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教育帶給孩子“貴族精神”?

很多有條件的家庭選擇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畢業後也能成為貴族,但當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時。他們怎麼也弄不明白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貴族精神究竟有何聯繫。

什麼樣的教育帶給孩子“貴族精神”?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別墅、買賓利車、打高爾夫,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概念上認為,貴族學校就應該享受貴族般的條件,有貴族樣的生活。

在現代的大多數人的意識裡,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

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里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

西方直到18世紀,貴族依然是主流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著貴族的爵位、封號。(中國的貴族階層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整體消失了。)當西方的貴族社會轉入到平民社會之後,資產階級並沒有掀起否定、批判貴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去學習,買貴族的紋飾、徽章,買貴族的頭銜,想全方位繼承貴族的衣缽。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采風錄》中說過,

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什麼樣的教育帶給孩子“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並不必然為"貴族"所壟斷,我等平民只要不斷努力學習堅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狀態,同樣是具有"貴族精神"的貴族,我們所要強調的是"精神的貴族化"。然而,如今國內對於貴族的理解更多隻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貴族生活。傳媒傳遞給我們一種錯覺就是這種和真正的貴族文化毫不沾邊的虛榮和幼稚的形式氛圍。這種貴族文化實際是一種膚淺、粗糙的文化氛圍,這將源於幼稚而止於成熟,源於虛榮而將止於務實。

貴族的真正意義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為上的擁有。貴族精神的高貴之處,那就是乾淨地活著,優雅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他不會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去背信棄義,去不擇手段。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

,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什麼樣的教育帶給孩子“貴族精神”?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簡單兩字體現了父母的慷慨和深愛。

充分尊重孩子,守望孩子的成長,自我修養高貴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就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貴族式教育。

ME校園平臺 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