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較為短暫,貢獻了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月牙彎彎兒


清朝皇帝的權力是巔峰。缺乏挑戰,就很容易顯得有魄力。舉個小例子,要是咸豐、慈禧跟崇禎一樣糾結遷都問題,那清朝早就提早結束了。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吹捧某個古代帝王的,話語權從來在官方。吹雍正最主要的理由是他給朝廷盈利了,極大地充實了國庫。考慮到這邊追求經濟發展,肯定以經濟利益為首,這樣一個不但敗家,還能賺大錢的皇帝肯定是值得吹一吹的。相比康熙和乾隆這兩個敗家仔,他可說是非常偉光正了。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雍正就是天。按照現在的角度,盼青天是不切實際的,改變不了制度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穿越回古代,如果經歷了康熙、雍正兩朝,我的肚子告訴我,雍正王朝吃的飽一點。在封建王朝的大環境中,我盼一下青天是正常的。一樣的,康熙搞“永不加賦”是在把實際人丁數量增加了428萬人基礎上的“永不加賦”。而且從康熙53年到61年,這個定額又增加了差不多69萬人。到了雍正13年,定額比康熙五十年的定額增加了180萬人左右。前三絕對是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過後就一個嘉慶稍微夠,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四大廢物,要麼庸才要麼好色要麼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天天跟著康有為跳大神要麼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當上皇帝的。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出來前,雍正在歷史教材和民間的存在感都極為低下。記得當時的歷史教材寫的是康乾盛世,直接把雍正的名字抹掉了。民間對雍正的印象就是呂留良案,雍正的頭被呂四娘砍了。至於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民間根本不知道。當年《雍正王朝》播出後,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都在議論是否涉嫌洗白雍正。如果當年有知乎,最熱門的話題估計就是“雍正王朝是否洗白雍正”。中國歷史上的讀書人事實上是藉著孔孟之徒的名義幫助皇家治理天下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地位提高到共治天下的程度。雍正的變革傷害了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以及後世子孫和門徒都極力詆譭雍正的形象。

1.雍正時期西北打仗,其實負擔還是很大,導致國庫是是前所未有空虛。

2.雍正死那一年,給乾隆時國庫還是沒錢(西北打仗後沒幾年就是死了,國庫還沒恢復過來)

3.雍正時期,文字獄興起。雍正過於殘忍點

4.雍正在位13年,在豐功偉績上明面上比不上他爸還有他兒子。但在勤勞還有改革弊政上的決心無幾個皇帝能及(同比下,如果崇禎有雍正那樣魄力也不至於那麼早身死國滅)。

我覺得雍正的口碑扭轉大概率應該是跟故宮有關係。這幾年故宮成網紅,開端就是把雍正的官方檔案畫像和雍正著人畫的Cosplay畫像做成了調皮的GIF。緊接著下一步,又是推了雍正這個工作狂每天批的奏摺量,然後又把他御批裡“朕實在是疼你”“真就是這樣的漢子”類似這樣有意思的句子摘了很多出來推成了網紅句。然後後續還有展示了雍正那些好看的各種文物出來和他兒子農家樂審美的對比梗也火了。幾輪下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這些火的網絡梗被吸引來去了解這個人。然後慢慢了結這個人各個方面,知道這個人這麼能幹,有這麼大貢獻。有上幾年,對他的印象就慢慢慢慢的扭轉了。

以前主流大眾對他了解不多的,就是一個或幾個少的可憐的概念。故宮應該是有不小作用的(而且這幾年故宮也同樣成了年輕人裡的網紅,成了年輕人心裡的大IP)。雍正歷來在士人群體中口碑較差,皇漢明粉思潮中包含了反公知思潮,並由此衍生出了反士人、崇閹黨,反自治分權,崇集權專制的思潮。雍正在士人群體中口碑差,自然在這波思潮中地位上升。在加強集權方面,雖然康雍乾三代都在加強集權,但雍正打壓地方士紳、自治豪強比較突出,符合這一波思潮中反自治分權的思想,康熙和乾隆加強集權專制則主要集中在中央。


歷史深度揭秘


承上啟下的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1722-1735)只有短短十三年的時間,然而它在持續138年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政治方面——繼承和發展康熙朝許多好的政治制度,創立了許多有利於維護統治的新的政治制度。

  • 強化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起源於康熙二十年,有助於使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制定措施。雍正把密摺的範圍和內容擴大了,並把這一制度固定下來,為後世所繼承。

