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出身于四大家族,为什么不识字?

少读红楼


王熙凤,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王家的千金,自小便有杀伐决断,为一般顶冠束带的男儿所不及。单这一项,王熙凤便与一般女子不同了,而更令人讶异的是,这位贵族千金,竟然是个文盲。

在贾府,所有的主子小姐都会读书写字,即便是一介皇商,薛宝钗也曾在父亲的鼓励下学会读书认字,以致后来博古通今,精通诗词。贾家、史家亦都让女孩子们念书,好比黛玉进府,贾母便让人传贾府三艳来见黛玉,称当天可以放假,不用念书。更别提书香世家林家的黛玉,五岁便请了才华横溢的贾雨村作了西宾。


可是,作为同一阶级的贵族小姐王熙凤,却不识字,这在很多处都有提及。譬如宝钗曾说过凤姐: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

而凤姐在跟平儿谈及探春理家时,自己亦曾说到: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就是因为不认字,所以凤姐才会养着一个小书童彩明,除了为自己编写记录之事,还方便出入使令。


那么,凤姐也是贵族小姐,为何不认识字呢?确切而言,凤姐是识字的。这在抄检大观园时,凤姐将潘又安写给司棋的情书念出来时便能看出。可是凤姐为何还是说自己不识字?只因为凤姐只停留在认识字的水平,而不具备书写的能力。譬如在第二十八回,凤姐就曾让宝玉为其写字:

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

可见凤姐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写,只会认识潘又安那等水平写的字。而在贾家这等人家,对“知书识字”的要求很高,在黛玉进府时,说到探春等人读书,贾母便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试想探春等人都到了会吟诗作对的程度了,贾母仍觉得只是认得两个字,凤姐那水平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认识字?

那么凤姐的水平为何这么差?

同是在第三回,文中提到凤姐的学名叫王熙凤,而在那个时代,只有进了学堂念书的才好意思取个学名,说明自小被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凤,也跟兄弟们一起进了学堂念书,但王熙凤很有可能因为对读书之事缺乏兴趣,所以后来不了了之。



当然,王熙凤能够如此,自然与王家的教育里面有关。更有那个时代的人皆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有的甚至不提倡女子读书,连宝钗都曾说过,“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而作为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也不过读过些《列女传》《贤媛集》等说教书籍罢了。所以王熙凤即便不读书,于王家也不算什么坏事。

故而,凤姐是不识字,是只识不会书写,而造成她与众钗不同的原因是王家的教育理念与其他几家不同,但这种理念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分外的契合。一笑!


微影悼红


王熙凤不是不识字,而是认识很少的字。

王熙凤出身四大家族,身世显赫,族中还曾接驾一次,可惜王熙凤没有赶上。

赵嬷嬷说: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防,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宫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这段描写,说明了王熙凤的出身,显赫之处。

王熙凤的出身显赫,从这段对话中看出。王熙凤识字不多,不是一点也不认得。

大观园中,他们在芦雪广赏雪作诗。王熙凤说,我也在上头说一句。他们众人更喜欢,说这样更妙。王熙凤想了半日,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也不知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一夜北风紧”,众人都笑了,夸说这正是会作诗的写法。

在薛林面前,探春、迎春、惜春虽然会写诗,才情远远不如,更何况王熙凤,一句诗都不会,可见识字不多。但也不是一点字也不识的。

在抄检大观园时,在迎春的贴身丫鬟司琪箱笼里翻出司琪表弟潘又安,写给司琪的“情书”,王熙凤当众念了出来。可见,王熙凤耳熏目染,管理家务,账簿,看得多了,也记住字的形体了。认识字,但不会写。

为什么王熙凤不认识字呢?

