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威猛无比,为什么走麦城没有冲出去?

不少不多聊篮球


武艺高强和力气大并不意味着突围能力就强。

我们发现,关羽的突围能力确实很一般。他的武艺是相当厉害的,但一遇到突围战就打得很不理想。

咱们列举几次三国猛将们突围的战例,看看突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一、赵云

赵云无疑是三国诸位猛将中突围能力最强的。不但屡次都能够成功突出重围,还能给包围者造成巨大伤害。

1.穰山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一回中。

回目: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曹操击败袁绍后,挟大胜之势,进攻刘备。刘备率兵在穰山附近摆开阵势迎战。曹操分兵直取刘备后方,刘备应接不暇,准备趁夜撤出战场,却落入重围。

赵云保护着刘备突破重重围困,先与许禇力战,再遇于禁、李典围殴夹攻。

熬到天明,刘备又被高览阻住,危急时刻,赵云赶来,枪挑高览,杀退张郃,保着刘备杀开一条血路。

2.长坂坡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一回中。

回目: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军轻骑长途奔袭刘备,刘备兵


败当阳,四散奔逃,家小分散。

赵云怀抱幼主阿斗,七进七出,夺槊三条,砍倒大旗两面,连杀曹军将校四十余人,突出重围。

3.汉水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

回目: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汉中之战,黄忠和副将张著绕汉水去劫曹营,却被张郃、徐晃、文聘之军包围,苦战难出。

赵云来救,杀入重围,连杀曹军慕容烈、焦炳二将,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应战,文聘藏得连影都不见。赵云救出黄忠、张著突出重围。

4.彝陵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四回中。

回目: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为关羽报仇,兴兵征吴,


却被东吴陆逊设下计谋,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如山倒。刘备仓皇逃窜,东吴处处堵截。赵云奋勇来救,斩杀敌军大将朱然,吓退追兵,保刘备突出重围。

5.凤鸣山突围战(失败)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二回中。

回目: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
赵云
请命出战,率偏师出萁谷,力斩五将,却被敌人设计包围,被困凤鸣山,“从辰时杀至酉时,不得脱走”。后被关兴、张苞救出。

二、张飞

1.徐州城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四回中。

回目: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张飞醉酒,防御松懈,吕布趁夜偷袭,里应外合,攻取徐州城。张飞酒醉,敌不住吕布,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醉薰薰地杀出重围。

2.小沛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四回中。

回目: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曹操举兵攻打刘备,
兵驻小沛城外。张飞率兵夜袭曹营,却被曹军设下八面埋伏,张飞身陷重围,“前遮后挡,左冲右突”,终于杀出了重围。

3.雒城突围战(失败)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四回中。

回目: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张飞率兵支援刘备,在雒城与张任对战,被张任和吴懿设下埋伏圈,重重包围。张飞左冲右突,无法脱困,幸得赵云赶到,将张飞救出。

三、文鸯

乐嘉城突围战(成功)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一十回中。

回目: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文钦、文鸯父子相约各率兵马,夜袭司马师大营。文鸯趁夜杀入,把魏军搅得乱七八糟,所到之处,无人敢挡。

文鸯孤军奋战,渐渐寡不敌众,突围而出。魏军紧追不舍,被文鸯数次返回杀退,斩杀兵将无数,成功脱围而走。

四、吕布

吕布是汉末三分的第一勇士,他的武艺天下无敌,但他的突围能力却很一般。

下邳城突围战(失败)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九回中。

回目: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吕布与曹操对阵,屡战屡败,


退守下邳城。他准备带女儿投奔袁术,夜半携女杀出城外,被曹军发现,众军围来,吕布奋力冲杀,却怕伤了女儿,无奈退回城去。

五、关羽

1.土山突围战(失败)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五回中。

回目: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关羽与曹军作战,被围
土山,屡次下山冲锋,却都被曹军堵回。无奈之下,降汉不降曹,归附曹营。

