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小時候父母又打又罵的,很少抑鬱;如今的孩子怎麼那麼多抑鬱的啊?

仁愛者不憂


我不是心理醫生,但我想從社會學這個角度聊聊這個話題。這個問題我們也討論過很多次。並且我所寫的第一篇小說《霧窗》就是以採訪中一位中學生自殺為原型,揭示遊戲對現代青少年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首先,現在四五十歲的人中,不少人得過抑鬱症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十年前得子,產後總是無緣無故地哭,總是處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焦慮中。 那時她並不知道她的症狀是產後抑鬱,那時我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只是覺得她很矛盾,不幸福!

於是我把網易公開課哈佛大學的《幸福課》推薦給她。

三年以後,她給我打電話,特別感謝我。說我在她最無助的時候幫了她。我還挺納悶的,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直到我再見她時,她把哈佛大學的英文課第一集背給我聽(全英文)。

後來她告訴我,就是這個課程,拯救了她,讓她對生活的有了另一種理解,從而接受手足無措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世界。

後來,當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識越來越普及時,我們聊到她當時的狀態,她說真沒想到,其實當時我病了!

很多時候,特別是在生活中遭受重創時,我們憂傷、沮喪,從而自我否定、封閉,我們都僅僅視為情緒的低落期,這種低落期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會給抑鬱開一個口子。

但是為什麼那個年齡層次的人更容易走出來呢?客觀地說,那時普遍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觀救了我們,我們從小就樹立了矛盾是無處不在的,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福禍所依所伏,都是相互轉化的,人就很容易用這些道理闢出一條路來。

在上世紀初,也有不少抑鬱自殺的,那時新聞傳播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多集中在文人身上,比如海子。

記得我初中時,文人自殺消息不少,所以父親堅決不讓我當作家。從那時起,我就樹立了對死亡的恐懼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現在不同了。

現在抑鬱這個詞越來越被頻繁提起,很多醫院專門開設了抑鬱症門診。現在患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一現象有兩個原因。

第一、現在中國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重視心理干預治療,所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抑鬱病患者越來越多。

第二、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一代,或者獨生子女二代,少夥伴、多獨享,專寵之下滋生專橫,一旦脫離家庭納入社會評價體系後落差太大,抗壓能力自我釋放能力較弱。而在孩子情緒低落初期,如果沒有正確的疏導,很容易落入抑鬱寡歡,更易誘發心理疾病。

每年新兵入伍,都有一個特別的心理測試。這一測試內容有幾百道題,而不少體檢合格、政審合格的青年都在此道關卡被淘汰。

不得不說,中小學教育中我們對心理教育的重視程度是極端不夠的,往往是出事以後再進行干預,是很被動的。

不得不說,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價值傳播多元的時代,泛意識形態的影響普遍存在,一首歌、一名歌手、一個遊戲都在給青少年灌輸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心理。

我曾採訪某特殊學校的學生小雄(化名),他幾次自殘,我在他的寢室床頭看到了一個歌手的海報,回來一查,那個歌手的歌全是灰暗的,後來這個歌手被禁了。

不得不說,我們對青少年主渠道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引導與灌輸,特別是用青少年能夠接受消化認同方式去引導與教育,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否則我們的失語,極有可能把孩子推向懸崖邊。

三個不得不說,不能涵蓋所有的原因。最近熱播的《小歡喜》中,品學兼優的英子得了抑鬱症,最後她的父母復婚,母親放手讓她去了心儀的大學,她的抑鬱症也治好了。

這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很容易把抑鬱症的治療與痊癒太簡單化。

世界不會因為你得抑鬱症而變得隨你的意,只有你接受世界的不美好,適應真實的世界與自我,才能痊癒!





