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毛姆是一個天才小說家,在他的作品裡,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戲都是驚喜。

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採用了毛姆慣用的第一人稱視角,通過作者自己的觀察和別人的講述,描繪了“一個奇葩朋友”的故事:斯特克里蘭德是個40多歲的證券經紀人,某一天他突然拋棄妻兒,離家出走去巴黎學畫畫,幾年裡,因為畫的畫賣不出去,他不得不忍受貧窮和飢餓,甚至差點病死;有好心的朋友救助他,他卻搶了朋友的妻子;最後,他定居在一個太平洋小島上,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並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傑作……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毛姆是個聰明的作家,他喜歡用一些暗戳戳的諷刺和隱喻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還原主人公整個人生經歷的過程中,毛姆通過朋友們的聊天和評論,向讀者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只為尋找一個答案:我們如何過好這一生?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毛姆讓小說主人公經歷了家人的反對、朋友的非議、愛情的干擾,而他獨特的人生哲學,也在他面對矛盾和衝突時逐漸顯現。

小說一開始就引出了一個懸疑的事件。

平時沉悶無趣、不擅社交的經紀人斯特克里蘭德,猝不及防地離家出走了,只給妻子留了個簡單的字條。街坊鄰居都猜測他跟別的女人私奔了,妻子焦急萬分,希望儘快找他回來。而當朋友到巴黎找他時,才發現他住在破舊的公寓裡,並沒有什麼情人,他離開家只是為了畫畫……

這情節讓人大跌眼鏡,也提出了第一個人生問題:如何面對個人價值與世俗標準的矛盾?

這是我們從小就開始面對的矛盾,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軌跡,不符合大人們或者社會大眾的標準,該堅持自我,還是委屈求穩?

哲學家尼采的“超人哲學”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尼采所謂的“超人”是那些最能體現生命意志、最具有旺盛創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強者。尼采認為,道德是用來保護弱者的,是弱者用來束縛強者的工具,而“超人”是不應該被世俗標準所束縛的。

斯特克里蘭德夫人喜歡社交喜歡八卦,她也是世俗標準捆綁下的弱者,出事後馬上找來朋友哭訴。諷刺的是,她急切地想找丈夫回來,即使他有了情人也願意原諒他,這或許不是因為她多愛自己的丈夫,而是怕被別人說閒話。

斯特克里蘭德先生無疑是出世的,他不愛社交,甚至不被世俗道德所束縛。當朋友問他“你要你妻子怎麼活下去?”他說“我養了她十七年,她也該自己想想辦法了”。當朋友說“別人都說你是不負責任的混蛋你知道嗎?”他說“我不在乎”。

斯特克里蘭德的態度很像尼采的“超人哲學”,當他認定畫畫這個夢想時,他是一個強者,他明白,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會傷害到別人,但這並不能成為阻礙自己追求夢想的理由。

在之後的人生中,他再也沒有回過原來的家。

五年之後

朋友再次見到他,他窮困潦倒,靠打零工掙點餬口的錢,沒有人欣賞他的畫,更沒有人買。朋友問他,不想念自己的家庭嗎?不後悔嗎?不希望別人欣賞自己的畫嗎?他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他說自己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是必須畫出他看到的東西。

藉著對斯特克里蘭德的一連串發問,作者向讀者拋出了第二個人生問題:如何面對個人成就不被外界認可的矛盾?

作者說他從沒見過不在乎別人看法的人。有些人特立獨行,去做些離經叛道的事情,認為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這也是自自欺欺人,因為他們離經叛道的行為也是想博得別人的認可。

而斯特克里蘭德真的做到了,除了畫畫,他似乎對任何事都不在乎,他說“有時候我想象自己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島上,周圍什麼人都沒有,那時候我可能會知道我真正想要什麼。”

人們喜歡被認可和誇獎,從小到大,我們學習如何有教養,如何提高情商,如何取得成功,博得他人的喜愛與認可,但很少有人教我們不畏人言,特立獨行。

讚美和誇獎並不是人生的答案,當我們可以不被外界的評價所禁錮,學習獨立思考,就越容易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之後,故事又進入了一個高潮

斯特克里蘭德患病差點死掉,另一位很欣賞他的畫家朋友司卓夫幫助了他,把他接到自己家,還讓自己的妻子照顧他。斯特克里蘭德病好後,卻跟朋友的妻子布蘭琪勾搭上了,司卓夫忍無可忍要趕他走,他爽快地答應,而布蘭琪也要跟他走。而司卓夫太愛自己的妻子,不能想象妻子跟斯特克里蘭德住在廉價骯髒的出租房,於是把房子留給他們,自己離開了家。

不可理喻,對吧?不過,存在即合理,這場荒誕的三角戀也引出了第三個人生問題:如何面對親密關係與獨立自我的矛盾?

