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依旧会记得2005年的夏天,和爱人万可从怒江度完蜜月回到大理的那天。古城的人民路上,聚集了各色摊铺。街道并不繁华,小吃摊、杂货铺、鲜花店、开客栈的却一应俱全。

他们坐在西藏咖啡馆门前,凝视着过往的人群,他们中有诗人、画家、歌手,或在书店里看书,或在屋檐下弹吉他,或在酒吧里喝酒。

整条街道充盈着自由和安宁的气息,节奏缓慢而有序,而他们即将结束旅行,回到上海繁忙而紧张的生活中去——“没有窗户的格子间,四面都是墙,头顶吊着一盏明晃晃的白炽灯。”

在大理的片刻喘息,像是惯常生活的一场逃离。那一刻,他们一起做了一个决定:既然这里的天这么蓝,东西这么好吃,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就这样,夫妻俩都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和房东结账,带上所有的家当坐上去往大理的火车。

从此再也没有回头。


诗意地栖居

搬到大理生活的十几年间,他们开咖啡馆、搞翻译、出书、教育孩子,真正地把家和心都留在了这里。

喝茶、晒太阳,每天吃着新鲜的瓜果蔬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周末带着孩子学马术,和孩子一起学吉他。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和妻子万可

“我和先生一边摸索一边找到适合的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大理的环境把心态、性格、脾气都改变了,这里没有催促感。心开始变得平、宽、静,大家都很享受这样的慢生活。” 万可说。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和妻子万可

万哲生是一位光头戴眼镜、沉默寡言但能感觉到友好气场的人,造型酷似绝命毒师的老白。在采访中,他笑言自己最爱的云南美食是臭豆腐:“我觉得跟法国很贵的奶酪一样,味道很冲,但很爽的感觉。”

万哲生:

“我特别喜欢这种家庭生活,每一天就跟家里人散散步、出去玩,在一个小溪旁边、晒着太阳,最有乐趣的东西就是这些更接近大自然。

我业余时间就画画,比如路边烧烤等小吃、还喜欢画米线馆。我理解的诗意就是在大理的这些生活。”

聊起和中国的结缘,还得从他的父辈说起。

万哲生出生在剑桥附近的一个乡村,剑桥大学一直是英国乃至欧洲的汉学中心。小时候,他的父亲非常喜欢中国的东西,还一直保持着学习文言文的爱好:“我从小就看那些中国汉字,上大学的时候就学中文,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特别神秘。”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所以万哲生后来选择去利兹大学读中文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1993年,万哲生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做交流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与他在书籍和电影里接触到的中国大不相同,“好像和我对中国对一贯印象不一样。”

1994年,一部纪录片名为《云之南》(China: Beyond the Clouds)的纪录片在英国播出,它悄悄改变着万哲生的命运。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纪录片由英国导演菲尔·爱格兰德拍摄,在英国4频道播出,这部关于云南丽江的纪录片在英国引起轰动,继而波及整个欧洲。

万哲生:

“《云之南》当时在留学生中特别红,在英国影响非常大,虽然讲述的是丽江。我印象非常深的是里面的鱼鹰文化,鱼鹰孵出来,在船上陪伴孩子一起长大。给我的印象就是云南风景特别美,文化也很丰富,很有异域风情。”

利兹大学毕业后,万哲生就把自己在中国第一站放在了云南昆明。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和妻子万可

刚毕业的他,一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只好栖身民间组织、杂志,进行翻译和写作,也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万可,万可是云南人。“因为需要香格里拉、西藏的照片,有人认识万可就说她有。通过朋友认识,不过都是很多人在一起。”万哲生说。

后来,万可去上海发展,万哲生也因为工作关系去往上海,这冥冥之中的缘分让两个年轻人再次建立了联系,万哲生说:“认识我的媳妇,是一见钟情。”确定恋爱关系一个月后,两个人就闪婚了。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和妻子万可

