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不适应都有哪些表现?

用户5547789917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对策研究

每到9月1日,幼儿园就会出现阵阵哭声,这样的日子会连续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老师和家长都知道这是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在适应期的正常反应,怎样能让幼儿尽快适应环境,缩短适应期的时间呢,这是我们教师每年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小班老师开学初的重要工作,更是广大家长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对策研究。

一、幼儿的不适应现象

(一)哭泣现象

幼儿刚入园的不适应现象极大程度的表现为哭泣,而哭也分为好多种,从中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和情绪。

1.整天哭:一般出现在入园后1-2天,幼儿看到的是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同伴,而且不论他怎么呼唤、寻找,亲人也不会出现,这时他会感到恐惧整天不停地哭泣。

2.间续性的哭:这一般在入园后2-3天,这时幼儿对环境和老师同伴已不再陌生,不再恐惧,只是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如:有其他的老师或家长来看幼儿,听到家人的声音,看到门外出现家长,就勾起他想家的情绪时哭一阵,当不愿自己吃饭,不想睡觉时也会哭一阵。

3.偶尔哭:这些孩子一般能参加游戏、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但听到或看到其他幼儿哭时,也会跟着哭哭。

4.入园时哭:多数幼儿经过前面几个阶段,情绪基本稳定,只是早上来园时会以各种理由推脱和哭泣。

(二)离群现象

1.独处:这些幼儿通常表现为不合群喜欢独处经常一言不发,不和老师同伴言语,做任何事情总是小心翼翼,总感觉心中紧张而恐惧。

2.恋物:他们喜欢拿着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直不放手,吃饭、睡觉甚至拿着上卫生间,如果老师要求他放下就会用哭闹来反抗。

3.拒绝:这类幼儿常常表现特别激动,拒绝任何事包括吃东西、睡觉、小便等,当教师要求他们时,常常会以哭泣、跳脚、打滚甚至和教师打闹等来表示不满,以及他们极度想回家的心情。

二、幼儿的不适应原因

(一)主观原因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从出生起,便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直接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了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幼儿一旦与之分离,便会从心理上感到不安全,从而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急、不安、哭闹、恐惧等各种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的症状。当诱饵离开熟悉的家园进入陌生的幼儿园时,他们就会有入园焦虑。这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当孩子10月大时,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区别于妈妈的独立个体。他讨厌同妈妈分离的时刻。而1-3岁,孩子会依恋家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并且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另外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宝贝,入园前什么事情都是家长操办,做什么都有大人陪伴,他们的依赖心理严重,独立性更差,比如吃饭、睡觉、穿衣、如厕都不会。而进入幼儿园生活自理方面的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动手,所以他们的心理压力相对增强,也影响了他们的入园适应。

(二)客观原因

现代人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了孩子的入园适应。家中的长辈觉得孩子都是“宝贝”,一切以他们为中心,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会陪幼儿吃饭、睡觉、游戏,不让孩子离开家长的视线,不带孩子去有危险隐患的场所。这样保护使幼儿失去了自己动手和与同伴游戏的机会,也失去了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的可能。当面对幼儿的入园适应时,家长所持的教育观念也是以满足幼儿的要求为主,总是和孩子讲条件,用物质来代替教育,更是激化了幼儿的情感。在说到幼儿的不适应总会帮孩子找理由,孩子回家后家长首先关心的是今天幼儿园里小朋友欺负了没有,带去的东西损坏了没,而非关心今天是否交到了新朋友,是否参加了有趣的活动,心情是否愉悦。另外当幼儿以各种理由推脱上学时,会相信孩子而非追求事实真相,给孩子造成假象,只要说出一个理由就可以不上幼儿园等等,久而久之幼儿的入园适应更加不易。

教师对于幼儿入园适应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有的教师总是认为幼儿入园焦虑是正常现象,过了一段时间就会适应的,却不知越早适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帮助越大,所以端正态度,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能力是小班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幼儿不适应的对策

(一)入园前的适应: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教师和家长应提前为幼儿做好入园前的准备,让幼儿早一步了解情况就能早点适应。那么入园前应做好哪方面的工作呢?

