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體楷書的折筆,大多圓潤,請問大咖們趙體圓潤的折是怎麼寫出來的?

張明國


趙體楷書的折筆非常有特點,是趙體的標誌。要搞清這一筆是怎麼寫出來的。首先對趙體書法要有個基本瞭解。

書法歷經唐、宋至元,在趙孟頫看來,古法已衰,他大倡復古,提出書法以“二王”為宗。他的著名書論“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其實就是他的書法思想的結晶。

趙孟頫的這一書論思想貫穿與他書法始終。在筆法上,他直追“二王”“膚肌之麗”、“意在筆先”之理念,摒棄唐書的“習氣”和“匠氣”,矯正宋書的姿意,參入魏體之渾厚,形成趙體書法之風格。

而在結體上,趙孟頫主張,因時因人而異。故他的折筆,就是遵循“二王”為宗的筆法,遵循他們創造的以筆勢連貫為結體的原則,並融入個性,而形成圓潤而婉轉的折筆,這既不同於“晉人的含蓄,唐楷的圭角分明,又不同於魏碑的銳氣。

有觀點認為,趙體的書法妍美,主要就是這一轉折過於委婉。

由上可知趙體的由來,然後再來分析此筆筆法的由來。

晉人書法雖說是中鋒用筆,其實並非完全正鋒,而是筆尖與紙形成一定的角度,這種握筆姿態,極易形成側鋒,書寫時通過掌力和腕力控制,達到正、側鋒互相交替,在運筆過程中完成調鋒,完成點畫書寫。趙孟頫繼承了此用筆法,書寫時也並非完全正鋒,也是以掌力和腕力控制,氣足勢滿,一氣呵成完成整個字體的書寫。趙孟頫書法的轉折就是在這樣一種筆勢下形成的,故他的書法能日書萬字,與此筆法有很大關係。

所以,有人認為,趙體不宜初學,就是這個道理。

通過以上分析,希望對習書者要寫此折筆有幫助。






如石書藝


折筆體現出來的形態都是方的,圓的形態用的筆法是轉筆。

你說的“折筆”,應該是指轉角的地方。圓角所用的筆法是轉筆。轉筆即圓轉回旋之意。


轉筆的書寫要領,中鋒暗過,不能頓,以腕牽動鋒毫轉向運行。此法即顏真卿所說的“折釵股”。釵子為金屬圓棍所制。一頭粗,一頭細。我們把它折彎,它的轉角處不會有方稜的折角。在書法中這樣形態遒勁圓潤,富於張力。

圓筆與方筆,在書寫時不能全用一種。一個字中要有方有圓,才能剛柔相濟。純圓則油滑無骨,純方則剛佷無韻。筆圓體方,內圓外方,天圓地方,陰陽互變,方為至道。



子衿書法


轉時勿提按


邁克爾趙趕驢


趙體的折,以圓為主,稜角不明顯,橫折行至橫尾時,順勢向右下稍頓即轉向下寫豎,如“中、田、吾”等字。


滋補中華


說起來,趙體的楷書自帶著行書的流動之美,要真正學起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時時臨帖,字字琢磨。尤其是那折筆,無論是橫折、橫撇,還是豎折、撇折、撇點,都要以圓為主,筆鋒宜藏不宜出,稜角不要太明顯,整體看起來有音樂節奏的靈動感即可。

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一定會寫出一手漂亮的趙體楷書來。


趙老師是超級奶爸


趙體楷書的折還是有稜角的,只是較柳體、歐體要圓潤一些,書寫時用力輕一點;行書就以圓為主了,轉折幾乎是一筆寫成,轉折的力度則依照字句本身的語境,比較自由。




一個人的電影院


趙孟頫寫的楷書完全中鋒用筆,好比毛筆峰鋪開後緊緊的貼在紙上走,而且趙孟頫一般都是行楷,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形成的各種線質。他的豎鉤和臥鉤是通過筆鋒鋪開的程度以及書寫的時候手腕的轉動和筆力所造成的,這些都是自然現象,如果單單追求形的話很不自然了,而折在寫的過程中應用單毫筆。


鐵血墨緣


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新華通迅


臨摹的有八分。很好!


南宮華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