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生平經歷對他的創作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言詩雨


歡迎來到文乎問答領地,本人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有益有用的問答來回饋你

楔子:“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用一半生命去漂泊的曠世才子偉大詩人李商隱,有著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瑰麗的詩篇,帶你走入他任由歲月、風雨淘洗,卻絲毫不減其魅力與華貴的詩性世界。

言由心生、感之寫之,作者的詩詞創作風格,於個性於環境遭遇都有很大關聯。外部世界給予詩人的體驗感受,與他的內心情態相互交織融合生髮出來的思想投諸文字可略見一斑。關於李商隱的生平經歷對他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分下面幾方面詳細論述。

李商隱生平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兼長詩、古文、四六諸體。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黨比出,出身寒微的詩人不幸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而愈顯命運坎坷。沒落混亂的時局與淒涼悲憤的身世交織出詩人華麗悽美的篇章。其人生遭際令人感慨和同情。

李商隱的詩詞題材

  • 他的詩多為詠物、詠史、感懷、政治諷刺和豔情詩,清詞麗句,蘊藉風流,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其文駢散結合,清新峻拔商隱的散文清新而不浮靡,挺拔而不纖弱、華藻而不淫蕩,雖稱四六而駢散兼行,託體較尊,有情韻之美。他的駢文,調諧聲律,有氣勢。
  • 他的詩歌具有一定的進步思想傾向,它們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藩鎮分裂割據和宦官擅權亂政的黑暗現實,尖銳地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行將沒落的唐王朝國勢衰微、民生調蔽的社會面貌,所以不論從反映現實的深度還是廣度上,他都高出於當時一般創作題材狹窄、格調卑靡的詩人。

李商隱的經歷

  • 李商隱考中進士的當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將女兒嫁給了他。從李商隱後來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 李商隱的尷尬處境在於: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因此,他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隱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
  • 在唐代,取得進士資格一般並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再通過由吏部舉辦的考試。開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果在複審中被除名。這件事對李商隱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他獲得朝廷正式官職的時間推遲了一年。不過,他並沒有後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他們婚後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隱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麗溫和體貼的妻子。
  • 開成四年(839),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這是一個低級的官職,但有一定的發展機會。沒過多久,被調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雖然縣尉與校書郎的品級差不多,但遠離權力的中心,顯然會使以後發展受到影響。
  • 李商隱在弘農任職期間很不順利,他因為替死囚減刑(“活獄”)而受到上司陝虢觀察使孫簡的責難。孫簡很可能以某種不留情面的態度對待李商隱,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難以忍受,最終以請長假的方式辭職(《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湊巧的是,在此前後孫簡正好被調走,接任的姚合設法緩和了緊張的局面,在他的勸慰下,李商隱勉強留了下來。但他此刻顯然已經沒有心情繼續工作,不久(開成五年,840)就再次辭職並得到獲准。

生平經歷對他的創作影響

李商隱詩風是晚唐詩歌代表特色,其成因在於晚唐社會整體環境,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政治因素,特別是牛李黨爭,它使詩人始終處在鬥爭的夾縫之中,使詩人一生鬱悶,但成就了其特殊的詩歌韻味。

