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讀歷史,知興替

縱覽歷史風雲,細細品味歷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地發現:歷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驚人相似的軌跡。概言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或皇權集中的古代社會,歷代王朝的興衰與某一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今天,我們以十六國時期的前燕牛人慕容恪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為例,聊一聊這個話題。

高貴而艱苦的出身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慕容恪遊戲形象

漢王朝由於西晉的“八王之亂”導致國力空虛,北方的胡族乘虛而入,從而讓歷史的軌道進入一個叫“五胡亂華”的亂世,這一時期在歷史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所謂亂世出英雄,慕容恪正是在這個亂世應時而生。

慕容恪(321~367年),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宗室大臣,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

慕容恪雖然出生於鮮卑王室,但由於其母親高氏後宮失寵,所以慕容恪一直不受父親慕容皝的待見。而慕容皝顯然都把心思花到開疆拓土、穩定局勢上面去了,對這個兒子壓根也沒怎麼在意過。直到慕容恪15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談心中,一直對人才保持高度敏感性的慕容皝,感覺自己家這個愣小子雖然不聲不響的,但其實還挺有才的。於是問了他一些經世的大問題,居然也能說得是頭頭是道。

前燕正是用人之際,用別人也是用,用自己的兒子也是用。雖然他不怎麼招自己喜歡,但畢竟還是自己的兒子。於是,慢慢地慕容皝就交了一些軍隊給慕容恪。人數不多,畢竟慕容恪是騾子是馬?還要好好遛一遛才知道!

於是,一個集良將和名相於一身的千古英雄,一個生平未見一敗的絕世戰將就這樣被試探性推到歷史的舞臺上了。而他在歷史舞臺上綻放出來的耀眼光芒,讓對手不敢睜眼,讓國家高枕無憂,讓後世無比景仰。

他的父親慕容皝在臨終傳位時囑託他的二哥慕容儁:"恪智勇俱濟,汝其委之。"

他的對手東晉桓溫慕容儁去世時,有心北化,卻心有餘悸:"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為大耳。"

他曾經的盟友和勁敵,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的英雄王猛也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慨:"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謂古之遺愛矣!"

後世的崔浩不偏不倚地說:"王猛之經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

如果對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的人物做一個排序,那麼慕容恪一定在第一流人物之列。就算更進一步,對這些一流人物再做排序,慕容恪也依舊能排進前列。起碼是能和王猛、桓溫、苻堅這些當世之雄平起平坐的。

事實上,歷史上的前燕興亡成敗確實也是繫於慕容恪一身,慕容恪主政時,前燕盛極一時。慕容恪去世不過三年,前燕就被前秦滅亡。正應了那句古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十六國時期第一名將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慕容恪動漫形象

慕容恪自15歲那年和他老子進行一次“靈魂交流”之後,就被安排從了軍。畢竟戰爭年代,軍隊就是最好的熔爐

18歲時,後趙皇帝親自帶兵圍剿慕容部,雙方相持十餘日,之後後趙軍隊撤走。慕容恪帶領2000騎兵出城追殺,大敗趙軍,之後又乘勝追擊,斬首三萬餘人。同年十二月,後趙與慕容部再次開戰,慕容恪又一次擊潰趙軍,斬首萬餘人。不要以為後趙軍隊不堪一擊,後趙在隨後的與東晉的戰鬥中憑藉這些殘兵敗將就大敗東晉軍隊於邾城的戰場,殺得邾城一人不剩,東晉名將毛寶無處可逃被迫投長江自盡,東晉大權臣庾亮申請辭職,不久氣死。

21歲時,慕容恪鎮守遼東,從此高句麗再不敢侵犯前燕邊境

24歲,參與慕容部與鮮卑宇文部(鮮卑分三部:慕容、宇文、段氏)的決戰。宇文部大敗,從此散亡。

25歲,慕容恪帶著弟弟慕容垂帥1.7萬騎兵襲擊扶餘國,親冒矢石,攻克扶余,俘扶餘國王玄及部落5萬餘口而還。

當然,作為時代的英雄,沒有成名作和代表作肯定是不行的。真正讓慕容恪成名的,則是與冉閔大帝之間的驚天一戰。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慕容恪大戰冉閔