  • 設立軍機處

為了加強皇權,康熙時成立了南書房,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級官員下達命令,努爾哈赤以來的八旗議政制度對皇權的威脅徹底解除。軍機處一直到清末才被內閣制度代替。

  • 秘密建儲制度

鑑於康熙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於元年八月宣佈秘密立儲法。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為後世所繼承,有效維護了皇族內部的團結穩定。

  • 整飭吏治

康熙末年,吏治腐敗,無官不貪。雍正上臺後嚴厲整飭吏治,獎懲分明。官場風氣為之一變。為乾隆朝開好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廢除賤籍

雍正王朝連續幾次廢除明朝以來的賤籍制度,擴大了農業生產的人口,穩固了統治的基礎。清朝統治的合法性進一步增強。

整頓財政——實施新的經濟政策,有效發展了經濟,增加了國庫收入。

  • 整頓財政

康熙末年,國庫空虛,虧空嚴重。雍正設立會考府,嚴厲追繳虧空,整頓財政秩序。有效緩解了康熙末年的財政危機,到乾隆元年,國庫存銀七千萬兩,為乾隆盛世打下了雄厚的財力基礎。

  • 火耗歸公

雍正五年,火耗歸公制度正式實行。將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員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養廉 。

  • 攤丁入畝

雍正元年實行的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全國。

  •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這一制度雖然犧牲了官僚士大夫的利益,但取得了天下民心,有利於維護王朝的統治基礎。

民族政策——繼承與創新並舉,有利地維護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

  • 改土歸流

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任流官。解決了數百年以來西南地區叛亂頻繁的頑疾。對國家的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 設置駐藏大臣

雍正五年,設置駐藏大臣,對於中央政府有效加強對西藏的統治有著重要意義。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軍事方面——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解決了康熙朝在西北的軍事隱患。

康熙帝雖然三徵葛爾丹,但沒有徹底解決隱患。雍正元年,年羹堯、嶽鍾琪用兵西北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奠定了國家疆域的完整,為乾隆朝征戰新疆打下了出兵的根據地。

雍正一朝雖然只有短短十三年,但雍正皇帝勤於政事,雷厲風行,建章立制,把江山打理的井井有條。乾隆手中接過來的天下已經是一派盛世景象。我們可以說,沒有雍正這十三年的兢兢業業,就沒有大清康乾盛世的輝煌。


埋首故紙堆


康熙和乾隆因為在位時間久,很容易就會把雍正這一雍正這一朝忽視掉。雍正這一朝確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雍正才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

刷新吏治

雍正四十五即位,在官場混跡二十多年,不比從小深宮長大的皇帝。對於官場弊端心知肚明。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康熙末年財政虧空嚴重,雍正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清查使財政好轉。

強化密摺制度

康熙時期有上密摺權利的大概有一百多人,雍正帝擴大到一千二百多人。密摺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摺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摺的範圍擴大。

設立軍機處

清朝但凡大的軍事問題一直是通過議政的方式解決。行政方面的問題承襲了明朝的內閣制度。雍正在議政處和內閣之外又設置了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軍機處成立之後,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使皇帝大權獨攬。極大的強化了皇權。

攤丁入地

封建朝代長期以來是土地和人丁分頭納稅,土地稅、人頭稅,到雍正的時候,在已有辦法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攤丁入地制度。把人頭稅徹底算進土地裡面。也導致了人口迅速增長。到乾隆晚年,中國人口到達四億。

設立秘密立儲制度

眾所周知,康熙末期。眾阿哥們為了儲位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阿哥們爭奪皇位也容易引起朋黨之爭。雍正帝鑑於此,設置秘密立儲制度。將傳位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防止九子奪嫡的悲劇再度上演,也防止了因為奪嫡朋黨林立。

火耗歸公

清初沿襲明制,各地徵收錢糧,加收“火耗”(碎銀加火鑄成銀錠時的折耗,亦稱耗羨)。實行中,官員任意加派,一兩可加至數錢。因不在上交正額之內,官員從中任意侵貪,成為官場公行的陋習。康熙帝曾說,清官也取火耗。雍正改變這一制度,火耗正式歸公。

設立養廉銀製度

為了鼓勵官員廉政,雍正設立養廉銀製度,如同現在香港的高薪養廉。根據官員的品級給予相當的補貼。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古代收稅,只會到普通百姓家收稅,官紳除外。百姓除去納稅,還需要服徭役、兵役。官紳屬於統治階級,不必交稅不用服役。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讓官紳也繳稅當差。當然不會真的讓官紳去當差,可以用錢兌買。由於觸及士大夫以及官紳利益,實行起來難度相當大。正是因為這項措施導致雍正在史書上並沒有得到公正評價。