1.心理适应:行动上的适应不如心理的适应,只有心里认同老师和同伴才会乐于投入集体之中,较快的过渡。在这方面老师家长都应帮助幼儿适应:例如教师的提前家访,走进家庭接近幼儿,与幼儿建立初步的感情;家长提前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环境,与同园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互相熟识建立关系,与幼儿聊聊幼儿园的游戏场所,聊聊与小朋友游戏的快乐,聊聊老师的亲切等等,让幼儿知道上幼儿园是自己必须经历的生活,同时感受学习是快乐的事,使他们的心理提早承受,有个“前适应期”会让幼儿的入园简单化。

2.生活适应:独立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动手能力差的幼儿提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为会生活自理的孩子往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的快,所以早点让孩子学会独立是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吃饭、如厕方面,只有孩子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才能跟上学习的步伐,对自己才有一定得信心,觉得长大了会骄傲会自豪,快乐的情感得到升华,适应性会更强。

(二)入园后的适应:孩子入园后的适应往往比入园前的适应更重要,因为入园后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天天接触老师同伴,天天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不仅利于幼儿的适应,同时也影响幼儿的适应。

1.环境适应:幼儿喜欢在熟悉的环境生活,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就会产生焦虑,从而不适应,所以幼儿对幼儿园的适应环境创设很重要。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特点和习惯后应尽量给幼儿一个熟悉的环境,除了教室布置上突出和谐温馨的家园主题外,在家访时可以收集幼儿家长的照片布置在活动室,收集幼儿喜欢的物品放置在活动区,挂置幼儿认识的动漫图片,谈谈幼儿知道的话题,播放幼儿熟悉的歌曲和动画片等。让幼儿走进幼儿园就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有一定的寄托,情绪得到满足。另外教师的态度也是一种环境适应,“爱”孩子大家都会,主要是要幼儿感受到你的爱,体验到你是最关注他的,会像妈妈一样给与帮助和爱护,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好话是小班幼儿最高的奖励和快乐。

2.生活适应:幼儿入园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生活上的不适应,教师应帮助幼儿逐步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渐渐的走向适应,不能有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思想,要明白幼儿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吃饭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指导他们正确的拿勺吃饭,半扶半拉的一步一步养成习惯。还可以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依恋物),延缓幼儿午餐午睡时间等都是降低幼儿入园焦虑的有效对策。

3.学习适应:幼儿一旦入学就是一个群体,就要参与群体活动,接受知识的熏陶,养成一定得习惯,而小班的孩子幼儿年龄的特点,对于学习的意识只限于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一起游戏,所以我们的各种活动要与游戏相结合,学习游戏一体,在游戏中学习规范准则,学习新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3-4岁的幼儿不适合组织过于安静的活动,因为安静的环境会使他们想起家人,因此组织大量有趣的教学和游戏活动至关重要。除了组织集体的活动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大带下活动、自主的区域特色活动等,从中将单调、枯燥、重复性强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情境化,趣味化。

幼儿的入园适应不仅仅是短暂的开学时期,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面对幼儿的适应可能会达一年甚至更长,所以教师和家长都应做好准备,共同合作,积极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家园共育,为幼儿的入园适应划上完美的句号,为幼儿今后的人生之路添砖加瓦。





何小贝


我们两个娃娃都上幼儿园,都是男孩子,表现如下:

1、从家门到幼儿园门,第一步就在哭闹,各种不愿意。

2、到了幼儿园门口,眼泪从在路上酝酿到爆发,哭的哇哇的。

3、中午睡觉的时候,想爸爸妈妈,不瞌睡,又不敢哭出来,偷偷抽搐。

4、两个孩子除了😭哭,都有尿或拉到裤子里的经历,搞得我从单位送衣服去幼儿园。

大概过了一个月才慢慢适应了

建议去幼儿园的时候,最好有认识的小朋友一个班,这样孩子的陌生感少一点。

总之,看到孩子哭的眼泪鼻涕一脸,心都碎了,可是没有办法,转身离开的时候,孩子长大了。

现在是很喜欢幼儿园,去年大娃过生日还请了几个同学到家里玩呢。



老刘的3次方


大家好,我是大白肥肥,很高兴来解答这个问题!