2.麦城突围战

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六回中。

回目: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关羽大意失荆州,兵困麦城,求救兵不至,无奈之下亲身突围,被东吴设下埋伏,父子都被擒拿
,不屈殉国。

咱们看了以上几次突围战,赵云、张飞、文鸯的表现非常好,几次都杀出重围。而吕布和关羽则屡屡受困,难以突围。

咱们通过突围战的一些特点来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1.勇气

赵云、张飞和文鸯都勇猛、悍不畏死;而关羽和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勇气远不如前三位。

2.阶位

赵云成功的几次突围,身份都比较低,没有掌握独领一军的权力。到了凤鸣山一战,率偏师独当一面,反而无法突围。

张飞通常是以冲锋陷阵的敢死队长的身份作战,手下兵少,这时候的张飞屡屡突围成功,到了西取川蜀时,独领一军,突围能力下降。

文鸯乐嘉城突围时,身份也比较低阶,没有多少兵马。

关羽通常独领一军,吕布是诸侯级别的大员,权力和地位较高,突围能力反而不行。

3.性格

赵云低调,张飞粗鲁,文鸯刚猛,他们三位都不太顾惜自己。

关羽和吕布都比较爱面子,性情狂傲,矜高自负,自珍自惜,不愿以身犯险。

总的来说,突围战讲求的是实打实的战斗,战场上无论大将还是小兵,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玩不了虚的,技术全面、实用性强的战将更有优势。突围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敢于玩命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气。关羽、吕布这样的性格适合于堂堂正战,打突围战很不理想。


馋嘴肥猫铲史官


因为真实的历史不是三国无双,终是关羽有三头六臂,也逃脱不了东吴层层的大军。

在《三国志》中记载关羽败走麦城非常简单。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关张马黄赵传》“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三国志·先主传》

明确的就是孙权派人偷袭荆州,关羽及其子关平阵亡。可能陈寿也没想到这普普通通的一战,被罗贯中改编成了一段重要的战争过程。

根据其他材料记载,可以得知,关羽在攻打曹仁的期间,吕蒙偷袭了荆州后方,荆州大部分郡县沦陷,关羽军心大散被徐晃击败,关羽无处可去前往麦城,一路被吴军伏击,仅剩300人进去麦城,而吕蒙军围攻麦城有2万人。

就是这300人都有赤兔马,武力值都有99,对抗2万人还是不可能的,关羽就是再厉害,1个人对20个人就了不得了,就是能对20个人,体力也不支呀,何况麦城之战东吴也没有和关羽正面对杠,留一门没有攻打,派朱然潘璋设伏,关羽最后留落入陷阱身死的。


曹老师xixi


关羽在荆州长期独挡一面,而且一个北方人还能统治水军,他的军事水平是很不错的,后来在樊城之战中逼降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就更能证实他的骁勇善战,但是随后败走麦城,进而被杀,结局令人错愕惋惜,其中原因也很了然。

东吴以有心算无心,布置非常周密,攻占江陵和南郡后布下天罗地网把关羽的退路封死,又大搞攻心战术,结果关羽的兵士气低落,纷纷溃散,关羽逃到麦城时已在包围之中,但是手下只有几十个骑兵,于是很轻易的被潘璋的手下擒获。

打仗是要靠军队的,个人的勇猛单挑还可以,人多起来就作用有限了,毕竟敌人上过战场,实战经验也不是虚的,围攻起来双拳难敌四手,时间久了难免出现纰漏。魏延是久经沙场的猛将,势单力薄还不是被马岱斩首?孙策是一时豪杰,落单后遇刺而亡。

历史上有些人确实在千万人里纵横过,比如刘秀昆阳大战的时候带十三骑出城搬救兵,辛弃疾带几十个人去数万人的金兵大营里捉拿叛徒张安国,而关羽也曾在万军中刺颜良于马下,并斩其首级,但这都不是一对多的鏖战,而是避实就虚的结果。

