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在嶺南,宗祠是最常見也是保護得最好的古建築,這源於嶺南人對血脈宗親的執著,在戰亂災荒的年代,血脈關係是度過難關的最可靠的保障。遊走於嶺南的村落,無論是古老的歷史名村還是新舊混雜的城中村,你都能找到一座或者多座祠堂,這些祠堂或者富麗堂皇,或者古舊滄桑,但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這座村莊的根,維繫著一代代族人共同的血脈。

在廣州花都區三華村,有著這麼一座身世顯赫的資政大夫祠,在這座祠堂內居然有兩座牌坊,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牌坊可不是想立就立,樹牌坊必須得到皇帝的恩准,是崇高榮譽的象徵,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是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可為什麼在這個偏居嶺南一隅的村落家族宗祠中會有兩座牌坊?除了牌坊,這座祠堂還有什麼看點呢?不妨跟隨我一起去廣州花都區三華村走走看看。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三華村是花都區最有歷史的古村落之一,有著900多年的建村歷史,聚集了嶺南最大的徐氏家族。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徐氏先祖徐宗遠於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任南海縣主簿,公元1085年選擇此地開村,初在村中開三華茶店,村莊也由此得名。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時光荏苒,900多年的光陰逝去,曾經偏僻的小村落已經成為著名的廣州市傳統村落,現在的三華村由中華、西華、東華、元華組成,方圓2平方公里,有本村人口4910人,外來人口超過4000人,村中有22座祠堂,古民居若干,京廣鐵路、武廣鐵路穿村而過,是花都有名的大村。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來到三華村,就不得不提資政大夫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資政大夫祠是花都最值得一去的古建築。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資政大夫祠現在已被闢為廣州民俗博物館,不僅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三華古村的根源所在。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資政大夫祠建築群為“三列三進六廊”結構,佔地約一萬八千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六千多平方米,由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廟等組成。整座建築群用材講究,佈局嚴謹,裝飾精緻,令人讚歎。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主體祠堂牌坊通體用花崗岩條石砌成,上刻“資政大夫祠”五字,由清代嶺南名士梁九圖題寫,蒼勁大氣。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祠堂頂梁支柱都是精挑細選,選用廣西等地的上等木材,粗壯筆直。祠堂兩側為鑊耳封火山牆,瓦脊滿布各式灰塑,題材豐富。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祠堂內有竹林七賢、太白醉酒、醉樂瑤池等題材的牆上壁畫,琳琅滿目。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灰塑、磚雕、石雕、木雕、彩畫,活靈活現,細緻玲瓏。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整座資政大夫祠就是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與其他祠堂不同的是,在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內,各有一座精美的牌坊,祠堂裡面有牌坊的並不十分多見,這兩座牌坊後面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顯赫的資政大夫祠背後,蘊藏三華村徐氏兄弟的奮鬥史。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清朝嘉慶末年,廣東花縣三華村,徐氏堂兄弟徐方正和徐表正先後呱呱墜地,這倆堂兄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雖然家貧,但徐家仍省吃儉用,請老師為兄弟倆授課。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兄弟二人平日一邊務農,一邊發奮讀書。不過,他們首次科舉考試卻因經驗不足,鎩羽而歸。徐氏兄弟沒有自暴自棄,繼續苦讀,“寒窗書劍十年苦,指望蟾宮折桂枝”,清道光年間,徐氏兄弟終於吐氣揚眉,先後考中進士,踏入仕途。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徐方正深受皇帝信任,被封為兵部郎中(正五品),負責治理軍隊,徐表正也得到朝廷賞識,任職兵部主事(正六品)。入仕多年,兄弟倆政績顯赫,為清廷立下諸多汗馬功勞,還參加了鎮壓花縣老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清同治年間,皇帝賜封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親徐時顯為“資政大夫”,賜封徐表正之父徐時亮為“奉直大夫”,以表彰他們教育出國之棟樑。深感皇恩浩蕩的兄弟二人,先後返鄉擇風水地,建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樹立牌坊,以謝聖恩。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資政大夫祠經數年建設落成後,成為徐氏家族培養人才的書院,也作為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之後,徐氏後人又建亨之徐公祠,將資政大夫祠擴建成當下這座龐大的建築群。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三華村徐氏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到了近代,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後,三華村的村民徐維揚參加了同盟會,1909年9月他跟隨莫紀彭回花縣建立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先後動員了300多位農民加入,會址就位於村中集之徐公祠後樓,黃興也多次親臨中國同盟會番花分會。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前夕,徐維揚奉命星夜回到花縣,組織了100多人的敢死隊參加起義,是起義軍中唯一的一支農民隊伍,後來在黃花崗烈士墓中埋葬的18位花縣敢死隊的成員,其中有16位是三華村的徐姓村民。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牌坊建立僅僅40多年後,曾經沐浴皇恩浩蕩的徐氏家族,又為推翻腐朽的滿清皇朝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每次乘坐火車經過三華村時,總是要求減速慢行以示敬意。1920年孫中山為三華村題寫“毀家紓難、功在黨國”八個大字,並派國民黨宣傳部長張繼送來掛在集之徐公祠。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在資政大夫祠的旁邊還有一座古老的水仙古廟,這是一座很典型的嶺南小廟。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相傳為紀念宋代御史何兆基而建,何兆基是番禺沙灣鎮人,他為官剛正不阿、一生清廉,後被奸人陷害,他臨終前囑咐將他的靈位裝在箱子裡拋入大海,沒有想到這隻箱子逆流而上,一直漂到三華村,被他的一位摯友後人徐鎮撈到,村民就將他的靈位祭祀在水仙古廟,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三華村徐姓族人都要舉行供奉水仙的隆重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黃花崗72烈士,這座村佔了16位

三華村中還保留有福源徐公祠、默庵徐公祠、徐氏大宗祠等諸多祠堂,這些祠堂雖然不如資政大夫祠這般精美,但也是極具嶺南特色,其中默庵徐公祠內也有一座三門五樓的磚石牌坊,上面的“百花富貴”磚雕十分精美,在古村落祠堂中也不多見。

一座宗祠,維繫一姓族人的血脈傳承,一座宗祠,述說一方故土的往事滄桑。時代在變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風馳電掣般穿過三華古村的高鐵似乎也將900年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隨風帶走,三華村如同廣州絕大多數村落一樣,新舊建築並存,外來人口與本地村民共生,宗祠的力量似乎越來越小,背後的故事似乎越來越鮮為人知。矗立於村中的祠堂與牌坊,如同一位位沉默的長者,等待著後人來發現,來探究,來尋找先祖的榮耀與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