細麥兜


我50歲。小時候很混,到處打架,但是不敢和父母頂嘴,再混蛋也不敢和家長動手呀,這是那個時期的所有人天生的素質,沒人教,但是都明白。可是現在,我閨女10歲半。打不得。前幾天因為她不懂得什麼是尊重家長,被我暴揍了一頓,結果她說要自殺!不管真假,我還哪敢再動手?徹底放棄了,我自己認為在管教孩子上徹底失敗。我總說有的孩子蠻橫,在學校打人,沒人管的了,是家長不管,我就不相信有管不了的孩子,可是到自己頭上了,真管不了。我很無奈!我這代人這麼孝順,怎麼下一代就這麼不懂事呢?求解。


華子38741


我就是你說的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說一說我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吧:

第一個是我大學同學的母親。因為我同學的妹妹騎摩托車摔傷臏骨,留下殘疾,走路微跛,她媽媽便一直心事重重,整夜整夜地失眠,最後自殺。家裡人都認為是她媽媽心事過重,自己想不開才自殺的,沒人往抑鬱症的方向想。

第二個是我自己的表姐。因為我表姐夫很警覺,一察覺苗頭便帶她去醫院,結果確診為抑鬱症。治療了兩三年,最後仍然自殺了。整個治療很艱難:因為擔心熟人知道此事,令我表姐心理壓力過大,我表姐夫直接放棄了在當地的治療,每次開車四個多小時的高速,到另一個城市治療。

第三個是我一同事的朋友。一發病就確診為抑鬱症,當時情況比較好,醫生當時建議她按時吃藥,定期複查就行。但她覺得自己沒有病,從不好好吃藥,結果病情越來越重,到現在已經割腕三次,還曾經想要跳樓。我同事想去醫院看她,結果她丈夫竭力阻止,不願讓人知道她有抑鬱症。

說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了:不是你說的這個年齡階段沒有抑鬱症,而是我們不知道:原來這就是抑鬱症!是我們不敢承認:自己家裡有抑鬱症病人!


樾人歌兮


很有興趣答這個問題。因為本人就是這個年齡段的。

先說我們小時候怎麼過的,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富裕,能吃飽都不錯了,一年一套新衣服,有糖吃就很幸福。大家住的都差不多,單位分的房子,比不出來上下。父母工作很忙,沒太多時間照顧孩子,基本都是一個院子的孩子在一起瘋玩。玩過火了,就被拎住揍一頓,我是女孩,挨的不多,哥哥就沒那麼幸運了,父親基本是抄著什麼就打。打完,母親再做頓好吃的,這事就過了。幾乎家家都這樣。每天晚上都能聽見誰家有孩子乾嚎。第二天我們照樣瘋玩,那頓打對我們沒什麼影響。早忘到腦後了。

現在的孩子出生時父母就無比寵溺,含著怕化,捧著怕摔,更不用說打了。物質條件就不用說了,家裡把最好都給了孩子,吃的,用的。有個80後的朋友說他們家寶寶一個月光尿不溼和奶粉就幾千塊。8090都是沒捱打長大的,他們的孩子更不會捱打。一個從小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長大偶爾經歷痛的感覺,那簡直天都要塌了。

現在的孩子心裡脆弱一方面是打的少,心力沒鍛鍊,另一方面是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太大,心理上沒有放鬆的時間,所以一旦有風吹草動,心裡緊繃的弦就容易斷。有個小姑娘告訴我,她們學校曾經一個學期有三個孩子跳樓。多麼令人心痛。

捱打和不捱打的人在心力上是有差別的,古人打孩子打手板。手板上有勞宮穴,經常敲擊勞宮穴,對心臟是很有好處的,心力增強。打屁股,屁股上臀開六經,人身體的六大經絡都從屁股過,經常打打,身體健壯。古人說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人才能成大器,打,不目的,長的結實才是目的。

所以,孩子從小就要糙著養,犯錯了,該打打。糙著養,容易養,長大也會珍惜物品,對父母感恩。孩子要玩著養,知識學習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孩子承載不了全是學習的生命狀態,家長輕鬆一些,別那麼緊張,別和其它人攀比,自家的孩子自家養,身體好,三觀正,以後能養活自己,你的使命基本就完成了。

有人說打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打。那問問他不想寫作業,身體不適,心裡憔悴,家長老師還在施壓,算不算不尊重?孩子需要傾聽,需要尊重,需要釋放。生活中的事沒那麼絕對,該怎樣怎樣,該疼疼,該打打,該玩玩,該學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火燒水溶,反覆錘鍊。璞玉也要經過不斷雕琢,才能成為美玉的。