王熙凤在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应该有真实的人物存在,这个人物管理家务很有能力,但就是不认识字。不认识字的原因,还是满族的女子,即便是皇亲贵族,不认识汉子的人多。



二、

从李纨的身世教育上可以看出,当时那个朝代虽然崇尚读书人,像贾母像刘姥姥夸耀林黛玉的书房,以林黛玉读书多为骄傲。但对于多数女人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作者在刻画李纨这个人物的时候,对于家庭对她的教育,怀有惋惜之情。也正是读书不多,教育愚昧,导致李纨自私,“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王熙凤等这种大家闺女出身的,不认识字的,应该属于多数女子的情况。最初读《红楼梦》一直诧异林黛玉、薛宝钗学问渊博,才情出众,感叹不已。在当时,她们如此有才华的,也就数一数二的吧。

对于不识字的害处,王熙凤自己也深有感触。

在王熙凤身体病重时,由探春、李纨和薛宝钗管理家务。王熙凤对平儿说的探春的那段话,可见一斑。对于自己不识字不懂理,还是有遗憾的。同时证明,王熙凤不识字不明理,导致她胆大妄为,做出很多违禁的事儿,都是有关联关系的。

作者设计王熙凤这个人物,是很有深意的。在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林黛玉就知道,王熙凤时大舅贾赦之子,娶的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王熙凤。更让读者不解的是,一直同步评论的脂砚斋,在批语中写道:

奇想奇文。以女子曰学名固奇,然此偏有学名的反倒不识字,不曰学名者反若假。

这几句话中应该有好几种意思。

作者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有学问的缘由,都是家中有父亲教养。不说林黛玉,林如海因为没有其他儿女,固更疼爱林黛玉,不时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就是薛宝钗,虽然皇家出身,薛父疼爱宝钗比对儿子薛蟠还好,教宝钗读书认字。可见,孩子最初的教育,必定有父母重视和亲自教导,效果才更好。而相对王熙凤,性格像女孩子,喜欢打打杀杀,父亲在教育上再不重视,学业也就荒废了。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以上说的,王熙凤出身满族,好多满族女子不认识汉子,这样不稀罕。

总之,有管理能力的王熙凤,不读书认字,的确是个很大的遗憾和缺陷。虽然王熙凤没有学问,也不是一个字不认识,对于常见的字,还是认识一点的。


一串七珠读杂书


《红楼梦》许多地方显示出王熙凤是个不识字的,宝钗也曾笑说:“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的话。但事实上她是认得字的。



之所以那样说,那是相比较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饱读诗书的闺阁女子而言。因为王熙凤曾经在抄捡大观园时念过司棋与潘又安的情书。不过会不会写就不一定了,她管家时的一切与文字有关的事物,都是交给身边的贴身小秘书彩明来办理。她也曾经求过黛玉和宝玉为她写一些帐单之类。



王熙凤之所以不识字,或者说她识字不多,一是她出身于武将世家,这样的家庭大多崇尚武学,喜欢打打闹闹,仗剑逞威的。王熙凤本身又是“自幼充男孩子养的”,虽然进了学堂,取了学名,估计也是如薛蟠一样,只是在学堂里挂了个号,识几个字而已,是个将“唐寅”读成“唐庚”的,并没有真才实学。

二是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男权社会,女子无才,依附于男人,是最正常不过,反而是才学出众,见多识广的才女们为人们所诟病,因而贾母曾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不但是武将出身的金陵王家不注重学习才学,就是官宦之家出身的李纨读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

三是与她性格有关。她本身性子爽利,又是个好热闹的,自然坐不住,家里也不看重,社会又不提倡,正好合了她的心意,她当然得玩且玩,得闹且闹了。


萍风竹雨123


王熙凤不识字是《红楼梦》的社会环境和家风造成的。


首先,《红楼梦》构造的社会环境对“才女”并不友好。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李纨,李纨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而她家从她这代起开始走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路线了。这就好比,今天如果要让北大清华校长让女儿弃学,那这个社会对女子读书识字得不认可到什么程度呢?