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面对入园,家长比宝宝更加的焦虑,首先,想让宝宝入园后更快的适应,家长前期就要做很多的准备。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儿子上学后的表现,说实话我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在家随时都看着监控,儿子一系列的不适应,让我更加的焦虑。每天早上是我一天最头疼的开始,每次到了校门口哭着喊着不进去,不过我头也不回的赶快走,怕看到他那可怜的小脸[捂脸]看监控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别人都说不要看了,越看越心疼,但是又忍不住,开始和小朋友不合群,不吃幼儿园做的饭,不喝水,不让老师抱等等,每天到了十一点半我就把儿子接回来,下午睡醒再送去,我不想让他在园里开始就待一天,我感觉这样会导致他厌学,在我和老师的配合下,一周以后我们开始了全托,而且很顺利[玫瑰]所以说,孩子都有个适应过程,每个孩子都希望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但是我们应该按照孩子的适应能力去做这个决定[微笑]





大白肥肥


每个孩子刚入园的时候都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有些孩子的适应期长有些孩子的适应期短,时间过长孩子还是不能够适应这个幼儿园那么孩子可能就真的很难适应,而要面临转园了。

幼儿入园有哪些不适应呢?

1.分离焦虑症。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经历的,孩子第一次跟妈妈分开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所以一般刚送幼儿园的孩子都是从家里哭到幼儿园,然后再上演抱妈妈大腿,追赶着妈妈哭得很可怜。

2.独自一人玩耍,不愿意跟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自己躲到一边玩。

3.每天下午第一个趴在窗边等待妈妈的到来。

4.生病,入园一个星期生病三天。在家休养就没事,一送回幼儿园又生病。

5.回家说不喜欢老师,因为不想上幼儿园不喜欢老师,或者老师真的有凶他而不喜欢。

短时间内孩子不适应是正常现象,一般孩子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如果孩子去了半个学期还是不适应,那么作为家长就要跟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如果是因为幼儿园环境或者老师的原因可以选择转园。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差,多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多关照孩子,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全职宝妈小包


我闺女今年刚上幼儿园半年了,在入园之前我们参加了园里的早教活动,让她提前适应,不过时间比较短,一个月一次的公益早教活动。本以为提前上了几节课能不陌生,从入园开始的第一天比较兴奋激动去了我们交给老师就走了,一天玩的也可以,最起码没有哭。班里40个小朋友大多数都在哭。放学很开心就出来了,我们以为她适应能力很强啊。谁知第二天第三天就开始早上不起床,哭闹的不去幼儿园,不吃饭,没法我们为了让她适应,把他送去了。老师说去了也不爱说话,,不愿意交流,做事情慢慢的,老师说的事情,总是不专心听,接受能力也慢。这都上了一学期了,还是不怎么适应。


小寨夫人


孩子刚好需要上幼儿园的不防看看,我想对你一定有帮助!

作为一名工作很多年的幼师,我建议孩子到三岁上幼儿园最好,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于自己的需求,想法,他能简单的表达出来,一个班有很多孩子,再怎么负责任的老师,也不可能时刻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总有疏忽的时候,那么孩子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就尤为重要了,比如,要喝水,要上厕所,要吃饭,或者被同伴欺负了等等。

1:孩子初上幼儿园,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并且还要离开父母身边。这个时候孩子是恐惧,焦虑的,那么我建议,上幼儿园前一个月,爸爸妈妈就给孩子灌输他需要去幼儿园的思想,告诉他幼儿园里有很多的小伙伴,还有细心温柔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很好玩的玩具,上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事,你要勇敢的面对,这是宝宝成长的一个标志…还可以带宝宝去幼儿园熟悉熟悉,早上让他看看孩子们入园,告诉宝宝,爸爸妈妈把孩子们交给老师,和伙伴们度过愉快的一天,到了放学,再带孩子去看看,告诉他,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都会过来把宝宝接回家。

2: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不是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只是白天暂时待在里面,等放学了就能回家。

3:刚开始入园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果断一点,跟孩子沟通后,立马走,不要听到孩子哭或者心里不舍就留恋,拖拉,迟迟不离开,这样只会让孩子哭的更久,更伤心,首先的几天,可以提前接孩子回去,第一是让他减少在园时间,第二是让他第一个回家,这样可以减少他的焦虑。