心心念花開


今天早晨,孩子要陪姥姥姥爺出門買東西,還沒吃早飯沒吃藥(主要是沒吃藥,一直在感冒),我和姥姥怎麼勸他就是不吃。爸爸生氣了,拎著孩子的胳膊上桌子,孩子就是不吃飯,我們這哄著,爸爸更生氣了。又拎著他丟到臥室去。

我和姥姥姥爺看他爸動作粗魯私活拉著不讓他拉扯孩子。。。。

結果變成孩子在旁邊看熱鬧,大人吵架。

其實我不反對爸爸對孩子發火揍人,但是他爸生氣經常失控,打人手沒譜,上次把孩子臉都打青了一個禮拜血印都下不去,我心裡也跟著難受了很久,當時幹嘛不攔著點呢。

但是不揍他好好說,他又很頑劣。

帶孩子真難啊!雖然我不後悔要孩子,但是別人不要,我也覺得挺好,清淨。



亭亭50207003


我40,女,京,小時候,家裡也重視,畢竟第一代獨生子女,但是,小時候照樣捱揍,經常的被老爹損貶,老北京人嘴不饒人的,尤其說自己家孩子,所以起小抗挫折能力很強,不至於玻璃心。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就是中不中洋不洋的,光學不捱揍了,教育體系又和西方不一樣,中國的傳統,也和西方不一樣,父母也沒那麼想的開,孩子成長過程就容易分裂,一會捧天上,誰都說不得,不然我告你,一會因為學習雞飛狗跳,多分裂啊!


爪子瓜瓜


我正好是屬於這個年齡段的,小時候總是挨媽媽的打,長大後媽媽說:那時你要是知道認個錯了,就不會挨那麼多打了。我還有一個弟弟,他則很少捱打,因為只要我媽一要打他,他馬上就會說自己錯了,媽媽打我,我既不會認錯,也不會跑,就是挨著。我跟媽媽不親並不是因為她總是打我,捱打的記憶雖然有,但是並不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想把我送人的經歷!親生父親去世後,媽媽決定把我送給大姨,大姨家有5個兒子,但那時大姨家也不富裕,而且我的身體也很不好,一坐車就暈車,而且大姨家的蚊子還多,所以到了大姨家,每次都跟快要死的似的,媽媽後來說,在大姨家蚊子把我的小腿都快咬爛了,我印象中送了三次,大姨都沒有留下我,最後媽媽只能給我帶回來。但是媽媽一直不待見我,繼父說:你媽的心偏到了胳肢窩那裡。中專畢業後,我就找了一個離家遠的單位上班了。看到別人家的女兒什麼事都可以回家,我卻很少回家!因為回家三天,我與媽媽就會吵架,各種嫌棄。結了婚後,我更是習慣了事事靠自己,一切事情都自己抗。孃家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一看媽媽的電話,我的心裡會咯噔一下,知道準是沒有好事!這是我的經歷!雖然我沒有抑鬱,但是家庭的環境對我影響很大,中學的時候真是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了,想過要自殺。長大之後,我一直在看書、學習,不斷的調整自己,學著坦然地面對曾經的傷害,但時常地夜不成寐,我說自己神經衰弱,很多的人都不會相信,一直覺得我是一個開朗樂觀的人。父母與家庭的影響其實很巨大。如果我沒有自己努力地走出來,可能也會選擇自殺。\r

現代人在基本的生活需要滿足之後,人們更加關注精神與心理上需求,所以抑鬱症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十年前,人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辦法滿足,光是為了活著都為消耗很多的精力,這也使得抑鬱症無法表現出來。我覺得抑鬱症跟年代關係並不大,只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隱性病症得到了關注。


吾非汝但知汝之苦


確實,我父母就是在我小時候又打又鬧的,基本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大吵的那種,那個時候我覺得家裡待著很難受,經常覺得他們不應該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


但是為什麼沒有抑鬱呢,我覺得還是跟社會大環境有關,那個時候國有企業很穩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穩定很透明,我父母單位的同事們很多家庭都是很和睦溫馨的,我看到了那些家庭,就知道婚姻不是隻是我父母那樣的相處方式,更多的是幸福美滿的家庭,而且那個時候一個單位很多同齡的孩子可以結伴玩耍,可以沖淡很多家庭中的不開心。

