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業餘廢人


唐太宗年輕時是一位優秀的皇帝,後來慢慢年老開始了專權專政、整修宮殿、討伐高麗、搜找美女、追求長生不老,完全就是一個昏庸皇帝的做派,但人老了開始糊塗了很正常,畢竟是凡人不是神仙!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開創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只可惜,晚年昏庸了。

不過,縱觀他的一生,總的來說他仍然是一代明君賢主!

我認為還算是個明君,建國有功,治國有道,知人善任容言納諫,較有仁德,不施暴政迫害有功之臣,魏徵數次敢於冒犯皇帝直言相諫,李世民雖怒但也沒有治罪,足見其胸懷寬廣,他開創了貞觀之治,政體安穩文化繁榮的盛世。

但是事實上最後晚年的他,是十分的昏庸就好比我說一下這幾條吧:

1、唐太宗大興土木,不顧群臣反對建立宮殿,弄的民不聊生。

2、像很多昏君一樣,好色,在皇后死後就開始蒐集天下美女,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就是這些美女中的一個。

3、晚年信奉鬼神,而且做出許多糊塗事。

4、不再是那個善於採納良言的明君,而且差點殺掉直言敢薦的魏徵等一些忠臣。

其實唐太宗是從魏徵死了之後便開始昏庸了起來,最主要體現在他的晚年生活。例如魏徵死後他推翻魏徵的墓碑,這其實是他多年積累的爆發,玄武門兵變之後的唐太宗一直是仁君形象示人,所以面對魏徵的“諫言”不僅不能煩還一定要欣然的去接受,讓自己處處受魏徵的約束,憋得一肚子火終於在魏徵死後開始爆發。再之後就是徵高麗,這顯然是十分不明智的。唐太宗晚年在立太子的這一件事上也沒有能考慮周全,讓武則天擁有了天下,當然了,當時立李治為太子可能並不是他願意的,只是因為當時形勢所逼的。可見唐太宗有“昏庸”的一面。

但是每一個皇帝不論結局是怎麼樣子的,但是在他們的統治之中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當然了唐太宗也不例外。

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十幾個兒子,許多沒有好下場。比如太子李承乾被廢;三子吳王恪被殺;四子魏王泰被幽禁;五子齊王祐造反被賜死;六子蜀王愔自殺。 唐太宗由於早年成果顯著,晚年的時候就有點力不從心。比如他四處作戰。東北遠征高句麗、西北打龜茲、北方打突厥餘部、西南打蠻族。特別是他打高句麗,過於急躁,導致勞民傷財。 不僅如此,他猜忌心還特別強。比如他在魏徵死後,推倒魏徵的墓碑。貞觀19年,他逼迫宰相劉洎自盡。貞觀20年,他又以謀反的罪名殺掉了開國功臣張亮。

其實他最沒有想到的是招來了武則天這個才女。太宗到將死時還是費盡心機,把徐茂公叫來,調他去戍邊,茂公會上意,馬上走人毫不猶豫。太宗對兒子說,我死後,你把茂公再調回來,恩惠於他,可為你所用也。





愛歷史的小阿瓜


史書就是一種語言藝術,同樣的一件事,怎麼說都有理,李世民還沒等到晚年,就非要看自己的《起居注》和《實錄》,之所以要修改,恐怕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早年間經略西域,開疆拓土,你們誇我神武之略,威加四海。

到了晚年我打高句麗,你們就說我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我早年間哪怕是搶了弟媳,你們都誇我是俠骨柔情,霹靂手段兼奇情氣質。

到了晚年在後宮多呆一會,你們就說我沉湎酒色,溫柔鄉里。

我早年間偏聽偏信,讓魏徵矇蔽,你們說我胸懷四海,從諫如流。

到了晚年我對魏徵完成了深入揭批,你們卻說我剛愎自用,閉塞言路。

我早年間建個皇宮,你們說這象徵我“天可汗”的威儀。

到了晚年再建廳堂館所,你們卻說我勞民傷財、大興土木。

我早年間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你們說我撥亂反正、偉有成烈。

到了晚年我不願意讓兄弟相殘,你們又說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我早年間南征北戰,身體有損,你們勸我正心修身、保重龍體。

到了晚年我真的關心健康,吃點丹藥,你們又說我封建迷信、不負責任。

......