4:不要选择星期四星期五作为第一天送孩子入园,因为才刚开始就碰上星期六星期天放假,那下个星期一孩子情绪会更大,最好星期一送。

5:要坚持,千万不要看到孩子哭,第二天就不送,或者干脆过几天再送,这样只会功亏一篑,前面的努力都白做了,孩子也白哭了[捂脸]。

6:最重要一点,每个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要相信老师,孩子只是在和你分开的时候哭了一会,一般情况下,只要他知道你们走了,经过老师的安抚,他就会慢慢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很快的投入到玩具和伙伴们的怀抱中去,孩子们可聪明了。当你以为孩子还在哭的时候,其实他已经玩的不亦乐乎,早就把哭和找妈妈这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然,等他玩够了,有些会继续换一个地方玩的不亦乐乎,有些则会想到妈妈不见了,然后又开始哭,没关系的,这个时候老师会照顾好他,孩子也会自我调节,一会他又玩去了。

7:到了午饭时间,孩子知道饿,他会吃,真的,看到其他孩子吃的津津有味,他也会一起吃。老师也会多关注新同学。

8:刚开始一定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否则前功尽弃,还是那句话,要相信宝宝,相信老师。



我的歌谣577


刚开始幼儿入园基本上都会有分离焦虑症,有哭两三天就不哭了的,也有哭两三个月的。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同,但这种症状的轻重完全可以控制。

第一,在幼儿入园前半年开始训练幼儿的规律作息(尽量靠近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比如早上起床时间,中餐以及午休时间。

第二,提前做心理建设,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相关的绘本,如《我爱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我最棒》,让幼儿了解幼儿园是什么样的,一起流程大概是怎样,当她入园时,发现处处都很熟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分离的不安。

第三,如果已经确定好园所,可以提前带她入园熟悉环境,感受幼儿园里的快乐。

第四,这一点也很重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饭,大小便要叫老师(最好是能自己脱穿裤子👖)。自己能力好的孩子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哦。

第五,配合老师的工作,送孩子入园后,切记不要逗留,哭闹只是一时,家长的不舍,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变长,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相信老师的专业性,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注:切记不要发脾气,恐吓孩子,这样只需要会加重孩子的不适应感



Yummy妈


当孩子年龄到达三岁的时候就要准备上幼儿园了,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都会开始嚎啕大哭,哭闹不止呢?

这是由于孩子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当离开家庭那个熟悉的环境之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心中就会有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

当孩子的焦虑感无法得到安抚的时候就会通过哭泣来发泄。孩子哭闹不肯上幼儿园,回到家不吃不喝发脾气,这不仅让家长感到十分的着急,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呢?

01.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原因

1.孩子安全感缺失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对孩子来说,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安全的,当孩子离开温暖的家来到了幼儿园之后,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失去了原来固有的安全感。

安全感一旦丧失,恐惧就会漫延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这样就产生了孩子上幼儿园的抗拒。

2.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三岁的孩子,对父母会表现出十分依恋,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孩子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中,建立了很稳固的亲子依恋关系,当父母在身边陪伴时,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可以和别的小朋友正常交往,但是一旦父母离开了,孩子就会立刻表现出悲伤的情绪,导致孩子人际交往异常,亲子关系越牢固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后,适应集体生活就越困难。

3.社会角色进行了改变

当孩子在家里的时候,那可是集“万众宠爱于一身”,是全家成员关注的焦点,孩子在心理上会有满足感。而去了幼儿园之后,老师对所有的同学都一视同仁,孩子失去了那种备受瞩目的感觉,于是心理失衡,所以对入园后的生活有很大的不适应。

我的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正好生了二胎,对女儿来说是双重打击,孩子整整哭了两个月,这段时间我真的是心力交瘁。

在孩子难以适应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我都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更多的拥抱和关心。好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就慢慢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所以说有分离焦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中间不能间断,一旦间断,就会前功尽弃,这对孩子,会产生更大的伤害,只要孩子一天不适应幼儿园,它就会持续的进行哭泣,所以父母一定要狠下心来坚持送,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不会再哭了。

02.面对孩子上幼儿园,怎样做让孩子能更快适应?