相較於康熙乾隆,雍正更像一個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雍正是一位真正緩解百姓壓力的君主。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


史爭朝夕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

雍正的貢獻有下面幾點:

最大的貢獻 -- 生養了乾隆

康熙特別喜歡乾隆帝,並隔代欽定了弘曆的皇帝身份。在康熙的最後一年,當時弘曆12歲,而康熙已經69歲了。康熙和弘曆很投緣,經過這次的見面,康熙提出將弘曆養育宮中。康熙的97個孫子裡面,之前只有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晳養育宮中。

康熙的人生最後的半年裡面幾乎每天都和弘曆在一起,不僅教弘曆讀書寫字,而且經常帶著弘曆見大臣商討國事,短短的半年,祖孫倆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更有人說,雍正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乾隆也有很大的功勞。

政治上 -- 強化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是指清代特有的一種文書制度,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所謂密摺,是指各級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摺,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這種奏摺,皆由臣僚緘封直達御前,由皇帝親自拆閱,旁人不得與聞。

至雍正朝時密摺制度大盛得以推行和完善。密摺的內容一般劃分為請安、謝恩、繳批和陳事四類。其中陳事折非常繁雜,可分為天候、糧價、養廉、水利等數十類,上自軍國重務,下至身邊瑣事,無所不包。由此可知,皇帝可以直接通過密摺來了解官事民情。


政治上 -- 設立軍機處

雍正皇帝設立的這個軍機處,一開始所掌管的還僅限於軍 務,但隨著時間推移,事權逐漸擴大,以至軍國大計莫不總攬,日益取代了內閣的作用,使議 政 處名存實亡,使內 閣形同虛設。即使作為軍機大臣的那些親信,雖具有一定權力,但主要還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去辦事,並沒有議 政 處的決議權,也沒有內 閣的票擬權,這些權 力統統都歸於雍正一人,狠狠地削弱了滿洲貴族和滿漢大臣們的“相權”,雍正去世後, 他的兒子乾隆更是將這一點進一步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天下庶務都歸雍正一人處理決定,還可以很方便地隨時向軍機大臣們面授機宜,不但加強了皇 權,還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這一點深深體現了雍正皇帝高明的政治統治手段。

政治上 -- 瞭解並重用漢人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其中李衛、田文鏡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瞭解並重用漢人。

政治上 -- 密建皇儲

鑑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1723年)八月宣佈秘密立儲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政治上 -- 整飭吏治

雍正帝重視吏治。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康熙末年財政虧空嚴重,雍正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胤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清查使財政好轉。
但是,雍正也有嚴重的過失和侷限。雍正帝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均斬立決。對民間秘密結社,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帝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

政治上--廢除賤籍

雍正帝在人權方面有一項改革,那就是削除一類人的賤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民戶。

軍事上 -- 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經濟上 -- 整頓財政

清理錢糧虧空,是雍正帝關注的另一重大問題。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將此事提上日程。雍正帝認為錢糧虧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與官員自身侵貪,這一判斷切中要害。據此,他向各級官員發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間,限期完結虧空,否則從重治罪。之後,雍正帝又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的機構——會考府,由其親信怡親王允祥主持。同時,他還令允祥管理戶部三庫,以整頓財政。

經濟上 -- 重農輕商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雍正帝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文化上--理學思想

雍正帝繼位後,一方面遵循順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傳統國策,重視正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同時,也主張“三教並重”;以“誠”代“理”,對程朱理學進行改造。世宗尊孔、開日講、舉經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國策之舊,重視傳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表現:第一,重視傳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的教化作用。第二,以傳統儒家“天人感應”思想為指導,利用“神道設教”進行政治統治。

外交上 -- 對俄政策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派遣策凌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俄中段邊界,穩定了清俄邊界局勢,促進了清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總結

雍正帝與康熙帝一樣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花奈


雍正在位13年,時間不長,但他在清王朝12任帝王中,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皇帝,主要就是因為他是一位銳意改革的人物。

雍正的改革成就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進行稅收改革。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養家餬口,辦公費不足,督撫索取節禮,而囊中羞澀拿不出錢。地方官吏便通過增加田賦來增加收入。這種收入就叫“耗羨”或“火耗”。這種任意加賦的做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也助長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認可這種做法,於是耗羨問題沒能解決。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請求將全省一年所得耗銀提解司庫,耗羨歸公,以20萬兩留補無著,其餘分給官員。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辦理養廉,一面又嚴辭禁止各種陋規。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二是減輕農民負擔。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但清朝在推行改土歸流時過度強調使用武力,對一些地區的反抗採取了殘酷的武力鎮壓,也給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災難。