除此之外,还有黛玉进府一节,贾母问黛玉读书读到哪里了,黛玉说已经读到四书了,而当贾母表示家里女儿读书只是识得几个字而已,她的回答就变成了没怎么读过书。要知道,黛玉是林如海当作儿子来养的。她进入贾府不单是从扬州到京城,也是从男孩子的生活转向女孩子的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是宝玉把诗社里的诗词写在扇面上,被探春说了一通,可见闺阁女子并不想将自己的“才名”传出去。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是《红楼梦》里的社会环境,因为和曹雪芹几乎同时代的袁玫知道的才女从老年到幼年从无断绝过。不但才名在外,还和袁玫这个“外男”常有书信往来。


当然,还有薛宝钗那番男人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好,女人读书又如何如何的妙论。


其次,四大家族这个说法并不存在于书中,贾雨村从门子手里拿到的护官符可不止只是四家,只是挑出书中详写的四家。所以,王熙凤并不是出身于四大家族,而只是出身于权贵家族。申明这个差别,是说明,贾史王薛四家的家风并不具有关联性,而是独立存在的。


贾府是准备下一代走科举路子,所以,家里开族学,女儿们也读书;史家的家风是薛宝钗最羡慕的那种以针指女工为主业的形式,书中并没有提到史家学风,但是,贾府已经袭到一等三等将军了,而史家仍然是侯爵,假设史家并不是世袭罔替的爵位,那么史家一直长期有获得军功的可能,史湘云长住贾府也是因为史鼎要去外地为官,多半是武官,史湘云在贾府住得太久,她本身是天才系的人,所以,她的文学素养可能是在贾府养成的;薛家是附庸风雅型的,这从薛宝钗祖父收书多烧书狠就能看出来,所以家里读书全靠自觉,只要自觉,强闻博记不成问题;王家的家风是什么呢?从王子腾看,是走武将的路子,对读书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再看王熙凤的亲哥哥王仁那德性,比薛蟠还不如呢!可见家里是一点学习的风气都没有了。


家族里对男子尚且没有读书学习的要求,任其成为纨绔中败类的败类,何况对社会风气并不认可让其读书的女子呢?


以王家的风格,显然是不会给专供给王熙凤读书的,如果说,王熙凤是作女儿养,兴许还可以走史湘云的路子,和别家家里读书的小姑娘一起念些书。但王熙凤是作男儿养的,打小和王仁、贾珍、贾琏一票纨绔“杀伐决断”,那还能有好啊?


纠结女王亦超



对于王熙凤不识字,我一直觉得很自然。就因为她不识字,所以她才是有名的泼皮破落户,才成为凤辣子,才给《红楼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熙凤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她的家族算是军事世家!极有可能不太喜欢或者不太擅长对子女进行文化教育,所以王熙凤从小就是被假充男儿教养!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王熙凤天生的性格泼辣,敢拼敢打,如果条件允许,王熙凤代父从军也不是不可能!

她的名言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可惜王熙凤这只凡鸟偏偏生在了末世,就算她有安邦定国之才,也是报国无门了。

书中有句话很有意思,说王熙凤自幼被假充男儿教养,学名王熙凤。不识字的人,却有一个学名,也算是一种讽刺吧。再比如王熙凤的表弟薛蟠,虽然出生在书香继世之家,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也有一个学名薛蟠,表字文起。

这一龙一凤皆不识字,都有学名。曹雪芹刻画人物的功力真是非同一般!


作者写王熙凤不识字,充分表现了四大家族到了末世,养的孩子都是文不成武不中,所以败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再说了如果王熙凤也是和薛林二人一样,都精通文墨,每日家吟诗作赋,和管家婆子们说话也是文绉绉的,那《红楼梦》还真是没啥看头了!


