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在世界未解之謎中,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巨大謎團,它們不僅讓人百思不解,更是讓專家都望而卻步,比如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其中之一。屈指數來,通古斯大爆炸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但留下的種種推測和謎團,卻還始終困擾著現代科學家們,不過最近有專家給出了一種很接近真相的解釋。究竟是什麼解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08年6月30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埃文基地區,當地時間早上7點17分,很多人都還沉浸在睡夢中。突然,一聲巨響從天空傳來,緊接著是一陣明亮刺眼的光芒,同時升起一朵巨大的黑色蘑菇雲,最後通古斯河旁的大片森林,就燃起了熊熊大火,並且一直持續了半個月之久……與此同時,方圓百里居民家中的窗戶玻璃,也都在爆炸的一瞬間被全部震碎,而且還有很多人後來因爆炸的聲音太大而失聰,因爆炸的光芒太明亮而失明,此後該爆炸區域甚至還寸草不生,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通古斯大爆炸發生後,俄方科學家迅速趕往當地。據當地早起勞動的居民反映,爆炸發生之前,天空有一團明亮的巨大火球,就如同是一顆太陽,緊接著在快落地的時候,一瞬間就發生了爆炸,釋放的強光讓很多人在一剎那間眼前漆黑,過了好久才恢復過來,然後遠處的森林就變成了一片火海。之後,森林的火慢慢熄滅,科學家們組成科考隊深入調查,發現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深坑,約有50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而且附近一片狼藉,很多動物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大火給燒焦了,模樣更是慘不忍睹。但讓科學家們費解的是,在深坑中沒有發現任何的爆炸殘留物,比如碎片,石塊或者是其他能證明發生過爆炸的東西。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一百多年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科學家們對通古斯大爆炸的研究也不得不終止,但是世界很多科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推測和見解,其中主流的說法有六種:

第一種隕石說,即宇宙中隕石掉落地球,在穿過地球大氣層的時候,發生劇烈燃燒導致隕石完全被分解。

第二種彗星說,即宇宙中一塊小型彗星受引力作用撞擊地球,就像6500萬年前導致龍滅絕的爆炸一樣。

第三種核爆說,即宇宙中一次偶然的核爆炸,因為現場的場景和後來二戰時原子彈的爆炸情況大致相同。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第四種黑洞說,即宇宙中一個微型的黑洞天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飛向地球,然後造成了空前的爆炸。

第五種飛船說,即地外生命駕駛的宇宙飛船,在靠近地球的時候發生故障導致墜毀,最後因爆炸被分解。

第六種反隕石,即太空中特殊的反隕石,具有極大的能量,水滴大的一顆反隕石,就能完全摧毀一顆星球。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雖然各家之言都有道理,但彼此之間卻互相都有爭議,因此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也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謎團之一。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科學家們的研究並沒有白費,在2007年的時候,俄羅斯科學家公佈了他們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對通古斯大爆炸原因的一種全新推斷,即冰質彗星。在宇宙中,彗星有很多種類,其中一種就是冰質彗星,完全由冰和碳構成。據科學家們研究,我們的地球大約形成與46億年前,當時地球上什麼都沒有,也更沒有水,後來在漫長的億萬年間,因為不斷有冰質彗星撞擊地球,所以就帶來大量的冰塊,然後隨著溫度升高,冰塊融化成水,最後就形成了海洋,進而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可能。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俄方科學家之所以提出冰質彗星的推測,是因為首先在爆炸現場沒有發現任何異樣的東西,但是對土壤經過檢測發現,含有大量的硅酸鹽和磁鐵礦的微粒,而這也是組成彗星核的主要成分,所以就確定了“彗星說”;接下來,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是彗星撞擊地球,為什麼沒有碎片呢?原因只有一個——融化了,因此就得到了冰質彗星的推測,在燃燒的高溫和爆炸的能量之下,固態冰塊直接就昇華成了氣態的水蒸氣。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們還在一份60多年前的調查報告中發現,當時現場有一些透明的晶體,不過沒多久就都全部消失了。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報告中提到的“透明晶體”,或許就是冰質彗星爆炸後崩散下來的冰塊。

1908年通古斯發生大爆炸,專家推測多種結論,最接近真相的是這種

不過,冰質彗星也並不是最終論斷,只是一種新的發現,因為它並沒有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因此對我們來說,通古斯大爆炸的謎團還依然存在,希望將來能出現一位權威專家,為歷史找到通古斯大爆炸的真相,為我們揭開這一跨世紀的大謎團。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