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有些员工领着车补坐着公车的现象?是不是发车补的单位应该取消公车?

健康快乐58092777


怎么看待有些员工领着车补坐着公车的现象?是不是发车补的单位应该取消公车?

公车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

总体来看,这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至少在公车私用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当年“公家三分之一、私人三分之一、司机三分之一”的公车乱象得到了基本扭转。

不过,公车改革依然留下了一些尾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至少存在以下遗留问题:

一是领着车补坐公车。这在一些单位的领导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一般员工是难以享受的。也就是说,尽管进行了大幅度的公车改革,不少单位还是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公车,而这公车几乎还是主要负责人的专车。这些负责人一边领着车补,一边依然享受着公车的福利,坐公车办事,坐公车上下班,没有多大改变。

这个现象只要去看各个会场,就会一见端倪。

二是私车公用问题。有的地方一刀切式的取消了公车,不顾本地实际。比如有的地方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干部外出办事,还得依靠小车。而由于私家车的普及,有的单位就出现了私车公用现象。虽然在城区办事属于正常,但是出了城区,怎么处理?相信不少地方也是心知肚明的。

三是出行不均问题。本来,公车补贴是一种工作经费,应该根据实际出行情况进行发放。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好操作,也就大搞平均主义,一律以干部级别来发放车补,这样的结果,当然存在着不公平。比如有的岗位几乎不用外出,也很少用车,车补就完全进了腰包;而有的岗位却可能经常外出,需要用车,车补可能还做不到,于是使用公车的频率也就高了起来。

公车改革的目的其实应该是三个:

一个是减少费用,防止公车私用;一个是消除特权,不能让公车成为领导的身份象征,这一点还是没有解决,毕竟还有领导享受这个待遇;再一个是方便工作,提高效率,不能为了前两者而失去效率,使得办事不方便。

其实,管好公车也并不是难事,只要加大公示力度,让公车现于社会的监督之中,公车私用就完全可以根绝,这也就不用担心什么问题了。而对于保留了公车的单位来说,应该相应压减一定人员的车补份额,从而以示公平。


碧翰烽


这都是一个笑话,级别越高车补越多,实际上捏,一线的才是真的用车群体,再说,你见哪个大领导没有车接送?一线真的干活的又有谁有这样的待遇?对于有些人,车补就是涨工资,对于有些人,没有车,就很难开展工作。车补不够车费是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出行不方便了,下乡没有车怎么去?坐车?转来转去,没到那都要下班咯。


傻子34


谁告诉你公车改革后还可以坐公务用车的?车子都没有,怎么坐?

2014年全国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后,除执法车辆和特种车辆比如警车、环保执法车外,其余公务用车一律封存上交,按规定向社会拍卖,只保留少量公务用车交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平台公司管理,用于满足相关公务需要。这些车辆统一被打上“公务用车”标识,并装备GPS,各部委办局如有因公接待、下乡或出差,可以根据公务用车使用流程向机关局提出申请,机关局按照事情轻重缓急给予安排。由于车辆较少,实际上多数时候都申请不到(除非是核心部门要车),且因为有GPS定位,不能超范围用车随意乱跑,很多单位也不愿意使用平台公务车。碰到重要事项,很多单位都会选择到政采目录的租车公司租车,但这样同样也会受到公共经费支出的限制,且还有审计风险。

所以公车改革后,实际上各部委办局已经没有公务用车使用,除接待、下乡、执行一些重要任务可以按规定申请公务车或租车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论上下班或执行公务,只能坐公交车、打车,或“私车公用”,每月几百块的车补不见得有多余。小公这里所有的行政机关单位都在新区办公,而绝大部分人都在老区居住,很多人为了平时办事方便每天开车上下班(有通勤车坐单程2元),来回五六十公里,加上开车办点事的油耗,一个月下来,七百多块钱车䃼勉强够用。

很多人以为公务员领车补以后就装口袋,不用开支了,那是不懂情况瞎说。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平常坐公交车上下班办事略有节余,但对大多数公务人员来说,为了办事方便很多时候不得不开私车,日积月累实际上不倒贴就不错了。

