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南窖乡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古老的传统村落——水峪村,2018年3月,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该村还是北京市旅游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远近闻名的“水峪中幡”和“大鼓会”就诞生于此地。

该村自明朝初期形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以古宅、古碾、古商道、古中幡享誉京城,目前村中尚留有100余套明清时期四合院,128座极具特色的石碾,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这一条古商道横穿太行山谷,转进水峪村,抵良乡,到房山,东入北京,南下涿州,成为山地通向平原的必经之路,此地曾经客栈商铺云集,骡马托运络绎不绝。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青石巷

杨家大院是这个村子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另外还有瓮门、娘娘庙等。明末清初,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杨代保,为躲避战乱,举家从丰台李家峪第二次迁徙,在水峪东村的长岭坨下落脚,先是搭了几间草棚儿,在此安身立命、繁衍生息。杨家在水峪村生活到第三代时,宗族人口发展到70多人,陆续建房26间,据传,当时称“小铺儿院”。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千年古槐

清朝末年,水峪杨家的第十代子孙杨玉堂极富经营眼光,他瞄准当时京城的市场所需,利用南窖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说服父亲变卖自家的全部良田,投资煤炭开发,共在房山地区盘下八座煤窑,每月赚的铜钱足有一百多斤,迅速成为当地巨富。杨玉堂发迹后,花巨资雇佣30多名工匠,经三年时间盖起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学坊院”,今称“杨家大院”。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的主体建筑以北方风格为特色,石砌而成,四进四出格局,大门外有一对威严的仁兽麒麟石鼓守护,门楼造型别致,巍峨高耸,其上雕有蟠龙,形状怪异,威武至极。檐下石雕,工艺精湛,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有梅兰竹菊、五福临门、花卉簇拥,雅致高贵,美仑美奂!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水峪村的杨家自先祖杨代保开始,一出四门,勤于稼穑,崇文尚武,不仅有大院名门之后,而且有小户贤能之辈。

始建杨家大院的主人杨玉堂,有两个儿子——杨庄和杨华。杨华在民国任县参议员时,与兄弟杨庄身体力行倡导“工业救国”。杨华的儿子杨天鹏和杨天贺,抗日期间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中英勇善战,后不幸壮烈牺牲,水峪村至今流传着他们的许多故事。杨家的岭后叫将军沟,在共产党的队伍里,还真成长起一名老杨家的将军——杨天纵。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穿过青石巷

近些年来,水峪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大都选择到北京市区工作或求学,大部分村民都在市区购房置业。目前村中只剩下一些孤寡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古村落。

水峪村是一个古村,也是一个文化村,从明清时期至今,村里几乎每家都会出一位教师。很多年久失修破烂的大门上都用粉笔写下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杨家后人杨守安老先生早已年过六旬,他既农耕又读书,尤其擅长诗词格律,自学成才,是"耕读传家"的典型代表,也是这里的传奇人物。他在村里开了一个小饭店,取名石板人家,主要做饸烙面老人家做的饸烙面很好吃,15块钱一碗,经济实惠。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能写诗词的杨守安

杨守安老人还是位浪漫的诗人,闲暇时赋诗写词,把这些诗词用粉笔写在青石板上,竖在门外街边,已成为水峪村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用他的话说:青石板就是他的笔记本,他用自己的心看世间百态,他用心写水峪村的百年变迁,用激情传播水峪村的风俗民情。看着他一块又一块写满诗歌的石板排列在街头,你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古韵。

下面列出老人家写在石板的几首诗歌,分享给大家: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杨守安石板诗歌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杨守安石板诗歌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镇——水峪村,竟然住着如此一位有情调的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