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啟示錄(四)當你遇到坎坷的時候怎麼辦?

坎坷,令人理解為不平。

坎坷,在《易經》的概念裡,不只是不平,還有“陷入”,“陷阱”的意思。

為什麼有坎坷呢?

《易經》的解釋是:“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這讓我們想起排隊做纜車,排到那兒,前面已經夠了一車廂;結果關閘了,要等下一輪。這個等候,我以為就相似於“坎”了。

還有,像流水,流啊流,前面是一個坑。流水已經陷進去了,它要等到流滿那個坑之後,才能繼續前進。水流滿坑的這段時間,就是“坎”。

人不可能終順,所以,一定會遇到坎坷。

但坎坷,陷落,都是一種自然。

太陽消失於遠山,月亮沒落於海洋,清溪奔向大海卻在途中跌進了深坑......

這些都是陷落;都是坎坷!

消失於遠山的太陽,如果不再升起來,天就永遠黑了;

沒落於海洋的月亮,如果不再升起,夜就永遠不亮了;

跌進深坑的清溪,如果不再流出來,就永遠見不到大海了;

然而,太陽終究還升起來,月亮終究還升起來,清溪終究還流出來。

陷落與升起,停頓與前進,都是一種自然,一種必然。

我們不是太陽,我們不是月亮,我們也不是清溪,但我們依然會遇到陷落,會遇到停頓,我們怎麼辦?

《易經》告訴我們,因誠信而能豁然貫通。

也就是說,在坎坷的時候,只要有一點,---信心,那麼,你就一定會走出坎坷。

《易經》的卦象說,遇到了坎坷,銳氣肯定大減。也就是說,人的外圍已經軟了,如果中間(也就是心裡)沒有堅實、堅定的東西,就很難突破了。而中間的這個堅實和堅定,其實就是信心。

我們往往不是被別人打敗,而是給自己打敗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說過這樣的話:人的德性、智慧、學術、知識,經常是存在於患難中。還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的這些話,應該成為我們坎坷路上的明燈。

惟有在重要的險難中,方能顯示出人性的光輝。艱難的面前,意志堅定,毫不退縮,剛毅勇敢,才是英雄本色。

如果前是坎坷,後也是坎坷,那我們不可輕舉妄動,要給予時間,讓水流滿這個“深坑”,然後才能前進。

誠信在心,自保待變。

如果遇到不順,求小得。求小得時,仍然可以達到目的。為什麼不求大得呢?《易經》說:這是由於還在危險中,沒有脫離的緣故。

如果不顧現實,一味逞強,那就“三歲不得,兇。”在坎坷的時候,你想逞能,結果被人用三絞的麻繩綁著,還扔在一堆荊棘中,越陷越深,無以自拔。

在坎坷中,大臣與皇上,不行原來的分際,有酒就同喝,有飯就同吃,而皇上也不講究用什麼樣的碗了,用一個粗陶冶可以。《易經》說,像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坦誠來往,就會跨越坎坷。

它教導我們,艱險之中,不能拘泥於常規。

在人生的路上,在坎坷的路上,我們應該記住的一句話是:流水淙淙,往而有險,往有功。

不往哪有險?但不往哪又有功呢?

河水不流,永遠到不了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