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瞄不準,射不死,還易消耗,為何相傳卻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

AnitaSong


弓箭是冷兵器時代唯一的密集型遠程火力打擊。

雖然弓箭的射程只有一到兩百米遠,而且準頭非常差,但是弓箭的種種優點決定它是冷兵器時代不可或缺的武器。首先是攻擊範圍非常廣,雖然單個弓箭的攻擊範圍非常小,但是聚集很多弓箭手可以形成非常大的打擊面積。歷史上不乏用弓箭取勝的案列,相比於刀槍劍戟的近距離搏殺,弓箭可以越過前排直接攻擊敵人的後排。

攻擊殺傷率非常可觀,雖然單個弓箭的射出的箭只確實比較容易躲避,但是在戰場上許多弓箭手齊射出的大量箭只無法躲避,非常容易造成敵軍重大傷亡。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引以為傲的重甲步兵衝鋒,面對英國的長弓手的拋射射擊,法王被打的措手不及。

自己麾下的弓箭手都是臨時招募得來的僱傭兵根本沒能力和英國長弓手對射,結果因此被弓箭射擊破壞陣型,英軍趁機派出騎兵衝鋒,將法軍砍得落花流水,此役造成英法戰損比為2:75。所以用好弓箭手可以更好的殺傷敵人。


陸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古代作戰就是近距離刀劍對砍的肉搏,弓箭是無關緊要的。

其實,並非如此。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大家看過電影《投名狀》嗎?

龐青雲為了破太平軍的200支洋槍,採用敢死隊突擊的亡命打法,損失很大。

用劉德華的話來說,就是:人都死光了。

遠程武器在古代戰爭中,是必不得可少。

如果別人有弓箭兵,你沒有,你要麼認定被動挨打,要麼就得向劉德華他們一樣,用特殊手段來剋制敵人的遠程武器。


古代作戰多采用陣法,人海戰術較多。而步兵的陣型前進速度是很慢的,而且走十幾步往往就要停下整隊,然而再前進。

弓箭採用高仰角的非精確射擊,射程可以高達150米,甚至更遠。

大家可以算一算,敵人從150米外走到你的面前,需要多少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你的弓箭手採用連珠箭,可以射出大量的箭,造成敵人的慘重傷亡。更重要的是,這會導致敵人陣型的散亂以及士氣的下降,之後的短兵相接就是你的步兵佔優勢。

至於很多人說,弓箭一箭射不死人。

其實,在戰場上未必要一下把人整死才行,射傷往往更厲害。

比如關羽中了一箭,箭傷久治不愈,被迫請華佗治療。

為啥?當年沒有抗生素,受了外傷以後很容易感染。

而中醫不能做截肢手術,所以往往危及生命。

關鍵,受傷以後你不能作戰,卻要有人照顧、醫治,折騰很長時間,花費很多軍隊資源才死。

相比起來,還不如一箭被人射死算了。

另外,弓箭如果射中人體的要害,重要器官、動脈,還是可以一箭致命的。

畢竟箭頭比子彈頭要大很多,一旦射入人體破壞就很嚴重。

至於電影裡面的重鎧甲,對不起小兵們是沒資格穿的。小兵們的衣甲非常簡單,甚至沒有衣甲,是對付不了弓箭的。


所以,古代弓箭是極其重要的。


薩沙


說弓箭瞄不準、射不死的朋友們,看來不太瞭解弓箭。


就好比把槍交給不會用槍的,可能在他看來,還不如鋤頭順手,所以再好的槍到這人手裡,也是廢鐵。

如果弓箭沒有威力,古人也不至於傻到把弓箭當作兩軍對壘的利器。

我先給大家講講弓箭的威力。

薛仁貴的震天弓。

這張弓使薛仁貴一戰成名。面對百步開外驍勇善戰的突厥三雄,若比兵器,以一抵三,老薛勝算不大,戰友們都捏了把冷汗。

但見薛仁貴不慌不忙,沒拔兵器,卻拔出了他的破弓箭,只見他風輕雲淡地的搭弓三連射,元龍、元虎、元風三人應聲倒地而亡。

老薛的破弓也因此一舉成名,被尊為“震天弓”。

所以,弓是普通的弓,看誰用?怎麼用?