我就說一句,我一共就活了五十一年,按照你們後世關於年齡的定義,我算是中年早逝、半道中卒,又哪裡來的晚年去“昏庸”一下?


歷來現實


唐太宗晚年的表現,確實不如之前,但用昏庸來形容晚年的唐太宗,恐怕有失偏頗。唐太宗確實退步了,這一點無法否認。但肯定沒有到昏庸的地步。

唐太宗晚年被人詬病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沉迷酒色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樂,好色無度,蒐羅各類美女充實自己的後宮。早在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就曾殺了弟弟後,然後把貌美如花的弟媳納入後宮。

而等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對女色的需求更旺盛了。唐太宗命人常年在外給自己尋找美女,凡是有點姿色的,都被送入唐太宗的後宮。

唐太宗晚年喜歡宴飲,非常喜歡喝酒。唐太宗沉迷酒色當中,朝野上下怨聲載道,甚至發生了羽林軍朝唐太宗寢宮射箭的事件。

迷戀道術

晚年的唐太宗,的確非常迷信道術,特別是對長生不老這樣的道術非常迷戀,可以說,唐太宗晚年有點怕死,想著如何長生不老。這是人之常情,顯然不能用昏庸形容。

世上追求長生不老的人多得去了, 偏偏指責唐太宗顯然有失偏頗。況且唐太宗就算迷戀道術,依然關心著朝政,只是沒有以前積極,這一點我們要承認。如果說唐太宗迷戀道術後導致朝政荒廢,那倒是可以批評。

明嘉靖也愛好道術,依然把權力死死握在手裡,朝廷的大事小情都由他自己做主。唐太宗大概和嘉靖有點類似,但比嘉靖的表現好太多。

不過,唐太宗因為迷戀道術,吃了很多帶汞的“仙丹”,導致他身體每況愈下,50歲出頭就去世了。

拒絕納諫

唐太宗早年很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特別是非常欣賞魏徵。魏徵多從犯言直諫,唐太宗也沒有處罰他,反而事後表揚他。魏徵的建議和意見,唐太宗也聽得進去。

到了晚年,唐太宗開始厭倦魏徵。不止是魏徵,其他敢納諫的人也幾乎沒有了。原因則是晚年的唐太宗對犯言直諫的大臣,容忍度很低。動輒懲處那些敢批評他的人,以至於後來沒有人勸諫他。

唐太宗徵高麗時,魏徵勸諫他不要這麼做,遭到了唐太宗的嚴厲批評。魏徵死後,唐太宗得知魏徵把勸諫唐太宗的各種奏章都保留了下來,以圖讓自己萬世留名。更是導致唐太宗對他非常厭惡,還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還撕毀了唐太宗女兒和魏徵兒子的婚約。

大興土木

唐太宗晚年貪圖享受,大興土木,修建了很多宮殿。他相繼修了翠微宮、玉華宮、飛山宮、襄城宮、九成宮、大明宮等大型宮殿。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嫌棄京城皇宮悶熱難耐,於是就在臨潼驪山頂上修建了翠微宮。誰知剛剛建立不到三個月,李世民就嫌棄宮室規模太小,辱沒了大唐的威儀,又下令重修了玉華宮。

他命令整修隋代宮殿。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於華麗和奢侈時,又覺得這樣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於是,又下令把它拆毀。

太宗命人大力重修鳳翔府的隋代仁壽宮等五個新宮殿。這些宮殿耗資耗巨資,當641年竣工時,太宗發覺宮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熱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歡,於是又命令將其夷為平地。

干預史官

唐太宗之前,很少有皇帝干預史官對皇帝日常行為的記錄。哪怕史官記錄了皇帝殘暴、昏庸的一面,皇帝也甚少去幹預。史官秉筆直書,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不過唐太宗不管這一套,唐太宗非常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