刘秀骑马在夜间从连营中一闪而过,在不明情况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敌是友后,等察觉有异,其实已经来不及了。辛弃疾也是来了个快闪,如果他从人堆里老老实实杀进去再杀出来,几十个人根本不够用。

关羽能斩颜良,是因为身边有张辽带着队伍给他策应,他不是一个人进入万军之中的,当时机会太好,他冲马来到颜良面前,其实是一对一的单挑,所以立即拿下,如果没有张辽的帮忙,他很难杀掉颜良。

名震天下的关羽被一个不出名的将领马忠所擒,本身就能说明问题。不是马忠武力太高,实在是好汉架不住人多,如果对方是一群土匪倒也可以,关键他们都是经历过沙场的兵,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不管经验上还是心理上都没问题,能逃出去才怪。

(答题者鬼山枫语,敬请关注评论)


鬼山枫语


在罗贯中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武艺高超,忠义无双,但最后败走麦城中东吴大将吕蒙的埋伏计被擒获,不肯归降东吴,慷慨就义,令读者惋惜不已。

关羽没能突围麦城而出,最大原因其一是关羽其时年纪已老,加之中了庞德箭伤后华陀为其刮骨疗伤,元气大伤;其二是其时兵少将寡,被敌兵重重围困,粮草供给严重不足,士气低落,关羽亦自知大势已去,突围已是强弩之末,败走麦城被擒已成定局。





明日路途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武林高手,扛不住群殴。

影视剧看多了,游戏玩多了,容易误导人。比如说著名的日本某游戏,武将随便一刀下去,周围一圈小杂兵都飞上了天……以这种实力,一个人弄死上千人似乎不成问题。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首先,武将上阵单挑的情况非常少。虽然武将的战斗力很强,但他们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带领所属士兵战斗,更注重的是指挥。那些身为战场总指挥的“统帅”级别的武将,更是要在中军大帐里全盘指挥,哪有时间上阵单挑?

所以,一般将领的武力值确实要比普通士兵高,但还不至于每次打仗都单挑。


其次,不管是关羽还是吕布,都是凡人。

(面对小杂兵,武功再高也害怕啊!)

真实的战场和游戏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受点轻伤战斗力肯定会下降,稍微重一点的伤就只能回去抢救了……可是在游戏里,只要血没掉完,战斗力基本不受影响。实在不行吃点回血的药,又能生龙活虎了。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啊!《三国志》里关羽被“流矢”所伤,因为是毒箭,所以遇到阴雨天气骨头就疼。所以真实的战场上,一群小杂兵围上来,一阵乱捅,大概率会受伤;就算没有小杂兵,冲的太靠前了,被对方弓箭手一阵乱射,也很危险(别相信电视里随便舞两下兵器就能挡掉所有的箭)。

比如堂堂西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强大的武将之一了吧。但是看史书的记载,在乌江与敌军短兵相接,面对的就是一群“小杂兵”。项羽很勇猛的杀了几百人,自己也受伤十多处——冷兵器时代受伤十多处,那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战死的边缘,自杀也是无奈之举,要不然肯定被小兵捅死。

所以,再牛的武将,一旦被围殴,那就真的凶多吉少了。


再说说关羽败走麦城,他有没有机会冲出去呢?很难。

荆州这个地方,东吴一直虎视眈眈,从孙权到吕蒙,那都是天天晚上辗转反侧想要夺回来的。不恰当的比喻一下: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吕蒙巧取荆州的方案计划,一定改了无数稿,说不定还砍了几个策划人员“祭天”——所有必要的细节应该都想到了。所以,吕蒙的一切计划都是针对关羽制定的。

所以关羽兵败跑到麦城,吕蒙的战前计划中,早就有了应对方案。从什么地方堵着?派多少兵力?一个地方堵不住该怎么办?这些事儿应该都是计划之中的。

吕蒙分化瓦解了关羽的将士,让关羽陷入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围追堵截,用大量的小杂兵围上去。关羽再威猛无比,没有队伍没有后援,也是跑不掉的。


七追风


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关羽,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武功高强,一生非常光彩,很少打过败仗。只是最后败走麦城,丧失了性命。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时关羽失败了,却没有来救他的人呢?