1.提前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在准备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平时可以带着孩子,提前去幼儿园进行参观玩耍,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氛围。 当孩子对幼儿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时,恐惧感就不会那么深刻了,还可以让孩子观看别的班小朋友做早操游戏的场景,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兴趣,从心里做好入园准备。

2.扩大孩子交友范围,减少对父母的依恋

在平时父母要经常带孩子进行外出,比如去一些游乐场,教会孩子与别的小朋友进行玩耍,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慢慢的孩子就会对陌生人陌生环境,不会那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了。

3.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进行分离焦虑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因为自己的生活能力差,不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适应幼儿园老师的要求。

所以父母应该提前半年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比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睡觉等等。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以后上幼儿园设立了加分项。

03.家长如何配合老师,让孩子顺利入园?

1.坚持每天送孩子,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就是这个词坚持,只要有一次的中断就会前功尽弃,送孩子的时候要果断的离开,不要一步三回头这样只会让孩子感觉你还是会回来把他接走的,他只会更加苦闹不止。

2.及时向老师了解情况

家长要请经常跟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回家后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一定要耐心的询问孩子的原因,及时疏导情绪,千万不要进行恐吓。如果强迫孩子上幼儿园,那样只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3.要对老师绝对的信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去偷看孩子,这样的话会给老师带来压力,被孩子发现之后,也会增加孩子波动的情绪。

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相信老师,相信幼儿园可以照顾好孩子,在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讲幼儿园老师的好,让孩子从心里接受老师,如果孩子有什么特殊需求,要告诉孩子,记得找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好的照顾到你。

上幼儿园是孩子迈出人生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还记得女儿那个时候上幼儿园哭闹,每一次我都默默的,在窗前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她在楼下哭,我在楼上哭。当女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我去送她,她会开心的和我挥挥手,然后坚定的往前走,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这时我想起了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栋果妈育儿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家庭,父母都是上班族。当宝宝到了可以进入幼儿园的年龄以及他的发育也适合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为自己的孩子物色合适的幼儿园。但是,大家不要忽视了,宝宝一直在亲人身边成长,忽然要进去幼儿园,容易出现不适的表现。宝宝入园不适应有哪些表现?

1、在幼儿园不说话

宝宝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参与游戏,也不敢与老师交流。

2、从不在幼儿园大便,经常拉裤子上

宝宝从来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小便也时常拉在裤子,或者有时候整天憋尿,一放学就立即拉。

3、一上学就哭,拉住大人的手不放

宝宝早上看到妈妈拿起书包就哭,说不肯上学,即使到了学校门口,宝宝也住大人的手不放。

4、上学就喊肚子痛或不舒服

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宝宝会出现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

5、说害怕老师

宝宝经常说害怕老师,甚至要上学时,会紧张恐惧,这种情况爸妈就要考虑老师是否曾经惩罚宝宝,或者做了让宝宝害怕的事情。

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经历模仿期,模仿大人和其他孩子的举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对于2岁半到3岁之间的孩子,模仿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手段,说明他在主动地成长。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永远是“领导者”,这种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是野蛮的。

另一个容易造成困扰的问题是孩子希望交流,但又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躲在妈妈后面,或者推妈妈:“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玩。”一种是上前用推搡的方式接触其他孩子,或是抢玩具。

很多宝宝在入读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教导,让宝宝一点一点底去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通过上面罗列的宝宝入园不适应表现,大家会有一个更加身体的认识,一旦发现自家宝宝出现这类问题,能够及时应对。


奥利奥动画


幼儿入园时不适应的常见表现

1.当预感或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反复、过度的痛苦。例如跟一直照顾自己的妈妈分开时,哭闹不止。2.持续和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疾病、损伤、灾难或死亡等伤害。例如害怕妈妈走了就不会回来了,她不要我了。3.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家、去上学。例如一直哭哭哭,拒绝走进幼儿园。4.持续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例如在幼儿园不肯午睡。还有其他比如各种等等。


分离焦虑不等于分离性焦虑障碍

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父母分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孩子难免存在一定的分离焦虑,出现上述各种不适应。

那到底什么是分离焦虑?孩子上幼儿园哭,就是得了分离焦虑吗?“分离焦虑”在心理学上称为“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例如妈妈)离别时所产生的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在进行诊断评估时,要同时满足其中的3项以上表现,且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持续存在至少持续4周,以上问题出现在18岁之前,且这种困扰造成了生活或学习等功能的损害,才有可能被认定为“分离性焦虑障碍”。

而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况,一般尚达不到疾病的程度,但即便是轻微的情绪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对待,也很容易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分离带来的焦虑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呢?