至于事业单位和国企,现在基本上也都封存了公务用车,其在职在编人员一般不发车䃼,采用实报实销方式解决用车需求。


80后小公


领着车补又坐公车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也仅仅是少部分人员吧,现在大部分都是私车公用,开着自己的车为单位办事。

公车改革已经执行好几年了,现在公务员车改已经全部到位,事业单位车改也正在逐步推进。公务员科员一般一个月发放400元左右的车补,副科一般发放500元,正科一般发放650元。车补的补贴范围一般是在市内交通产生的费用,在市内县城内办公事不会报销交通费,交通费由自己承担。到市外或县城以外办公事相当于出差,按照出差标准报销差旅补贴。

公车改革以前,单位配备公车没有限制,在县以下单位,连单位副职都配备公车,配备专职司机,一个二十来人的单位能配备四五辆公车。公车改革以后,一般的单位只保留一辆通勤车,并且通勤车不是随便就能用的,只有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现在的公车都录入了公车管理平台,公车的行驶轨迹、用途等等都明确记录在案。想要用公车得先从平台登记备案,还要开具用车单,比之前用公车程序繁琐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使用公车前都规定了行驶路线,偏离行驶路线还要做出说明,很不方便。

所以,现在用车都是私车公用,用自己的车为单位办事。尤其是那些乡镇基层公务员,平时经常要到县城县直单位办事,还要下乡入村,但是乡镇又没有公车,只能是开自己的车,并且油费还报不了。所以说,那些既开公车又享受车补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领导干部也不会为了那点补贴而违纪。

总之,现在那种又用公车又领车补的情况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私车公用,用自己的车办公事,并且还报不了油费。

欢迎关注中省直遴选,有问题欢迎随时交流!


中省直遴选


己发车补还要公车干嘛呢,我认为发车补是错的。变相加銭。车补发了后,有的人明明是要去办事的。不是太要紧的事不去办了。本来一个月出去二十天办事的,他们想办法出去十天八天的。有的等有公车去时搭便车去。车补很少用或不用。这不是变相加钱是什么


用户631468142110


车改后关于题主所说的领着车补坐着公车的现象确实还是存在的,但这种情况大多数却是合理的。

自从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以后,大多数的一般性公务用车都被取消了,但不少单位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必要的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车辆。

虽然大多数公务员都领了车补,但车补只是为了保障他们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的出行,比如在市区范围内送文件、参加会议等不能够使用公车,必须自己坐公交或者打车。而在规定区域以外的公务出行,比如去县城调研、考察还是可以享受公车接送的,但也不能够直接到家,只能从单位出发。

而对于一些特别的单位,比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等,它们是具有执法权限的,日常工作中都是需要使用公车的,总不能让警察出警的时候打滴滴或者坐公交吧。

还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领导是可以享受专门的公车的,比如地市一级的书记、市长,但是同时这些领导就不能够领取车补了。

所以,将发车补的单位的公车完全取消是不实际的。

但是,如果不是以上情况,那领着车补坐公车就是违规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是可以向当地的纪检机关举报的。

虽然车改以后关于车补的争议就没有停过,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就相当于政府将以前养公车的钱直接发给了公务员,公务员又涨了一次工资,过后慢慢就习惯了。

但是对于同在体制内的事业单位的职员,车改以后公车没了,车补还领不到,特别是一些混编混岗的单位,事业编制人员的落差更大,每个月看着公务员领车补,都是一种受伤。所以,在不能妥善解决这种矛盾前,争议将一直存在。