大家都知道,別管是兵器、弓箭還是火器,都是增長人手的殺傷長度。我用手打不到你,就拿個兵器;兵器打不到,就用弓箭;弓箭打不到,就用子彈。

那麼在火器未發明之前,弓箭就是人手最長距離的攻擊方式,是人手最偉大的加長。

也就是說:弓箭可以讓人們在兵器打不到的距離又準又狠地幹掉敵人,並且比兵器又輕又小,又方便。當前,前提是必須苦練。

即便是兵器,也是誰練的好,誰殺敵多。

就像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等等。為什麼他殺別人像切豆腐,而別人殺他卻難如登天?

所以弓箭也是一樣,不好好練的,早晚就是人家的箭靶子。

所以,射不死敵人,不能怪弓箭不行,要怪就怪自個沒好好練。就像屙不出屎來不能怪茅坑一個道理,話糙理不糙。

恩格斯說:“弓箭對於矇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是決定性的武器。”

實際上在古代,沒有任何一種兵器能與弓箭相匹敵。

都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事實上,即使是明箭,也比兵器難防。

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沒有火器之前,弓箭是決定性的武器。

決定什麼?

當然是決定勝敗了!無論單打獨鬥,還是兩軍對峙,弓箭都能決定勝敗。

相比近身肉搏的血腥與殘忍,弓箭給人的安全感絕不是一點點。能把敵人在百米開外幹掉,只有傻子放著弓箭不用,與敵人近身肉搏。

所以弓箭,一定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

當然,如果你能吊著“威亞”穿越到古代,可以不用弓箭。


小熙為人人


三國名將張郃第一個不服,當年也是以為弓箭瞄不準,射不死,走到木門道,被諸葛亮一箭射中了膝蓋,結果陣亡了。

古代打仗可不是大家想的一窩蜂的衝上去,而是分成好幾個軍團。

一般前排是盾兵,側翼是騎兵等機動部隊,後排是弓兵。不然一窩蜂的衝上去,前排打的水洩不通,後排難道在後面喊加油嗎。


兩軍對陣,陣型拍好之後。肯定是讓遠程部隊先消耗一波。其實弓箭手作用類似於現在的炮兵,執行火力打擊、遲滯攻擊、戰場遮斷等任務...

古代基本所有部隊,前排都是精銳,經驗豐富,裝備優良,一般都配有盾牌,導致對方弓箭手只能打擊後排士兵。平常弓手可以平射,但戰場上平射不就把自己隊友清完了。

只能根據角度朝天射擊,多少角度平常都是訓練過的,會有指揮官在旁邊指揮。就算什麼都不懂,只要不直直的朝著天射就行了。

可能有人會感覺天上的弓箭那不久輕飄飄的,沒有殺傷力啊。

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石器時代就使用的武器,歷代兵家為了發揮他的最大作用可是用盡畢生所學進行優化。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多為銅或鐵製,箭羽可以飛的更遠。

早在石器時代,骨簇就能穿入人的腿骨了,古代弓箭殺傷力強大,銅錫合金的三翼箭頭,硬度秒殺淬火碳鋼,穿甲能力更強,近距離盔甲是擋不住的,蒙古騎兵身披厚重的扎甲還要攜帶盾牌,看防護就知道弓箭的威力了。

當士兵將弓箭斜射到天空後,動能轉化為勢能又轉為為動能,除去空氣阻力,箭羽的設計就可以大大減少阻力。基本上和平射威力差不多。前排士兵有盾牌有盔甲。後排可不能保證有完整的裝備。面對漫天箭雨,只能硬抗。

