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欢迎关注我们,每天更新各种书画资讯!

蔡京,字元长,仙游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中进士官授钱塘县尉时因神宗喜爱徐浩书法,当时士大夫纷纷学之,蔡京也与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同学习徐浩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字势豪健,痛快沉着。在当朝已享有盛誉,朝野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引宋人评语曰"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仪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匹俦",反映出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书法的结体内敛外放,俊逸修长,是用欧阳询法。这体现在竖向用笔喜长、习惯放纵下部,结构呈上紧下展的姿态,重心一般比较高。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一些单字结体的处理可谓匠心独具。蔡京存世作品不多,大量作品已遭毁弃,值得惋惜。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声名狼藉,但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后人因为他人品问题,把她排在四大家之外。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得其精髓,后自成一家。笔势飘逸,圭角稍露,恣意展纵。一般认为蔡卞的书法水平在其兄之上,但也因名声不佳,与蔡京一样为世人所不齿。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是北宋的宰相,曾权倾一时,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刮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他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以致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称"六贼"之首。后来,"皇恩浩荡",没有判蔡京死刑,只是将其发配到岭南韶关。但是蔡京刚走了一半路程,便一命呜呼。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据传,蔡京被流放岭南,临行之前,他的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一大船,显然不穷。不穷而被饿死,何也?原来,沿途老百姓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到长沙,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后"腹与背贴",饿极而死。死后因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在蔡京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呢中可以看出,蔡京书法取法颇广,从文献资料中及历代书论中论及蔡京书法的学习及取法主要是蔡襄、杨凝式、徐浩、沈传师、欧阳询、二王。而我们在其书法中又可发现,米芾、苏轼、宋徽宗等本朝书家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蔡京书法应该是学本朝人,由这个基础入唐代门径,进而学习魏晋,但魏晋之风极少,更多的是唐宋人的影子。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也对杨凝式书法下过一番功夫。我们在蔡京墨迹中可以看出,杨氏的散风格及其章法对蔡京后期书法的影响是很大的,即字的大小较为平均,字与字之间距离远而无牵连,没有明显的跳宕,整体上看,精致、空灵、消散而儒雅。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的楷书及其行楷作品,就吸收了杨凝式书法的章法形式。而在用笔上却进行了全新的改造。这也是他后期的学习有关。可以说,蔡京书法初学蔡襄,是以蔡襄书法的传统法度作为基础,在守法的同时,他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从蔡襄处找到了学习杨你是书法的途径。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在蔡京诸多师法中,米芾是对其行书影响最大的,学米芾又是以师法欧阳询,后学二王为习书背景得。其中蔡京学欧书最有心得,我们从他许多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欧书对气书法的影响,特别是为御府书画的题跋。蔡京跋《雪江归棹图》是行书最为接近欧阳询书风的作品,也是现存书题跋中难得的精品。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的手札《节夫帖》,是蔡京最接近米芾的作品,从笔法来看,是从米芾的笔法入手,用笔随意洒脱而不放纵,在使转处无做作生硬之处,偶有欹侧险劲,却又逸态百生;结字方面,虽个别字左右结构高低配合失调,却更显出自然之趣;字字之间无连滞,却能在顾盼之中前后呼应。但是,蔡京用笔明显不如米芾成熟老辣,技法上也显得简单没有内涵,也许就是米芾评"蔡京不得笔"的原因所在。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关于蔡京的书法师承,其子蔡绦说:"(蔡京)始受笔法于君谟,既学徐季海。未几弃去,学沈传师,及元祐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鲁公(即蔡京)之右者。其后又厌率更,乃深法二王。晚每叹右军难及,而谓大令去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由此可以看出,蔡京的书法师承是由近及远的,即从本朝蔡襄入手,上溯唐代名家(徐季海、沈传师、欧阳询),然后直追魏晋(王羲之、王献之等)。在学书道路上,蔡京数易名家,但都对自己不满意,于是,干脆跳出旧辙,"自成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遂为海内所宗焉"。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启功先生曾说:"北宋书风,蔡襄、欧阳询、刘敞诸家为一宗,有继承而无发展;苏、黄为一宗,不肯受旧格牢笼,大出新意而不违古法;二蔡、米芾为一宗,体势在开张中有聚散,用笔在遒劲中见姿媚。以法备态足而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实称巨擘。"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后人恶其为人,有去之而君谟耳。"即后世评价,蔡京本是宋代四书家之一。当时苏轼、米芾对蔡京书法评价极高,有据可查。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为官清廉,与蔡京政见不合,其书法也了得,世称"二蔡",也留名于史。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关于蔡襄、蔡京、蔡卞三人书法成就之高下,明安世凤《墨林快事》说:"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由上列种种,可以窥见一二,蔡京书法,不输给宋代任一书家,相当了得。不必因人废书。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之说,这四大家只说,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自古以来备受推崇。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唯独蔡襄,虽然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有他的独特风格,但成就无法和前三家相比,为什么也被列入了"四大家"呢?细细翻阅历朝论述,我们可以得知,"蔡"原本是指当时的宰相, 一代贼首,蔡京。

这位北宋大臣,书法造诣在当朝屈指可数,只可惜人品低下

蔡京的书法姿态豪健、酣畅淋漓,人称"冠绝古今,鲜有俦匹",他之所以被硬生生地踢出四大家,和他的累累罪恶有着莫大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