第一种观点,是说诸葛亮故意不救他。第二种观点是,诸葛亮去救关羽,关羽还是死路一条,就是说关羽的死,是已经注定了的结局。今天,大家就和小编一起研究一下关羽的死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话说当年,关羽奉命攻打曹操的军队。战胜了曹军,把守将庞德捉了过来。庞德宁死不屈,关羽无奈,只能将庞德杀了。曹操也觉得关羽这个人不简单,所以和东吴联系起来,一起攻打关羽。

关羽当时在襄樊一带,荆州非常的空虚,他没有什么后备力量,而且还不知道曹操已经和孙权结合起来。就在这种情何况下,吕蒙被派来攻打荆州。关羽还在攻守麦城,这种情何况下,他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他放弃了麦城,来到了荆州。

然而,吕蒙又转战麦城,关羽战败,甚至被吕蒙杀害了。可惜了这样一位非常忠义的英雄,竟然被奸诈的曹操和吕蒙打败了。不过也能看出来,曹操和孙权惧怕关羽,不然也不会联合起来才敢对付关羽。

要说诸葛亮不救关羽,这话有点不对。战况变化的时候,诸葛亮还在西川,就算加急赶过去,也来不及救关羽。更何况,诸葛亮根本没有什么兵权,没有能力发令军队。但当时,孟达和刘封离关羽最近,两个人却不去救关羽,可能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利吧。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即使和关羽是叔侄关系,但是关羽之前因为这次关系指责过刘封,刘封怀恨在心。所以,就算他是唯一一个可以救关羽的人,他却不去救。孟达也是怕救了关羽之后,会配了夫人又折兵吧。

诸葛亮曾经预测过关羽的未来,并且也算出来关羽之后的经历,但是不管怎样,关羽的命运没有办法更改。败走麦城,失掉荆州,成为一生中的败绩。

以上都是小编自己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评论。





历史作者


古代我军被围时,要达到突围的情况就需要具备两种优势,要么以力,比如项羽强力突围乌江,要么以计,比如刘邦派纪信假扮自己,然后趁夜从后门溜了。

那关羽当时有具备这其中任何一种优势吗?很可惜,一种都没有。


关羽虽勇,但力不从心

关羽之勇是不用说的,毕竟“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者”,整本《三国志》就只有关羽和张辽二人。据清康熙十九年在山西关帝庙的石碑记载,关羽出生是在公元160年,后世大多采取了这一说法。而斩颜良是在公元200年,也就是关羽四十岁的时候。

而关羽死于公元219年年末,也就是说败走麦城时,关羽已经五十九接近六十岁了,这在人均年龄不满三十的三国时期来说已经算是高寿。所以关羽虽勇,却不可能在六十岁的年龄重现四十岁时的威风。

何况当时曹魏已经下了重金要拿关羽的人头,孙权为了捉住关羽,自然也不惜拿点钱出来激励士气了。“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即便是强如项羽者,都有不少人为了“赏千金,封万户侯”的诱惑而前赴后继去追击,更不用说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没牙的老虎谁会怕?


关羽有计,却被人识破了

既然关羽没力突围,那他有计可用吗?有。

关羽也低过头,在被围麦城之时他曾经和东吴方面商议过投降事宜,打算以此拖延吴军的攻城进度,趁夜逃出麦城,但此计却被东吴方面识破,吴将潘彰早已埋伏在荆州入蜀的必经之路——临沮,在那里埋伏好等待着关羽了。

羽在麦城,使者请降。权问范曰:“竟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最后关羽突围至临沮,被潘彰部将马忠所俘获,和儿子关平、部将赵累一起被就地斩杀了。

