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決戰:開啟互毆模式

漢匈決戰:開啟互毆模式

磨刀霍霍的漢朝

磨刀霍霍的漢王朝

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武帝即位,長達七十多年,佔有西漢國祚的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漫長時光裡,匈奴和西漢王朝,都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更加深入的瞭解,各種各樣的情報紛至沓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情報網。戰爭、和親、互市、再到戰爭、和親、互市,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匈奴帝國樂此不疲,因為他們獲得和極大的利益。而西漢王朝卻感覺到了奇恥大辱。一場漫長的接力賽繼續進行著,這時候,漢朝的接力棒交到了漢武帝手中。而匈奴帝國的接力棒,交到了軍臣單于的手中。

從治國眼光看,軍臣單于遠不如冒頓單于和老上單于。他太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誘惑,做出一些愚蠢的判斷。馬邑之謀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漢朝要對匈奴下手,但軍臣單于依舊貪圖與漢朝互市帶來的巨大好處。並沒有採取什麼措施。而漢朝,在馬邑之謀失敗後,也沒有立刻採取進一步行動,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五年。

漢朝這五年,一直在磨刀。從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即位,雖然邊境不斷遭受匈奴騎兵的進攻,但內地卻相當太平,漢王朝盡力了文景之治的恢復期,糧倉飽滿,國庫充盈,牛馬遍野,國力達到了巔峰,

據後來人考證,這個時期,漢朝人口已經突破五千萬。國力強盛,人口眾多,漢王朝已經具備了大反攻的能力。從馬邑之謀到第一次的反擊,中間的五年時光裡,除了秣馬厲兵以外,戰爭策略,也需要仔細分析。

雖然漢王朝對於匈奴已經有了充分的瞭解,但打仗並不是一件小事。經過深思熟慮,漢武帝決定,選擇多路騎兵部隊同時進攻的戰術,我想,這種多路同時出動的根本目的,並不是想要合圍或者全殲匈奴,而是要找到匈奴。

漢匈決戰:開啟互毆模式

漢軍鐵騎

第一次戰略大反攻

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朝第一次大規模反擊開始了,漢軍兵分四路,第一路,由衛青,帶領一萬精銳騎兵,從上谷出發,目標是匈奴的東部重鎮龍城,第二路,由公孫賀帶領一萬精銳騎兵,從雲中出發,進攻匈奴陰山草原,第三路,由公孫敖帶領一萬精銳騎兵,從代郡出發,進攻現在的大同一代,最後一路,由李廣帶領,從雁門出發,進攻匈奴。

從這次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出,漢武帝時期,騎兵已經具備長距離奔襲的能力,軍隊的戰鬥力有了質的飛躍。四路兵馬雖然總共只有四萬人,卻從各個要塞同時出發,同時向匈奴發起反擊。這種打法和匈奴南下的打法非常相似。同樣也非常具有威懾力。

只可惜,漢武帝第一次大反擊,卻並沒有佔到便宜,公孫敖一路軍隊,根本沒有找到匈奴軍隊,於是空手而歸。李廣公孫賀兩路軍隊,的確找到了匈奴軍隊,卻雙雙慘敗,公孫賀損失了七千人,李廣幾乎全軍覆沒,自己被俘後逃脫。唯有衛青,打到了龍城,斬首七百,算是挽回了一點顏面。

四路軍隊同時出動,而且領兵的將領,都是漢朝數一數二的名將,卻出現兩敗一勝一平的戰績。雖然是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

四路精銳騎兵齊頭並進,各自為戰,看似可以打的匈奴措手不及,卻因為缺乏統一指揮,而容易讓匈奴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第一次大規模反擊,漢王朝付出了上萬戰士死亡的代價,確定了一個真理,想要一戰解決匈奴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西漢王朝需要屬於自己的“論持久戰”。

第一次大反攻失利,讓漢朝和匈奴開啟了互毆模式,這段史書,充滿了血腥殺戮,漢軍的反擊以及匈奴報復,在短時間內此消彼長,雙方的傷亡,都以千人計算:

其冬,匈奴數千人盜邊,漁陽尤甚。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又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會燕救之,至,匈奴乃去,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元光六年的軍事行動剛一結束,短短一年內,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光邊境被匈奴屠殺的人,就已經有數千人之多。