即使僥倖躲過了致命傷,但是古代醫術差,傷口也會潰爛,最後神仙難救。

在平原戰鬥時,弓箭手主要是在短兵相接前對有生力量進行削弱,降低對面士氣,還有就是封鎖敵方的行動路線。而在複雜地形戰鬥時,由於互相都不敢貿然出擊,弓箭手的地位可能會更高。弓箭作為遠程武器,一直是古代性價比最高的殺傷方式。

消耗完了弓箭弓兵可不是就沒用了。古代的弓可不是玩具,都是需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拉開的。歷史上的戰弓往往接近或超過一百磅,能擁有如此大的力氣去拉開強弓的人,其近身格鬥能力必然是非常強大的。並且射箭是一門需要苦練的技術,步兵弓箭手都是歷經數年練習射術,才能作為精英士兵出現在戰場上的,作戰素養可能比一般士兵/民兵要更好。弓兵不像遊戲裡面,躲在肉盾後面射箭就行。弓箭手在接敵前一般幹兩件事,要麼壓制敵軍弓箭手,要麼通過箭雨破壞敵軍陣線完整,讓他們出現混亂,這樣可以為己方步軍取得優勢。當弓箭用完之後,就需要拿起地上的武器,加入戰鬥。

而且死於弓箭之下的名將,三國就有關羽、周瑜、龐統、孫策、甘寧等等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 關張黃馬趙傳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三國志 周瑜魯肅傳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三國志 龐統法正傳
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讎。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 江表傳

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越貨必備啊


劍氣縱九州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來個假設。

假設你是一名士兵,穿盔甲,戴頭盔,持盾牌,拿長槍,走上戰場,列成隊形,好了,你準備完好,等待對方向你軍攻擊了。

然後對方如下圖這樣操作的。

在兩三百米遠的地方,敵對陣型進行七次輪射,萬箭齊發。

然後你就看到這樣的場景。

此時此刻,你是如何想的?

想躲?督戰隊在後面拿著刀看著你,你一跑,結果就是以擾亂軍心為由,就地正法。

靠盾牌盔甲防護,硬抗,有效,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完美。

依照古代制式盔甲,並不是全防護的,身體裸露部位大於防護部分。

如下圖。

一名普通士兵,穿這種盔甲來防護,你說你現在在想什麼?

刺蝟?差不多吧。

千萬別談什麼明光鎧,除了元帥,親王等,不是什麼人都能輕易配備的,首先昂貴的價格就是第一個攔路虎。

你根本無法配備,就算配備,也不能做到完全防護,還特別重。

因為弓箭所用的箭頭,有很多不同的制式,有專門破甲用的破甲箭,重箭,有帶回鉤的箭頭,讓人中箭難以取出的。

還有抹有毒藥的毒箭。




防不住全身,但是致命之處有重甲保護,沒事!

你錯了,以古代的醫療技術,治箭傷,極易發生感染,很容易截肢,感染死亡等。

面對敵兵的狂妄,你的指揮官擊鼓,命令全軍衝鋒。

敵軍正面部隊又是幾輪齊射,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過來,不跟你對砍,就是不停的射箭。

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敢說弓箭瞄不準,射不死,易消耗這樣的話嗎?

你現在想要的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

用弓箭和對方對射,才是王道。

弓箭作為遠程武器,非接觸戰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


就算是現代化熱兵器,在火繩槍時代也是無法取代弓箭的作用,直到燧發槍出現,射速變快,才慢慢淘汰了弓箭。

匈奴縱橫東西方的時候,號稱控弦之士幾十萬。

他們之所以強大,一是馬,二是弓箭。

蒙古人東征西殺的時候,用蒙古複合弓,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多少國家的軍隊。

不是說這些國家沒有弓箭部隊,他們也有,但是看誰射的更準,技術更好,戰略戰術更先進。

這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弓箭技術的升級。

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弓箭,如蒙古複合弓,英國長弓,這些都是對敵之時的遠程殺器。

統一中原的秦朝,所使用的秦弩,就是弓箭的改良製作而成的。


舊史風


誰說的?