所以关羽不是没试过突围,他也突围成功了一半(已冲到离益州不过二十里的临沮),可连日作战加上年纪已长,气力不继又遇敌军埋伏,以有心装无心,关羽最后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一贰一橙


古往今来的武将,关羽可以说是地位最高,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位。至今仍然有人会祭拜关羽,还有关公庙等等。成神的武将不少,称为武圣的就只有关羽一个。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存在敢也是最强的,有多少人看三国看到关羽被杀的时候伤心的流泪。整部《三国演义》作者都有着很重的亲刘倾向,特别推崇关羽和诸葛亮。可是无论作者罗贯中再怎么推崇关羽,他也跳不出历史的大方向,也许他很想让关羽有一个荣耀而安定的晚年,也许他很想让蜀国一统天下,但是历史不是这样走的,他写历史小说就没办法跳出来。所以他只有竭尽所能,把关羽的生前写的极其辉煌,把关羽的死写的极其悲壮。而历史上的关羽,尽管不像演义中那么厉害,也的确是一个响当当的猛将。刘备占据汉中以后,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名达到了鼎盛,然而在辉煌背后,关羽实际情况却是多面受敌,人心背离,堪称内忧外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自从刘备借荆州不还之后,孙权就一直耿耿于怀。蜀吴再不是联合抗曹的局面,彼此之间嫌隙很大。鲁肃死后,蜀吴之间再也没有愿意为之周旋之人,蜀吴合作可以说也基本走到了尽头。这时候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开始大放异彩,那就是吕蒙。

吕蒙不同于鲁肃,他才不在乎什么蜀吴合作不合作呢,在他眼里,吴国利益至上,吴国完全可以抛开蜀国独立保全自己,而且对于荆州,他是势在必得。早在鲁肃活着的时候,吕蒙就跟关羽有过竞争,率先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不过吕蒙这人比较低调阴狠,待鲁肃死后,吕蒙反而又对关羽友好奉承起来。关羽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点自傲自负,喜欢别人都巴结他,一看吕蒙这个样子,当即很满意,对吕蒙很放心。而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关羽,一方面要应对曹魏的兵力,一方面也要提防吴国会不会搞小动作,还有就是关羽骄傲惯了,对于下属同僚都不够友好,所以像糜芳、傅士仁、刘封这些人跟关羽关系都不咋滴,算不上是关羽的心腹。

另一方面呢,曹魏那边对于蜀国占据汉中早就不满了,他一直想着对付蜀国,于是他派人偷偷联系吴国,用封地做诱饵让吴国去攻打关羽,而他自己这边也派徐晃等人去征讨关羽。实际上,吴国孙权耿耿于怀的是刘备借荆州不还,他对项羽倒是没有什么恶意,反而还派使者找项羽求亲,谁想到项羽居然大骂了使者,孙权一下子怒了。我觉得关羽拒绝孙权求亲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蜀国吴国关系早已经闹僵了,他昨晚蜀国大将跟吴国国主结亲不合适,可是你不答应可以婉拒啊,干嘛非要骂人呢,难道是想做样子给大哥刘备看嘛。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关羽应该就是单纯瞧不上孙权。《三国志》里关于关羽如何骂的没说明,但是演义里,关羽是直接拿孙权的外貌搞人身攻击了,这样确实有些过分了。人家毕竟是跟曹操、刘备齐名的存在,你关羽不过是一国将侯,怎么能如此胆大妄为呢。



曹魏那边已经安排上了,关羽要腾出精力来对付他们。而那个吕蒙呢,表面上对关羽十分客气,实际上却是故意让项羽麻痹大意,偷袭荆州,还把关羽手下管粮草的守将糜芳、傅士仁给招降了。同时他捉了关羽许多部下的家属,不但没有为难他们,反而对他们好吃好喝,极尽优待,就是想着收买人心。这一招其实也是很毒的,这样一来,关羽部下就不愿意为他卖命了。后来的故事也就比较简单了,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人马捉住,直接被处死了。那个时候关羽腹背受敌,关键手下还背叛了,真的是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在那种情况下,关羽个人武力值再高也没用了,因为这一次身边的人马太少,而且当时已经不打算给关羽留活路了,所以他那时候必须死。