漢匈決戰:開啟互毆模式

漠南之戰

第二次戰略大反攻

面對著匈奴瘋狂的報復,漢武帝立刻開始了第二次大反攻。吸取了第一次大反攻失敗的教訓,漢武帝的第二次大反攻,非常警惕,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漢軍將這次大反攻的目標,放在了河南地。除了河南地的戰略重要性,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河南地是匈奴最薄弱的一點。

事情還要倒推許多年,需要從冒頓單于開始說起,在漢書匈奴傳中,記載了冒頓單于統一匈奴的過程:

及冒頓以兵至,大破滅東胡王,虜其民眾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這段記載,讓人們瞭解到一個重要的信息,在中原大亂之時,河南地雖然不為中原所有,其實也不歸匈奴所有,而是出現了樓煩,白羊這兩個小股勢力。從冒頓單于的軍事動向看,樓煩,白羊頂多算是一個牆頭草,並不完全被匈奴控制。而當冒頓開始改革之後,這片地方就歸屬匈奴右賢王的管轄範圍,雖然匈奴已經統一,但他們的社會制度,類似於西周王朝的分封制,雖然左右賢王都歸屬單于領導,卻又各自有各自的軍隊。於是,河南地的政治環境非常複雜,單于可以管理,右賢王實際管理,而原來的白羊王,樓煩王依然有著自己的勢力,只不過臣服於匈奴。這樣複雜的政治環境,其實削弱了匈奴對於河南地的控制力。所以,這一塊地方,就成了匈奴最薄弱的一點。

確定了最終目標,漢軍採用了最謹慎的戰鬥策略,首先,將三萬主力全部交給衛青,讓衛青從雁門向北進攻,同時安排衛青手下的大將李息,帶領一直偏師從代郡進攻。這次進攻,漢軍打的非常漂亮,斬首數千人,凱旋歸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當匈奴受到重創,將精力全部放在了代郡以及雁門的漢軍之時,漢軍第二記重拳打到了匈奴的命門之上:

其明年,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

漢軍的行軍路線非常聰明,他們沒有選擇直接從山西或者陝西向河南地進發,而是選擇了一條大迂迴的路線,先北上跑到內蒙,然後突然西行,直接攻打河南地。第一次進攻,讓匈奴損失了數千人,於是,當衛青帶兵從雲中進發,把匈奴目光吸引到了內蒙大草原,主力卻來了一個大迂迴,打出了匈奴一次措手不及。

從史料上記載也可以看出,匈奴對於河南地的防禦非常薄弱,只留下了樓煩王和白羊王在這裡駐守,別說右賢王,就連匈奴的二十四長,都不在這裡。於是,匈奴白白奉獻了數千人頭和上百萬的牛羊。這次大反攻,漢軍不但收復河南地,鞏固了朔方防線,還額外得了一百多萬頭牛羊,可以說賺了個盆滿缽滿。

第二次反攻,漢軍獲得全面勝利,徹底打疼了匈奴。而第二年,軍臣單于死了,雖然沒有任何史料證明,軍臣單于的死和這場慘敗有關,但軍臣單于的確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伊稚斜單于。而單于即位後,再次發動了報復行動,短短一年間,光正史中有記載的報復行動,就達到了四次之多,而每次都會殺掉漢朝邊境的數千人。

兩次大反攻,一勝一敗,而每次反攻結束後,迎來的就是匈奴非常血腥的報復。我們往往看到了衛青等人的豐功偉績,以為漢軍可以碾壓匈奴,事實上,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拉鋸戰,雙方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依舊沒有讓戰爭結束。

漢朝想要徹底擊潰匈奴,徹底解除邊境壓力,這種打法顯然是不夠的。每次勝利,匈奴都會進行血腥報復,只能說明一點,漢軍打匈奴打的還不夠狠,還不夠徹底。漢朝需要一次甚至是幾次大規模大縱深的決戰。只有這樣的決戰,才能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於是,漢朝和匈奴的大對決,終於從邊境的數萬級別的戰爭,升級到了十萬級別的舉國大戰。這樣的舉國大戰,無論對於漢武帝還是對於伊稚斜單于,都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