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祕,周口有個神奇大街“磨盤街”

周口磨盤街來歷的故事

王明見

川匯區中州路橋北端至德化街口一段道路,被老周家口人稱為磨盤街,但要知這磨盤街的來歷還得從頭說起。


歷史探秘,周口有個神奇大街“磨盤街”

磨盤街印象


話說清康熙年間,河南境內連年發生旱災、水災和蟲災,尤其以豫東、豫南最為嚴重,斷炊者十有六七,民不聊生。加之河南西部山區的土匪每到冬季便結夥為匪稱為“蹚將”“老蹚”或者“老湯”,他們四處劫掠,弄得豫東一帶農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康熙十年(1672),上蔡縣知縣朱承士為了保護城內工商業者和居民的安全,阻擋經常前去擾亂的土匪,決定重修破舊城牆,但是缺少資金。為了節省費用,就想出了個壞主意。他命令師爺書寫告示,到處張貼,聲稱要以驚人的高價大量收購各種石頭,並限定時間一個月,過期不收。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豫西山區,農民們聽到這一好消息紛紛上山採石,密縣、滎陽等縣的石匠們聞訊後喜出望外,他們核算一下,毛石頭收購價格比成品石件還高出幾倍,將石料論斤賣掉比賣成品石器還賺錢。他們認為機會難得,遂將準備的石料,甚至將已鑿好的磨盤、石磙等裝上船,經禹縣、許昌、尉氏、西華和商水縣,通過潁河和賈魯河運往周家口,再下船用車拉至上蔡縣,沿途運石者成群結隊,浩浩蕩蕩。


歷史探秘,周口有個神奇大街“磨盤街”

磨盤街印象

再說上蔡縣衙,看到大批運石者紛至沓來,石商們催促趕快收購,於是便又貼出一張告示,說再等幾天,石頭到齊後一併過秤。賣石者儘管叫苦連天,但沒有辦法,只能忍氣吞聲地等了幾天。終於到了收石頭的時候。一過秤,人們都傻了臉,原來二三百斤重的石磨竟壓不住秤盤星,秤出的斤數少得可憐。這時,大家才知上了當,想告狀,但對手是縣衙,不賣吧,還得再運幾百裡回去,所以只有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無奈地把石頭賤賣了。有的人等不了“長龍”似的排隊,竟棄石而去,免不了痛恨地大罵幾句,發洩內心的憤怒。

再說那些把磨盤、石磙運到周家口的人,聽返回者說上當受騙了,也是氣得沒有一點辦法,可在周家口一時又賣不掉,便索性將一塊塊磨盤、石磙零亂地棄在沙潁河兩岸的河灘上。後來,周家口附近的農民紛紛來周家口河灘裡選擇磨盤,加工後使用,但大量石料仍棄置在河堤上不能使用。

雍正三年(1725),陳州知府聽到周家口老百姓要求修路,決定為老百姓辦件好事,便責令周家口沙潁河北岸的士紳們捐款,修築北起德化街口、南至火神閣河堤約500米長的街道路面。士紳們不敢怠慢,趕快開會商量實施辦法。有人提出去西部山區運石鋪路,可以堅固耐用,但是費用太大。這時大家靈機一動,忽然想起河灘上丟棄了幾十年的石磨盤,用它鋪路,既省錢,又堅固耐用,此後這些在河灘上沉睡了半個世紀的磨盤石料派上了用場。

街道竣工後,整個街道都是大大小小的磨盤,非常好看,百姓非常滿意,因此將這條街形象地叫作“磨盤街”。

歷史探秘,周口有個神奇大街“磨盤街”

磨盤街印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磨盤街幾次整修、加高,後來又建成柏油馬路,將原來的磨盤越埋越深。2015年夏,磨盤街段的中州路進行翻修,在施工現場,工人們還從1米多深處挖出石磨盤100多片。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磨盤街曾改名為“紅旗大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