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北京已在筹备2022年冬奥会,即将成为第一个既办过夏奥会又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国人们都在期待着这一场时隔14年的奥运盛宴。在这个大多数城市都害怕“因奥运返贫”的时代,北京不妨看看这个奥地利的小山村因奥运致富的故事。

这是一个距离因斯布鲁克不远的名叫萨巴的小山村,在谈这个小山村之前,我们先来谈谈这个奥地利第五大城市——因斯布鲁克。

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小城大事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是奥地利西南部城市、蒂罗尔州的首府,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第五大城市,整个都市约有18.4万居民。濒临因河(Inn),这座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意为“因河上的桥“。无论是在因斯布鲁克的哪一个角落,都能见到白雪覆盖的山峦。故而因斯布鲁克也成为了著名的滑雪胜地,成功地在1964年和1976年两次举办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冬奥致富

只有三千人的萨巴村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这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半个世纪以前,村民都很贫困。”但萨巴村现在家家年收入几十万欧元,他们究竟是怎么样做到这样大的贫富跨越的?小山村萨巴在冬奥会以前因为地理上的原因,经济落后,道路不通,过着封闭、小农、缓慢且比奥地利其他地方落后的生活。但自从冬奥会要在因斯布鲁克举办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1964年和1976年在因斯布鲁克办了两次冬奥会,几年前还办了一次青年冬奥会。从此,这个小山村借着因斯布鲁克的辐射,地位也相应提高。那里大山背阴面的雪质最佳,雪场最优,雪道有长有短,坡度有大有小,有的雪道堪称“黑钻石雪道” “双黑钻石雪道”。于是,让小山村世世代代贫穷的大雪变成了村民的致富法宝,成为村民致富的“白银”。

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官民齐心

雪山用于滑雪以后,这里的村民就担负起夏天保护山上的草地,冬天整理、维护、建设雪道的任务,仅这一项的收入,一家就有16万欧元。但是,小山村总体上适于滑雪,不等于处处都能成为滑雪道。同样适宜种庄稼的山坡,不一定都适宜做雪道。这样,拥有不适于做雪道的山地的村民就拿不到这16万欧元,贫富差距立即拉大,世世代代的平衡被打破。

为了解决收入不均衡的问题,当地出台了一项规定:支持没有滑雪道的村民为雪场提供配套服务,让他们优先办宾馆,养牛羊。每年冬天各国来小山村滑雪的人数以万计。滑雪的人不喜欢住在离滑雪道很远的地方,喜欢滑雪之后能马上痛痛快快地洗个桑拿。住在雪场附近是他们所追求的。于是,村民办宾馆的风潮就应运而生。不过,办宾馆又带来一个问题:冬天满员,夏天冷清。所以,村民又在不能在作为滑雪道的草地上养牛挤奶,出售牛奶。

谁都知道,欧洲的牛奶质地纯净,味道鲜美,是因为欧盟对牛奶生产给予补贴。出售牛奶给予补贴,是正规的政策,欧盟不能有半点含糊,村民也不能有一丝马虎。草地面积与奶牛数量是有相关系数可循的,奶牛数量与牛奶产量也如此。如果谁有小农意识,在草地上种点别的,必然会影响牛奶产量。雪山上的村民不是小农,是大农,政府规定种多少草地就种多少草地,绝不减少寸土。

能做到这一步,既有村民的自觉,又有管理的严格。一般来讲,用航拍便能看出草地的状况,阿尔卑斯山海拔高,小山村群峰林立,飞机飞行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欧盟把天上的卫星用来作为管理草地的生产资料。天地相接,谁家草地少了一个角,卫星图上都能看得见,公布出来,一目了然。

草地坡度很陡,在坡度50度以上的草地上锄草卷草很困难。但萨巴村的村民的锄草机,体积为我们常用锄草机的几十倍,比载重汽车还要大,车轮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足有十几厘米长的铁钉,让铁钉扎进坡地,从而保证锄草机在陡坡上缓缓前行。就算是这样,仍有锄草机开不进的陡坡。于是他们就把牛赶进去吃草,来代替锄草机。不仅如此,还有牛都站不稳的陡坡,拿什么去锄草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村民就把羊赶上去吃草,从而保障草地的均衡。可是羊也不肯在陡坡上久留,村民就把羊赶上陡坡后再用绳子把羊圈起来,在它们吃得差不多时,才放羊群走下陡坡。村民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保护草地,保证牛奶的供应。

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社区文化

小山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同一个山沟里,共守一条河,共建南北两座山,彼此利益交织,命运相关,邻里之间互助互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这种互助互爱是有组织基础和组织保证的,那就是他们家家参加合作社。这合作社名称与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相同,但他们是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合作。

村民入社的积极性很高,道理十分简单,他们的草地,他们的森林,最怕的是虫灾。小山村几年前发生过一次蝗灾,对付蝗灾绝不是一家一户可以解决得了的,必须是群防群治,这就少不了建立合作社。村民爱社如爱家,爱家如爱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融为一体。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他们能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小山村格外吸引眼球的是“无人售货商店”。有的村民把几百只南瓜分类标价,置于路边,无人看管。谁要买南瓜,看好价格,自觉地把欧元塞进信箱大小的货币箱里就可以走人。

包括牛奶,也可以是无人售货。村民一般是在晚上睡觉前,大约十点左右挤奶,初步加工一下,便把牛奶放在门外。翌日凌晨4时前后,村民还在睡梦中时,合作社的牛奶运输队便把牛奶取走,送到更大的牛奶加工厂里去。村民的记录与运输队的记账一模一样。村民不虚报,运输队不克扣。如果万一村民搞错了,比如多了一个零,运输队也不需要把村民唤醒,来个什么“当面说清”,只要留个纸条,说明实际分量是多少就可以了。第二天,村民不仅不会找上门来,而且还会打个电话来道歉一声。

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多种文化产业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山村办起了大雪科普馆、大雪博物馆。在科普馆里,讲解员们一一讲解着雪花是如何形成的,雪花有哪几种样式,雪花与国计民生,有关雪花的诗词名句等等有趣的知识。在博物馆里,仅雪橇、雪爬犁就展出了上百种。雪橇一步一步的演化史,从材料到式样,从落后到先进,都讲得明明白白。还有村民自己在各种滑雪比赛中的奖状、奖品,这些自己家中的私人物件,也被放在博物馆里展出。

每年冬天,在小山村的一些交通要道附近,都陈列着雪塑和冰雕,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每年来小山村滑雪的人来自一二十个国家。他们的到来让多元文化在小山村汇合。包容多样在小山村是口号,是修养,也是文化。这么多年来萨巴村逐渐发展国际专业化的滑雪道,作为著名景点的名声也开始走上国际。

一个奥地利贫困小山村的冬奥致富经

萨巴村作为一个因冬奥会而致富的典型例子,被国际上许多国家所借鉴。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萨巴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理,中国也可以抓住这次冬奥会的机会,不仅是要把冬奥会办好,还要让冬奥会造福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