貞觀十三年(639年),就“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乎?’”表示想看起居注,可是當時的規定是起居注不允許讓皇帝本人查閱的。褚遂良“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唐太宗禁不住又問道:“朕有不善,卿亦記之邪?”話中隱隱透出自己的擔憂和不安,同時又似乎是在以君臨天下的皇權來考驗對方。這無異於給褚遂良出了道難題,可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這時,黃門侍郎劉洎插進一句話:“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看到這些大臣的反對,李世民只好作罷。

但是唐太宗還是不甘心,第二年“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唐太宗如此執著於《起居注》,強力干預《起居注》的記錄,最終得以查看和修改《起居注》,開啟了皇帝查看自己起居注的惡劣先例,這一點確實應該好好批評。

總結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唐太宗晚年的表現,比之前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我不同意用昏庸來形容晚年的唐太宗,畢竟唐太宗開啟了大唐盛世。


因為唐太宗執政的前期和中期的表現過於優秀和出色,以至於他晚年不如之前的表現時,就有人批評他昏庸。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只能說,唐太宗退步了,但沒有到昏庸的程度。類似於有人每次考試時都在90分以上,後來他退步到70分了。


袁衛宇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為帝期間,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貞觀十九年的親征高句麗事件。如果說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強幹的、英明神武的,那麼從高句麗戰場上回來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勞多病的、安於享樂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協,轉而變得易怒、多疑,並且開始享受人生,即便享樂的代價是沉重的。比如說太宗皇帝,他在貞觀末期的驕奢享樂一直成為世人攻擊他的證據,甚至很多人忘記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績,而津津樂道於他如何如何昏庸,須知昏庸是相對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對於他為帝前期開創的貞觀之治而言的,實在不應該大加苛責。

武德九年,一場玄武門之變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夢,在登上皇位的同時,伴隨著李世民的就是永遠的爭議,皇位得來不正這件事是無論如何抹殺不了的,況且李世民還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但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為帝期間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證明他這個皇帝是最合適的。而李世民也的確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團隊開創了貞觀之治,雖然不能稱之為盛世,但是正是因為李世民為後來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是不可以否認的。

這樣一個文治武功的時代,是令後世懷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於納諫,這是極為難得的,魏徵和王珪這兩個東宮舊臣時刻不忘規勸李世民,而李世民也願意納諫,留給了後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話。但後期李世民逐漸不再納諫,變得獨斷專行,這一方面是因為李世民對於自己建立的功績開始自信起來,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為帝日久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諫。

令人耿耿於懷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徵去世後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徵生前曾將進諫的時間和內容等拿給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徵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接連犯下大錯。這讓太宗皇帝覺得自己被魏徵矇蔽了,因此在為魏徵親筆題寫墓碑之後又將其推倒,但在後來,李世民發洩完心中的不滿後還是下令為魏徵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這件事發生在親征高句麗之後。從貞觀十八年開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親征高句麗,並在派出李績和張亮的兩路大軍之後,於貞觀十九年的春天帶領十萬大軍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徵高句麗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貞觀末期的窮兵黷武,實際上這還真算不上窮兵黷武。李世民在最初繼位之後並沒有開始對外戰爭,而是第一時間改革內政,發展經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又最大程度發展了農業。為了先提升國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為的就是在國力充足的條件下對外開戰。

而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力確實大大提升,然後李世民才開始收拾騷擾邊境的小國家。並數次取得勝利。攻滅高句麗是中原王朝從隋煬帝開始就有的夙願,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雖然攻下了十餘座城池,但是高句麗並沒有就此滅亡。但李世民的身體卻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實際上在回師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從此之後,李世民再也沒有真正好起來,太子李治開始長時間的監國。至於病因則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勞累過度。他20歲隨李淵晉陽起兵,之後的數年之間一直征戰沙場,天下平定之後就是和太子李建成爭權並發動玄武門之變,再之後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貞觀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謀反的謀反,謀嫡的謀嫡,給李世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李唐皇室遺傳的風疾,終於在持續近一年的高句麗戰場上爆發了出來。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他開始享樂,比如大興土木,將終南山上的太和宮重修擴建為翠微宮,將仁智宮重修擴建為玉華宮,做為李世民的避暑行宮(李世民一直很怕熱)。兩處宮殿都是富麗堂皇,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是不可勝計。

李世民的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開始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年輕時候的他曾恥笑過秦始皇求長生不老。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帶來的恐懼,讓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讓他繼續活下去的可能,為此他寧願相信曾經不肯相信的東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長生不老藥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貞觀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宮含風殿去世,時年52歲。


尚宮女史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做的最昏庸的一件事,就是沒把自己“殺兄囚父”的事情給刪了,而是讓史官如實記載,編成《起居注》流傳後世。

公元643年,即貞觀十七年,按照李世民的壽命(649年去世),這一年,李世民同志已經妥妥的進入晚年了。

這一年,李世民做了什麼事情呢?

