会导致大约 0.25% 的物种消失。如果我们非常保守地估计热带雨林中有 200 万个物种,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年要损失 5000 个物种,一天就是 14 个。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

但是,捕猎和森林砍伐对于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2004 年,顶级期刊《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是《气候变化引发的灭绝风险》。约克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斯·托马斯领导的团队发现:

在最低水平的变暖假设下,全部物种中,会有 9% - 13% 在 2050 年前被“划定为灭绝”。在最高水平的变暖假设下,这个数字将是 21% - 32%。

取一下平均值,结论就是:全部物种的 24% 正在走向灭绝。

当然,这篇论文刊登后,也遭到了比较多的挑战。有些科学家认为托马斯高估了,有些则认为他低估了,但是,所有对托马斯论文的挑战,都只不过是在一个数量级范围的微调,没有人否认惊人数量的物种正在走向灭绝这个事实。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全球变暖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造成了珊瑚的大面积死亡,因为珊瑚对海水温度特别敏感,上升一点点都会导致珊瑚虫的死亡。

全世界大约有 25% 的鱼类生活在仅占海底表面积 0.1% 的珊瑚礁海域。过去 30 年,全球已经有约一半的珊瑚消失了,那些赖以生存的浅海生物也失去了它们的家园。

全球变暖真的是由人类造成的吗?

你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全球变暖确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吗?在各类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名人反对这个观点。但是,你只要留心,你会发现,在这些名人当中,你几乎找不到真正的科学家。最能代表科学共同体的观点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为 IPCC 的报告。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 IPCC 在 2007 年的报告中,把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置信度标记为“非常可能”,
  • 到了 2013 年改为了“极有可能”,标记为至少 95% 的可能性。
  • 现在又一晃几年过去了,新的报告还没发布,但几乎可以肯定,可能性指数会进一步上升。

人类是否能成为第六次大灭绝的幸存者?

2014 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科普书,很多媒体把它比作《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大灭绝时代》,我现在手头就拿着它的译者叶盛老师送给我的书。在书的最后,第 375 页到 376 页上写着这么一段话:

“在我们亲手制造的灭绝事件中,我们自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可能性之一正是:我们自己也终将被我们‘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所消灭。”

这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虽然逃脱了演化的束缚,但人类仍要依赖于地球的生物系统和地理化学系统。我们扰乱这些系统的行为,比如热带雨林砍伐、大气组成改变、海洋酸化,也令我们自身处于生存的危险之中。

我真诚地期望,在未来,揭晓谜底的不是地球上仅存的最后一个人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