即使被出軌,丈夫依然愛著自己的妻子,表示只要她願意,隨時可以回來投奔他,司卓夫認為如果真的愛對方就不會斤斤計較誰愛誰更多,他知道妻子沒那麼愛自己,但只要她接受自己的愛就滿足了。

斯特克里蘭德不久之後便拋棄了司卓夫的妻子,在他看來,

愛情似乎更像是短暫的慾望,他認為女人的愛是狹隘的,當她們愛你,總想著控制你、佔有你、改變你。他說,“她願意為我做任何事,除了我最想要的:讓我一個人待著。”

在後面的故事裡,斯特克里蘭德來到一個叫塔希提的小島上,娶了一個土著姑娘,他覺得土著妻子最好的一點是“她不來煩我”。

這不是一部愛情小說,但人的一生幾乎少不了愛情。毛姆深諳愛情的真諦,在他的故事裡,卑微的愛情、不理智的激情、控制和佔有對方的愛情,都不是好的愛情。毛姆似乎是用反面教材給了我們關於愛情的答案,好的愛情,從互相吸引中萌芽,在相互獨立中持久。

兩個截然相反的醫生的故事

在塔希提島上,一個酒吧老闆娘講述了很多斯特克里蘭德在島上的事,老闆娘說,“這裡有很多像斯特克里蘭德那樣的人,他們跟著貨船停靠在島上,就再也沒有回去。”

作者也順便講述了兩個醫生朋友的故事,一位品學兼優前途無量的醫生,馬上要進入一個大醫院工作,工作前去某個小鎮度假,在某一瞬間覺得那裡就是他的歸宿,於是決定一輩子在那個小地方生活,並放棄了原有的好工作。鄉村醫生曾經對他說,自己從不後悔當初的決定,仍然希望繼續在這個小地方度過餘生。

而另一位很成功的醫生朋友買了別墅,娶了個很美的妻子,他覺得自己很走運,因為這些原本都應該屬於那個鄉村醫生,正因為鄉村醫生放棄了那份工作,才輪到這位成功醫生。成功醫生為鄉村醫生感到可惜,覺得他糟蹋了自己的生活。

像鄉村醫生那樣,做你最想做的事,生活在喜歡的地方,追求內心的安寧,就是糟蹋了自己的生活嗎?像成功醫生那樣,年薪百萬,娶個漂亮妻子,就是成功的嗎?

在這個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毛姆終於提出了最終的問題:怎樣才是過好了這一生?

一種生活可能是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想過怎樣的生活,是否成功,取決於一個人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對社會、對個人的定位。“黃金屋”和“顏如玉”是世俗的成功,但並不是衡量每個人幸福和成功的標準,而當個人的追求與世俗標準不同,如何直面與世俗、與外界、與親人的衝突,才是過好這一生的前提。

斯特克里蘭德選擇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不停地畫畫,仍然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無所謂成功與否,臨死前還讓妻子將他畫在牆上的傑作燒掉。他在那裡完成了很多偉大的作品,但直到死後才被主流藝術圈認可。

他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雖然經歷過被人咒罵、貧窮飢餓,但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度過了很好的一生。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小說原型

據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書名用“六便士”比喻世俗所認同的安穩生活,而“月亮”則代表那些遙遠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里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里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

有人選擇丁克,卻被父母教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是為了愛情,為了事業,選擇不結婚、晚婚、不生育,真的罪大惡極嗎?

有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冷門專業,卻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家人朋友都表示惋惜,如果他樂在其中,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研究,難道真的是失敗的嗎?

如何過好這一生?

如何過好這一生?中國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大多數人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卻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而做不到,這便是人們對人生、對自己心存遺憾的原因。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有可能實現自我,不枉此生。

像斯特克里蘭德一樣,我們的人生也會面對種種矛盾,當個人選擇遭遇社會理念和世俗標準時,當個人追求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可時,當親人、愛人試圖控制你的想法和行為時,你是否還能獨立思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想法,知行合一,實現符合自己意志的選擇?希望《月亮與六便士》能夠給你過好這一生的答案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