話說這一年的某日,李世民閒來無事在宮中閒逛,不知怎的就跑到了房玄齡的辦公室。老李看到房玄齡正在編修國史,就提出要察看的請求。須知,在古代,史官有權拒絕皇帝察看所載內容。

李世民想看國史,房玄齡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同一辦公室的諫議大夫朱子奢也勸皇帝,“國史內容枯燥乏味,還是不看的好。”

房玄齡為什麼會拒絕李世民呢?

原因在於:如果皇帝做的對,史官恨不得將溢美之詞傾瀉而出;怕就怕,皇帝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史官也頗為難——如實寫吧,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怎麼能在背後罵人家?不如實寫吧,對不起頭頂這官帽。

儘管登上皇位之後,李世民虛心納諫、勵精圖治,使得大唐國力日漸昌盛,終成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可是,李世民“殺兄囚父”登上皇位,這是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汙點,這件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

房玄齡作為李世民的肱股之臣,本就是以納諫(和皇帝辯論)出名,他要是真的拒絕,想必李世民也不會“霸王硬上弓”。可是,禁不住李世民“軟磨硬泡”,好歹人家也是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他的,看個國史有什麼問題?

無奈之下,房玄齡打開國史,讓李世民盡情翻看。

李世民倒也乾脆,直接找到“玄武門之變”的相關記載,他想知道,這幫史官對於這件事究竟是怎麼記載的。讓李世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幫本該“君舉必書”(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記載)的史官,這麼大的一件事,竟然含糊其辭地遮過去了。

換言之,李世民做了錯事,史官替他擦屁股了!

看到這裡,李世民心情應該是頗高興的,但是他不能表現出來。作為一介明君,他應該有大氣量。於是,李世民對房玄齡說:“史官記載歷史,是讓後人記住君王的得失,讓後人從中汲取教訓,怎麼能夠有所避諱呢?”

說完,就命令房玄齡“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即,將那些誇他的話刪去,把玄武門之變如實記載。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比之盛年,晚年的李世民雖然沒那麼兢兢業業,可是他的腦子仍舊清醒,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若不然,李世民令房玄齡將玄武門之變徹底刪去,此事又有誰知?

同樣的事情,宋太宗趙光義做的就非常徹底,以至於現如今還有人對“燭光斧影”是否存在模稜兩可。

如此看來,李世民即便是到了晚年,也沒很多人口傳的那般“昏庸”。

那麼,所謂的李世民晚年昏庸,究竟“昏”了哪些“庸”呢?

第一,李世民虛心納諫的次數減少。

第二,兒子們爭太子位,侯君集謀反。

第三,李世民將魏徵的功德碑撲倒。

第四,大興土木、建造宮殿。

可是,除了這些,從史書中還能找到什麼過呢?即便是上述的這些“昏庸”之事,真的能夠證明李世民晚年昏庸嗎?

李世民納諫次數減少,一方面是他個人原因,另一方面,那些納諫的老臣大都作古;臣子們要造反,他李世民能攔得住?魏徵在小本本里說李世民壞話,李世民只不過將他親筆寫的功德碑撲倒,有什麼問題?至於大興土木…

借用《資治通鑑》對李世民的評價:

“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

功大過微,這種極致的溢美之詞,恐怕歷史上任何帝王都難承其重。可是,司馬光偏偏就將其安在李世民的頭上,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一生都以此話提醒自己,他一生的作為,也都遵此話而行。至於過失,還是讓後人去說道吧。


