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ww13142010


小雪微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戊戌年间,威震一时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面对清政府的捕杀时,还能有如此的气概,令人称道。据说,谭嗣同临刑时,是被他的好友大刀王五杀得,这是真的,但是,这是对谭嗣同的解脱,并不是想杀掉自己的好友。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大刀王五和谭嗣同是好友关系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立马召集士兵,对戊戌六君子斩首示众,而谭嗣同本来可以逃走的,但是却选择了留了下来,慷慨赴死。

用他的话说,就是想警醒世人,改革是杀不完的,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政权。

在当天执行死刑的时候,也就是在菜市口斩首,当时的刽子手用的刀很钝,把谭嗣同杀了好几次,大刀王五和谭嗣同是好朋友,不忍心谭嗣同忍受这种痛苦,就用自己的刀,送谭嗣同最后一程,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形,并不是王五欣然自愿的。

后来,王五也被清政府通缉,但是关于他的去向,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是有一些传闻,王五隐姓埋名,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有时候,对朋友残忍一点,也是一种解脱

慈禧太后对谭嗣同等人非常痛恨,虽然没有凌迟,但是,这个刽子手一定是有人授意的,所以才有了斩杀多次未果的情形。

如果说,最好的办法是劫法场,那是下下之策,因为在追捕的时候,谭嗣同本来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却选择了留下,这也是他慷慨赴死,与之抗争的一种表现,因此,王五杀谭嗣同,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客观上,对于谭嗣同而言,是一种解脱罢了。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惨叫是真的,谭嗣同也是普通人,对疼痛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据说当时因慈禧十分痛恨维新派,特意下令用钝刀斩首,以至于谭嗣同苦苦煎熬了数十刀后才人头落地,能不惨叫吗?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恐慌,甚至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政变太突然,措手不及,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像有些人一样一走了之,反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所有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牺牲的维新人士还有并称“戊戌六君子”的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

王五,京师武林名侠。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王五一生行侠仗义,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是当时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谭嗣同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对王五非常敬佩,谭嗣同和王五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跟着王五学习武艺刀剑之法,后来相互欣赏的两个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手刃谭嗣同的刽子手并不是王五,谭嗣同被抓以后,王五心急如焚,买通狱吏,多方打探消息,还广泛联络武林侠义志士,密谋救谭,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行刑的时候王五就在法场外围,他是来营救谭嗣同的,只不过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后来是王五冒着生命危险为谭嗣同收尸,又想方设法把谭嗣同的棺木送往浏阳安葬。


历史小猫咪


谭嗣同临刑之前,妻子抱着他说:我们还没有一个孩子呢,谭嗣同平静的推开妻子,轻轻的说:“我们的孩子如果生下来,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上的光明,那还不如不过来。”

不知道是谁造的谣,谭嗣同如果怕死,他早就和铁骨铮铮的康有为一样跑路了。

31898年9月21日,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决定用自己的血唤醒国人。

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一起在北京遇害。

临死前手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十六个大字,从容就义。

王五一直是谭嗣同的好友,在谭嗣同被捕后一直谋划营救,他怎么可能去当杀死谭嗣同的刽子手?

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源于1875年,那年经名拳师胡致廷介绍,王五收谭嗣同为徒。

   据谭嗣同写的《吴铁樵传》中记载,他和王五志同道合,王五非常支持他的变法,并打算去关外放牧,用所得的收入资助变法事业。

   王五常对谭嗣同说:“维新变法是富国强民之路,也是王五所愿,能与复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   在变法期间,王五承包照顾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同时也负责保护谭嗣同的安全。

(大刀王五)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去见躲藏在外国使馆的梁启超。梁启超劝他与自己一起去日本,被谭嗣同拒绝了。

   当天晚上,王五赶到浏阳会馆,劝谭嗣同转移到自己的镖局去,由他想办法送出城,谭嗣同对王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王五无奈,只得离开。 “戊戌六君子”被杀后,王五冒着附逆的风险为谭收尸,又想方设法把谭嗣同的棺木送往浏阳安葬。


 (王五)

  处理完这些后,王五计划秘密刺杀荣禄等人,为谭嗣同报仇,可惜没有得手。

   王五后来参加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刀劈了许多洋鬼子。

在被洋枪击中倒下之前, 王五紧握着手上的刀,说:“我王五杀了这么多洋鬼子,对得起大刀王五这个称号,对得起谭复生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刚日读史


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据传,王五行刑是为了减轻谭嗣同的痛苦,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刽子手用的是钝刀,以至于受刑几十刀后才人头落地,惨叫是必然的,谭嗣同也是人,对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宜过分解读,这也绝称不上污点。

大刀王五,自然善于用刀,脾气耿直,嫉恶如仇,耿直到什么程度呢?

