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在倚天屠龙记的最后评价杨逍年老德薄?

何事男儿不读书


杨逍“年老德薄”这话说的并不准确,年轻的时候,杨逍就没什么人缘。

在小说第19章《祸起萧墙破金汤》里,金庸讲了明教高手之间的往事。从这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首先是青翼蝠王韦一笑寒毒发作,抓住了殷天正的孙女殷离。但是因为他是鹰白眉的孙女,韦一笑宁可寒毒发作,也不喝殷离的血,差点冻死。

五散人之一的周颠日常和韦一笑不对付,但仍然舍命相助,差点死了。紧接着说不得到了,周颠说:“要不把乾坤袋里的张无忌拿给韦一笑喝血?”结果说不得表示:不行,张无忌对五行旗、天鹰教有恩,不行。

好吧,于是说不得、冷谦、彭颖玉开始合力治疗韦一笑。

中间有一个插曲,周颠随手给了铁冠道人一个嘴巴,打掉了他几颗牙齿。但铁冠道人表示:留着力气杀敌人呗,咱俩就算了。

可以看到,四法王和五散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纯内部矛盾,在六大派面前,大家同仇敌忾。

然而,这几个人见了杨逍,几个人却争起了明教领导权的问题:

“杨逍,你不愿推选教主,这用心难道我周颠不知道么?明教没有教主,便以你光明左使为尊。哼哼,可是啊,你职位虽然最高,旁人不听你的号令,又有何用?你调得动五行旗么?四大护教法王肯服你指挥么?我们五散人更是闲云野鹤,没当你光明左使者是甚么东西!”

为此大家直接打了一架,差点在六大派进攻之前团灭。

然而,杨逍也并非不称职,比如他的著作《明教流传中土记》就是非常重要的明教作品。但是杨逍这个人生性孤傲,就是懒得解释,以至于和大家误会越来越深。

这个误会直到张无忌带杨逍攻打金刚伏魔圈的时候,周颠才意识到:原来杨逍老贼之前一直让着我。

所以杨逍这个性格,根本当不了领导。

正因为此,殷天正离开光明顶成立天鹰教、五散人不问明教事情多年。杨逍一个人苦撑局面,但是大家居然就不领情。

所以杨逍这个人,就叫:幼年德薄、少年德薄、青年德薄、中年德薄、年老德薄。

说到底就是人太骄傲了,把别人都不当回事罢了。


酒骑风


金庸先生评价杨逍的这句话,出自三联版小说的最后一回,说杨逍作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争夺帝位,让朱元璋最终夺权称帝。不过在新修版小说中,金庸先生却删去了这一段原来的设定,朱元璋在小说中也因此并不是从杨逍手中抢走了帝位。


三联版小说结尾,张无忌因遭朱元璋设计,认为义军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为了避免抗元复国大业毁于内部争权,因此留下书信,将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主动让出了义军的领导权,证明自己无意于帝位。杨逍继任教主之后,朱元璋羽翼已丰,势力庞大,杨逍再也辖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终彻底摆脱了明教对他的约束,称帝建立了明朝。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达终于不免于难。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不过小说中金庸先生说杨逍“年老德薄”,这个“德”字,在羽菱君个人看来,指的并不是“德行”。杨逍虽然性格乖张,高傲自负,与明教众兄弟的关系不洽,但这些都是张无忌继任教主之前的事。在张无忌担任教主期间,明教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团结,之前与杨逍有间隙的蝠王韦一笑和五散人等,都冰释前嫌,重新认识了杨逍的能力和对明教的忠诚与贡献,对杨逍也是充满了敬意。而且杨逍在张无忌的影响之下,他的行事作风也改变了很多,因此他在明教教众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阳顶天时期年少时的他更高。

韦一笑长叹一声,说道:阳教主将逍遥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确是目光了得。这等高明计谋,什么鹰王、蝠王,都是想不出来的。”《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


因此,说杨逍的德行浅薄,由他继任教主,明教中人不认同他的领导地位,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杨逍的教主之位还是张无忌亲传的,张无忌跟阳顶天一样,被明教教众视为明尊降世,他的决策和言行,明教上下必定是毫无异议,然后坚定不移的去执行。其实按字面上的意思,羽菱君个人认为,这个“德”字指的应当是“功德”,就是劳苦功高之意。而且,这个功德指的还不是对于明教教务,而是明教义军的军事。

