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窃30多年的明代张瑞图宝联终于重归德化戴云寺


失窃30多年的明代张瑞图宝联终于重归德化戴云寺


“云飘绕刹云覆刹内岂绕得通宇皆云 雪往凭栏雪堆栏外尚凭依浑身是雪”日前,这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题赠德化戴云寺的古朴木刻楹联,在失窃三十多年后,重归这座位于德化县赤水镇的深山古刹。这副对联能够重回戴云寺,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泉州晚报记者陈明华 苏凯芳 通讯员吴朝烨 实习生王美 文/图

德化陶艺师发现所藏古楹联 与戴云寺门口的一样

“咚咚咚”,伴随着钟磬齐鸣,梵音大作,戴云寺这座位于德化县赤水镇的深山古刹热闹非凡。3月25日,对于戴云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在众多香客及工作人员的注目下,红布揭落,一对古朴的木刻楹联缓缓呈现。这副木刻楹联为红底黑字,单块高2.6米,宽23厘米,落款“白毫庵居士瑞图书”。

“今日宝联重归,实在可喜可贺!”这对古朴的木刻楹联被放置在大殿两旁,在场僧众纷纷感慨。

这副楹联能重归戴云寺,也是机缘巧合。

据捐赠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德化陶瓷艺术家庄晓阳介绍,去年11月份,他在泉州古玩市场发现这副张瑞图的楹联,他非常喜欢就掏钱买了下来,经常细细品味。前段时间,他在游览戴云寺的时候,意外发现寺内石柱上所题的对联与他收藏的那对古联一模一样,心生惊奇,于是就向寺内人员及戴云村一些老人了解情况。庄晓阳了解到他手上的这副古联,正是戴云寺30多年前失窃的,于是就决定物归原主,将古楹联捐赠给戴云寺。

“我也正好有机会得到这对联,最好还是让它回到戴云寺,毕竟它是德化千年古刹,是这副对联的最好去处,既算作公益,也有利于文物保护。”庄晓阳说。


失窃30多年的明代张瑞图宝联终于重归德化戴云寺


古联见证高僧、大书法家情谊

据介绍,这副楹联乃明朝末年漳州高僧,圆朗法师主持重修戴云寺时,张瑞图题赠。圆朗法师字心雪,这副珍贵的对联正是张瑞图与心雪法师的友谊见证。当年圆朗法师云游戴云山,见名山依旧在,名寺却破损难堪,寺政荒芜,遂倾私囊,广化善缘,将戴云寺修葺一新。戴云寺遂成为圆朗法师驻锡弘扬佛法之所,后圆朗法师还把修缮戴云寺节余之资在寺东辟地肇建“灵云室”,法师圆寂后葬于现“灵云室”旧址附近。

“云飘绕刹云覆刹内岂绕得通宇皆云,雪往凭栏雪堆栏外尚凭依浑身是雪。”细细想来也是如此,上联说“云”,下联论“雪”,岂非言指“戴云”“心雪”?据介绍,戴云寺内目前尚存有张瑞图题刻的“豪余精舍”残匾和部分残缺的木刻楹联,虽因年代久远,木料表面腐蚀严重,油漆大部分斑驳脱落,但字迹和印章落款仍清晰可辨。

张瑞图乃明代大书法家,晋江人,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称。张瑞图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作品传世极稀。张瑞图晚年仕途失意,看破红尘,悠游泉属各地,忘情山水,曾经游历德化戴云山区各处佛寺,留下墨宝。在戴云山腹地的虎贲岩寺后山,也有一方斗大行楷“白雪”的摩崖石刻,落款“瑞图”,石刻深藏在幽暗的野径密林里,字体飘逸,苍劲有力,虽然年代久远,保存完好未风化,可见张瑞图与德化渊源之深。

“听村里一些老人说,这对联是30多年前寺里失窃的。”戴云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庆说,“木刻对联被人盗走,后来翻修寺庙时,只能在石柱子上描金刻下这副对联。”

“今天它回家了,对我们戴云寺来说是件极大的好事,并希望这种文物的回归善举会越来越多。”陈文庆表示。当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和庄晓阳两人还分别向戴云寺捐赠自己创作的陶瓷作品,让信众在游览戴云寺的同时,能进一步领略德化白瓷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