射不死,你試試?

弓箭瞄準確實不易,但射不死的言論純粹是扯淡。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靠的是什麼?快馬、彎刀,還有弓箭。後金建立大清,靠的是什麼?還是快馬、彎刀,還有弓箭。

如果射不死人,弓箭早就退出歷史舞臺了。如果沒有熱兵器的出現,弓箭到目前,仍然會是主流武器。

弓箭致死率不低

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中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當中認為制弓以幹、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各個原材料準備良好,加上耐心細緻的工匠,就有了製作好弓的必要條件。

弓箭分為軟弓和硬弓,軟弓好操作,但是射程較近,威力較小,被廣泛應用在騎兵上,射程在50-150米之間不等;硬弓,對臂力要求高一些,射程遠,威力較大,大多射程在150米-220米之間。

除了弓箭外,還有弓的“親戚”弩弓,這非常厲害,當然厲害的不是小弩弓,而是那些大弩弓,比如“諸葛連弩”,那威力大得嚇人,至少500米以上的射程,無論你穿任何盔甲,射程內來個對穿問題不大。

被弓箭射中後,如果是在要害處,有死無生。就算射中非要害處,一個處理不好,就會感染、發炎,導致死亡。春秋戰國以前,人們打仗還講究一些,不屑用什麼毒箭。但後來,就不一樣了,一是直接使用毒箭,二是用糞水浸泡箭頭,這和毒箭無異。如果中了毒箭,或者中了糞便箭,那死亡率就大幅度提高了。

大家熟知的故事,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中了毒箭,被華佗刮骨療毒,神醫華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華佗說輕了,如果不管,何止胳臂無用,生命也會堪憂的。

有人會說:“你忘了有盔甲這事嗎?”當然,沒有忘。在古代,盔甲製造非常不容易,成本比較高,一般普通士兵要麼沒有盔甲,要麼就是隻有簡單少量的防護。這就導致,弓箭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

一般的戰爭,大多先是弓箭開道,壓制對方,其後衝鋒,戰場廝殺。可以說,弓箭就是軍隊的第一選擇,雖然弓箭價格也不低,但相比兵士的生命,弓箭的重要性還是要低。

總體來說,弓箭射中後的致死率並不低,兩軍對壘,弓箭開道,刀劍近戰,這就是一種組合的方式。如果弓箭真是雞肋型的存在,那麼早就會消失在歷史當中了,而不是到了近代火器發明後,弓箭才逐漸退出軍事舞臺。

弓箭的缺陷不少,但在古代,還是沒有取代的遠程武器

被熱兵器淘汰,這說明弓箭的缺陷不少,但最重要的理由絕不是射不死人。

首先,弓箭射中目標不容易,特別是馬上射箭,更是難以射中,畢竟,在高速移動中,難以達成。就算是步兵射箭,靜止情況下,也是非常不容易,除非是那種神箭射手,但是神箭手是稀缺的,不是大量存在的。

其次,弓箭的發射頻次實在是低,射箭、取箭、拉弓再射,這個時間不短,相對而言,步槍的射擊頻次要比這高得太多。想一想,你一箭出去,沒有命中目標,你著急要發第二箭,對方已經射了好幾槍了,這怎麼辦?如果不死,就是把弓箭換了。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雖然弓箭缺陷不少,但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哪有選擇?遠程攻擊,最好的攻擊方式,就是弓箭,沒有其它。

因此,一個物品缺陷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處的時代,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沒有,有缺陷的物品還會是主流,就像弓箭。

弓箭,在熱兵器出現之前,是最重要的遠程攻擊武器,根據使用者不同,弓箭的規格不同。在熱兵器大範圍普及之前,弓箭就是打仗的第一攻擊武器,雖然瞄準不易,但射中後的致死率並不低。


藍風破曉


在冷兵器盛行的年代裡面弓箭一直作為一種特別重要的武器。但是弓箭瞄不準,射不死,還易消耗,為何卻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其實弓箭之所以能夠成為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弓箭的攻擊面積特別的大,容易給敵人的行軍帶來阻礙。

弓箭一般的情況來講都是,大面積的發射。就算是不能夠精準的殺死敵人。但是一波弓箭射出去敵人最起碼也得死傷一大片。古代兩軍展開發起進攻的時候大多都是成隊列式的衝擊敵方軍陣。而弓箭對待這種攻擊軍陣時最為合適的。尤其是秦國時期的箭陣那真的是特別牛,基本上很難能夠防住秦國的箭陣!