杨逍对明教是有功的,这个无需否认。不要说当年在阳顶天死后,他独力支撑着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务,维持着明教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转,单说他所著的《明教流传中土记》一书,对中土明教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记载,这样无量的功德,就足以让他晋身明教功臣的荣誉殿堂。但是杨逍对明教有功,对明教旗下义军的军事,却谈不上有多大的贡献。这一点,跟一直在前线领导着义军东征西讨,驱除蒙元光复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杨逍确实很难说得上德隆望重。

简单来说,就是杨逍在明教总坛教众的心目中对是明教有功的,但在义军百万将士的心目中,对抗元大业却毫无功劳。驱除蒙元之后,建立新政权的领导位置,义军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让给杨逍了。


不过,由于并未交代清楚这一点,三联版小说发行之后,让许多读者的心目中,一直认为朱元璋狼子野心,阴险狡猾,是他窃取了张无忌的帝位。这对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带来一定的毁谤。有鉴于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说中,修改了原来的设定,重新交代了一切。

在新修版小说里,朱元璋设局让张无忌让权的这段情节被全部删掉,改成是在众人推选他称帝时,他自己拒绝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明确交代了义军和明教总坛的关系,那就是明教对义军只有表面上的统率关系。

杨逍道:“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他简略解释: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闹得蒙元手足无措,战阵有成有败,他们既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应天府这支红巾军,素来自行其是,声势壮盛,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但决不能任由他们来争教主之位,由他们来指挥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从杨逍的话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义军其实只是名誉上受明教统领的,实际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义军的发展全是义军首领自己的事,明教的总坛是不过问的,只要不来总坛争夺教主之位就行。


因此,明教义军的壮大和战绩,其实跟总坛的关系并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来。张无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与中原武林各派的积怨,重新树立了明教的声名,给明教义军的抗元大业排除了舆论的干扰,但就行军打仗的战果来说,他的贡献也不大,这也是他坚决不同意称帝的一个原因。而杨逍与张无忌相比,对义军军事的贡献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义军和总坛的关系,洗清了朱元璋窃位的冤屈之后,新修版小说也将评价杨逍“年老德薄”的这段话删去了。毕竟已经不存在朱元璋和杨逍争位这样的事,朱元璋称帝也跟杨逍是否有德关系不大了,杨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说中,杨逍是否继任了帮主,也还不一定。因为小说中只是说“张无忌料理了教中事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诺言,送赵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迹蒙古,从此不回中土,日后教主一任,必须另择贤能。”杨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极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倚天屠龙记》文末,金庸先生有一个说法,说杨逍年老德薄。很多读者觉得奇怪,因为这与之前杨逍这个形象不太符合。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有二:

一、杨逍早年容貌俊秀,与范遥并称“逍遥二仙”,简言之就是个大帅哥。武功高强,而且按照文中只言片语推断,只怕还是年少成名,之后也少有败绩。胸中颇有谋略,当年就在明教身居高位,担任光明左使,后来张无忌对他也是言听计从,身受两代教主倚重。种种优点,光芒万丈,照射的读者睁不开眼,早就掩盖了他性格的缺陷,而觉得他是个完美的人了。

其实,杨逍的性格缺陷很明显。太过优秀的人往往孤高自许,说直白点难以团结群众。看看阳顶天死后,明教如同散沙,多位高层多年如一日对他诸多不服就知道了。其实说来他也冤枉,从后面的作为来看,杨逍本没有什么私心,也不想篡夺教主之位。但各方面能力那么强的一个人,面对那么多人的怀疑,他既无力自辩,又无法收拾局面,却是为何?那么优秀一个人,当年在明教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阳顶天临死留言,却传位给谢逊却不给他,又是为何?



二、就是现代人对“德”这个字的误解,将其狭窄化了,以为这个“德”只指品德。我们古人有一个词叫做“德不配位”。古人其实很讲究这个“德”与“位”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到那么高的位置,并且还能坐稳了、坐长久了,他得有与这个位置相匹配的“德”来支撑才行。其实,这个“德”不仅仅指品德,还包括你当时所处的天时、地利,你的个人能力、见识格局、行动能力,甚至你的人脉资源等等。我想这才是金庸老先生所说的年老德薄的“德”真正的内涵。张无忌退隐江湖,将教主之位传与杨逍。杨逍当时六十有余早已年老,精力身体不复当年,雄心壮志也不复当年,老一辈的朋友早已风流云散,另有,朱元璋大势已成,明教也早已没了当年的盛况。这不是“德”薄,又是什么呢?