光绪年间,在仅仅一年时间内,北京城附近发生时数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为当时的王五声名远扬,功夫了得,也确实沾上点嫌疑,所以成为官方的重点追捕目标,参与人数高达数百人。而王五看这态势却主动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脉,完全有能力遁走他乡,但是他却自投罗网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责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锅。有感于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责打20从轻发落。

谭嗣同和王五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嗣同的剑法是王五所传,自十岁开始拜师学艺,一直没有放下剑法的磨练,文武双修,而且中国历史上堪称“佛学彗星”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僧肇,第二个就是谭嗣同。

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用的网名“剑胆琴心”就是他人对谭嗣同文韬武略的夸赞之词,而在后来的交往中,谭嗣同慢慢长大,二人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王五深受谭嗣同先进思想的熏陶,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是倾向于革新派,谭嗣同通过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着王五的侠义精神。

以三件事为例,光绪帝被软禁瀛台,谭嗣同想武力营救,第一个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虽好,但仅凭一己之力从瀛台背个大活人回来,而且还是皇帝,这个目标实在难以实现,所以只能作罢。

铁骨铮铮康有为躲在使馆中伺机脱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劝谭嗣同离开北京,暂避风头,王五愿意沿途护送,而谭嗣同不为所动,甘心赴死。

王五并不是行刑的刽子手,因为他当时就在法场外围,只不过最后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虽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只能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讳,给谭嗣同收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曾经解释过谭嗣同的遗作:

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说是康梁,还有人说是谭嗣同和王五,我个人觉得,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指谭嗣同自己舍身取义、慷慨赴死的磅礴气势,与他人无关。

而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勤王讨贼(为谭嗣同报仇),后因参与义和拳被清兵所围,为了镖局众人不受牵连,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气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给了外国侵略者,王五被德国人枪决于北京前门,这时候,清廷又适时的冒了出来,将王五枭首挂于城门,因为害怕被牵连没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夜将王五头颅取下缝好,并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谣传,谭嗣同的惨叫应该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惨剧,大多与行刑者的专业水平有关,脖子被砍断一半,受刑者惨叫连连生不如死,还要自己主动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这还只是两刀,几十刀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即便换成王五这种汉子也一样承受不住。


古今通史


有真有假,谭嗣同临刑惨叫是真,因为慈禧老婆子痛恨支持戊戌变法的众人,所以故意把斩谭嗣同的刀换成钝刀,连砍了数十下才把谭嗣同的头颅砍断。

大刀王五主斩是假。此说法应该是出自于民国文学小说以及电影《一刀倾城》的渲染,不可能是真的。因为谭嗣同死得极惨是记录在案的,如果真的是王五操刀的话,那就应该是手起刀落,不让谭嗣同忍受太多痛苦才对。

再者,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行刑是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众目睽睽之下,王五纵然武艺高强也瞒不过如此多的眼睛。何况要谭嗣同受极痛而死的是清廷的最高掌权者慈禧,监斩官刚毅又是慈禧的心腹,肯定要一一详查行刑人的身份,保证太后懿旨的顺利执行,不可能会把王五给漏了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王五本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年幼家贫投身沧州大武师李凤岗学习刀法,后入了镖行为镖师,光绪三年(1877年),王五于北京半壁街开设源顺镖局。在此期间,王五结识了游历各地、寻求救国之路的谭嗣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公车上书事件后,光绪皇帝谋求变法图强,谭嗣同等人应召入京,执掌中枢,由于维新派动了顽固派人士的蛋糕,这期间针对维新派人的暗杀时有发生。谭嗣同在京期间,王五担任起谭嗣同的保卫工作。