凡眼看红楼


古人讲“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识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可是我们从书中小说里又看到,那为什么有许多的古代女子都识字呢?不但识字,许多女子,随口说吧:黛玉宝钗甄嬛,黄蓉李清照武则天……,不单单是识字,可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啊。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么说罢: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从禁锢女人思想、便于压迫女人,是以男人为纲、从男人的角度上来的。不识字,悲剧了多少女人。

少数富贵人家,家长思想比较平等自由,对女儿的爱深一些,就从让女儿读书学字上体现出来。官宦或富贵有钱人家,女儿学针织之外,会请个私塾先生,学知识长见识。

那么王熙凤为什么“不识字”呢?

一是王家制武出身,并非书香门第世家,让子女读书的欲望不大。

二是王熙凤自小父母不在(书中并未明写过,王熙凤的父母身世,但可以确定的是,书中出现过的王子腾等,并非凤姐之父)。跟着叔伯婶母长大,自然在读书管教上不如亲生父母尽心。又有“无才便是德”的理由,学不学的自然由她去了。

三是王熙凤的性格,喜动不喜静,泼辣强悍利落,想来小时候即使学习,也是让先生挠头的主。“不识字”也就情理之中了。

不过王熙凤的“不识字”,并非一字不认,按她随口就来的“一夜北风紧”,咳咳,我觉得,比现在很多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的年轻人,不差到哪里去。




青月疏桐


现代人如果不读书识字,就是文盲,睁眼瞎,简直寸步难行。但是在古代,读书识字的人凤毛麟角,不读书、不识字是正常的。像黛玉、宝钗那样才高八斗的女孩子,反而不常见。不要以为古代大家闺秀,都是饱读诗书,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的绝代佳人。

王熙凤出身于四大家族,她不是不识字,只是她的知识水平只够管家。不像黛玉、宝钗和贾府四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在古代,女子奉行的是无才便是德。很多女子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连身为国子监祭酒的李纨父亲都不令女儿过多读书,更何况王家。王家是武将之后,王家只要求凤姐有管家的才能就可以了,至于诗词歌赋等怡情的东西不学也罢。这是王家的传统。王夫人和薛姨妈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会诗词歌赋等。

王熙凤从小是假充小子养的。

男孩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学文,二是习武。

王熙凤的性格决定,她不是爱读书的孩子。她说话办事都风风火火,最不喜欢磨磨唧唧的小姐样子。她很难坐下来听老先生慢慢悠悠的唱着读书。因此不能习文。

王熙凤自小就有杀伐决断。如果是个男孩,肯定是要上马提枪,杀敌立功的。性格决定王熙凤只能习武。

可惜她只是一个女孩,只好囿于家里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但是凤姐有着强烈的争强好胜的心,秦可卿死的时候,她主动请缨,料理秦可卿后事。王熙凤不像其他小媳妇,见人也躲,遇到困难也躲,她总是大大方方的知难而上。因此秦可卿说她是女儿堆里的丈夫。

王熙凤识字不多,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是当时社会女人的常态。王熙凤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她的行止见识,却让很多须眉汗颜。


润杨的红楼笔记


王熙凤开始不识字,到后来看帐薄多了,略识了几个字,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已经能看懂潘又安写给司棋的情书了。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开始她为什么不识字?我的回答是:她本来就不识字!

“四大家族”的说法,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出现的是“护官符”,而且门子点明“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位列于此的,仅仅是一省的“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也就是说,“四大家族”仅仅是一个小地域范围内的显贵,绝不是权倾天下的大豪门。

在四大家族之中,贾家较有文化品味,连嫁女儿选的也是侯门之后、探花郎林如海,既择门第,又看才学。但贾家的文化品味还不及史家。贾母就不用说了,史湘云虽然已经穷了,又在叔叔婶婶手里过活,受到冷落,但见到贾母给宝琴的金碧辉煌的斗篷,还是一眼看出“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贾家的大观园是新盖的,史家却在贾母小时候就有“枕霞阁”等名胜。根基之厚,显然更胜于贾家。