  三是追求社會平等。雍正帝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有一項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賤民籍。賤民指奴僕、娼優、隸卒、樂戶、惰民、蜑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不能上岸居住的漁民)等。他們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與一般人為伍,不能讀書,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雍正元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為民戶。他們的賤民籍除掉後,提高了社會地位。

  四是繁榮對外貿易。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穩定了中俄邊界局勢,促進了中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三哥視線


評價“康乾盛世”中,三位皇帝所起的作用,我認為,雍正排第一,康熙排第二,乾隆排第三。不過如果從存在感來排位,則是乾隆排第一,康熙排第二,雍正排第三。那麼,雍正對“康乾盛世”的創造,為什麼貢獻最大呢?

第一,雍正整頓吏治,避免了政府機構的潰爛。

古代王朝在盛世時期的動亂,一般都是先從政府機構潰爛開始的。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利益集團侵吞國家資源,貪官汙吏盤剝窮苦百姓。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康熙皇帝平定國內動亂,解決邊關不穩,實現國家大統一以後,拉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這時候,各種社會矛盾也大量堆積起來,政府機構迅速潰爛。不過,那時候,康熙已步入晚年,無心解決這些問題,也無力解決這些問題。

雍正上臺以後,大刀闊斧整頓吏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及時調整了“康乾盛世”的方向,沒有讓清朝像唐朝天寶年間那樣,爆發“安史之亂”。 第二,雍正嚴厲打擊兄弟們,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國家動亂。

不管雍正上臺後,打擊他的親兄弟們,後世怎麼評價,但至少有一點,因此並沒有造成國家的動亂,這是非常好的。如果他不打擊,老八集團、老十四集團,包括廢太子集團,都有可能作亂。歷史上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役”,這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雍正的這些做法,客觀上確保了國家的穩定。

第三,雍正勵精圖治,勤政有為,突破了“康乾盛世”的瓶頸,讓“康乾盛世”繼續按正確的方向往前延伸。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因為社會矛盾積壓,利益集團的存在,“康乾盛世”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而雍正一系列改革和對民生的發展,突破了這個瓶頸,最後在雍正末年及乾隆初年,“康乾盛世”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

(參考文獻:)



豫東老王的vlog


每當說起清朝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康乾盛世”,但是,作為清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以“康乾盛世”來命名其實是不大準確的,“康雍乾盛世”的說法似乎比較符合史實。

因為康熙和乾隆的在位時間比較長,而雍正皇帝在位時間相對較短,所以,很多人都淡化了雍正一朝的存在感,事實上,雍正一朝雖短,但是在“康雍乾盛世”的締造過程中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雍正皇帝不僅成功革除了康熙朝晚期的積弊,比如吏治腐敗、財政匱乏、邊疆動亂等等,而且他還推行了諸多的新政,為王朝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厚的政治遺產。

雍正從康熙手中接過來的大清國,並不像表面上宣揚的那樣是個太平盛世,恰恰相反,由於康熙晚年被九子奪嫡的事情攪得疲憊不堪,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好好治理國家,這就導致一系列的弊病產生,比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邊疆不穩等等,每一件都考驗著這位新皇帝。拿國庫空虛這件事來說,據史料記載,雍正即位時國庫只有八百萬兩白銀,相對於龐大的帝國體系,這點財政家底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至於吏治腐敗問題和邊疆動亂問題就更不用說,尤其是吏治腐敗,已經成為了整個官場的問題,貪墨成風,為朝政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康熙自己也非常清楚這些積弊,但是晚年的康熙已經無力改變這些弊病,只能寄希望於後世之君,這也是康熙選擇雍正來繼承皇位的重要原因。

看過《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的都知道,雍正繼位以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追繳欠款、改革吏治、火耗歸公、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等,電視劇裡演繹這些改革措施其實都是雍正真實採取的改革新政,而且都卓有成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成功的刷新了吏治、穩定了邊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還以國庫存銀為例,等到乾隆繼位時,國庫庫銀已經有六千萬兩之巨,而且這還是在對邊疆連年用兵之後,國庫所剩餘的庫銀,由此可見雍正皇帝改革的巨大成就。而所謂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一朝所創造的盛世,很大程度上也是雍正一朝盛世的延續。