被譽為項羽轉世的冉閔,被中原地區的漢人百姓瘋狂的崇拜,他也因為驚世駭俗的“滅胡令”永留青史。因為他對待下屬、百姓的寬容以及對待胡人的殘暴被當時中原百姓奉為救星,而冉閔的武勇似乎真的為當時的漢人帶來了希望之光。不過這種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國時期最天才的將領(也許可以算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將領)慕容恪毀滅了。(順便說一句他們第一次交手時,雖然慕容恪兩千騎兵大敗後趙,但是冉閔的部隊卻毫髮無損。)

兩人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場中國歷史上經典的步騎之戰。也是最勇猛的將軍和最天才的將軍之間的對決,王與王的交鋒!

公元352年,冉閔帶領不足一萬兵(大部分是步兵)去河北定州運糧回鄴城。被慕容恪探知了這個寶貴的情報,慕容恪立刻行動,用十餘萬騎兵把冉閔不足萬人的步兵包圍了起來。冉閔的心腹將領希望冉閔暫時避避慕容恪的鋒芒

“鮮卑乘勝氣勁,不可當也,請避之以溢其氣,然後濟師以擊之,可以捷也”—《晉書載記第七 石季龍》

冉閔看不起慕容恪,根本就不聽手下的建議,氣勢非凡的反駁“吾成師以出,將平幽州,斬慕容雋。今遇恪而避之,人將侮我矣。”—《晉書 載記第七 石季龍》 而最開始的戰局似乎也應證了冉閔是正確的:“乃與恪遇,十戰皆敗之”

兩軍交戰之始,慕容恪的騎兵面對冉閔的步兵居然十戰十敗。這顯然不是一個名將應有的水準啊,難道只是水貨?於是,慕容恪部下紛紛嚮慕容恪進言,這個冉閔實在太厲害了,不如先行撤退。而這個時候慕容恪恰恰表現出了高明於常人的地方,“閔師老卒疲,實為難用;加其勇而無謀,一夫之敵耳。雖有甲兵,不足擊也。吾今分軍為三部,掎角以待之。閔性輕銳,又知吾軍勢非其敵,必出萬死衝吾中軍。吾今貫甲厚陣以俟其至,諸君但厲卒,從旁須其戰合,夾而擊之,蔑不克也。”—《晉書載記第十 慕容儁》

慕容恪研究戰局之後,發明了一種新式武器“柺子馬,鐵浮圖”,用鐵鏈把戰馬連在一起作為前軍,兩面用兩支精銳騎兵夾擊。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關於連環戰馬的記載,隨後慕容垂以五千柺子馬大破桓溫十萬北伐軍,遼金都用過它,金軍用它橫行中原(直到岳飛破之)就源於此。

也許很多人要說,慕容恪以眾擊寡勝之不武,而我卻認為這才是慕容恪勝過冉閔的地方。一個將領連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都不明白,那麼這算是好將軍嗎?

最終,冉閔大敗被擒。慕容恪送冉閔於龍城。慕容儁殺之,冉魏滅亡。

“恪乃以鐵鎖連馬,簡善射鮮卑勇而無剛者五千,方陣而前。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俄而燕騎大至,圍之數週。閔眾寡不敵,躍馬潰圍東走,行二十餘里,馬無故而死,為恪所擒,及董閏、張溫等送之於薊。”

一戰而滅一國,慕容恪功業之高,無有比者。與冉閔一戰無疑是慕容恪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和封神之之戰。

打得同期能與曹操比肩的梟雄桓溫八年之後仍心有餘悸,慕容儁去世時,有人建議桓溫北伐,而桓溫居然罕見地謙虛的說“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為大耳。”可見慕容恪當時的威名之盛!這才是真正的威震中原!