祗樹


趣談答案:唐太宗的晚年,我們只能說累了。他的心態正在慢慢發生變化,而且越來越喜歡貪圖享受。

魏徵的小斥責

關於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咱們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是咱們可以抓住其中的一點點小片段來看一下兩個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唐太宗最開始的時候非常討厭魏徵,可是討厭歸討厭,魏徵說什麼自己就得馬上去做,因為唐太宗知道魏徵這個人是明事理的,而且他說的事情都是對的。

但是這樣的一種思念一直傳承到貞觀之治後期的時候,唐太宗突然改變了。因為他變得不再聽魏徵的話,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敷衍魏徵。

根據唐朝歷史,我們能夠發現魏徵有一次在朝堂之上直接指著李世民說,你怎麼和之前不一樣了,你還是我們心中的好皇帝嗎?

唐太宗被這麼一說自然非常不高興,然後油嘴滑舌各種推脫說自己怎麼怎麼不容易,說自己為了天下、為了蒼生,說完之後就直接跑掉了,他跑掉去哪兒呢?並不是害羞,而是貪圖享受去了。

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唐太宗甭管說什麼,唐太宗甭管做什麼都不如之前那樣幹練了,而且魏徵跟他說話就如同彈在了棉花糖上,怎麼折騰唐太宗都不聽。

晚年的唐太宗

等魏徵去世之後,唐太宗變本加厲,而且變得越來越猜忌臣子。


因為魏徵活著的時候,很多臣子效仿魏徵說唐太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唐太宗本來沒覺得什麼,畢竟有魏徵這麼一個刺頭在前面頂著。

但是當魏徵去世之後,這些臣子們再這麼來回折騰,唐太宗就一直覺得這些臣子們是想要造反,既然想要做飯,就得收拾他們,就得打他們的屁屁。

一時之間整個朝廷烏煙瘴氣,而在這個烏煙瘴氣當中,一個人發現了自己的機遇,他就是著名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一路連滾帶爬跑到了唐太宗面前,並且使勁的拍他的馬屁,就這樣一拍二拍的,竟然把唐太宗給的拍舒服了,導致長孫無忌的權勢越來越大。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唐朝皇帝李世民,他的大半生都在為唐朝能成為最強大的帝國而努力著,並且也實現了他的願望。但是到了晚年的李世民變得昏庸了起來,他具體幹了哪些荒唐的事情呢?

1.好色,是皇帝大部分都好色,但是李世民經常派人去各地網羅美女,不僅將年僅14歲的武則天納進宮裡,還將自己的弟媳楊氏(李元吉的老婆)變成了自己的枕邊人。無節制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2.毀魏徵墓,迫使劉洎自殺。 李世民年輕時朝堂上敢於直言的大臣有30多位,其中魏徵和劉洎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兩位大臣,可是到了晚年魏徵給李世民提出了“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勸諫之時,李世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幸好當時文徳皇后在旁周旋才沒能讓魏徵掉了腦袋,可是李世民最終還是毀了魏徵的墓碑。劉洎因為一句“疾勢如此,聖躬可優”的忠言,被有心人傳到李世民耳中已經變味了,最終李世民逼迫劉洎自殺。從此朝廷裡沒有敢於直言的大臣了。



3.到了晚年李世民可能覺得天下太平,國富民強了,是時候該享受享受了,所以李世民就開始大興土木,在長安和洛陽都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行宮。翠薇宮建成後不滿意最後又建立了玉華宮。大興土木最後還是百姓受苦,官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怨聲四起。

最後李世民在貞觀二十三年,吃完術士煉的長生不老丹後猝然長逝。


路小輝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認的賢君,武可征戰沙場,文可安邦定國,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成為明君的代表。但唐太宗到了晚年也難免陷入昏庸,行差踏錯。


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從諫如流蕩然無存

到了晚年,魏徵發現唐太宗開始“漸惡直言”,當他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勸諫之時,年老的唐太宗甚至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新唐書》和《舊唐書》都有記載,若不是文德皇后從旁斡旋,魏徵好幾次都腦袋不保。可是,最終,唐太宗還是下令毀了魏徵墓碑,等於完全否決了這個人存在的意義。劉洎更是悲催。因為說了一句“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的肺腑之言,被有心人褚遂良“變味”傳給了唐太宗。他在沒有充分調查的情況下,毫不客氣揮刀,逼迫劉洎自殺。直言之臣個個去世,世上再無人能干涉他左右,宰相房玄齡臨終時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