婚后,Jason Pym跟随万可的姓成了万哲生,而万可变成了Cecilia Pym(CC)。

他们的蜜月旅行,选择了足够冒险的“怒江之旅”。几十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大雪封山,车辆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了十几个小时,硬是在雪地上开出了一条路。途径村庄,就去农户家中劳动换吃的,“帮他们收苞米,换煮熟的洋芋,夜里就在独龙族乡亲们的火盆边取暖。”

蚊虫和跳蚤的困扰让他们吃不好也睡不好,洗澡也只能将就,头发经常十几二十天没法洗,万可图方便就让万哲生给她剃了一个光头。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夫妻俩在大理开的“墨龙咖啡馆”

原本这次蜜月旅行之前,万哲生与万可打算待旅程结束就老老实实回上海工作。但经历了这般饱受困苦的旅行之后回到大理,自然条件的巨大的反差让他们愈发觉得富足的大理像是人间天堂,万哲生再也不想回到上海,继续像机器一样工作了。

万哲生:

“在厮杀般的上海乘车上下班,在缺乏新鲜空气和太阳光线的办公室坐在荧光灯下盯着一个小屏幕,这种生活真的是自己要的么?结婚后,两人的上班时间还意味着可能彼此没时间相见。怎么总是为别人而勤劳自己却没得到什么报酬?”

夫妻俩一拍脑门,在大理定居吧。

万可:

“如果瞻前顾后,就不会行动了。当时两人的生活费完全依靠万哲生为上海一份杂志撰写英文书评、乐评,每月三千元左右,也不多,但是够我们住下来买菜吃。”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和万可的孩子小龙(资料图片)

后来,他们有了儿子小龙,开了“墨龙咖啡馆”,咖啡馆除了售卖万可自制的果酱,也会租售一些外文书。平时两人也会接一些翻译的活计,万哲龙开始继续他在上海时期养成的爱好——画画。


给大理的情书

谈及自己热爱大理的理由,万哲生会提及很多细节。这些细节都带着寻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家庭经营的餐厅、裁缝店、茶厂,手工自制而不是机械制造的饵块、面条等。看似普通的日常却激发了万哲生的艺术灵感。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大理外传:一个英国人的大理速写本》,这是万哲生用中文写下的第一本书。

触动万哲生第一次动笔的场景,是云南大理随处可见的米线馆。每天清晨,店家都会在熬制得纯白的猪脚汤里烫进白花花的米线,热气腾腾地出锅浇上肉酱、铺上白肉,舀一勺红辣椒,再放点本地腌菜和香葱香菜,大理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手绘的大理古城图

闲暇时,万哲生喜欢花时间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和当地人聊天,享受这里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然后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他画下大量速写,记录大理的人文、美食和自然风光。他的作品在中国、英国和美国都展览过,他的插画在各类杂志刊登发行。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手绘的大理古城图

他还创建了英文网站“彩云之南”,把所见到的东西都写了下来:在抚仙湖游泳吃烧烤,在洱海放生乌龟等等,这一切也都被他画了下来。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书中描绘出大理的风土人情,完整而丰富

2017年,他将自己在大理的速写作品整理后做成一本《大理外传》,既收录了万哲生精心描绘大理生活场景的精彩画作,也记录有万哲生作为英国人看待大理人生活方式的奇思妙想。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书里有大理的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

《大理外传》里的内容包罗万象,看似杂乱其实兼收并蓄。万哲生说:“我想把本地人好的文化介绍给外地人”。

他是一个十分善于倾听与学习的人,创作之前会查更多的资料,做很多笔记,还去寻访一些人——比如慈善郎中许迈青先生。采访中,听到任何一个可能对他创作有帮助的画家,他都会认真地将名字记下来,再找来看看。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当然也有遗憾,有些内容虽然是他感兴趣的,但再三考虑下还是舍弃了:“我是书呆子,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所以好玩的才放进去。洱海对面有个小半岛,曾经发现了一个宝座、几把剑,有人说是四千年前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哪个部落的,我也没有找到照片。虽然自己很喜欢,还是没有放进去。希望下一次出的书可以讲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

万哲生:

