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說起看電影,許多人的印象,就是買張票去電影院看唄。

現在經濟發展了,條件是越來越好了,我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淡忘了從前,以及曾經發生的美好回憶。如: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穿越銀幕的童年,他們是如何度過的呢?

1.圈地佔位子。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的精神生活,普遍匱乏。書籍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的,即使有也只是少數,並且,來來回回要倒騰好多人的手,才能輪到自己翻閱。除此之外,還有下村說書的、唱戲的,但這些都不是孩子們的最愛,孩子在場也就是湊個熱鬧,一會便散場溜走人了。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那時候,孩子們最喜歡、最期盼的事情,就是看電影了。當然大人也愛看。但是有一樣,那時候的電影,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什麼時候有電影,要看下村的放映員以及上面的安排。

放映員到了村裡,通常都會選擇一個空曠的地方,把放電影用的銀幕,拴在樹上或兩根柱子上,高高地懸掛起來。

知道這是什麼嗎?這就是無聲的廣告,而且效果非常好。有一個人看見了銀幕,就知道有電影看了,於是乎,一傳十,十傳百……用不了多久,方圓十幾裡的人都知道了。

孩子們除了滿心歡喜,還會做些比較務實的工作。那就是在正對著銀幕的位置,選好一空片地,招呼著自己的姐姐或弟弟,從家裡搬來凳子佔位置,或者圍著空地畫一個長方形,表示裡面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地盤,別人不許坐在這裡了。像不像《動物世界》裡,虎狼撒尿佔領地的意思。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現在回憶起來,我心裡還是幸福滿滿的,因為我姑姑村裡,放電影的次數特別多。而我的二表哥,是圈地佔位子的高手,只要村裡有電影,他佔領的位置,永遠都是最佳的,而且也是別人不敢動的,現在想想或許是因為他長得有點壯吧。為此,我也享受了貴賓的待遇,只要人去了,保證位置凳子都妥妥的。

有電影的時候,孩子通常是很少吃晚飯的,比上學要積極若干倍,從半下午開始,可以一直等到電影放映,而且從不寂寞。

2.銀幕背面觀影。現在就是你想,也無法在銀幕背後看電影了,一則因為電影院裡,放電影是不用銀幕的,二則即使有,電影也沒有那麼稀罕了。

可是那時候,在銀幕背面看電影,是很平常的事情。因為大多家庭都傾巢而出,人非常多。出發的時間晚了,正面看電影的人就非常多,如果在最後看的話,效果是不怎麼好的,不是聽不清電影人物的對話,就是看不見整個畫面。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而銀幕背後就不同了,不但人兒少,而且畫面、聲音也清晰,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人物的方向是反的,比如在正面看電影的時候,人物是在銀幕左邊的,銀幕後面看的話,人物就是在右邊的。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不喜歡在背面觀影的,正面的人太多,他們有的是高招。孩子們施展他們身輕如燕的絕技,通常會爬上附近的樹上,找個樹杈上坐下來,再也不怕有人擋著視線;大夥子則站在附近人家的牆頭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而穩重的中年人,可不冒這個險,他們選擇了站在凳子上,也有遠道騎車而來的朋友,乾脆站在自行車上,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3.觀影感言。看過電影,不用老師發動,大夥都是積極發言的。

電影一散場,觀影感就自然開啟了,大夥並排走著,你一言我一語,開始發表自己對電影人物或某一細節的看法。

如老片子《渡江偵察記》、《列寧在十月》、《小花》、《咱們的牛百歲》等等。大夥就會對電影裡的故事情節,或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等等,展開激烈討論,有的人,則還學說著電影裡經典的臺詞,逗得大夥哈哈大笑,就這樣在回家的路上,延續著看電影的幸福味道。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那時候的電影開場,是有著種特別的電影氣息的。也可以說,是打上時代烙印的。炒熟的葵花籽,南瓜子特有的烤焦味,塵土和雨水混合的氣味,女人香濃而又迷人雪花膏的芬芳,發電機散步在空中汽油的味道,遠方的星星、月亮,偶爾傳來的狗叫聲,一切都顯得那麼深沉高遠。