二、弓箭是對付騎兵的重要殺手鐧,必須優先選擇弓箭。

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什麼兵種最牛?其實就是騎兵,騎兵最為擅長衝鋒。基本上騎兵的衝鋒很少有步兵能夠擋的住。所以弓箭是對付騎兵最為有效的兵器之一。因為弓箭是遠程攻擊在騎兵未達到陣地之前,就已經對其進行了有效的殺傷。甚至如果佔據了地理優勢的話能夠使用弓箭全殲對方的騎兵部隊。對付騎兵沒有弓箭最為合適的了。三、弓箭還可以輔助步兵進行攻城作戰。

古代作戰的過程當中步兵攻城作戰的辦法,非常的單一使用雲梯攻城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是往往會受到城樓之上守城兵士的打擊。但是如果有了弓箭作為輔助攻擊的話那麼就可以在城樓下方對其敵方守城的兵士進行仰射,從而達到壓制敵方士兵進攻的趨勢。這種作用非常的大,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自己部隊的傷亡。

四、弓箭手可以偷襲敵軍的大營。

古代作戰之中使用弓箭手偷襲敵軍大營是最有可能獲得成功的,因為弓箭手攻擊距離特別的遠。不容易被對方發覺並且即使發覺因為距離比較遠,所以也能夠很從容的進行徹底。尤其是弓箭手配上“火箭”那更是一大殺招,能夠對敵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使用弓箭手作戰的軍隊往往能夠最快的解決戰鬥,也能夠最快的速度進行撤退。

以上的種種原因說明了一件事情,古代的兵種再多弓箭也是優先進行選擇的。它的作用也是最大的。


凡塵了事


題主太低估弓箭的威力了!在古代,弓箭絕對是一件致命武器!就算是到了火器出現的初期,弓箭的穿透力也比火器彈丸大。蒙古帝國時,蒙古騎兵能夠橫掃歐洲,弓箭是立了大功的。

我們先來說說弓箭的製作。

武器的更新升級,源自於戰爭的需求。我國到戰國時代,戰爭全面升級,不再是之前“點到為止”的“君子之戰”。為了有效的殺傷敵人,各國開始裝備更具殺傷力的武器。

此時,弓箭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負責,需要“六材”(幹、角、筋、膠、絲、漆)才能製作完成。弓的骨幹以柘木為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北方弓箭多用木,南方多用竹。所以,北方弓箭比南方要好。

同時,由於每種材料耗費週期較長。所以,一張弓製作下來,需要三年以上時間!

第一年的冬天,用未乾透的木頭製作弓幹。

第二年,在弓幹上粘貼筋絲和角,增加韌性。貼完筋絲以後,在冬天上漆。此時上漆可不是刷一遍就行了,要等晾乾以後,反覆刷漆,形成保護膜。

第三年春天,才能給弓上弦。一副弓箭才算完成。

就算弓箭完成了,日常也要維護保養刷漆。古代,一張硬弓的拉力可以打到70公斤。士兵可以使用弓將箭射到大約150米的距離,這個距離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一箭之地。

而且,古代很多弓箭手是“職業”的。經過專門訓練的,雖然不能說人人都有百步穿楊的技術。但是,百步射中靶子還是可以的。

上面說的是弓,下面,我們說說“箭”。

我國從商朝時,就已經使用青銅箭頭。春秋戰國時,三稜式鏃盛行,威力大。而且,在這之後,箭簇就開始使用鐵製的。

後來,隨著全金屬盔甲的出現,箭頭開始使用鋼鐵箭鏃。箭簇更硬,穿透力比以往更強。

其實,不管士兵的防禦盔甲如何發展。當時的弓箭,都能保證對當時的護甲有十分之三以上的穿透率。再加上,很少有軍隊有錢給所有士兵穿上全金屬盔甲。就算是敵人都是重甲騎兵,那也可以射馬啊!所以,弓箭在集群使用時,其殺傷力非常恐怖。

弓箭如此費時費工,為何古代還要大量製作?

