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編輯部之變

新京報/胡杰

導 讀

在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機構媒體既要順勢而為,也要逆勢而動。

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很多傳統媒體不斷推進採編業務流程再造、推動技術平臺系統性升級、強化融媒體產品生產能力,報紙功能也在發生變化。2019年歲末,新京報社社長宋甘澍在一次媒體融合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提到, “全報社只有11人專職辦報紙”。對於一份發行量10萬份的報紙來說,11個採編人員的配置讓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那麼,與傳統編輯部相比,新京報的編輯部之變到底變在了哪裡?

歷史篇

1.紙媒時代: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創刊伊始,新京報的採編系統劃分為時事新聞中心、經濟新聞中心、文娛新聞中心等。實行採編合一的部門管理方式,記者、編輯分工協作,部門內部就解決了編輯的派題、報題、改稿,組版等一系列工作。隨著報社每年的改版,框架也在不斷調整。

紙媒時代的採編部門,追求的是大而全,創刊時報社提出的口號是“負責報道一切”,在當時的北京新聞部內部,則提出了“做最大最全的北京新聞”的部門口號。為了應對媒體競爭的需要,當時的編輯崗位設置得具體而微,僅在社會新聞方面,就專門設置了法制新聞編輯、熱線新聞編輯、社區新聞編輯、民生新聞編輯、調查版編輯、逝者新聞編輯、公益新聞編輯、彩票新聞編輯等。當時的報紙版面也是大而全,分了A、B、C、D等疊,每疊都在20個版以上(A疊經常在32版),再加上每天一期的各類週刊,日均版數都在88版以上。這樣的情況下,編輯人數眾多,遇到廣告較多,超出預估時,都要有編輯休息,因此協調編輯排班也成為一件讓人頭疼的事。

2.新媒體初始:從編輯島到新媒體編輯部。新媒體時代初始,新京報也開始求變求新,壓力之下,最開始想到的是組建中央廚房形式的編輯島,即各部門主編、副主編移出辦公室,到一個平臺辦公,隨時溝通線索,統籌行動。在編輯島建立之初,確實讓不少人產生了聯想,覺得今後會大大減少漏稿,重大突發事件會做得更大更深。但事實上,新媒體的競爭已不是這種傳統方式能解決的,最後編輯島無疾而終,新媒體部應運而生。新媒體部作為一個獨立部門,在2012年左右成立,主要人員都是從社會招聘和時事新聞各部門抽調,當初主要負責報社官網運營,微博的生產和運營等。後來也對記者採寫的即時新聞進行審核發佈。曾在新媒體部做過運營編輯的同事告訴筆者,那時的工作主要是複製粘貼,把記者生產的內容發佈到報網,有時遇到重大事件,會在網上創建專題,工作相對輕鬆簡單。

2015年,微信公眾號大熱,新媒體部開始運行新京報官方微信、也是從那時起,報社在考核上第一次引入了KPI要求,從粉絲數的增長到閱讀量等,都進行了績效考核。

2016年,新媒體部開始推出數據新聞、打造微信矩陣,新京報官微、書評週刊、政事兒等成為最早破百萬粉絲數的大號。此後,剝洋蔥PEOPLE、重案組37號、沸騰、拍者、公司進化論、新京報傳媒研究等公號百花齊放,直到現在成為擁有28個公號的新京報微信矩陣。

3.融媒體時代:總編輯中心和報紙編輯部。2018年可以說是新京報轉折之年。這年10月31日新京報推出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成為新京報徹底轉型的標誌。新京報1100多名員工的工作重心全部轉移到了新媒體端和報社整體運營的各個環節。此後,撤銷新媒體部,成立報紙編輯部。新京報旨在通過一次採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讓新聞生產通過智能化創新,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打通在線新聞生產的“最後一公里”。

現在的新京報,按照App第一、PC端第二、報紙第三的原則對內容生產進行全流程再造,構建起符合新媒體技術性要求的內容採編、審核把關、分發推廣、互動管理體系,做到即採即審、即審即發。而撤銷後的新媒體部,則悄然轉型,原來的運營人員與此後大量招入的人員一同組成了新的總編輯中心,成為新京報新媒體的中樞部門,原來十五六人變為了40多人的大部門,分工更細,負責App首頁運營、官方微信、微博運營、專題運營、數據新聞運營,網絡熱點輿情的監控與新聞信息的抓取。

2019年上半年,新京報專門抽調富有辦報經驗的11名編輯組建報紙編輯部,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全力辦好報紙端產品。報紙編輯部主要負責A疊版組除評論、深度報道之外的內容策劃統籌、版面規劃編輯工作,包括時政要聞、民生服務、焦點調查等重點報道。經濟、文體、產經等版組,則由各相關部門內身兼App、微博、微信等眾多新媒體端產品運營的編輯、記者負責內容生產和平臺運維工作。

關係篇:

報紙與新媒體相輔相成

對新京報來說,完成了以報紙為中心向以App為中心的改革。但報紙已不再是生產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將作為一個獨立產品存在,與App形成錯位運營。新京報總編輯李海說,早在若干年前,新京報就不再是一張“信息紙”,而是全面轉型“深度紙”,深度化已經成為全社上下的共識。圍繞深度化這一核心,繼“無原創不深度,無現場不深度,無思考不深度”之後又增加了“無視頻不深度,無傳播不深度,無App思維不深度”。把報紙打造成一張“深度紙”。李海說,新的媒介環境下如何辦一張好看耐讀的報紙,如何保持報紙的品牌形象和持續影響力,就是這個部門的KPI指標。