所以說,“康雍乾盛世”的締造,雍正皇帝功不可沒,正是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即將沒落的康熙盛世得以迴轉,並重新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後世的乾隆皇帝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局。


一鍋煮了


清朝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共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十個皇帝。其中康熙、雍正、乾隆統治時期,為清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稱為康乾盛世。這段歷史中,雍正在位僅13年,雖時間最短,但卻為大清朝的根基穩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一, 雍正上臺後,整頓吏治。在其繼位的第一年正月,就連下13道諭旨,告誡總督、巡撫、布政司、知縣、知府、知州、文官武官不許貪汙,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成立會考府,對財政進行審計,嚴肅處理出問題者。

第二,雍正設立軍機處。原清朝軍事方面,由議政處處理,行政歸內閣。雍正加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雍正幾乎每天召見軍機大臣,共商軍政大事,重大的事情由軍機大臣直接奏報皇帝。

第三,改土歸流。少數民族地區原來由土司管理。少數民族的頭人,既是土司,頭人和土司世襲,不受朝廷任命,世代做土司。時間久了,沒有朝廷的監督,腐敗等問題出現,中央政令下達不了。雍正全面改土歸流,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全面推行改土歸流制度。流就是劉流官,由朝廷派譴,有任期,可流動,所以叫改土歸流。這樣朝廷的命令就可直接到達少數民族地區,官員要輪換,受朝廷的監督,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也有利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完善密摺制度。密就是秘密,折就是奏摺。據考證,康熙晚期實行奏摺制度。康熙時有資格上奏摺的大約100來人,雍正推廣到約1200人左右,擴大了信息的來源。奏摺可以不通過內閣和議政處,直接到雍正皇帝手裡。雍正批示後,也不通過內閣直接發還給上奏者本人,這樣雍正就可以從全國各地,從各個方面瞭解下面的情況。密摺制和軍機處一起極大的強化了皇權。

第五,設立秘密立儲制度。在雍正時,儲位爭鬥極其嚴重,所以雍正建立秘密立儲制,把傳位詔書放於正大光明匾的後邊,皇帝駕崩後,由軍機處內閣大臣宣佈遺詔。這種制度有效的阻止了雍正皇帝以來的儲位之爭,也沒能讓九王奪嫡的悲劇,在歷史重演。

第六廢除賤籍。清朝在雍正之前有賤民。明朝以來戶口有軍籍和民籍之分。民籍就是士農工商。賤籍就是賤民,不屬於士農工商,他們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身份世代不能改變。這些賤民的身份低下,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後下令,取消賤籍,賤民,讓他們編為民籍。賤民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在歷史上這一制度的實行,在歷史上是有積極進步作用的。

第七,攤丁入畝。古代土地和人丁分頭納稅,須繳納土地稅和人頭稅。到雍正時,全面實行攤丁入畝制,即把人頭稅攤到土地裡頭,按土地多少收稅。這樣就使得一些窮苦的沒有土地的人,免除了人頭稅,從正面減輕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但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尤其是康熙50年後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所以到乾隆的時候,中國人口達到三億。

雍正在位13年,在繼承父親康熙強有力的措施基礎上,又糾正了康熙時期的一些錯誤措施,改變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對許多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改革,為後來清朝的強盛奠定的基礎,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皇帝 。


窗外有雪花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這讓夾在中間的雍正帝十分難受,這個乾隆兒子可真是坐享老爹的福,才有了完整了康雍乾盛世。如果沒有雍正,康乾盛世無從談起,而且清朝可能有亡國的危險。他雖在位短暫,可是這十三年抵得上乾隆的六十年。


首先我們來看看雍正推行的幾種制度。

1. 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度

康熙末年,國內貪腐日益猖獗,年富力強的胤禛即位後,先從整肅財稅制度入手, 推行耗羨歸公之法, 以明規則取代潛規則, 切斷官員“小金庫”的來路, , 將原本流失到州縣官員手中的所得收歸到國庫, 避免了國庫緊張問題。

戶部存銀也從康熙六十一年的800萬兩增加到雍正三年的6000萬兩,增長了六倍多。

清朝和明朝一樣,官員俸祿低的可憐,所以在耗羨收入歸公後, 他將相當一部分的歸公耗羨以養廉銀的名義, 用於大幅提高各級官員的工資。

養廉銀是他們工資的幾十倍。

總督:年俸祿180兩,養廉銀13000到20000兩(視地方富裕程度看,如果是兩江總督就有可能拿兩萬兩,如果是雲貴總督可能就少幾千兩。)