1. 首先确保家长本人没有焦虑。

试想下,您有没有从宝贝要上幼儿园的前几个月开始,就不停地担心各种事情?怕ta会哭,怕ta有需求不敢跟老师说,怕ta被欺负,怕ta自己吃不好饭,怕……所以有时候焦虑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您。而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您一直紧张兮兮,那宝贝只会更紧张。所以说,家长们也需要成长。要先梳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地照顾好宝贝的情绪波动。


2. 提前给宝贝做好心理疏导。

2.1 告诉他们上幼儿园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有很多不错的绘本都会讲述上幼儿园的故事,这里不做特别推荐,宝爸宝妈们可以在网上找找看。或者跟宝宝玩一玩“上幼儿园”的过家家,让ta提前感知一下上了幼儿园都会发生些什么。也可以带宝贝提前体验下幼儿园的环境,但需要注意体验的时间不宜太长,最佳的时间为宝贝刚刚产生兴趣,喜欢呆在幼儿园的环境为宜。这样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提前了解陌生的环境,同时培养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好奇心及兴趣。

2.2 让孩子逐渐适应分离

可以试着从生活中开始帮孩子建立信任和理解力,让他们相信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

例如,爸爸妈妈虽然每天早上都去上班,但是他们很爱我,每天晚上都会回家来陪我。所以等宝宝上了幼儿园,爸爸妈妈也是一样,一定会去接ta回家。上幼儿园前可以尝试从短暂的离别开始,例如在家时,我们可以刻意地离开宝宝一会,告诉ta自己等一下会回来,当宝宝适应短暂分别后再逐步加长时间。送去幼儿园时要把孩子果断交给老师,然后笑着跟ta说拜拜,承诺一定会来接ta。要相信我们的老师是身经百战的,她们一定有方法安抚好宝贝。最好不要采用嘴上说着:“今天我陪你上幼儿园,你放心去和小朋友玩吧!”然后趁宝宝不注意偷偷溜走,这样会加重ta的不安跟不信任,下回这招就不好使了。


2.3 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在平时要有意培养宝宝独立的性格,不要过度干预和保护,放手让ta自行面对困境、解决问题,在ta主动寻求帮助时再施以援手。比如,宝宝在一个人很投入地在玩玩具时,大人不妨就在一旁默默陪伴,让他们自己玩一会儿。

3.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喝水、吃饭、上厕所等等,虽然不可能一步到位,或做得有多完美,但至少让孩子有意识地自己去做这些事后,他们可以在幼儿园更从容一些。另外,要教会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想上厕所啦、饿啦、渴啦之类的,幼儿园老师可能不会马上掌握如妈妈般的读心术,所以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有助于他们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 多从正面引导孩子的情绪

接宝贝回家的路上,或平时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情,例如问问他们“最近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啊?”,“今天有没有吃到你喜欢的菜啊?”, “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什么新游戏啦?”等等。多让孩子回忆起上幼儿园的快乐时光,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父母在接孩子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特别郑重其事地给TA做什么心理疏导,通过一个拥抱,通过一些积极的语言,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了。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大多数3岁以上的孩子都是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即使在跟家长分开的那一瞬间,哭成一个小泪人儿,可一旦我们“狠心”离开,老师把Ta带到班上,看到很多小朋友,看到很多玩具,适应一会儿也就没什么精力再去焦虑了,很快就会投入到丰富精彩的幼儿园生活中去。


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医生的干预?

忧虑和恐惧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个自然的适应过程,但当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持续存在且过于严重(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时,就需要借助心理医生的力量了。心理医生在进行评估时,会针对孩子的症状、症状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痛苦或被干扰的程度,特定焦虑或回避行为背后孩子的具体想法及诱发因素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总结

所以,当孩子出现不愿意去幼儿园的状态时,家长们可以先试着引导孩子,帮他们适应新环境、新面孔,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仍无法缓解严重的焦虑情绪,并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时,可以考虑带孩子跟心理医生沟通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