  • 李商隱一生糾纏於政治派系鬥爭,與戀愛的痛苦中,養成感傷抑鬱的性格。作品中多諷刺意味,大半借托史事,寄其弔古傷今之意。其愛情詩手腕高妙,嚴肅而不輕薄,清麗而不浮淺。
  • 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觀認為是詠嫦娥之作,紀昀認為是悼亡之作,有人認為是描寫女道士,甚至認為是詩人自述,眾說紛紜。
  • 李商隱生於帝國搖搖欲墜的晚唐,日漸凋敝的大環境為每人的生活都準備了一塊極富悲劇色彩的背景板。幼年喪父、家道衰微、經濟困難,使他背景板中的悲劇色彩比旁人更濃。而他的一生,掙扎於牛李黨爭的夾縫,在恩主家與岳父家的對立關係中進退維谷,靈魂撕裂成兩半,直至潦倒而死。多舛的人生,自然少不了眼淚,悽清之美是其詩歌的一大特徵。
  • 如《有感二首》、《重有感》,記述甘露事變中宦官的暴行。還有許多詠史詩,也借史事指陳時政,如《北齊》、《隋宮》等,諷刺歷史上帝王荒淫誤國,引為現實之鑑。《賈生》詩於詠史中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 此外,李商隱的詩詞藻華麗,並且善於描寫和表現細微的感情,葉嘉瑩認為李義山的詩感受精微銳敏、心意窈眇幽微,足以透出於現實之外而深入於某一屬於心靈之夢幻的境界。
  •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記載:在令狐楚去世後多年的某個重陽節,李商隱拜訪令狐綯,恰好令狐綯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曾經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綯陳訴舊情,希望得到提攜,都遭到對方的冷遇。感慨之餘,就題了一首詩在令狐綯家的廳裡:“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 令狐綯回來看到這首詩,既慚愧又惆悵,於是令人將這間廳鎖起來,終生不開。後來又有人說,這首詩令狐綯惱羞成怒,很想剷除題詩的牆壁,但由於這首詩裡有出現了他父親的名字(“楚”),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無法毀掉詩作,就只好鎖上門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隱。
  • 從現存的部分詩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隱儘量調整自己的心態,淡化對政治生涯的興趣和期待。他有時從事農耕,聲稱自己“渴然有農夫望歲之志”,模仿陶淵明的風格寫作田園詩歌。不過,紛亂的時局始終吸引著李商隱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鮮明的政治傾向,幾乎無法隱藏。
  • 李商隱只活了四十七歲,可他的一生卻曲折離奇。在牛李兩黨間苦苦掙扎,不想傾向任何一方卻又受害於任何一方。仕途不得志,只得做幕僚這種壓抑的差事。政局動盪,他和他所投靠的人升貶頻繁,他也不得不四處奔走,顛沛流離,想找一個安定的棲身之地,卻到死也沒有找到。
  • 從他的詩中我可以知道,李商隱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豐富的,他經歷的很多,自己心裡想的也很多,而他筆下湧出的詩句就更多了。一隻鳥,一朵花,一片雲都能引起來他無數的秀詞麗句,令那原本普通的景物如畫龍點睛,鮮活起來,不僅靈動,且多情。
  • 李商隱的詩題材不如李杜等大詩人那般宏大廣泛,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方面:抒寫自己美好理想和遠大抱負的;抒發懷才不遇感慨的;寫離愁別恨的;寫倦遊心情的;感嘆年華易逝,歲不我與的;反映貧病交迫生活的;酬贈府主、朋友,發抒知遇之感的;反映詩人與令狐絢曲折微妙關係的。
  • 總觀李商隱的一生,抑鬱是主調。貧病交迫,懷才不遇,朋黨半爭牽連、排擠,他的生活寂寞悲慘。這也就造成他用過多的筆觸來描寫人生的失意,抒發個人的情感,而直指社會寫給大眾的作品就相對較少了。因此,可以說他是在一個灰暗的環境下苦苦地描繪著自己五彩的夢,可愛而可悲。

  • 《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更是完美化用莊子的故事和杜宇的傳說抒寫了自己人生如夢,才華未託的感慨。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如果你親自讀李商隱的詩,就會感嘆其身世飄零。
  • 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黨比出,出身寒微的詩人不幸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而愈顯命運坎坷。沒落混亂的時局與淒涼悲憤的身世交織出詩人華麗悽美的篇章。寄託深邃,常常是通過不著痕跡的景物描寫,寄寓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些絕句寥寥數字,卻生動刻畫了人生。

李商隱一生坎坷。其詩作大多數抒寫其"欲迴天地"的政治抱負不得實現而終生奮鬥的情懷。在他的詩歌中透露出一種堅韌而婉轉的風骨。飽含強烈的感染力。這種風骨和感染力,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國文人學士。

結語:李商隱代表晚唐,又超越晚唐,他的詩歌主張和創作實踐,承繼了傳統精神,熔鑄了時代風尚,更多有發展創新,對後世詩界,尤其對宋詩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唐詩向宋詩的轉換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他人品高尚,出淤泥而不染,高尚卻成了他與同僚最深的隔閡。他的夜晚,多半都裹挾著怨嘆。他看過善變的嘴臉,聽過浮誇的宣言,聞過人海腐臭的氣息,遭遇種種不公與欺騙,世界在他筆下依然那麼美。

無論是寫情人的眼淚,還是寫名利場上的虛偽,他都有用不完的真心真意。 我不知道他要多麼痴情,才能在經歷那麼多殘酷後仍堅信真善不只是空話,但我知道,他的堅信是對他的詩意世界最後的倔強。


文乎


李商隱究竟有一個怎樣的人生呢?對他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呢?請看下文:

(一)單親家庭,從小需要跟著母親忙於生計

  李商隱出生於鄭州滎陽一個小官家中,他的曾祖,祖父都早夭,十歲左右,父親在浙江任上去世,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開始接受生活的歷練。