薛家虽也位列四大家族,但富商的出身,奠定了文化气息和品味。薛父把宝钗当成男孩子教养,宝琴也游历天下,她们的文化中有掩饰不住的现实性、利益性。不是说唯利是图,而是一遇到谋利的问题,宝钗就非常熟悉。探春理家时,宝钗在见识上更为广博全面,是为明证。

而王家,除了有显官之外,实在找不出文化底蕴。书中没写王夫人识不识字,但“两宴大观园”行酒令,连刘姥姥都念得出几句押韵的俗语,只有王夫人“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同为王家女的薛姨妈,则说出了“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织女牛郎会七夕”“世人不及神仙乐”几句,勉强交差。

由此看来,王家虽是四大家族,一时显贵,可是并不重视女儿的文化教育。以至于长一辈的王夫人、薛姨妈,晚一辈的王熙凤,都没有什么文化。而薛姨妈念出的那几句酒令,多半是结婚以后受丈夫熏陶,才积累的文化修养吧。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本来这是文本背后的问题,但涉及到王熙凤的形象,及其性格的形成,我愿意回答。
王熙凤,金陵四大家族王家的千金,自小便有杀伐决断,为一般男儿所不及。她为人精明能干,处事八面玲珑,嫁过来不久就掌管荣国府的内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倚重,在荣国府极有威严和权势。
然而这位贵族千金,竟然不识字。贾府小姐,个个能诗会文,她们的丫鬟分别以琴棋书画命名。四大家族的史家小姐湘云、皇商薛家的小姐宝钗、宝琴,都是才华横溢。在同辈的姐妹姑嫂妯娌中,同样出身贵族的王熙凤,却不识字,在书中多处都有提及。


大观园中芦雪广赏雪作诗。王熙凤在开头说了一句一夜北风紧,众人都夸正是会作诗的写法。在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当众念了潘又安写给司琪的情书。在贾府元宵夜宴上她还说过彩衣娱亲的典故。看来,王熙凤不是不识字。连自己都说自己不识字。看来凤姐只认识字,不会写。她曾让宝玉为她写字,可见凤姐只能认潘又安那水平的字。
当时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男权社会,女子无才,依附于男人,最正常不过。有的甚至不提倡女子读书,连宝钗都曾说过,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也不过读过些《列女传》《贤媛集》等书。所以王熙凤即便不读书,识字不多,属于多数女子的情况。于王家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古代中国,读书识字的女人凤毛麟角。像黛玉、宝钗那样才高八斗的女孩子,反而不常见。作者对李纨的家庭教育,就颇怀有惋惜之情。

孩子的教育,必需有父母重视或者亲自教导。林黛玉和薛宝钗有学问,都是因为家中有父亲教养。
王熙凤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她家族是武将世家!极有可能不太喜欢或者不太擅长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至于诗词歌赋等怡情的东西不学也罢。这是王家的传统,王夫人和薛姨妈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会诗词歌赋。王熙凤本身又是“自幼充男孩子养的”,王熙凤不是爱读书的孩子。她很难坐下来听老先生慢慢悠悠的唱着读书。虽然进了学堂,取了学名,估计也如薛蟠一样,只是在学堂里挂个号,识几个字而已。
这“自幼充男孩子养的”应该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男轻女,加强教育,文才武略,大加栽培。其二是男孩子不像女孩子娇贵、孱弱,可以放任不管。王熙凤应该属于后者,甚至可以理解为当作野孩子养的。她也就得玩且玩,得闹且闹了。
四大家族中,贾家较有文化品味,连嫁女儿选的也是侯门之后、探花郎林如海,既择门第,又看才学。但贾家的文化品味还不及史家。史家在贾母小时候就有枕霞阁。根基显然厚于贾家。 皇商薛家,薛父把宝钗当成男孩子教养。宝钗在见识上明显更为广博全面。王家习武出身,并非书香门第。除了家有显官,虽一时显贵,可是并不重视女儿的文化教育。以至于长一辈的王夫人、薛姨妈,晚一辈的王熙凤,都没有什么文化。