可惜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不满于维新派的慈禧太后发动兵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派人捉捕维新党人,谭嗣同就是其中之一。

谭嗣同被捉后,王五紧急联系各方武林好手,并买通了狱卒,想要劫狱。早在被捉之前,朋友们都劝谭嗣同出逃日本,但谭嗣同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希望以自己的血来惊醒沉睡国人,拒绝出逃,也拒绝了王五等人的援救。谭嗣同在监狱时,写下了著名的《狱中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被处斩,人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死后,王五投入反清、反洋的洪潮之中,加入义和团,大力打击洋人。可八国联军于光绪二十六年八月攻入北京,清廷把责任全部推到义和团和支持义和团的大臣身上。

十月二十五日,清军围攻源顺镖局,王五寡不敌众而被俘,后被八国联军军队枪杀于镖局前门,斩下头颅悬挂于城门之上,下令不准收殓。最后身处天津的霍元甲在听说此事后,连夜赶到北京,取下王五头颅就地埋葬。

一代英雄,这才算是入土为安,而谭嗣同的遗体,也已经在光绪二十九年(1899年)运回了家乡——湖南浏阳城安葬了。



一贰一橙


现今大多传言,在戊戌六君子被捕后,于慈禧交代之下,刽子手们统一使用“钝刀”,以至于受刑者需要砍上十数刀乃至数十刀才有可能人头落地,人对疼痛的忍耐性也有一个极限,所以行刑之时现在惨叫不已,极其血腥。而传言大刀王五斩谭嗣同则是为了快速了结他的性命,降低谭嗣同所受的折磨。

但像素可以肯定的说,临刑惨叫应该是真的,但是大刀王五斩谭嗣同应该并不是事实


因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原本就是师徒,谭嗣同剑法便是王五所授,谭嗣同自十岁起便拜师学艺,文武双修,不过随着谭嗣同慢慢长大,王五与谭嗣同也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且王五再与谭嗣同的交往过程中受到谭嗣同的熏陶,所以大刀王五在思想上还是更加偏向革新派的,当然谭嗣同通也深深佩服亦师亦友的王五孙具备的侠义精神。

所以,在当初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在瀛台之时,谭嗣同第一时间便是找大刀王五前去营救。虽说大刀王五的功夫不用多说,但要营救皇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也就作罢了。



此外,谭嗣同临刑之时,王五便在法场外围寻找找机会劫法场,只是清廷早就想到有人会来劫法场,于是布的严严实实根本不留一点机会给王五,因此王五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谭嗣同被杀。

并且,在行刑后只有王五不怕牵连给谭嗣同收尸。由此可见一个要劫法场的人、一个不避讳的收尸人又怎么可能是行刑者呢?


此外,王五还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等人,亦为谭嗣同报仇。再到后来王五参加了义和团,为了保住镖局众人不受自己牵连,独自一人前去自首,最终王五被清廷移交给德国人,后被枪决于北京前门。随后被枭首挂于城门之上,还是当时在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着夜色取下王五头颅并妥善安葬。

所以综上所述,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应该是真的,不过至于王五斩谭嗣同是不存在的,多为传言!


像素说


古代统治者的严刑酷吏,从来惩罚都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

教育谁呢?

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谁心怀叵测,谁胆寒。

风闻慈禧为了虐杀六君子,特意命监斩大臣刚毅用钝刀砍。

何谓钝刀?

就是那种一刀下去,豁个口子,鲜血直喷,血肉模糊,还砍不死人的那种刀。

显然,我们以慈禧的性格来看,这事她是极有可能干的。

原因我们刚刚已经说了。

一、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六君子死得愈惨烈,则其震慑效果愈佳。

二、泄私愤。

因此,皮肉之苦,切肤之痛,乃人情所不能忍者。谭嗣同在被钝刀一刀一刀磨锯的时候,本能反应发出哀嚎声却也是人之常情。

但据梁启超《谭嗣同传》回忆,谭嗣同被砍头后,其身躯跪姿仍巍巍然有千钧之势,脊梁刚直。梁启超不禁自惭形愧,感叹万难追先生风骨高义之一二。

至于说到大刀王五亲自砍杀了谭嗣同则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乱点谱了。

谭嗣同与王五(王正谊)非但不是杀身仇人,反而是一对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更是那个替谭嗣同马革裹尸的真兄弟。