  在別人還在享受童年快樂時,他要幫著別人抄書舂米,掙錢貼補家用,幫助母親分擔生活壓力。長此以往,導致心理受到傷害,內心極度內向敏感。

  他的母親也無暇給予他更多的關照。導致李商隱的內心充滿膽怯,也不願與人交往,說話做事都小心翼翼,他喜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做事,但與此同時又極度渴望被人認可。

(二)年少求學,幸遇恩師,廣交人脈

  首先是一位滿腹經綸卻隱居在野的祖叔,精通五經,在古文、書法上都有頗高的造詣。當這個祖叔有餘力且耐心的教導李商隱時,少年李商隱是感激且珍惜的。

  在學習上,他勤勉又聰慧,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李商隱還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好文章。但唐朝科舉考試以考進士為榮耀,表現在寫作體裁上則為詩歌,或者說駢文。而十六歲的李商隱,卻抱著一摞不合時宜的古文四處拜謁。

  終於,一個歷仕六朝的元老重臣,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對他的才華讚不絕口,將身無功名的李商隱招至自己幕下做幕僚,並且對他未來的考試學習進行指導。要知道,令狐楚的駢文,杜甫的詩歌,韓愈的古文並稱為當時的三絕。很快,李商隱厚積薄發,駢文這一“軟肋”變成了“強項”。

  令狐楚不僅教他文章,還帶著他結交人脈,誇耀他的才學,儼然把他當作自己家孩子,處處照料並且以之為耀。在令狐楚這個六十多歲的長者的關懷下,李商隱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安慰。

  終於,這一年進士及第,但令狐楚老爺子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雖然學業有成,事業有發展,但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心態卻很難改變,對於從小缺少父愛的恐懼,一直存在。我認為這也是後期仕途坎坷的重要性格缺陷。

三,陷於“牛李”黨派之爭,仕途坎坷

  取得進士資格但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再通過吏部舉辦的考試,李商隱落榜了。一次打擊就讓他消沉好久。這時,李商隱收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向他拋來的橄欖枝,去涇州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對李商隱非常欣賞,不嫌他窮也不嫌他臨時工,還將女兒嫁給了他,可見這次遇到的除了伯樂更有真愛。

  雖然寄住在老丈人家,但總算有了一個溫暖的歸屬地。以後岳父多多提拔舉薦,自己總會有機會出人頭地的,李商隱的安全感指數短期內急速上升。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朝中的站隊上,自己的恩師令狐家屬於以牛僧孺為領袖的“牛黨”一派,而岳父王茂元則屬於以李德裕為領袖“李黨”一派。牛李黨爭,互相傾軋,是你死我活的水火不相容。

  離開恩師令狐家,娶妻王茂元女兒,悲催的李商隱明明白白地將自己捲入到黨爭的旋渦中。令狐家說他“忘家恩,放利偷合”。故交們諷刺他,背義負恩,腳踏兩隻船。

  開成三年,他再次參加授官考試,因品行不好被除名。延遲一年終於通過考試,分配來的首都公務員校書郎職位,被改派為偏遠地區縣尉……但是李商隱沒有想到,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荊天棘地的路看不到盡頭。

  隨著,在岳父家所屬“李黨”勢力上升的關鍵期,母親去世,李商隱要回去丁憂。為母親丁憂尚未結束,岳父王茂元突然病故,而自己的前途尚未有著落。丁憂結束迴歸朝堂時,自己支持的勢力遭清洗,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四)夾縫中生存,短暫安穩後離世

  夾在兩派中間,不管李商隱做什麼都被攻擊,不管他說什麼,迎來的是全民罵懟。李商隱越來越沉默,沉淪到谷底,以至於朝堂上不屑於再踐踏他。

  隨後,一個叫鄭亞的“李黨”骨幹被貶官,邀請李商隱做自己的判官,他便奔赴到千里以外的桂林,遠離朝廷漩渦,努力工作。心境剛要平靜下來,上司再次被貶,李商隱捧著失落的心無處安放。

  歸來到處投簡歷,到處碰壁。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的邀請,去徐州作判官。李商隱以為終於找到一棵能依靠的大樹,歲月安穩的時候,幕主盧弘正病死。