性格决定命运。王熙凤像男孩子,喜欢打打杀杀。她做事果断泼辣,杀伐决断,以她的这强悍的性格,即便进了私塾,也是坐不住板凳,让先生挠头的主。不是读书的料,加上家族不重视,学业就荒废了,“不识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谈到王熙凤的身世。金陵王家,也许重男轻女,重武轻文,可能根本就不重视子女教育,王熙凤识字不多不足为怪。
王熙凤的父亲是什么官?书里没有说。只知道曾经随父在京做官。估计也就是贾环一类的贵族公子,但没有当上官。如果他是当官的,有一定文化修养,怎么会让她不识字?有其父必有其子,从王熙凤的哥哥王仁可见其父。王熙凤跟贾琏吹牛时也只提王家,却不提她的父亲。甚至可能早亡了。

王熙凤的少女时代,应该过得很压抑很委屈。她生性好强,情商也高,她就像探春一样,用努力和智慧争取改变命运。她讨好姑姑王夫人,嫁得贾琏为妻。她充分发挥聪明才干,投了贾母的缘。这让王夫人很满意。其实因为她没有文化,王夫人内心是轻视她的。要强好胜的王熙凤,不甘屈居人下,她要展示才华。哪怕斑衣戏彩,也要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在这方面,王熙凤是无人可比的,而且她很成功。
有人猜测王熙凤是庶出,其实就算嫡出,由于父亲早亡,她也可能受尽屈辱压抑,她打压赵姨娘母子,也许就是想表明她出身高贵。还可以讨好姑妈。凤姐喜欢排场,喜欢弄权,喜欢照顾小姑子小叔子以博美名。如此种种,都是底气不足、下意识里自卑,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王熙凤嗜财如命,敛财成性,也说明她要表明在荣国府中的地位不一般。她要让大家知道,在荣国府她说话算数。她是贾府最有面子的人。王熙凤身体不好,可是为了面子,她却自欺欺人。她为面子所做的一切,最终害了自己。
王熙凤不识字,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观念,不利于受教育的家庭环境和出身,她自己不喜读书的性格,这些不利于读书的因素,她都占全了,所以不识字。


伴读红楼梦


读红楼,很多人都奇怪,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金陵王家的小姐,身世如此显赫,怎么会不识字呢?也有人说,王熙凤其实是识字的,只是识字不多。

其实在我看来是一个问题,说王熙凤不识字,也不是绝对的一个字不识,她既然管家,账本、礼单这些日常接触的物品都有字,天长日久,精明的她不可能一个字不认识。

但王熙凤终归还是识字不多的,比如她曾要求宝玉替她写一个单子,比如她协理宁国府时,命彩明钉造簿册……从脂批和原文中,多处都反映出王熙凤的确识字不多。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熙凤可能不会写字,遇到要写字的时候,只能找人帮忙。

今天我们来分析下王熙凤为什么识字不多。

林黛玉进贾府时,这么介绍王熙凤: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这段话很平常,是说王熙凤自幼被当成男孩子养活,且还有个学名,但甲戌本的一段脂批,却交代了更多信息。甲戌侧批:奇想奇文。以女子曰“学名”固奇,然此偏有学名的反倒不识字,不曰学名者反若假。

这段脂批第一次点出王熙凤不识字,但她既然有学名,自然应该是进过私塾的,但为什么又说她不识字呢?我们不妨推断一下:王熙凤因为自幼被当男孩子养活,确实进过私塾,但只是刚刚起了学名,刚刚开了蒙,她就不乐意学了,因为她生性不喜读书,她做不下来,也学不进去,于是就再也没进过私塾,家人也没再逼过她,毕竟她是个女子,读不读书无所谓。

有没有这个可能呢?自然是有的,原因有三。其一,在过去,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大户人家的女子不识字,其实不算罕事,就连李纨其实也是识字不多,她的父亲只不过要她读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所以,女子不读书,不仅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且很正常。