谭嗣同12岁左右就在北京结识了王五。一个骨骼惊奇,一个大技压身。两人一拍即合,也不讲究什么师徒名分,谭嗣同就跟着王五耍起大刀来。

其实有一点不为外人所知。谭嗣同是当时少有人敌的武术高手,师承胡七,形意拳、太极拳、拳拳生风,拎起大刀来刀风威凛,气壮如山河。考究地说,谭嗣同该是王五一辈子教出的最杰出徒弟也不为过。别的且不说,之前从后来王五的所作所为便得以体现。

在戊戌变法以慈禧软禁光绪帝后宣告失败。

谭嗣同想就曾主动去找王五,二人商量准备一支侠义高手队伍入宫救出被软禁的光绪。奈何天时地利人和均不与之,无奈放弃。

然后,王五曾极力要求谭嗣同和他一起离京躲避官府追杀。

然而谭嗣同不肯,并意味深长地发出了以下振聋发聩的话语:“自古以来,变法总是要流血死人的。我还没有听到过说不流血死人就成功的呢!现在我们国家变法还没有流血死人,这是变法之所以不顺畅的原因。那么便从我谭嗣同开始吧!若以我谭嗣同一腔热血真能洒醒万万同胞,则我谭嗣同死不足惜。”


(谭嗣同)

王五听后,内心十分振动。他很明白,谭嗣同以作壮士一去的决心,便不再劝阻。

据梁启超回忆录介绍,谭嗣同与王五的感情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厚。

谭嗣同被行刑那天,菜市口,唯独不见王五。

梁启超回忆道,其实王五是完全没有想要劫法场的心的,因为他不能妨碍自己兄弟尽民族大义。他当时不在场,是不忍看。行刑完毕,有人来通告,才默默无语地去给谭嗣同收尸,拼首,入棺,一路送回谭嗣同老家湖南浏阳安葬。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解释谭嗣同狱中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两昆仑一指康有为,一指王正谊。

在当时形势如此险恶的情况下,竟还敢冒着被连带的危险出来替谭嗣同收尸。他们的友谊,比天高海深!

王正谊,王正谊,字如其名,这个人的友谊很正,了不得。


不书


谭嗣同本来可以从容离去,但他认为自己要用牺牲的方式,让国人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至于临行前的惨叫,此事极有可能,因为慈禧非常恨他,竟让行刑的人用钝刀,砍了他十几下,这种情况下,痛叫出声,也是正常之事了。

但大刀王五杀谭嗣同之事,绝无可能,谭嗣同和王五之间可是以兄弟相称,两人的情感情同手足,王五甚至于还打算劫法场。

1、王五和谭嗣同的感情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他是源顺镖局的镖师,以擅长使双刀而出名。

王五和谭嗣同的相识,源自于谭嗣同年轻时,喜欢结交江湖大侠,他和王五认识后便结为兄弟,王五还向谭嗣同传授武艺,这在当时还是一桩美谈。

后来,光绪为了变法,将谭嗣同召入京城,王五便给谭嗣同当起了保镖,并且照顾起了他的起居,王五和谭嗣同的交往也多了起来。

两人之间互相交流思想,王五受谭嗣同影响,也逐渐意识到要救国家,必须要进行改变,这也导致他后来帮助义和团,最终牺牲了性命。

当然,这是后事,发生在谭嗣同死去之后。

2、王五为何放弃救谭嗣同

既然王五和谭嗣同,两人情同手足,为何王五会放弃救谭嗣同呢?

