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中國漢字的難學是世界公認的,很多外國人學習多年依舊是一知半解。別說外國人了,就連我們中國人,自幼便學習漢字,但還是有很多生僻字不認識。

漢字的難學除了結構複雜以外,還在於它所表達的意思多種多樣,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句子裡,所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能影響字的意思,況且很多漢字還是多音字。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眾所周知,漢字是由黃帝史官倉頡發明的,但倉頡發明的是象形文字,數量也很少,只能用作日常表達。而為了方便溝通交流,後來的人又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字,比如武則天就曾發明過“曌”字。

在經過數千年的歷史進程後,才形成了如今完整的漢字。發明漢字原本是好事,是對漢語的一種貢獻,但有一個人卻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中國女性足足罵了三年之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這個人叫劉半農,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在1891年時,他出生於江蘇江陰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中過秀才,後來和別人一起創辦了小學。劉半農自幼就很聰明,性格活潑,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愛好讀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並在17歲時以江陰考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劉半農的成績向來很好,家人和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可是劉半農卻漸漸對學校保守的教育體制極為不滿,於是就在畢業的前一年,他突然決定退學。這個決定讓當時的人都極為震驚,可劉半農卻毅然退學並離開了家鄉,前往外地發展。他來到上海後,經人介紹來到一家報社做了編輯。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由於劉半農的國文底子紮實,思想又新潮,他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十分活躍的小說新秀,寫出來的文章深受人們喜歡,甚至他還先後得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和陳獨秀等人的另眼相看,後來還被聘為北大教授。劉半農的著作有很多,其中一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詩篇尤其精彩,那是他在英國留學期間因思念親人而揮筆寫下來的。

在這首詩篇中,一共出現了五個“她”字。為何要獨獨說這個“她”字呢?因為這個字就是劉半農創作出來的。當時中國漢字中並沒有表達女性第三者的字,不管是男性、女性還是其他事物,全部都用單人旁的“他”來表達。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可是劉半農在翻譯外國作品的時候,卻發現外國文學上的人物第三人稱是有區別的,“he”是男性第三人稱,“she”是女性第三人稱,這樣一來,漢語中就沒有字能夠翻譯“she”了。如果全部都用“他”來表達的話,就會造成讀者在閱讀時的理解障礙。當然,劉半農並非第一個翻譯外國作品的人,在此之前,其他翻譯者在翻譯“she”時,通常會翻譯為“他女”或是“那女的”。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可是外國文學中“she”是很常見的一個詞,若是都這樣翻譯,那就太彆扭了。劉半農思來想去,覺得漢字裡也應該有個女性第三人稱代名詞,但到底該用什麼字呢?曾有人建議用“伊”字來代指女性第三人稱,但劉半農並不滿意,於是他一直盯著漢字“他”看了很久,突然他靈光一閃,既然是女性的第三人稱代名詞,何不將單人旁的“他”改為女字旁的呢?這樣一來,“她”就可以專指女性,而“他”則指男性。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但沒想到的是,當劉半農提出用“她”來指代女性第三人稱時,卻遭到了全國女性的謾罵。她們認為劉半農是對女性有偏見,讓男性繼續用“他”,卻把女性改為了“她”。而且漢字中女字旁的字大部分都是貶義的,比如“妖”、“奸”等等。就這樣,在女權主義的刻意宣揚之下,劉半農被全國女性整整謾罵了三年,到後來,他甚至都不敢上街。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但後來教育部還是決定採納劉半農的意見,將“她”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名詞,收進《國音常用字彙》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逐漸習慣了用“她”來指代女性第三人稱,從此再也沒有人說“她”是侮辱女性的字了。

如今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區分他和她,往往會造成歧義,我們已經無法離開這個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