以我為中心,大興土木,窮兵黷武

在歷史上,皇帝大興土木總是跟勞民傷財聯繫在一起的。到了晚年,太宗為了享受,也是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的。更可怕的是,他還樂此不疲,親自當監理,在長安、洛陽等地建造大型行宮。翠微宮修成後,他嫌宮室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又下令重修了玉華宮。耗費白銀數以億計不說,數不盡的能工巧匠也因此命喪黃泉。因為修建宮殿,官員趁機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時民怨四起,竟然爆發了起義。起義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太宗的所作所為,顯然已十分令人齒寒。最耗費民脂民膏另外一件事,是戰爭。唐太宗是武將出身,為了顯示其蓋世武功,他數次遠征高句麗。為了籌集軍費開支,他還令各地官府逼迫百姓繳納“船庸”,百姓苦不堪言。


涉史官,插手歷史書寫

古時皇帝,身前身後都有人替其做傳,記錄言行。但是,歷來的規矩都是力求真實,皇權不許干涉。李世民可好,不僅時時將史官叫去訓話,還屢屢暗示其“秉筆直書”,“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舉,頻頻被人所不齒。甚至,他還多次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了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據考證,史學家認為,太宗曾多番修改兩書。怪不得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舉覺得他為後來的皇帝開了極壞的先例。


少時立下宏圖大志,中年時勵精圖治,到了晚年,卻晚節不保,淪為昏庸之輩。自古以來,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侷限性。


以史正衣冠


絕對的權力,往往會滋生腐敗。特別是在封建時代,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的身上,讓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因此,在封建時代,產生了數量眾多的荒淫無道的帝王,比如說東漢的漢靈帝劉宏、北齊後主高緯、南朝宋廢帝劉子業……


即便是歷史上不少有著明君稱號的皇帝,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也難以自持,在其統治生涯的後期,往往不復其統治前期的勵精圖治,反而會變得貪圖享樂,沉迷於聲色犬馬。比如說雄才大略的漢武劉徹,在其晚年信奉方術,寵幸佞臣,最終引發了巫蠱之亂;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其晚年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清朝的康熙,在其晚年疏於朝政,吏治腐敗,國庫空虛。

開創了貞觀之治,有著天可汗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執政的晚期,同樣出現了貪圖享樂的跡象,其中最讓人詬病的無非以下幾件事。

其一,悔婚砸墓

李世民與魏徵,一個敢於直言進諫,一個樂於從善如流,共同演繹了一段君臣佳話。李世民甚至說過魏徵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讓自己明得失。在魏徵剛剛去世時,李世民還親自給魏徵寫了碑文。然而,就在魏徵去世沒多,李世民就毀掉了魏徵的墓,還解除了魏徵之子與自己女兒的婚約。

表面上的原因是因為魏徵曾經舉薦的兩位大臣杜正倫和侯君集先後犯事(特別是侯君集準備謀反)牽連到了魏徵,但實際是因為魏徵生前不太給李世民面子,經常冒犯李世民。

其二,逼死劉洎

劉洎和魏徵一樣,也是一個諫官。晚年的李世民覺得劉洎老是在背後議論自己,於是找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最名,逼劉洎自殺。

其三,大興土木

貞觀二十一年四月,李世民覺得京師太熱,便在臨潼驪山修築了富麗堂皇的翠微宮作為避暑之地。貞觀二十一七月,李世民又指責另外一座宮殿規模太小,不夠氣派,有辱大唐的威名,因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命名為玉華宮。此外,當年楊廣在洛陽修築的洛陽宮也被李世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極盡奢華之事。史載: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


另外,還有一個小故事也能從側面反應出李世民晚年的墮落。

李世民晚年,逐漸沉迷於女色,還經常出遊巡幸,鬧得民怨沸騰。貞觀十五年,皇宮的羽林軍發生譁變,他們拿著弓箭朝著李世民的寢宮射(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希望以此勸諫李世民別再遊幸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些射箭的羽林軍全部被李世民處死。