巡撫:年俸祿150兩,養廉銀10000到15000兩。

……題外話,也不贅述。

所以雍正皇帝是很有人情味的,從一封奏摺批文可見一斑。

他曾在雲南巡撫楊名時的“奏陳禁革規禮羨餘加派等項事宜折”上批道

:“朕並非著你們窮苦了方稱朕意也。”“兵民足, 州縣足, 司道足, 督撫富, 朕之大願也。”

雍正爺還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呢。

2.攤丁入畝制度和改土歸流

明末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就是攤丁入畝的初級階段,可以說攤丁入畝的全面推廣是雍正帝一大功績,它在承接前代賦稅制度的基礎上,革除了我國延續幾千年的人頭稅制度,在相當程度上均衡了稅負,減輕了勞動人民賦稅負擔,促進了經濟發展,清王朝再一次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雍正四年,鄂爾泰提出《奏請改土歸流疏》, 對當時清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存在的問題, 改土歸流的必要性和改流方略等做了全面的闡述, 在《奏請改土歸流疏》中認為, 當時的西南地區主要的社會問題是少數民族問題, 其隱患有三:一是土司, 二是“苗患”, 三是反清殘餘勢力, 為了強制推行改土歸流,穩定西南邊疆。鄂爾泰革除了東川土司, 便集中力量解決烏蒙、鎮雄二土府。

雍正五年正月十四日, 官軍進駐鎮雄。前後不到一月, 兩土府悉平。烏蒙設府, 鎮雄設州, 至此, 東川、烏蒙、鎮雄三土府改流之事全部完成, 不但疏通了雲南經貴州入湖廣道的西端, 而且還解除了西南內陸邊防威脅的最大隱患, 為徹底根治西南邊防準備了條件。

3.首創軍機處

雍正登基之後, 他對於大小事務無不盡心竭力,對於繁雜政事的處理, 這樣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雍正在處理政事之時, 也感到力不從心。

他需要有一個高效、準確、忠誠的中樞輔政機構, 來幫助其處理政事, 進行決策, 又不會架空皇權。

終於, 雍正削減宗室諸王手中的權力, 推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當差, 整頓吏治, 安撫民眾, 使百姓安居樂業, 可謂是不餘遺力。同時, 雍正又希望政令能制定迅速、準確, 在傳達政令時能正確、快捷和機密, 並且政令決策和制定必須選拔親信人員參與其中, 只有這樣才能協助君主高效穩妥的處理政務。

軍機處應運而生,它的設立是雍正獲得一個正確、機密、高效的輔政機構, 也是進一步轉移了內閣的權力,從此,就可以不用和他們多費口舌,直接就可以自己做決定,下面的臣工磕頭喊萬歲萬歲萬萬歲就行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就駕崩了,時間雖短,卻留下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王朝,給他的兒子乾隆帝,繼續把盛世推向頂峰。


歷史研究課


雍正對“康乾盛世”貢獻最大!

第一,雍正整頓吏治,避免了政府機構的潰爛。

古代王朝在盛世時期的動亂,一般都是先從政府機構潰爛開始的。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利益集團侵吞國家資源,貪官汙吏盤剝窮苦百姓。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康熙皇帝平定國內動亂,解決邊關不穩,實現國家大統一以後,拉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這時候,各種社會矛盾也大量堆積起來,政府機構迅速潰爛。不過,那時候,康熙已步入晚年,無心解決這些問題,也無力解決這些問題。

雍正上臺以後,大刀闊斧整頓吏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及時調整了“康乾盛世”的方向,沒有讓清朝像唐朝天寶年間那樣,爆發“安史之亂”。

第二,雍正嚴厲打擊兄弟們,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國家動亂。

不管雍正上臺後,打擊他的親兄弟們,後世怎麼評價,但至少有一點,因此並沒有造成國家的動亂,這是非常好的。如果他不打擊,老八集團、老十四集團,包括廢太子集團,都有可能作亂。歷史上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役”,這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雍正的這些做法,客觀上確保了國家的穩定。

第三,雍正勵精圖治,勤政有為,突破了“康乾盛世”的瓶頸,讓“康乾盛世”繼續按正確的方向往前延伸。

因為社會矛盾積壓,利益集團的存在,“康乾盛世”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而雍正一系列改革和對民生的發展,突破了這個瓶頸,最後在雍正末年及乾隆初年,“康乾盛世”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