墨竹秀林


金庸先生评价杨逍的这句话,出自三联版小说的最后一回,说杨逍作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争夺帝位,让朱元璋最终夺权称帝。不过在新修版小说中,金庸先生却删去了这一段原来的设定,朱元璋在小说中也因此并不是从杨逍手中抢走了帝位。


三联版小说结尾,张无忌因遭朱元璋设计,认为义军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为了避免抗元复国大业毁于内部争权,因此留下书信,将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主动让出了义军的领导权,证明自己无意于帝位。杨逍继任教主之后,朱元璋羽翼已丰,势力庞大,杨逍再也辖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终彻底摆脱了明教对他的约束,称帝建立了明朝。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达终于不免于难。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不过小说中金庸先生说杨逍“年老德薄”,这个“德”字,在羽菱君个人看来,指的并不是“德行”。杨逍虽然性格乖张,高傲自负,与明教众兄弟的关系不洽,但这些都是张无忌继任教主之前的事。在张无忌担任教主期间,明教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团结,之前与杨逍有间隙的蝠王韦一笑和五散人等,都冰释前嫌,重新认识了杨逍的能力和对明教的忠诚与贡献,对杨逍也是充满了敬意。而且杨逍在张无忌的影响之下,他的行事作风也改变了很多,因此他在明教教众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阳顶天时期年少时的他更高。

韦一笑长叹一声,说道:阳教主将逍遥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确是目光了得。这等高明计谋,什么鹰王、蝠王,都是想不出来的。”《倚天屠龙记
第二十五章》

因此,说杨逍的德行浅薄,由他继任教主,明教中人不认同他的领导地位,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杨逍的教主之位还是张无忌亲传的,张无忌跟阳顶天一样,被明教教众视为明尊降世,他的决策和言行,明教上下必定是毫无异议,然后坚定不移的去执行。其实按字面上的意思,羽菱君个人认为,这个“德”字指的应当是“功德”,就是劳苦功高之意。而且,这个功德指的还不是对于明教教务,而是明教义军的军事。

杨逍对明教是有功的,这个无需否认。不要说当年在阳顶天死后,他独力支撑着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务,维持着明教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转,单说他所著的《明教流传中土记》一书,对中土明教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记载,这样无量的功德,就足以让他晋身明教功臣的荣誉殿堂。但是杨逍对明教有功,对明教旗下义军的军事,却谈不上有多大的贡献。这一点,跟一直在前线领导着义军东征西讨,驱除蒙元光复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杨逍确实很难说得上德隆望重。

简单来说,就是杨逍在明教总坛教众的心目中对是明教有功的,但在义军百万将士的心目中,对抗元大业却毫无功劳。驱除蒙元之后,建立新政权的领导位置,义军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让给杨逍了。


不过,由于并未交代清楚这一点,三联版小说发行之后,让许多读者的心目中,一直认为朱元璋狼子野心,阴险狡猾,是他窃取了张无忌的帝位。这对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带来一定的毁谤。有鉴于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说中,修改了原来的设定,重新交代了一切。在新修版小说里,朱元璋设局让张无忌让权的这段情节被全部删掉,改成是在众人推选他称帝时,他自己拒绝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明确交代了义军和明教总坛的关系,那就是明教对义军只有表面上的统率关系。

杨逍道:“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他简略解释: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闹得蒙元手足无措,战阵有成有败,他们既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应天府这支红巾军,素来自行其是,声势壮盛,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但决不能任由他们来争教主之位,由他们来指挥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从杨逍的话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义军其实只是名誉上受明教统领的,实际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义军的发展全是义军首领自己的事,明教的总坛是不过问的,只要不来总坛争夺教主之位就行。因此,明教义军的壮大和战绩,其实跟总坛的关系并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来。张无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与中原武林各派的积怨,重新树立了明教的声名,给明教义军的抗元大业排除了舆论的干扰,但就行军打仗的战果来说,他的贡献也不大,这也是他坚决不同意称帝的一个原因。而杨逍与张无忌相比,对义军军事的贡献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义军和总坛的关系,洗清了朱元璋窃位的冤屈之后,新修版小说也将评价杨逍“年老德薄”的这段话删去了。毕竟已经不存在朱元璋和杨逍争位这样的事,朱元璋称帝也跟杨逍是否有德关系不大了,杨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说中,杨逍是否继任了帮主,也还不一定。因为小说中只是说“张无忌料理了教中事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诺言,送赵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迹蒙古,从此不回中土,日后教主一任,必须另择贤能。”杨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极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至始至終947


年老德薄,这四个字很容易引起歧义。杨逍风流倜傥,是不是晚年又犯了作风问题呢?