原因其实就是谭嗣同说的那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当时王五在武林中威望极高,由他出面,本可以招来一堆助力,谭嗣同拒绝了,他告诉王五,不要这样做,救了自己就等同于破坏了自己的计划,阻止了自己用流血唤醒国人的布置。

王五见此,心中很痛,却也知道,兄弟心意已决,自己不能给兄弟添堵。

于是,就在那个菜市口,王五亲眼见证了谭嗣同的牺牲,他的心很痛,那一刻,他明白了,或许这就是谭嗣同想要留给国人的种子:革命的信念。

1900年,王五参加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作战,终因清政府的背叛,不敌被捕,最后壮烈牺牲。

但他知道,他的兄弟谭嗣同并没有白白牺牲,他也不会,他们已经将革命的种子撒下,终有一天,会有人起来推翻这个旧社会,带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京师大侠”大刀王五是晚清时期的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他与同时期的霍元甲,黄飞鸿等人齐名,在当时王五还佩借着自己一身高超武艺创建了“源顺镖局”名扬天下,而关于大刀王五斩杀谭嗣同其实只是个传闻!


大刀王五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关系深厚两人亦师亦友,王五还曾传授过谭嗣同武艺。在戊戌变法期间,大刀王五还主动担负起保护谭嗣同的重任,但是由于慈禧的镇压,戊戌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外逃,谭嗣同等六人不愿逃跑结果被抓捕,在这期间王五还密谋进监牢营救过谭嗣同等人,但是却被谭嗣同拒绝了,他的想法是要用自己的死唤醒天下人,并说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


就在几天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下令处以斩首之刑,并且慈禧还特意嘱咐用钝刀执行,在行刑当天,谭嗣同被押往刑场,丝毫没有惧意。刽子手对谭嗣同行刑时用了一把没开刃的钝刀,结果谭嗣同被砍了二十几刀后才人头落地,那种疼痛就可想而之了,在这种情况下,谭嗣同惨叫几声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综合上述,谭嗣同并非是大刀王五所杀,而谭嗣同的惨叫并非是怕死,而是由于疼痛难忍发出的声音!


唐古看今


谭嗣同临刑前高声叫“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上前有话说,被谣传成为“惨叫”; 谭嗣同临刑时,大刀王五都未曾见其一面,何来斩谭嗣同一说?

那么,传言谭嗣同被钝刀砍了数十刀才断气的说法又是否真实呢?

背景资料

  • 谭嗣同,字更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缦胡同,父亲胡继洵官至湖广总督。

  • 谭嗣同,少年时期,常以“两剑三琴度一生”自诩,因此人送雅号“剑胆琴心”。

  • 谭嗣同,与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齐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佛学慧星”。僧肇因佛学经典《肇论》,被后世称为“理论佛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因赋予佛学现代精神,被后世称为“应用佛学”的开拓者。


  • 谭嗣同,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参与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中南海瀛治,谭嗣同、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仕等六人,被慈禧下令处斩于菜市口,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就义。

谭嗣同就义前,大刀王五未能见其一面,如何能斩谭嗣同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京师武林名侠,河北沧州人。拜“成应镖局”大镖师双刀李凤岗为师,师门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 后因他行侠仗义,刀法纯熟,人皆尊称“大刀王五”,位列民间“晚清十大高手”谱中。

光绪三年(1877年),王五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开设“顺源镖局”,后迁至广安大街。押镖区域北至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生意十分红火。

据杨廷福《谭嗣同年谱》记载,谭嗣同12岁的时候,结识了父辈友人通臂猿胡七(原名胡致廷),开始练习舞锏、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同道侠士王五,认为其比较适合学习单刀刀法,所以由王五教授其单刀武艺。

当时,由于谭嗣同居住的半截胡同浏阳会馆与王五的顺源镖局相距仅有百米之远,所以谭嗣同、胡七、王五三人交往甚密,已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正所谓:“英雄相见,惺惺相惜。”一来二去,谭嗣同与、胡七、王五之间的情谊,达到了亦徒亦师亦友的地步。胡七、王五传授谭嗣同武艺,谭嗣同为胡七、王五传播救国的变革理念。

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担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期间,王五承担起了谭嗣同的护卫工作。变法失败后,9月26日谭嗣同被下狱,当日深夜,王五、胡七联络武林志士,买通狱吏,欲图救其出获。奈何,被以死明志的谭嗣同所拒绝。