現在則不然,整個社會大環境下,工作和人口流動性很大,很難再有過去那種長久穩定的關係存在,人與人之間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們也不可能象過去那樣讓大人徹底放手,所以孩子們的交際範圍和交流範圍也小了很多,沒有人交流和開導,有的心思細膩的孩子就會抑鬱了。


風清清之雲淡淡


這個問題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以我個人為例,我是一個70後,長在農村,從小沒少了挨父母打。捱打原因多半是不聽話氣到了父母,調皮搗蛋“闖了禍”。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挨家長打罵是常事,因為那時候我們都“太淘了”,“淘的沒邊”。我們都“很野”,沒上學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瘋丫頭”、“野小子”。上學了,回到家,書包一撂,還是“瘋丫頭”、“野小子”。農村天地廣闊,一跑出院門,就投進了自然懷抱。一棵大樹可能是我們的家 ,一條小河可能是我們的大海,一片荒草地可能是我們的樂園,一頭豬可能是我們的“寵物”,一隻雞可能是我們“追逐的對象”,一隻蟲子也能讓我們趴下來玩一上午。因為我們的“野”與“瘋” ,我們與大自然離得很近,挨打受罵了,一跑出院門,一找到好玩去處,一玩起來,一會兒功夫,我們受的委屈就疏散掉了。我們“得天獨厚”,父母的打罵自然就不算什麼了。反觀現在的孩子,缺少“瘋”和“野”的天性了。被父母長輩“溺愛著”,被興趣愛好“綁架著”,被補課與學習“逼迫著”,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的那一竅給堵上了。父母的一點打罵或遭受一點委屈就鬱悶,不知道去大自然裡“疏散疏散”,只會哭,哭他一上午,不哄不收場,小脾性早早給慣出來了,心智卻有了侷限。長此以往,遇有不如意或挫折,想不開 ,“抑鬱”就來了。




心香照進生活


我快50歲了,唯一記得捱打的一次就是小時候,應該還沒有上學,已經忘了因為什麼事情了,爸爸舉著右手要打我屁股,而我嚇得趕緊躲到床的裡面,落被子的後面,讓爸爸夠不到。最終這個巴掌沒有落到我的屁股上,但我彷彿已經感受到那種火辣辣的疼痛。

再有一次就是青春期的時候,因為和班裡幾個同學總是在一起,而幾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出現下滑,更有其中兩個男生抽菸被老師看到而請了家長,我們其他幾個同學的家長也因此一併請到學校。回到家以後媽媽非常生氣,而我還振振有詞,認為我們幾個同學並沒做什麼出格的事情,於是媽媽生氣的拿起旁邊的凳子衝著我扔過來,但是她的準頭太“差”了,只是仍在了我的腿上。

其實現在孩子會多有抑鬱發生,也並非以前沒有,只是信息流通不暢,我們沒有關注到而已。再有就是那個時代的家長對孩子確實關注的少,即使有抑鬱情緒也多半被當做“矯情”而被父母忽略了。

讓生活更豐富,可以減少很多情緒問題

  • 現在的孩子每天除了學習就是看書,即使學校有各種興趣課程,也多半在室內進行,讓孩子多在戶外活動,吹吹風曬曬太陽,對孩子的情緒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 適當的體育運動,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展,也不容易產生抑鬱情緒。以前的我們都是在操場上可著勁的跑,放學也不回家而是到處捉迷藏,逮蜻蜓,而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小學生,別說操場了,每個樓層都不能互相穿,所以也出現了大量的“小眼鏡”。

  • 人與人真實的溝通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生下來就處在網絡社會中,遊戲是聯機玩,購物是網上買,交流是微信,更本不需要面對面。這樣便捷的網絡生活帶來了方便的同時,也使得真正的溝通越來越少。

  • 再有就是現在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長對孩子物質的需求滿足的太完美,孩子們想要什麼都可以得到,沒有那種需要盼望、努力,然後收穫的過程,神經上的刺激過於舒緩平淡。

所以,大自然才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讓孩子去到大自然中,可以更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