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祥紅的這行書必將載入書史,承襲趙孟頫筆法,推陳出新,好書法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書法作品的章法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內在因素,即筆法、字法、款識。分間布白等;二是外在形式,即整體的幅式形制及裝璜等。內在美體現書法藝術的本質,含豐富的藝術內涵。如氣韻、情勢、風骨、神采、意境、結構、節奏、筆致、疏密、收放、需實、避讓等。外在美,則主要體現在各類幅式、形制之形式感及整體謀篇佈局、裝璜等。故內外在因素的有機結合是形成書法章法的基本條件。

行書的八種基本點法

1.點法:

作點,其勢要重,要如“高山之墜石”。這個“勢重”是指落筆時速度要快,落點後,迅速收毫鋪開並取勢趁機稍作挫動,然後又折而疾收。作點時,力要深入,如利鑽之鏤金,收筆時要圓潤飽滿,方有厚重之感,墨精暗墜之妙。行書點的落筆以露鋒為多,尖鋒入紙,順勢落筆,芒角外露,此法富有神采。收筆時以出鋒點為多,鋒貴由中而出,自然氣韻生動,點畫之間,又貴顧盼呼應。

2.橫法:

書寫橫畫,運筆上要注意上下俯仰的縈帶關係,注意橫上接筆的上挑和橫下接筆的引帶,做到前後呼應。橫畫不寫成水平,一般都向右上傾。

3.豎法:

寫豎的方法,應該於曲勢中求直,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彎弧而勢曲,婀娜多姿。

4.撇法:

撇要寫得險勁,筆鋒向左斜出,勢微婉曲,勁健有力,出鋒處有向右回顧之勢。出鋒時當以腕送,力到而勻。不可半途擊出,以手指將筆剔出,作虛尖飄忽之狀。出鋒宜尖銳而飽滿。亦有要引帶下一筆而不出鋒的回鋒撇和向上端帶出的挑鉤帶上撇。

5.捺法:

捺是行書中最重要的筆畫,也最富於大幅度的變化,往往在一篇字幅中,多種捺法交互使用,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捺的筆法很多,主要有反捺、回鋒捺、圓捺、平捺、短捺等。長捺,勢宜開張,一波三折,行筆抑揚頓挫。捺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或開或合、時斂時放、時方時圓,有的筆勢向上,有的筆勢往下,必須熟練地掌握。

6.挑法。

行書的挑法除近似楷書的寫法一種外,還有連接上一畫的挑法,即用鉤帶起挑筆。挑法如鞭之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出鋒易迅速於空中作收勢。

7.鉤法:

由於行書書寫的速度增快,與楷書相比,它的環轉的筆勢增多,帶來了筆勢變化的不同,適量地減少了橫豎筆畫,而增加了鉤的筆畫。作鉤時,要力到鋒端,鉤法要飽滿,不可虛尖怯露。鉤在向左或向右曲鉤鉤出時,不能露出方折刻板的鋒稜,要流暢豐滿,顯出精神。鉤法在行書中形狀很多,臨帖時應多注意觀察。

8.折法:

折在行書中有方圓兩種折法,方筆折法與楷書差別不大,圓折筆在行書中應用的範圍較大。常見的方法是逢折都是提筆圓轉而過,不再頓鋒另起,更不露方折鋒芒。許多筆畫的穿針引線也靠這種圓折筆畫傳遞,折筆穿插在行書中起到靈活調度筆畫的作用。

著名書法家丁祥紅行書《琴賦》鑑賞:




  • 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併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才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麗則麗矣,然未盡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原不解音聲;覽其旨趣,亦未達禮樂之情也。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故綴敘所懷,以為之賦。

書者介紹:

丁祥紅

,字正雅,1969年出生,雲南曲靖人。8歲開始練書法,深得家學之傳,勤於臨帖,筆耕不輟,尤其是對歐楷筆法,鑽研細學,書功俱佳,字體端莊大氣,一絲不苟,富有格局美,力感美,氣勢美,結構美,自然美。作品平穩有力,直中求曲,曲中有直,間架結構嚴謹秀美,形成了個人風格。丁祥紅不但楷書寫得精美,行楷也十分出色,他的行書學習王羲之,王獻之名家的特點技法,婉轉清麗,端莊秀美,意氣流暢,頗有二王風範。

點法又貴於變化,或向或背、或俯或仰、時方時圓,隨字異形,因勢而作之。點的形態雖然極多,但一個筆法共性是貴於沉著而有份量,靈活而不呆滯,精到而不穢濁,雖一點微如粟米,卻分向背、俯仰之勢。所以點乃字之眉目,一點若失,則如美人眇一目,可見古人視此極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