“技巧不如领悟,笔法技术固然重要,关键是要理解一幅书画的灵魂和你自己想要表现的;不要因追求手法而丢失要点。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大师的作品里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但是无论如何,“纯粹”又“博杂”的万哲生都不会丢失他故事里的幽默感与人情味。因为除了学习大师作品的风格之外,他以自然天地为幕,更以山川人世为师。


老万眼中的大理

在万哲生眼中,大理的风花雪月、草木乡民,都不只是游客的消费对象,而是每天心之念之的邻家故里。正如他喜欢的一个大理当地的说法,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老地、老伴和老友”。

记者让他推荐大理最值得去的三个地方,万哲生卖了个关子:“其实好玩的地方很多,如果只要选择三个的话,都在我这本书里面。”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这次他的家人从英国远道而来,老万选的第一站,是带家人去拜访下关凤仪镇敬天村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杨绍华师傅。老万和杨师傅虽只是点头之交,但也认识了十多年,杨师傅至今仍清楚的记得老万当初来时的情景。

杨师傅:

“我对老万印象最深的是他第一次来,我们这个白村有一个老头,跟我说了白族话,他也跟着把白族话说出来,我说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多年来我同行没有看到过像老外他们过来玩,然后说出白族话。”

老万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老杨家介绍给家人,也是希望通过大理普通人家的变化,看到大理的发展。

万哲生:

“我觉得他可以代表大理人生活的变化,一开始他的家是泥巴做的房子,比较简陋。但是今年他就刚刚盖好很漂亮的,水泥做的,还是白族传统的房子。

住在大理这十几年感觉到很多变化,传统的东西有的人放弃了或者失去了,有的地方被拆了。但是同时本地人的生活质量变好了,所以他们住的房子吃的东西,开的车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离开了老杨家,老万带亲人们来的第二个地方是将军洞。他觉得这间寺庙事最有白族本主教的特色地方之一。在白族的宗教里,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神,叫做本主。这个神会保护整个村子里的人,有的是跟民间故事里的英雄有关系,有的就是历史人物。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万哲生:

“1000多年前,唐朝就要侵略南诏国,后来被唐军打败了,很多人死了。但是最终却把敌人封为神,传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最喜欢一个说法是:在白族人的文化里面,非常有包容之心,即使对方是敌人,但很能干,也会把他封为神。”

离开了将军洞,老万带亲戚们去了大理的最高点——苍山山顶洗马潭。万哲生在来大理之前,就听说过风水的概念,他一直觉得这是中国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是自从他爬上苍山以后,感受到背山面海的确是种非常好的感觉。

万哲生:从英国移居大理十多年,只为一处诗意的栖居

▲苍山洗马潭

他在《写给大理的情书(代序)》中说:“我来到大理才意识到风水里的背山面海概念有实在的道理,也发现最好的房产属于亡人。”熟悉大理、熟悉苍山的人都知道,几千年来,逝去的大理人总是被抬上苍山埋葬,永远面朝洱海、永远春暖花开。

万哲生:

“洗马潭的风景最美,本来我们来大理就是为了它的大自然,真的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跟它比拟。

来大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孩子,现在小龙就可以体验到大自然,他可以每天爬山,森林里面也可以骑马,或在湖上划皮划艇,为了这些就非常值得定居在这里。

我选择了这个地方让我孩子长大,就已经说明大理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地方。”


有网友评论万哲生的书:于细微处见精神,若不把大理当做“老地方、老伴和老友”,自然也写不出、画不出这些精彩的画面。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也很难做到。

万哲生的母语不是汉语,他却决定用中文记录自己所热爱的大理,因为这才是他相处多年的本地朋友和乡亲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这里毕竟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

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我并不担心自己这本书写得不完美,只是认为用中文写完它,就可以说,我对得起大理这个地方了。”

蔚蓝天空下层峦叠嶂,日光在雪山峰顶洒下金黄,这些美景都让万哲生迷恋不已。他带着可爱而独特的英式幽默,用字里行间有趣的笔触,向大理来了一次温柔又深情的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