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年前的恐龍竟然生活在地下

1億年前的恐龍竟然生活在地下

1億年前的恐龍竟然生活在地下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說到打洞,恐怕大家很難把這種行為與身材龐大的恐龍聯繫在一起吧?神奇的中生代總會帶給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期就帶著大家認識一種會打洞而且生活地下的恐龍。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01 地穴遺骨

大約在10年前,古生物學家在蒙大拿州東南部的布萊克利夫組(Blackleaf Formation)地層中發現了一些蜿蜒數米,寬度約70釐米的地下洞穴遺蹟,很顯然這是某種動物挖掘後遺留下來的。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古生物學家正在蒙大拿州進行挖掘,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挖掘工作的繼續,人們很快便在地穴深處發現了一些恐龍的化石,這些恐龍怎麼會在洞穴裡呢?難道是被其他動物捕殺後拖進來的?經過研究,古生物學家確定它們就是洞穴的挖掘者。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布萊克利夫組的地下洞穴,圖片來自論文

古生物學家將這種恐龍命名為洞穴掘奔龍(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屬名詞源來自希臘文“orycto”和“dromeus”的組合,意為“會挖掘的奔跑者”,種名“cubicularis”意為“巢穴”,指掘奔龍穴居生活的方式。

掘奔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OR 1636a)為一隻成年個體,化石包括部分頭骨、頸椎、背椎、薦椎、尾椎、肋骨、肩帶、前肢(缺乏手掌)、兩個脛骨、一個不完整的腓骨、以及一個蹠骨等等。除了成年的標本外,在洞穴中還發現了另外兩隻未成年的掘奔龍,體形大約只有成年個體的一半左右。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的部分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已經發現的化石部分,圖片來自論文

掘奔龍這種特殊的埋藏方式是此前從來沒有發現的,而這三具化石聚集在一起,說明它們是一起死在這裡的。掘奔龍是我們第一次發現的有穴居證據的恐龍,可以說是探索恐龍生活習性里程碑式的發現。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一起生活在洞穴中的掘奔龍,圖片來自網絡

02 挖掘者

掘奔龍生活在距今大約1億年前的森諾曼階,地點是美國的蒙大拿州。掘奔龍剛被命名的時候,研究者認為其屬於稜齒龍科,它們是小型的植食性恐龍家族。近年對鳥腳類恐龍的重新定義改變了掘奔龍的分類位置,它被歸於奔山龍亞科下,其外形類似於稜齒龍,兩足行走,擅於快速奔跑。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艾伯塔奔龍,由Julius Csotonyi繪製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洞中的掘奔龍躲避肉食性恐龍的搜尋,圖片來自網絡

與其他的奔山龍亞科恐龍一樣,掘奔龍也長有一條長長的尾巴,不過與其他鳥臀類恐龍不同的是,掘奔龍的正模標本背部和尾部缺乏骨化肌腱。骨化肌腱在鳥腳類恐龍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作用是加固軀體,以便於附著更強健的肌肉,當然副作用是會犧牲尾巴的靈活性。

學者們認為,掘奔龍缺乏骨化肌腱正是為了在洞穴中更加靈活的摺疊尾巴而特化的結果。此外,掘奔龍的頜部、前肢、骨盆、尾巴有許多特化特徵,這些特徵有助於它們挖掘洞穴、適應穴居生活。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鴨嘴龍類的骨化肌腱,圖片來自網絡

近年的發現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在蒙大拿州韋恩組(Wayan Formation)地層新發現的掘奔龍標本的背部以及尾部都保留了非常長的骨化肌腱。通過對新標本的研究,學者們認為掘奔龍的這種骨化肌腱更有利於調控自己的軀體,骨化肌腱的部分反而能做出更加靈活的姿態,這與此前的研究結論是截然不同的。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的新標本部分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的發現部分展示,可見其非常長的骨化肌腱,圖片來自論文

相比現代一些典型的穴居動物,如鼴鼠、針鼴、袋熊等,掘奔龍的前肢要細小得多,表明前肢的挖掘能力相對較弱。掘奔龍是以兩足行走的恐龍,後肢強壯有力,在後肢的支撐下,它們可以利用嘴喙和前肢慢慢挖掘洞穴。當然,後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挖掘。雖然掘奔龍不能像上述的那些完全適應地下生活的動物那樣高效迅速的挖掘洞穴,但兩足活動的它們在地面上卻擁有更加靈活的運動能力。掘奔龍或許更像是今天的土狼、鬣狗以及兔子,既可以在地面迅速的奔跑,又具備初級的挖掘能力。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挖洞的掘奔龍復原圖,圖片自來網絡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的骨骼與復原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對比,古生物學家發現掘奔龍的近親西風龍、奔山龍等也擁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因此人們推測掘奔龍的近親們或許也是穴居恐龍。

03 地下世界

掘奔龍的體形並不是很大,成年個體約2米,體重20-30千克。小巧的體形意味著它們在面對捕食者的時候,主要還是以快速逃跑為自己爭取求生的機會。掘奔龍在演化競爭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禦敵措施,那就是轉入地下。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小巧的身形是掘奔龍能在地下生活的重要條件,大型恐龍可無法使用這種獨特的藏匿技巧躲避敵害。掘奔龍的地穴寬度大約為70釐米,剛好能容納一隻成年個體通過。如此狹窄的地下世界足以將體形龐大的捕食者拒之門外,地穴還可以遮風擋雨,是非常理想的居住環境。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生活場景的模型重現,

圖片來自網絡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的生活場景重現,由Ashere繪製

掘奔龍可能是以小家庭為單位生活的,因為巢穴中還發現了另外兩隻幼年個體的化石。化石證據證明掘奔龍會撫養後代,直到它們長到足夠大,能夠獨立生活。相比許多恐龍而言,撫養後代的行為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大幅度提升了幼崽的存活率,非常有利於該物種的延續。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圖注:掘奔龍的家庭生活,分別由Hyrotrioskjan,Mark Witton繪製

掘奔龍不僅僅擁有獨特的棲息方式,還有撫養後代的習性,這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對於恐龍的認識。事實上,恐龍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精彩,而我們目前所知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1.Krumenacker, L. J., 2010. Chrono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mid-Cretaceous Wayan Formation of eastern Idaho,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Oryctodromeus specimens from Idaho. BYU MS thesis."

2.Varricchio, David J.; Martin, Anthony J.; Katsura, Yoshihiro (2007). "First trace and body fossil evidence of a burrowing, denning dinosaur"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4 (1616): 1361–8. doi:10.1098/rspb.2006.0443. PMC 2176205Freely accessible. PMID 17374596. Retrieved 2007-03-22.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1亿年前的恐龙竟然生活在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