報紙編輯雖然都是上夜班,但不影響他們一大早就提前介入選題策劃。報社各採編部門有著較為完善的報題制度,報紙編輯在當天上午就能瞭解部分重點選題,隨時與一線記者保持溝通並指導選題操作方向,提前規劃版面架構和邏輯。按流程,下午2點,編輯會就各自跟進的選題進展和完成情況進行確認。在接下來的部門評報會上,除評價和對比當天見報報紙,還就重點選題進行討論。下午4點選題會上,每位編輯就各自跟進的選題進行報題,會後再根據當天報紙版面情況確認編輯排版,然後繼續和記者溝通、編稿、下版、付型、籤片。報紙編輯部主編湯暘介紹,報紙為App導流的視頻化是新京報融合傳播的創新之舉。報紙端發力與發展新媒體並不相悖,而是相輔相成、彼此支撐。報社整個採編團隊為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銳度的內容產品,這些內容在App端的有效推廣,又再一次傳播了新京報的品牌影響。App畢竟無限大於報紙,報紙端無法承載的內容,App端的“我們視頻”、動新聞、圖集和音頻等優質新媒體產品,都可以通過二維碼轉換,與報紙實現全方位對接,實現導流。用戶通過掃描報紙端二維碼,可以獲取重大事件最新進展、視聽化延展閱讀等,無限豐富信息量和內容。

新京報在報紙的內容生產方面,主要通過三點實現深度化:一是堅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聞深度化表達;二是加強自主專題策劃,為讀者提供深度延展閱讀;三是增設“深讀”板塊,將現有報紙端的深度類報道欄目整合歸入。為更廣泛推廣新京報的品牌欄目,以新媒體的欄目名為標準, 取消了報紙“調查”欄目,新增“X調查”版塊;取消“拍案”欄目,改為“重案組37號”版塊;取消“人物”欄目,新增“剝洋蔥”版塊,連通了報、網、端、微的欄目設置,使得新京報各平臺的欄目名稱保持一致,做到傳播效果最大化。此前已經IP化的新京報評論、書評週刊、核心報道等欄目,繼續做大做強做精。同時,還新推出諸如生態環保、民生消費、經濟智庫等大專題化操作的品牌欄目,讓品牌化欄目繼續推動新京報佔領更多的輿論傳播陣地。

未來篇:視頻表達優先

App上線一年多,新京報已初步完成從一張報紙到一個全媒體的轉變;報社“報、網、端、微、抖音、快手”等全渠道網絡覆蓋人數超1.1億人次,每天的全網絡平臺的閱讀量超3億人次。宋甘澍社長表示,新京報真正從一張報紙轉化為具有移動互聯特質的融媒體。

筆者從新京報相關部門獲得的數據顯示,新京報App經過一年多的運維,官方下載量突破5000萬人次,位列全國新聞類移動客戶端第10名左右。已躋身於全國新聞類App的頭部陣營。新京報App、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超過100個平臺每天生產不少於450條圖文、視頻原創內容,實現了7×24小時新聞全覆蓋。報社微博傳播矩陣超過30個賬號。截至2019年年底,報社官方微博粉絲達3873萬人,列全國都市報第一名;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排名中,位列第三位。報社微信傳播矩陣覆蓋粉絲人群超1000萬人次。官方微信2019年10萬+132篇。數據新聞完成290+篇稿件,數據產品“圖個明白”,微博話題累計閱讀破10億。

目前,新京報在融合之路上繼續發力,提出了“使報社內容生產視頻化程度達到50%,在App首頁甚至是PUSH中,含視頻表達方式的報道優先”的目標。新京報擁有“我們視頻”“動新聞”“直播”等新聞欄目。App平臺的搭建更加有利於新聞可視化目標的切實落地。例如,打開App最先出現的就是圖片化的頭條故事,滑動屏幕則能夠變化不同的頭條故事,點擊之後即可進入專題報道。正式進入App後,它在不同的界面都開設了視頻專欄。除了“我們視頻”“動新聞”等獨立部門,新京報也在大力推動視頻表達的全部門、全領域覆蓋,推動現有內容團隊與視頻報道的深度融合。簡單說,就是所有采編部門都要配備視頻編導人員,未來,視頻表達的匹配度要超過報社內容產品的三分之一。

以深度報道部為例,這個以深度報道、人物報道見長的部門,在2019年設置了專職的視頻編導,有的視頻報道取得了千萬以上的播放量。在報社的規劃中,未來還將設立5G智能新聞實驗室項目,嘗試用5G、AI等新技術,服務、賦能新聞的生產、加工與傳播。打造獨立財經平臺孵化項目、特稿影視版權開發項目、腔調——方言朗讀項目、全媒體精英訓練營項目等。

傳統媒體要實現全員轉型到新媒體,仍然道阻且長。新京報也面臨著一些困惑。比如,平臺過於複雜繁多,存在一些專欄的重複,客戶端設計上還存在諸多缺陷,用戶互動性和參與感不夠,等等。

融合,是媒體重生的催化劑。在新媒體時代,不擁抱新媒體,不擁抱新技術,傳統媒體不可能轉型,也不可能重生。在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機構媒體既要順勢而為,也要逆勢而動。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戰略主動權。(青年記者)

網址:www.jizhequan.cn

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者圈/羅日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