因為好用,殺傷力大,威懾力大!

大家設想一下,一般弓箭的“一箭”距離大約是150米。敵人從進入弓箭射程,再到與我軍短兵相接,至少有20秒的時間。這段時間內,一個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至少可以射出3支箭!

設想下,正當你衝鋒時,迎面天上飛來數千支利箭。就算是穿不透胸甲,射到身上也很疼的。況且,古代鎧甲防護能力真沒那麼高,最多隻護住胸和頭部。其他部位就聽天由命了。。。總之,射不死你,也把你嚇尿了。

弓箭是純手工製作,瞄準確實困難。但是,用來集群速射時,我軍根本不需要高超的瞄準技術,只需靠“箭雨”來片殺傷敵人就行。所以,只要有錢,古代朝廷就可以給所有士兵配備弓箭,遠了拿箭射,近了用刀砍。

這種戰法,蒙古鐵騎也使用過。蒙古騎兵,每人都有弓箭。為什麼蒙古人能橫掃歐洲。就是因為蒙古騎兵馬跑得快,射箭技術好。他們的牛角複合弓射程以及穿透力非常強,敵人多的時候,蒙古人就邊撤邊射箭。等敵人疲憊或者逃跑時,蒙古人又騎馬追著射。就是依靠這種戰法,蒙古鐵騎橫掃歐洲。

而且,弓箭的穿透力確實比初期的火槍要好。大家想一下,把一個小鐵球扔100米需要的動能大,還是把一支箭射出100米需要的動能大?而且,箭頭在射中目標後,後面的箭桿也會對箭頭傳遞一個衝擊力。所以,弓箭的威力不容小覷。

總之,弓箭主要用處是集群射擊,壓制敵人陣型,不需要士兵都是神箭手。同時,就算是敵人又胸部鎧甲防護,但是,也不可能防護到所有部位。只要射中人體任何一個部位,都會削弱對方戰鬥力。而且,古代裝備的弓箭,其穿透力能保證穿透十分之三以上的護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平射、仰射和俯射是射術的方式;

從材質上有竹、木、動物角之類,製作程序有簡單的直拉、複合甚者是機械弩。

射擊影響的因素有射程、風力和箭頭、水平翼。

但不可能是問題所說的瞄不準、射不死,當然消耗是很容易消耗的,噼裡啪啦一通射,少說也射出了十幾二十幾根利箭。

古代的拋射由投擲石頭,也就是牛皮筋裹塊石頭拋投出去,也有投擲鐵餅之類。

當然最常見的是標槍,後來逐步統一為弓箭,向簡單方便能普及的程度過渡。

平射大多數神射手的活,瞄準一個目標,直接幹過去;