接着,王五听说清廷将于9月28日在宣武门对谭嗣同等人进行问斩。因此,王五、胡七召集诸多武林爱国人士埋伏在宣武门城楼附近,打算劫法场。结果,一直到晌午过后也未见谭嗣同等人的囚车从此经过,正在他心中疑惑之时,却传来谭嗣同等人已被处决的消息。原来,监斩官刚毅早就猜到会有人前来劫法场,因此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之计,对外声称在宣武门外行刑,实际却在菜市口行刑。

事后,王五捶胸顿足,但为时晚矣。

谭嗣同就义“惨叫”真假诠释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解释谭嗣之死,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再三苦苦相劝他前去日本,但是他却坚决要留下来,次日被捕,28日被押往菜市口刑场就义。

行刑之前,谭嗣同神情慷慨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刚毅大人,请上前一步,我有句话……”但是,刚毅充耳不闻,立即走开。这句话,或许就是某些人谣传的“惨叫”吧。随后,谭嗣同等六人从容就义,年仅33岁。

如果,这也难以证明谭嗣同没有惨叫,那么根据后世的人身体结构常识,就算是传言中的一把“钝刀”,在一个专业刽子手的一挥之下,脖子上的那根颈椎绝对会瞬间断裂,颈椎断裂的结果就算不死,身体也会瘫痪晕迷,岂有机会“惨叫”。

同时,古代刽子手使用的刀是“私刀”,属于个人的从业工具,每在行刑前将表面锈迹磨去,显得光亮。而其技艺有些是通过师徒相传,有些则继承祖辈之业,但都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对于颈椎骨之间的空隙要有极高的精准眼力,行刑时要确保做到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刽子手。如:清朝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就曾拜一名刽子手为师,这才进入这个行当,一生处斩盗匪达二、三百人,皆是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所以说,谭嗣同行刑时“惨叫”的说法绝对是谣传。

谭嗣同是否真被钝刀砍了数十刀

这一说法,主要来源谭嗣同的师傅胡七(胡志廷)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行刑之时,头一刀杀的是康广仕,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而且用的是传言中的“将军刀”,俗称“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

这段史料应该是假的,或者为某些有心人编造所为,理由如下:

  1. 古代行刑,若人数太多,便会按照批次进行问斩。如果当时只是处斩“戊戌六君子”,一轮既可结束,应该不会一个一个的斩杀,更不会由一个刽子手全部完成。所以,不会出现头一刀杀康广仕,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的现象。

  2. 一刀下去,颈椎瞬间断裂和死人已无太多分别,有必要连砍数十刀吗?

  3. 当时胡七和王五在一起,同样也没有亲临现场,又哪里来的现场见闻呢?

  4. 胡七就是一个武林人士,并不喜弄文之事,为何要详细写下这样一段经过呢?

  5. 在处斩“戊戌六君子”之前的大清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纯刀处斩犯人的记载,所以这里的“钝刀”说法,显然难以立足。

因此,关于钝刀砍了数十刀的传言应该也为谣传。

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广总督,为何没有去救自己的儿子

谭嗣同之父,名谭继洵,字子实,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可谓一方封疆大吏。

其实,当时一同被捕的共有8人,除了遇难的“戊戌六君子”外,张阴恒和徐致靖也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只是分别被李鸿章和荣禄所救,才由斩刑改为流放。

谭继洵之所以没有出手相救自己的儿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父子感情冷漠。他12岁的时候母亲徐五缘因瘟疫去世,而父亲又素来宠爱小妾,谭嗣同经常遭后母虐待,因此他独自搬到浏阳会馆居住。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没有为他谋得一官半职,因此可以说父子两人感情颇为冷淡。

  • 舍卒保帅,牺牲儿子。谭继洵因与上司张之洞矛盾颇深,在其面前 “不敢与抗,谨饬自保而已。”所以,当他听到儿子出事后,为了保住官位,不但没有向慈禧为儿子求情,反而还与儿子划清了界线。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谭继洵因此被削职罢官,但他还是将儿子的遗体送回祖籍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安葬。谭嗣同死后,深情义重的妻子写下了“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的诗句,以做悼念。

正如太史公所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虽然,谭嗣同的死使人颇感心伤,但他的死却重于泰山,一腔爱国热情更是倍受世人称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句更是流传千古、振奋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