之後,在慕容儁當政期間,慕容恪還先後取得了魯口、廣固、野王之戰的勝利。在慕容儁去世後,又先後經歷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輿根叛亂、奇襲洛陽這三次大戰,皆是手到擒來,所向披靡。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拔劍四顧無敵兮

縱觀慕容恪短暫的一生,都在南征北討中渡過,滅扶余、懾遼東、平內亂、震前秦、抗東晉,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現,沒有不大勝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沒有不灰飛煙滅的敵人。前後十數次出征,幾乎從無敗績,被稱作“十六國時期第一名將”毫不為過慕容恪也是唯一一個入漢族武廟的異族將領

“文武兼優,加之以機斷,因石氏之釁,首圖中原,燕士協其籌,冀馬為其用,一戰而平巨寇,再舉而拔堅城,氣讋傍鄰,威加邊服。便謂深功被物,天數在躬,遽竊鴻名,偷安寶錄。猶將席捲京洛,肆其蟻聚之徒;宰割黎元,縱其鯨吞之勢。使江左疲於奔命,於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銅城而臨漠北,西秦勁卒頓函關而不進,東夏遺黎企鄴宮而授首。當此之時也,非夫天厭素靈而啟異類,不然者,其鋒何以若斯!” ——《晉書》房玄齡

諸葛轉世,周公再生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慕容恪插畫

光壽三年(359年),慕容儁患病,對慕容恪說:“兄弟啊,你看哥哥這身子骨啊,恐怕也熬不了多久了。原本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也沒有什麼值得長吁短嘆的。但是我們鮮卑一族,大業剛興,任重道遠。目前還有東晉和前秦這樣的強敵在虎視眈眈,你那個不中用的侄兒慕容暐你也是知道的,一來年紀還小,二來天資也就那樣。難堪大用啊。我想效法宋宣公,將皇位交給你。弟弟,你意下如何?”

不得不說慕容儁學劉備學得挺像的,但慕容恪學諸葛亮學得更像。慕容恪堅決拒絕,而且說:"大哥你既然認為我有平定天下的能力,難道我就沒有輔佐侄兒的本領嗎?"這一句話把慕容儁感動得稀里嘩啦的。

第二年正月,慕容儁病情轉危,遂召慕容恪、慕容鶩、慕容評及慕輿根等受遺詔輔政,旋即心安氣平地去見閻王了,時年四十二歲,葬於龍陵,諡號景昭皇帝,廟號烈祖。皇太子慕容暐即位,年僅十一歲。二月,尊皇后可足渾氏為皇太后,以慕容恪為太宰、錄尚書事,行周公事總攝朝政

不過,當時作為太師輔政的慕輿根自恃戰功顯赫,高傲自大,看不起慕容恪。挑撥離間不成,就鋌而走險,密謀造反,被慕容恪輕而易舉地借"還都龍城"一事將其咔嚓了。

皇帝新死,重臣被誅,當時前燕的政治環境可算是不太樂觀、憂慮情緒很高。但慕容恪就是十六國時期的那個淡定哥,日日舉止如常,出入都只有一人跟從,事事謹小慎微,鉅細皆上傳皇帝彙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據

《晉書·慕容恪傳》記載:

“ 恪虛襟待物,諮詢善道,量才處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謹肅,進止有常度,雖執權政,每事必諮之於評。罷朝歸第,則盡心色養,手不釋卷。其百僚有過,未嘗顯之,自是庶僚化德,稀有犯者。”

執政期間,慕容恪虛懷待物,知人善任;整頓吏治,嚴明賞罰,謙虛謹慎,從不專斷;誅殺叛臣慕輿根,穩定朝政。而且,不因自己受輔政之任就獨斷專行,反而謹守臣節,事事報皇帝慕容瑋批准後方可施行。此外,閒暇時求知好學,手不釋卷。