4.戰鬥英雄白跑路。聽人傳話,也不是每次消息,都是真實準確的,其中緣由,有惡意造謠者,也有聽錯了口信。

記得自己小時候,膽子小,但也非常喜歡看電影。

有次,聽小夥伴二胖說,大王莊晚上有電影。大王莊離我家大概有七八里地。天還沒擦黑,我急忙忙往嘴裡扒了幾口飯,就和二胖出家門了。

小時候,孩子們都是不記路的,去外村看電影,就是跟著大人屁股後面去。那時候,農村還沒有電,到處黑洞洞的,偶爾有一道手電光劃過。大人們在前面聊著陳年芝麻的故事,孩子在後面聽著笑著,有時候也趁一兩句,逗得大夥哈哈大笑。

人多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一路上說著笑著,不大會兒就到了外村。那個誰?傳說中的電影在哪兒呢?我咋沒看見銀幕?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大夥圍著村,前前後後轉了好幾遍,不僅沒發現電影銀幕,更是沒有發現一個人影。

“哈哈哈,上了那三孫子的當了”!大夥兒嘻嘻哈哈罵了一句,大部隊開始向後轉了。

那時候的人們,白白跑了趟,心裡也不氣惱,心裡仍舊樂呵呵的,大夥兒前呼後擁,心態很好。

通常這種情況,上當白跑的人,絕對不可能是一波人,而是好幾波,半道上彼此遇見了,後波的人問前波的人:“怎麼回來了?”

“電影放完了”。前波的人一本正經地回答。

“放什麼電影了?這麼快結束了?”

“今天就放一個片,放的是《戰鬥英雄白跑路》”!前波的人有人答話。言語剛落,響起的是大夥兒一陣陣哈哈的大笑聲。

不用說,大家都明白了,各回各家洗洗睡吧。

5.電影進行時。除了以上說的,那種聽錯消息白跑路的情況,還有一些事情的發生,很是煩人,

一是放映員沒有做好放映前的準備工作,通常表現在大家靜等觀影的時候,電影片子還沒有倒過來,現場臨時抱佛腳。記得那時候的一部電影,篇幅短的有二三盤片子,長的有五六盤,一盤片子沒有十幾分鍾是倒不完的。一部電影片子倒完了,大約就得三四十分鐘,大夥等得那叫一個著急呀,可也沒辦法,主動權掌握在放映員手裡,惹急了還不放了呢?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二是觀影正起勁的時候,突然發電機壞了,若是小毛病還好,放映員捯飭捯飭,就可以繼續了。若是大毛病或者放映員比較笨,那晚上的電影就只能泡湯了。情況好的話,明天會繼續補上,否則,還人走鏤空了呢。

可以說,放映員的本事,直接決定著觀眾的觀感好壞。為什麼這麼說呢?

小時候的電影,電影看得是否連貫,主要取決於放映員,換片接片的手法,是否利索迅速。記得聽哥哥說過,在他小時候,附近村莊有個叫周長青的放映員,是部隊退伍回來的,放電影的功夫十分了得,一整部電影下來,根本看不見中間他換片的情況發生,就連銀幕上每次換片中,都會出現的金星或字體,都看不到,真正做到了一氣呵成。


穿越銀幕的童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這樣度過的



除了以上說的種種情況,還有老天不作美的時候,正看得起勁,雨點突然落下來搗亂,這時候,只要放映員不說停止,大夥兒就是撐著雨傘也要看完,我就經歷過那麼一次,靠著媽媽的懷裡,聽著雨點噠噠砸在傘上,一切朦朧又親近。

可以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的快樂,有一半是和電影緊緊連在一起的。

那時候,沒有豐富的書籍,沒有電視,也沒有手機,他們的童年穿過銀幕,快樂像一條奔騰的小河,從來沒有停止過。

如果一切可以倒流,我想,許多人還是希望回到,那樣的年代,說不上是返璞歸真,但樸實無華,令人心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