流雷电


实质上就是变相腐败—一边拿着不菲的车补,一边坐着“公务用车”—有几个人是把车补真正用来办“公务”的呀


用户7854324675742


题主对车补理解可能有一定误差,车补就是公务交通补贴(车补目前发放的范围为公务员和参管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正在研究中),车补是公车改革之后发给公务人员区域内的交通补贴,即中央省市县机关公务人员在主城区内和乡镇公务人员在行政区划内从事公务活动不派公车而发放的补贴,到规定范围之外从事公务活动,提前申请批准后由公车管理单位统一派车。发放车补主要有以下好处:(1)节省公务用车开支。①减少公车私用的可能性。②减少公车维修和燃油支出(以前可能存在一些违规违法)。(2)增加了普通干部的收入。对于普通干部来说原来有公车也基本是领导在使用,普通干部用到的时间少,是变向福利。(3)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统一管理后能有效杜绝公车滥用的浪费行为,该派才派,不该派的不派。


谶皞


党政机关的公车改革工作已经于2016年末全面结束。而按照原计划依次进行的事业单位和国企央企公车改革工作,却只是在部分省份有试点,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和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后,公务员和参公人员有公车补贴不同,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却以一般公务员性用车“实报实销”为主,并没有发放公车补贴,部分省份即使发放,也只是按200元、300元的标准减额发放。

那么,从已经完成公车改革党政机关来看,一边拿着车补,一边还在使用公车,这样合理吗?事实上,答案很简单,这样做是完全合理合规和合法的。

公车补贴并不是发给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的租车费,并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给你公车补贴,你用这些钱租车办公事。公车补贴是指公车改革后,使用公车费用节省的部分,发给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的福利。公车改革后,要求公车经费节约必须达到9%以上。而公车补贴,就是这“9%以上”里面职工应该享受的福利部分。

公车改革后,乡镇党委政府因工作需要,可以保留公车,各单位的特种车辆也可以保留,县区以上四大班子领导也可以保留公车使用,但保留了公车,就不能享受公车补贴。取消公车之后,车辆统一由机关事务管理局或者公车平台管理,调配使用,多余车辆拍卖。因公出发、出差人员,可以在平台申请车辆,公车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就可以使用公车。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拿着车补还坐着公车”的现象,其实是合理合规的。


职言管语


领着车补坐着公车的违规现象,在公车规范使用的环境下,领导干部一般不会去违规。

2014年开始的公务用车改革,是行政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公务用车分为,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含执法执勤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在县级,一般公务用车,分为县级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和乡镇公务用车。

公务用车改革目的,是减少财政开支,规范管理公务用车。2016年,行政和参公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已经结束。公务员用车保留,按照参改单位数、参改在编在岗数、在职在岗领导数等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公务用车编制数,并报上级公务用车管理部门批复。今后,公务用车更新购置,一律向上一级机关事务局备案后,才能组织实施。

公车改革后,公务用车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含综合执法用车、机要通信应急用车、实物保障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其中实物保障用车,是指市县本级党政正职保留2辆,乡镇党政正职保留2辆。二是执法执勤车辆,分为一般执法执勤用车、执法执勤特种专业用车。像公检法司、纪检监察、林业、农业、市监等单位才可以配备。其它行政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都不能配备公务用车。

公车改革后,实行公务用车补贴政策。公务用车补贴,是指所在单位本辖区的公务交通补贴。比如市级单位,公车补贴是对市本级的公务补贴,出差外地或县级按实际报销处理。并不是说,发放交通补贴后,就不能坐公务用车出差或者下乡。公务用车补贴按领导层级500元、650元不等的标准发放。在县、乡镇一级,公务用车补贴,能保持自己不倒贴已经是相当不错。现实中,领导干部往往私车公用,存在公务补贴入不敷出的现象。

公车改革后,在机关事务局设立公务用车平台,平台负责单位日常调研、接待公务用车。保留车辆实行公务用车标识化和GPS管理。单位要使用用车,能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的,比如租车,一律实行社会化通过,无法通过社会化保障公务出行的,使用单位按照流程提出申请,待申请批准以后才能使用。

公务用车管理,不得变相超编制、超编制配备、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它单位和个人车辆,不得以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更不得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每年全国各地,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的处理案例,上至中央省级下至乡镇,可以说这是高压线,也是公务用车红线,单位和领导干部一般不会去触碰。

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已经接近尾声,目前正在进行公务用车换牌和标识化工作。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补贴,也是有的,是按照出车据实报销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