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编辑部之变

新京报/胡杰

导 读

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很多传统媒体不断推进采编业务流程再造、推动技术平台系统性升级、强化融媒体产品生产能力,报纸功能也在发生变化。2019年岁末,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一次媒体融合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 “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对于一份发行量10万份的报纸来说,11个采编人员的配置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与传统编辑部相比,新京报的编辑部之变到底变在了哪里?

历史篇

1.纸媒时代: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创刊伊始,新京报的采编系统划分为时事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文娱新闻中心等。实行采编合一的部门管理方式,记者、编辑分工协作,部门内部就解决了编辑的派题、报题、改稿,组版等一系列工作。随着报社每年的改版,框架也在不断调整。

纸媒时代的采编部门,追求的是大而全,创刊时报社提出的口号是“负责报道一切”,在当时的北京新闻部内部,则提出了“做最大最全的北京新闻”的部门口号。为了应对媒体竞争的需要,当时的编辑岗位设置得具体而微,仅在社会新闻方面,就专门设置了法制新闻编辑、热线新闻编辑、社区新闻编辑、民生新闻编辑、调查版编辑、逝者新闻编辑、公益新闻编辑、彩票新闻编辑等。当时的报纸版面也是大而全,分了A、B、C、D等叠,每叠都在20个版以上(A叠经常在32版),再加上每天一期的各类周刊,日均版数都在88版以上。这样的情况下,编辑人数众多,遇到广告较多,超出预估时,都要有编辑休息,因此协调编辑排班也成为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2.新媒体初始:从编辑岛到新媒体编辑部。新媒体时代初始,新京报也开始求变求新,压力之下,最开始想到的是组建中央厨房形式的编辑岛,即各部门主编、副主编移出办公室,到一个平台办公,随时沟通线索,统筹行动。在编辑岛建立之初,确实让不少人产生了联想,觉得今后会大大减少漏稿,重大突发事件会做得更大更深。但事实上,新媒体的竞争已不是这种传统方式能解决的,最后编辑岛无疾而终,新媒体部应运而生。新媒体部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在2012年左右成立,主要人员都是从社会招聘和时事新闻各部门抽调,当初主要负责报社官网运营,微博的生产和运营等。后来也对记者采写的即时新闻进行审核发布。曾在新媒体部做过运营编辑的同事告诉笔者,那时的工作主要是复制粘贴,把记者生产的内容发布到报网,有时遇到重大事件,会在网上创建专题,工作相对轻松简单。

2015年,微信公众号大热,新媒体部开始运行新京报官方微信、也是从那时起,报社在考核上第一次引入了KPI要求,从粉丝数的增长到阅读量等,都进行了绩效考核。

2016年,新媒体部开始推出数据新闻、打造微信矩阵,新京报官微、书评周刊、政事儿等成为最早破百万粉丝数的大号。此后,剥洋葱PEOPLE、重案组37号、沸腾、拍者、公司进化论、新京报传媒研究等公号百花齐放,直到现在成为拥有28个公号的新京报微信矩阵。

3.融媒体时代:总编辑中心和报纸编辑部。2018年可以说是新京报转折之年。这年10月31日新京报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成为新京报彻底转型的标志。新京报1100多名员工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了新媒体端和报社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此后,撤销新媒体部,成立报纸编辑部。新京报旨在通过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让新闻生产通过智能化创新,提速、提量、提质、提效,打通在线新闻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的新京报,按照App第一、PC端第二、报纸第三的原则对内容生产进行全流程再造,构建起符合新媒体技术性要求的内容采编、审核把关、分发推广、互动管理体系,做到即采即审、即审即发。而撤销后的新媒体部,则悄然转型,原来的运营人员与此后大量招入的人员一同组成了新的总编辑中心,成为新京报新媒体的中枢部门,原来十五六人变为了40多人的大部门,分工更细,负责App首页运营、官方微信、微博运营、专题运营、数据新闻运营,网络热点舆情的监控与新闻信息的抓取。

2019年上半年,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11名编辑组建报纸编辑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力办好报纸端产品。报纸编辑部主要负责A叠版组除评论、深度报道之外的内容策划统筹、版面规划编辑工作,包括时政要闻、民生服务、焦点调查等重点报道。经济、文体、产经等版组,则由各相关部门内身兼App、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端产品运营的编辑、记者负责内容生产和平台运维工作。

关系篇:

报纸与新媒体相辅相成

对新京报来说,完成了以报纸为中心向以App为中心的改革。但报纸已不再是生产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将作为一个独立产品存在,与App形成错位运营。新京报总编辑李海说,早在若干年前,新京报就不再是一张“信息纸”,而是全面转型“深度纸”,深度化已经成为全社上下的共识。围绕深度化这一核心,继“无原创不深度,无现场不深度,无思考不深度”之后又增加了“无视频不深度,无传播不深度,无App思维不深度”。把报纸打造成一张“深度纸”。李海说,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办一张好看耐读的报纸,如何保持报纸的品牌形象和持续影响力,就是这个部门的KPI指标。