其二,凤姐生性不喜读书。王熙凤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做事果断泼辣,雷厉风行,杀伐决断,以她的这种颇为强悍的性格,即便是进了私塾,估计也是坐不了冷板凳的,可能还没认识几个字,就嚷嚷着不要读书了,家人也只好作罢。在我们今天来说,叫性格决定命运,王熙凤的性格决定了,她不是读书那块料,索性就读书了。

其三,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后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而金陵王家,可能根本就不重视子女教育,因此王熙凤才识字不多。我们看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都是王家的女子,原文中虽然没有说她们才学如何,但从她们给丫鬟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她们应该也没什么文化,比如彩云彩霞,同喜同贵,名字很常见很俗气。也许王家本身重男轻女,重武轻文,所以王熙凤识字不多也就不足为怪。

有人会说,那为什么林黛玉、薛宝钗她们都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呢?其实这也是成长环境决定的,黛玉弟弟夭折后,她就成了林如海和贾敏的独女,原文说林如海夫妇对待黛玉是“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而宝钗则是“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由此可知,黛玉宝钗的成长环境比王熙凤好很多,她们有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或者延请名师,或者言传身教,自幼让她们读了很多书,当然,这也离不开她们自己的天赋和灵性,生来喜欢读书这些特质。

反观王熙凤,她的性格和成长环境,都决定了她没法像黛玉和宝钗那样读很多书,识很多字,再加上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于是王熙凤自幼就没怎么上学,更不要说认识字了,她后来认识的几个字,也是因为管理荣国府才认识的,“凤姐因管家理事,每每看开贴并账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王熙凤为什么不识字,其实第三回里,贾母一句话已经点明了,吃过饭,黛玉问迎探惜三春都读过什么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母是荣国府贾代善的夫人,又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她认为女子不读书相当正常,且女子读书认识几个字也就罢了,这是贾母的观点,其实也是那个时代对女子读书的普遍看法。

换句话说,王熙凤不读书不识字没什么奇怪的,很正常,正常到像黛玉宝钗这样精通诗词歌赋的女子反倒显得有些异常了。所以,很多人分析王熙凤为什么不识字,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古代,女子不读书,不识字,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我们看,迎探惜三春中,除了探春诗才稍微出众以外,迎春和惜春也只是多认得几个字,在诗才上是很平平的,探春起诗社时,李纨说:“……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须得让出我们三个人去。”如果排除个人天赋,她们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条“金科玉律”造就的封建女性。

而探春之所以出众,正跟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是庶出,自卑两个字从小如影随形地跟着她,她勤奋好学,多读书识字,是因为她想摆脱自己的出身,摆脱这样一个家庭,所以才说出““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甚至就连进了宫的元春自己也说:“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由此可知,贾府的四个女儿,除了探春,元春、迎春、惜春只是多识了一些字,在诗词歌赋上根本无法与钗黛相提并论,除了个人的天赋灵性之外,跟成长环境和时代的审美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很大关联。

当然,王熙凤跟他们比起来,依然差了一大截,因为王熙凤根本识不得几个字,更不会写,除了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主要还跟她自己的性格有关,她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做事,且尤其擅于管理,所以贾珍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说:“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

综上来说,王熙凤不识字,其实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一则是她自己不喜读书的性格,一则是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环境,可以说,这些不利于女子读书的因素,王熙凤都占全了,所以才造成了她不识字这个相对极端的结果,而迎春等人只是因为某一个原因,所以自然比她识字多得多。

但王熙凤如此精明的一个人,虽然不识字,但在日常的管家中,接触的账本多了,礼单多了,经常看到的某些字的次数多了,天长日久下来,自然也就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但因为没读过几天书,所以她虽然识得几个字,但自己并不会写,但这并没有妨碍她管家理事,待人接物,由此也印证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