當然,李世民的以上種種行為,歷史上那些荒淫無道的帝王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如果李世民再多活二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恐怕比起晚年的唐玄宗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被後世所推崇的盛世大唐,也將不會出現。


小鎮月明


唐太宗早年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中期因為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讓李世民留下了很大面積的心理陰影。貞觀前期,唐太宗勵精圖治。晚年的李世民卻變得昏庸起來。

幸虧唐太宗服仙丹中毒而死,活了51歲,否則唐朝說不定還搞出什麼亂子來。

終身制的皇帝,年輕時可能英明,年老了大多數都會昏庸起來,心理和生理都逐漸老化。

唐太宗晚年的昏庸事主要有這麼幾件:

1,不再納諫言

李世民晚年不但仆倒了魏徵的墓碑,還把上面的字磨去。

討伐高句麗時,唐軍好不容易才打敗高句麗,但也沒有徵服高句麗。不得已而退兵,唐太宗這才想起魏徵:“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

李世民討伐高句麗時,讓劉洎輔太子監國。因李世民生病,褚遂良誣陷劉洎想當伊尹霍光,劉洎自己向李世民分辨,並請另一個大臣馬周作證人。李世民聽到是謀反的事,就再也納不了進諫了,直接把劉洎賜死。

2,篡改史書

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非常忌諱,經常召見史官,對他們旁敲側擊。

他還要求讀自己的《起居注》和《實錄》,這些書本來是要留給後來的皇帝看的,當朝的皇帝不能看。

從李世民開始,中國史書大壞。

3,沉迷後宮和仙丹

李世民首先霸佔了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

李世民的堂弟廬江王李瑗被殺後,李世民霸佔了廬江王的妾武則天。

李世民晚年還想再活五百歲,可是沒找到好仙丹。

王玄策在西域時,俘獲了一名印度人那羅邇娑婆,自稱會造仙丹。就獻給了李世民,煉成的仙丹,李世民吃了後就死了。

4,對兒子們猜忌

李世民從哥哥李建成那裡奪權,逼迫父親李淵讓位。

李世民也猜忌自己的兒子。

太子李承乾被廢並流放;三子吳王李恪被殺;四子魏王李泰被貶流放;五子齊王李祐被賜死;六子蜀王李愔被廢流放。

5,奢侈浪費

李世民晚年大興土木,在長安、洛陽等地建造大型行宮。

相繼修了翠微宮、玉華宮、飛山宮、襄城宮、九成宮、大明宮等大型宮殿。

6,窮兵黷武

高句麗強大後,與百濟合夥欺負新羅,新羅向李世民求援。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不顧褚遂良等大臣的諫阻,御駕親征高句麗,共15萬大軍。雖然給高句麗以很大殺傷,但攻城乏力,久攻不下,東北天氣寒冷,後勤糧運困難,李世民被迫撤軍。

7,誅殺無辜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都記載了李世民無辜誅殺李君羨的事情。

當時有太史占卜說:女主昌;又有民間謠言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非常厭惡這件事,有一次宴會時,讓大臣說自己小名,李君羨說自己小名是五娘子。李世民大吃一驚,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有四個武,把李君羨跟占卜和謠言聯繫起來了。最後找個藉口就把李君羨殺掉了。

“初,(指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初)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時太白屢晝見,主史佔雲:“女主昌。”民間又傳《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惡之。會與諸武臣宴宮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羨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健!”又以君羨官稱封邑皆有“武”字,深惡之,後出為華州刺史。有布衣員道信,自言能絕粒,曉佛法,君羨深敬信之,數相從,屏人語。御史奏君羨與妖人交通,謀不軌。壬辰,君羨坐誅,籍沒其家。”

李世民無辜誅殺李君羨,讓武則天逃過一劫。李世民沒想到一個小女子也能奪天下,他讀書少,他讓人編寫的《群書治要》也從沒有女主奪皇位成功的。當時武則天在李世民後宮裡面,地位排名在第40名左右,李世民沒想當武則天會篡權。李世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死後,後宮裡面的嬪妃就打入一個小宮殿,寂寞到死算拉到。李世民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敢娶父親的妾!

唐朝的嬪妃:

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正五品。以上三等是為二十七世婦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