作為執政者,慕容恪表現出的,是高度優秀的政治素養。可以說,前燕政局的穩定,多半是慕容恪的功勞在國政治理、凝聚人心,甚至於人格修養上,慕容恪都建樹不俗。前燕也因他而國內政治清明,對外屢戰屢勝,前燕基業蒸蒸日上。

只是天不假年,慕容恪年壽不永,年僅47歲便去世了。自此,

前燕基業江河日下,慕容恪去世的第三年,前燕就被前秦所消滅。

一人身系前燕興亡成敗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可處江湖之遠,可局廟堂之高

慕容恪生,前燕興;慕容恪死,前燕亡。這本身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但是我們看問題始終不能只看表面。必須要客觀、全面、深入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慕容恪為前燕開疆裂土的事情就不多說了,直接從前燕擊敗冉魏的時候說起。

慕容氏趁著後趙內亂,迅速佔領後趙遺留的大片國土。但問題是,這種幸運並非一勞永逸:即便所佔土地是後趙的膏腴之地,敵手也依舊存在:盤踞於關中的前秦,以及南方的東晉,都是慕容氏的心腹大患。而且慕容氏自己,也僅僅是靠軍事征服佔領了土地,尚未形成有效統治。

此外,朝堂之上,出自部落的大臣們彼此爾虞我詐,並沒有形成良好的政治文明,鬥爭幾乎沒有下限。

在這樣的內外憂患下,正是因為有慕容恪在,前燕國內的這些矛盾和紛爭才能能被消弭於無形,即便有慕容評的貪婪和嫉賢妒能,即便有慕容暐對於慕容垂的不信任,這些隱患也都不會爆發。

因為不論是功績、血統,還是聲望、能力,慕容恪都足以勝任執政的工作。在他的遮護下,各方勢力之間就算齟齬不斷,也能各安其位。

當慕容恪活著,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可以說,慕容恪將一國的生死存亡抗在了自己那能力卓越、魅力無雙的肩膀上。

只是可惜,慕容恪一死,前燕這些能生成重大危機的內部矛盾就迅速暴露了出來,並被對手給及時利用,最終招致前燕滅亡。

如果慕容恪在世,那麼歷史會留給慕容氏解決矛盾的時間窗口——至於能否成功,那是另一個話題。但現在,隨著慕容恪的去世,這個時間窗口卻被確鑿無疑的關閉了。

等待慕容氏的,只能是考驗矛盾爆發之後的應對能力。但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慕容氏果然沒能撐過這次危機。事態因桓溫北伐而引爆,以

慕容垂出奔前秦為中繼,最終由王猛滅亡燕國落下終章。

慕容氏的幸運與不幸,全都繫於慕容恪一人:幸,生死存亡有慕容恪一人可抗。不幸,除慕容恪之外,生死存亡無人為繼。

前燕滅亡的必然性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十六國政權更替圖

每一個組織,都伴隨著一組矛盾的存在:聚合 分裂 。組織因聚合而產生,許許多多的人只有通過組織聚合起來,才能引發1+1>2的化學反應。

但是,隨著組織的擴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矛盾又會降低組織的效率。甚至於當矛盾大到一定程度時,組織將最終分崩離析——在這點上,慕容恪死後的前燕就是榜樣。

組織有自發膨脹的趨勢,這是組織追求聚合力的結果。越大的組織,從理論上來說聚合力越強;但與此同時,內部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大,而且這種增大的速度,要遠遠超過聚合力的增大。

這種矛盾,無法消除:說得書面一點,這叫做當組織內的人員增加後,人與人之間的協調成本將快速增加;說得通俗一點,

則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有些時間點上,這種矛盾並不一定會爆發。甚至有時候,一個人的存在,就可以將這些矛盾消弭於無形——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這個人的專業能力為眾人所服膺;又或者這個人的身份為眾人所公認;再或者這個人的處事之道容易團結他人,等等等等。而這些,慕容恪恰恰全有。