可以说,杀关羽,其中出力最多的当属吕蒙。也许正因为如此,演义里的吕蒙是很倒霉的。作者对吕蒙可以说十分厌恶了,不仅把吕蒙的有些功劳让出去了,还安排了一个吕蒙被关羽的神魄吓死的情节。虽说历史上吕蒙的确挺短寿的,但是人家是病死的,这样直接给吓死了,也实在太不给面子了。


一览众河小


关羽做为刘备麾下的一员猛将,不论是武力还是胆识气魄都有过人的一面,在三国所有的英雄里,数一数二的位置他也得排的上,作为一代武圣除了武力无人能敌以外,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虽说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和曹操都有恩于他,为了不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恩情,他也曾于千军万马中斩杀颜良,取其首级解救曹操于白马之围。

年轻时的英勇无敌终被岁月淹没,到了晚年却栽到了敌人手中,败走麦城是他一生的终点,被敌人杀死在临沮这个地方。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此处是马超的地盘,自己队友在这里受难,他为何不出手相救?

说起马超他在一开始也不是刘备的手下,只是半路投靠了刘备。他的父亲本是凉州的军阀,后来因为别的原因到朝廷做官了,留下凉州让马超看守。虽说这个地方不大,但也是军事必争之地。一次曹操派人攻打鲁中,但途中要经过这个地方,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心知肚明,马超当然也不例外,他觉得曹操消灭别人是假,攻打自己才是目的,索性起兵反叛,无奈自己实力不够,被曹操打的溃败不堪,连家人都被杀害,就这样马超和曹操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为了给自己找个好点的上家,也为了给家人报仇,马超决定投靠刘备。刘备的做法也没让他失望,不久就让他担任大将军一职,还让他管理临沮这个地方,貌似对他还挺不错。仔细一想却不对劲,刘备也是有心机的人,临沮交给马超管理有实名无实权,这个地方已经被曹操攻下了。所以即使后来关羽在此地被害,马超也不能做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二人之间关系不好。关羽为人傲慢曾忌惮过马超的实力,总怕他会抢了自己的威风,这一点从他写给诸葛亮的信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也知关羽平时的为人处世,所以安抚的回复,他的本事大一点,得到孔明先生的赞美自己更是得意忘形。还拿给周围的人炫耀,殊不知无形中就得罪了马超,谁能接受这赤裸裸的挑衅?如果马超当时在临沮想必救不救关羽都很难说。

如果说马超不能救关羽是意外,那么接下来这个人就很真实了。关羽被困麦城的时候,曾向刘封求助派兵来解救自己,不过刘封没有这样做。这一点让人很难理解,第一个原因是刘封怕自己救人不成反而会丢掉庸三郡,第二个原因就是和关羽的宿仇了,曾经刘备过问关羽立太子的问题,关羽以刘封是义子的原因反对。不仅如此,为了怕刘封以后会叛乱甚至劝说过刘备将其斩杀,这就更让双方关系恶化了。谁能接受一个曾经想杀害自己的人,所以刘封没去营救他虽在意料之外,也合乎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其实关羽可以逃这一劫,和平时的为人有很大关系。如果能虚心一点,和马超打好关系,或者对刘封不那么决绝的话,也许就没有麦城受困这一说,要知道关羽的两个手下差点因为粮草被烧的事死在他手里,还是别人求情两人才免于一死,不过他们此后就投奔到敌方阵营,无疑助长了别人的气焰。自己落得这样的局面,真的和平时的作风有很大关系。

小林读史


在那个年代人的寿命有多长?特别武将上马不死带伤,说什么赵云从没受伤又无敌那是小说吹的。关羽几十年刀光剑影过来,五十八岁已经是算老人了又中毒刮骨,岂能再与白马坡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