杨逍年老德薄,与德行无关

金庸说杨逍年老德薄,是三联版的事情,原话是这么说的: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在新修版中,这段话又被取消了,可见金庸就是不想读者误会,是杨逍的德行“薄”了。

真实原因是,在倚天后期,明教的权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换。原来张无忌的统治地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只是他不知道罢了。

朱元璋原本是五行旗的旗主,因为指挥得当,带领明教连连攻城拔寨。不客气地说,明教的整个江山,都是朱元璋带着徐达、常遇春等人打下来的。

张无忌和杨逍、韦一笑等人,一直在光明顶,下面打仗的事情,完全交托给了五行旗。

把军权完全交给手下,就是张无忌最愚蠢的决定。朱元璋最后终于生了异心,不甘心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给张无忌这个毛头小子。

又害怕他武功高强,无人能制,便借韩林儿叛变一事,和徐达、常遇春当着张无忌的面,演了一出反间计,张无忌最终心寒,将教主之位传给了杨逍。

张无忌把烂摊子给了杨逍,杨逍怎么能接得住呢?明教的军权已经完全在朱元璋之手,而且朱元璋又深得民心,杀了他无疑会寒了明教将士们的心。

所以明教大权,逐渐被朱元璋掌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杨逍当个傀儡教主,最后必然是以某种形式退位。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所谓杨逍“年老德薄”,无非是给他让位的一个理由罢了。


十点历史君


什么是“德”?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是“道”,“道”象征着谋种事物、某种理论的特殊规矩,而“德”则是遵循这种特殊规矩的必要条件,所以“道”字在前,“德”在后。

简单来说,当老师要遵循师道,师道的核心是师德;当医生要遵循医道,医道的核心是医德。

凡欲行其“道”,必先修其“德”,这是道家的基本理论。

那么金庸先生为何说杨逍"德薄"呢?是杨逍的品德不佳吗?其实不是的。

金庸先生的原话大致是这样的:

张无忌隐退之后,朱元璋通过长期的经营羽翼已成,麾下大军增至百万人之多,大有天二无二之势,杨逍虽然是明教教主,但他“年老德薄”,万万不能和朱元璋争皇帝了

通过上文对“德”的解释,我们可知金庸先生口中的“年老德薄”指的是“为君之德”薄,而并不是指杨逍的道德品质不行。

而“为君之德”就是“天命”。

名义上来说,杨逍虽然是明教教主,但他年近六十,已经步入了垂暮之年,体力和精力逐渐衰弱,早已过了争雄的年纪,即便杨逍得到了天下,恐怕也活不了几年,如何治理国家、管理百姓呢?这一点说明了杨逍没有“为君之命”。

此外。杨逍虽然武功卓绝、身手了得,但他终究是个知识分子。

杨逍是个浪子,当年于范遥并称“逍遥二仙”,杨逍的痴、杨逍的狂、杨逍的浪荡不羁等等杨逍身上的特质,更像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一位杀伐果决的帝王。这一点说明了杨逍没有“为君之根”。

相较而言,更加工于权术的朱元璋手握大权、势头正盛,麾下又有千军万马为其卖命。杨逍就算有心思和朱元璋争天下,他也没有那个实力。这一点说明了杨逍没有“为君之基”。

成为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在杨逍的身上一个也找不到,他怎么可能走向为君之道呢?

所以,总结来说,金庸先生的意思是杨逍的“福德太薄”,承受不起为君之德的重任,没有当皇帝的命。


白话历史君


对于张无忌而言,杨逍确是年老德薄的。因为杨逍年纪比张无忌大小二十多岁,杨逍年纪老大自是无可辩驳。

相比于张无忌的宅心仁厚,恩泽广布,杨逍自然也是难望其项背。若是比起明教其他人来,杨逍其实还是相当优秀,足以有资格担当明散教主的责任呢?