仰射與俯射屬於廣大戰士的活,追求就是殺傷力的覆蓋。

雖然有鎧甲和盾牌,但從射人先射馬方面來看,不被鐵甲裹挾的部位肯定是會是首要目標,要麼是坐騎,要麼是移動的腿。

或者就是面門等等,不可能每位戰士都用鐵甲把自已裹得嚴實。

而且在弓弩的方面,力度也在加強,箭頭的穿透也在進步,如蒙古士兵的弓箭,西方的鎧甲騎士簡直就是移動的靶子。

宋遼金的戰爭確實是一場弓箭和鎧甲的戰爭,特別是金國的重騎兵,打得宋朝土崩瓦解,若不是江南水鄉,真的會滅亡。

弩炮弓箭幾乎處於劣勢。

可蒙古卻將金國滅得毫無脾氣,蒙古的騎射又是完全剋制了金國的重騎兵。

此起彼落而已,但遠程殺傷武器依然是古代軍隊的首選,畢竟先在實質接觸之前儘可能殺傷對手是最佳方案。

甚者用遠程射擊作為策略也是蠻不錯的,蒙古騎兵就做得淋漓盡致。


鴻哥iouyh福小鋪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確實很有意思,因為確實練習弓箭是非常麻煩的事,而且弓箭的命中率不高,但是除了幾個神射手如黃忠、養由基、李廣外,普通士兵是不需要百發百中的箭術的。他們只要能把箭射出去就行了。為何弓箭是古代打仗第一選擇?下面請聽日航君分析。

一、弓箭方陣

一般來說,打仗時使用弓箭方陣是不需要瞄準的。因為一百個人一起射箭,就有一百支箭,這就是密密麻麻一大堆,看著都令人害怕。一千個人就是一千箭……以此類推。

因此古代弓箭都是呈方陣射出,並不需要瞄準,只要射出去就行,“量變引起質變”,那麼多支箭,總會射到人的,因此這也就是打仗的首選的原因。

古代弓箭方陣是什麼樣子呢?

差不多是這個樣子,如此多的人一起射出箭,對敵人不論是殺傷還是震懾力都是非常強的,往往可以給予敵人以巨大的殺傷。

被古代弓箭方陣射到的人是什麼樣子?我想看過電影《英雄》的人,不會忘記最後李連杰飾演的劍客“無名”被射死的那一幕。

密密麻麻的弓箭直接射出了一個人型。雖然裡面有著電影的加工,但是我們也可想而知這種弓箭方陣的威力。

我們能說這些秦軍射擊的時候沒有瞄準嗎?不能,他們只是這個龐大方陣裡的機器部件,忠實地執行著自己的職責。可以說,這個龐大的弓箭方陣,就是一個絞肉機。

二、弓箭的殺傷力

可能受到影視劇以及現代觀念的影響,我們認為弓箭的殺傷力不過了了,隨便中了幾箭休息一下就可以接著上,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弓箭的殺傷力遠比我們想象的大。

弓箭殺人,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戰場上殺人;一方面是在戰場下殺人,這是怎麼個說法呢?

在戰場上殺人,我們很清楚,那就是弓箭把人射死了,或者是導致人在戰場上失血過多而死。如下圖就是一位被蒙古騎射手一箭封喉的歐洲騎士。當然能做到一箭封喉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身中多箭而死。

有人會說了,士兵身上不是有盔甲嗎?盔甲正好可以護住要害,射到一些手啊,腳啊,可能死不了的。誠然,士兵的鎧甲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防護,如一些精銳士兵例如說金兀朮的“鐵浮屠”等,都是依靠重甲達到刀槍不入的效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普通士兵裝備不起重甲;一方面普通士兵的體力也無法承擔起重甲的重量。因此普通士兵只有部分鐵甲、棉甲、紙甲等,雖然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定的防護,但是沒法幫助他們刀槍不入。

另外就是弓箭在戰場下殺人了。戰爭過後,士兵都需要療傷。但是被弓箭傷到的士兵,因為古代醫療技術有限,往往會感染上破傷風或者是其他一些併發症,導致身死。另外,在拔箭的時候,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失血過多而死。

還有一些箭頭,本身設計得就是三稜形狀,導致傷口難以縫合,最終會大出血而死;另外,還有一些箭頭上塗抹有毒藥,會毒死士兵。

因此綜上來看,弓箭憑藉著方陣與自身的殺傷力確實威力驚人。在火槍剛剛發明出來不成熟的時候,往往弓箭的殺傷力還要超過火槍很多,因此在古代打仗,弓箭往往是第一選擇。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我是日航君,熱愛歷史的歷史學生,希望與你一起“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點我關注,看更多好文章,增長曆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