通過他,我們不難發現在一個組織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關鍵人物的作用無與倫比。

西方經濟學認為,企業利潤的來源主要有四個要素:資本、人力、土地、企業家的才能。這其中,前三者都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自由從市場上購入。只有關鍵的第四要素——“企業家的才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同能力的企業家,會把企業帶到不同的路上,走向不同的結局。

從這個意義而言,慕容恪就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家。在他的帶領下,前燕王朝這家“企業”可以

整合出最大的力量,將矛盾抑制於無形。

舉例說明,慕容儁在彌留之際對於自己那幾個才華橫溢的弟弟是並不放心的,只是慕容恪的能力和人品讓他心無憂慮。否則按照五胡亂華那段歷史中“爭權奪位”的“光榮傳統”,前燕早已內亂。而慕容垂不容於二哥慕容垂在先,不容於侄兒慕容暐在後,即使在慕容恪慘遭去世之後,慘遭迫害,也沒有過激地報復,而是選擇出逃。不得不說慕容恪這個四哥,帶他一起打仗,帶他一起治國,給他的影響太深了,而他深深地明白慕容恪所承受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再如慕容暐、慕容評、可足渾氏太后這一類帝黨在雖然昏聵無能,在慕容恪的監督下也不敢胡作非為地亂來。而外敵們懾於慕容恪的威名,也不敢輕舉妄動……

但到了慕容恪死後,這種遮護全局的作用不復存在慕容垂必將出走,前燕必將滅亡。

關於慕容恪之死的深度思考


深度、客觀、全面地分析系前燕興亡成敗於一身的慕容恪之死

慕容恪畫像

首先,我需要申明一點:我並不是說慕容恪不死,前燕就能高枕無憂,最終統一北方,甚至於統一中國。而是認為,慕容恪如果沒有早逝,那麼前燕的結局肯定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

未來會如何發展,很難推斷。但如果慕容恪不死,前秦就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滅亡前燕。很有可能,我們會看到高手之間的強強對決:王猛帶領的前秦軍隊,和慕容恪(或者慕容垂)帶領的前燕大軍終極PK,到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當然,也可能有另外一種局面出現:因為慕容恪不死,前燕政局也就不會陷入動盪。而前秦在無機可乘之下,也不見得就會發動滅亡前燕的大戰,雙方因此長期在北方維持均勢。

又如果,秦燕之間還是一戰,但以前燕獲勝告終,並最終統一北方,那麼,前燕也依舊任重道遠,它還是得面對從前秦到後來的北魏都要面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南北大戰如何發生、內部民族融合如何進行、國家的統治力如何向下延伸等等。

也就是說,類似於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六鎮起義、北周實行府兵制這樣的歷史事件,還是會依次發生,只是形式如何、結果如何,在細節部分很難預測而已。

而這,也才是

歷史發展的 必然 與 偶然:中華民族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進入解決原生文化內在矛盾的關鍵時期。

歷史的必然是,這些矛盾終將被解決,中國將重新走向一統。而歷史的偶然,則是這些矛盾最終被誰解決。

於歷史而言,是慕容恪,還是苻堅、拓跋硅、宇文拓、高湛,又或者是楊堅最終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其實無關緊要,這只是一個歷史符號而已

只有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家族、一個個人,這才是重要非凡的頭等大事——失敗者,從此將葬身於歷史的故紙堆,灰飛煙滅。成功者,則能福澤子孫,千秋萬代。

一段歷史最後是由誰來呈現歷史的結果其實並不重要,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段歷史的本身。強如諸葛亮、慕容恪、岳飛等蓋世英雄也並不能改變歷史什麼,我們只有通過這些身處歷史的個人不斷追逐自己的追求形成整體的合力而造就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歷史

去思考命運的走向和靈魂的歸宿才是王道。

人,終究是活在自己的微觀世界裡的。在慕容恪的世界裡,我竊以為,他堪稱完美。

作者簡介:人稱“老易”——一個打鐵專業的畢業的閒散大學生。喜歡“亂說”,無論經濟、生活,不管歷史、文化。唯一不聊的就是打鐵。如果你不反感老易亂說,請關注《老易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