曾经的杨逍年少轻狂,凭借高超的武艺,得罪不少武林人士,也诱惑了峨眉女弟子纪晓芙。但杨逍在张无忌做了教主之后,确实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偷奸不耍滑,在明教右光明使的职位上处理着明教的大小的事务,辅佐着张无忌,为明教的和谐发展团结互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无忌光明顶上,一人对六大门派,并将恩怨化解说清楚,解决了明教与六大门派之间的矛盾,把明教从濒临灭教的危险边缘解救出来。于明教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恩典,后来被推举为教主,领着明教驱逐鞑虏,救民于水火,深受明教众人爱戴。

所以,朱元璋认为张无忌是他称帝途中最大的绊脚石,便使张无忌听了自己与常遇春与徐达要如何处置叛教的对话,但对话过程中,朱元璋故意隐去被处置人的姓名,让张无忌以为是张无忌自己,因为常遇春与徐达和张无忌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对张无忌的打击非常大,心灰意冷之余,留下一封让杨逍继任掌门的信件,便隐名瞒姓,与赵敏做逍遥神仙去了。


古今历史观文


金老先生在正文最后一章‘不识张郎是张郎’中写道:

张无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将韩林儿沉入河中浸死。这一箭双雕之计,竟是不露破绽。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这里的‘德’,青衫认为是恩德的意思。

张无忌对于明教上下有救命之恩,而杨逍在纪晓芙死后就不大管事,后面也是跟着张无忌到处跑,他对明教上下,尤其是义军并没有什么恩德,不足以被推举为皇帝。


青衫有泪


杨逍年老德薄主要是对他掌控明教大局的评价。



张无忌之所以能把一盘散沙的明教整合起来,成为明教中兴之主,主要原因并非武功高强,而是以德服人。



首先,张无忌整合了明教内部各方势力,让他们停止内斗,一致对外。这是连阳顶天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张无忌轻而易举的做到了。周颠就说过,除了你,谁当教主我都不服。其实别人也是这个态度。



其次,张无忌调和了明教和中原六大门派的恩怨。张无忌的以德报怨让具有百年恩怨的明教和六大门派化敌为友,一致对外,成为抗元同盟军。



再次,张无忌解决了中土明教和波斯总教的矛盾,拥有了圣火令这样的法器。韩昭是波斯明教的教主,他是中土明教的教主,两人还是曾经的恋人,这层关系是任谁都取代不了的。



张无忌卸任之后,杨逍很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一个矛盾,更指挥不了手下这帮诸如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等等军头。所以他当上教主不久,明教再次四分五裂,教内高层都投奔了各方军头,直到最终被朱元璋取缔。


唐风宋月


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是这样评价杨逍的“德薄才庸”,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杨逍此人人品不堪,才华也不行。但是也有人是这样理解这四个字的,“德薄”是说杨逍没有笼络下属的手段,没有做上司的才能。“才庸”是说杨逍将自己辛苦的劳动成功轻松送人,没有守住自己劳动成果的本事。但是小编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在小编看来,杨逍这个人就是一个在主角光环的衬托下显得有点平庸的人。

在张无忌没有出现之前,明教教主阳顶天失踪,让明教众多高手,因为利益开始了互相看不顺眼,这个时候乱成一锅粥的明教成为了其教派眼中的肥肉,谁都想来一口。明朝的教众比较复杂他们能够聚在一起有一部分是因为阳顶天这个高手,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利益。在阳顶天失踪之后,没有人有能够媲美阳顶天的实力镇压住这些人。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了殷天正另立山头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本来就没有多团结的明教更加乱了,在这个时候杨逍能够站出来维护明朝,让明教散的那么快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多也是抓瞎。

而且,就算张无忌出现之后,张无忌也就是谈谈恋爱,时不时在失踪几天,最多也就是在明教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告诉其他人明教还有人,再多也没有了。剩下的事情全是杨逍在做,像什么明教的大小事务全是杨逍在做。杨逍的能干把张无忌衬托的非常没用。

当然小编也不是想要说什么,小编不管是在影视剧中的张无忌还是原书中的张无忌,在明教中,张无忌就是一个只能拿出去炫耀的武器,而且张无忌似乎也只剩下武力这点可以炫耀了。张无忌和杨逍相比,杨逍这个什么事都处理的人更像是明教的教主。

其实,小编倒是觉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更像是为了明教什么都能做的,至少杨逍为了明教能放弃明教教主之位,为了明教担负起张无忌不处理的琐事。在这种情况下,杨逍并没有金庸所说的那样“德薄才庸”之人。顶多就是一个没有实力,无法站在人前,做稳教主位置的可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