报纸编辑虽然都是上夜班,但不影响他们一大早就提前介入选题策划。报社各采编部门有着较为完善的报题制度,报纸编辑在当天上午就能了解部分重点选题,随时与一线记者保持沟通并指导选题操作方向,提前规划版面架构和逻辑。按流程,下午2点,编辑会就各自跟进的选题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在接下来的部门评报会上,除评价和对比当天见报报纸,还就重点选题进行讨论。下午4点选题会上,每位编辑就各自跟进的选题进行报题,会后再根据当天报纸版面情况确认编辑排版,然后继续和记者沟通、编稿、下版、付型、签片。报纸编辑部主编汤旸介绍,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报社整个采编团队为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这些内容在App端的有效推广,又再一次传播了新京报的品牌影响。App毕竟无限大于报纸,报纸端无法承载的内容,App端的“我们视频”、动新闻、图集和音频等优质新媒体产品,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转换,与报纸实现全方位对接,实现导流。用户通过扫描报纸端二维码,可以获取重大事件最新进展、视听化延展阅读等,无限丰富信息量和内容。

新京报在报纸的内容生产方面,主要通过三点实现深度化:一是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二是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三是增设“深读”板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为更广泛推广新京报的品牌栏目,以新媒体的栏目名为标准, 取消了报纸“调查”栏目,新增“X调查”版块;取消“拍案”栏目,改为“重案组37号”版块;取消“人物”栏目,新增“剥洋葱”版块,连通了报、网、端、微的栏目设置,使得新京报各平台的栏目名称保持一致,做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前已经IP化的新京报评论、书评周刊、核心报道等栏目,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同时,还新推出诸如生态环保、民生消费、经济智库等大专题化操作的品牌栏目,让品牌化栏目继续推动新京报占领更多的舆论传播阵地。

未来篇:视频表达优先

App上线一年多,新京报已初步完成从一张报纸到一个全媒体的转变;报社“报、网、端、微、抖音、快手”等全渠道网络覆盖人数超1.1亿人次,每天的全网络平台的阅读量超3亿人次。宋甘澍社长表示,新京报真正从一张报纸转化为具有移动互联特质的融媒体。

笔者从新京报相关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新京报App经过一年多的运维,官方下载量突破5000万人次,位列全国新闻类移动客户端第10名左右。已跻身于全国新闻类App的头部阵营。新京报App、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超过100个平台每天生产不少于450条图文、视频原创内容,实现了7×24小时新闻全覆盖。报社微博传播矩阵超过30个账号。截至2019年年底,报社官方微博粉丝达3873万人,列全国都市报第一名;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排名中,位列第三位。报社微信传播矩阵覆盖粉丝人群超1000万人次。官方微信2019年10万+132篇。数据新闻完成290+篇稿件,数据产品“图个明白”,微博话题累计阅读破10亿。

目前,新京报在融合之路上继续发力,提出了“使报社内容生产视频化程度达到50%,在App首页甚至是PUSH中,含视频表达方式的报道优先”的目标。新京报拥有“我们视频”“动新闻”“直播”等新闻栏目。App平台的搭建更加有利于新闻可视化目标的切实落地。例如,打开App最先出现的就是图片化的头条故事,滑动屏幕则能够变化不同的头条故事,点击之后即可进入专题报道。正式进入App后,它在不同的界面都开设了视频专栏。除了“我们视频”“动新闻”等独立部门,新京报也在大力推动视频表达的全部门、全领域覆盖,推动现有内容团队与视频报道的深度融合。简单说,就是所有采编部门都要配备视频编导人员,未来,视频表达的匹配度要超过报社内容产品的三分之一。

以深度报道部为例,这个以深度报道、人物报道见长的部门,在2019年设置了专职的视频编导,有的视频报道取得了千万以上的播放量。在报社的规划中,未来还将设立5G智能新闻实验室项目,尝试用5G、AI等新技术,服务、赋能新闻的生产、加工与传播。打造独立财经平台孵化项目、特稿影视版权开发项目、腔调——方言朗读项目、全媒体精英训练营项目等。

传统媒体要实现全员转型到新媒体,仍然道阻且长。新京报也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平台过于复杂繁多,存在一些专栏的重复,客户端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缺陷,用户互动性和参与感不够,等等。

融合,是媒体重生的催化剂。在新媒体时代,不拥抱新媒体,不拥抱新技术,传统媒体不可能转型,也不可能重生。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战略主动权。(青年记者)

网址:www.jizhequan.cn

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者圈/罗日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