  失業還沒趕回家,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逝去。

之後,西川節度使的柳仲郢向他發出邀請,李商隱便到西南的四川做判官。在這裡將近五年,遠離是非,寧靜安穩,疲憊的心靈終於找到一個停歇的港灣。

  之後柳仲郢任滿入京,李商隱追隨左右,被安排鹽鐵推官,品級雖低但待遇豐厚還遠離朝堂是非。

  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繼曾祖,祖父,父親之後也早早夭亡了,享年僅45歲。

(五)少年缺愛,一生缺安全感,寄深情於詩詞

  李商隱的一生很都嚴重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忽略和拋棄,只能不斷追逐溫暖,尋找依賴。但命運好像就是,你怕什麼就會來什麼,總是不順,卻又不能面對,我認為這也是他不得志的內在原因。不過,還好唐朝人們喜愛寫詩,他的憤悶,他的抑鬱,他的不得志,他的才情才有抒發之地。於是,他留下了最蕩氣迴腸的詩歌。








林意詩語


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儒釋道意象

李商隱寫盡無題詩,最是有情人。藉助儒釋道意象,曲折、幽隱地表達自己的理想、抱負和情懷。

李商隱是晚唐一位善良、正直而又具悲情色彩的詩人。儒家正統思想在其思想中占主導地位,故儒學之思和政治抱負至死不滅,傷感悲愴的人生伴著日暮途窮的封建帝國演繹著晚唐的衰颯;坎坷的生活遭際,使他時常藉助佛教世界麻醉痛苦的心靈;藉助道家、道教思想修養心性、寄託精神,又望尋終南捷徑。儒家、道家、佛教、道教對李商隱人格、情感、思想等的多元影響,構成李商隱無題詩豐富、深婉的意象。本質上,李商隱並非沉溺和篤信佛教、道教,但他了悟了不少佛、道之理,並借佛、道意象,曲折、幽隱地表達自己的理想、抱負和情懷。從無題詩中的佛道意象又可反觀李商隱的家國之思和對政治追求的執著。

一、萬里風波一葉舟——至死不滅的儒學之思與政治抱負

李商隱出生於下級官僚家庭,十歲喪父,家境困頓。特定家世激發了李商隱積極進取、振興門庭的願望。《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祭徐氏姊文》雲:“以顯之意,雖不敢望,無忝之訓,庶幾或存。”生活的艱辛不僅沒有閉鎖少年李商隱的心靈,而是早早地展露出卓越的藝術才華和凌雲的政治抱負。他寄望居廟堂之上,關心國家興亡大事。其詩作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諷喻現實的情懷。然生活在風雨飄搖、落日黃昏的晚唐,身陷朋黨鬥爭的漩渦,被排斥、打擊,長期沉淪、輾轉幕府,滿腔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卻倍受壓抑,有時也從宗教中去尋找精神慰藉,排解痛苦。但讀書仕進、治國安民的儒學之思始終存留心間。《四庫全書總目》(下)卷一五一雲:“商隱感時傷事,尚頗得風人之旨。故《蔡寬夫詩話》載王安石之語,以為唐人能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商隱一人。”是對李商隱詩歌形式的評價與肯定,更是對其詩歌內容表現出的現實精神和如杜甫般奉儒守官的認同。

追尋李商隱生平仕途和詩作,其思想追求表露無疑。唐敬宗寶曆三年、文宗大和元年(827),十六歲的李商隱作《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為他的出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宗大和三年(829),被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聘為巡官,從楚學今體文,這是李商隱仕途的開始,此後便是長期的幕府生活。大和六年(832)應試落第,後又依令狐楚幕中。大和九年(835)春,應舉往來長安、鄭州,有《夕陽詩》,千愁萬緒,身世飄零落拓,濃縮在字裡行間。但深受儒家思想濡染,讀書求仕、治國平天下是他的不懈追求。終於在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及第。

然開成三年(838)李商隱試博學宏詞科,為人所抑落第,遂歸涇原幕,憤而賦詩斥責黨局嫌猜,李商隱陷牛李黨爭漩渦自此始,“無題”詩也就不斷產生。開成四年(839),李商隱釋褐為秘書生校書郎,作《玉山》《蝶》。“玉山高與閬風齊,玉水清流不貯泥。何處更求回日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龍休睡,桐拂幹尋鳳要棲。聞道神仙有才子,赤簫吹罷好相攜。”“孤蝶小緋徊,翩翾粉翅開。並應傷皎潔,頻近雪中來。”詩中透出期求汲引之意。李商隱冀望官場有所作為,又缺知音同道相攜,自己又不願屈尊高潔的人格,只能自己在險惡官場中掙扎,但對事業仍是孜孜以求。

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商隱弟羲叟及第,商隱喜而上詩獻啟禮部侍郎魏扶,亦見他對讀書仕進的重視。商隱應桂管觀察使鄭亞之闢為支使兼掌書記,赴任途中作《海客》:“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馮浩雲:“‘海客’比鄭,‘星娥’自比,‘支機石’喻己之文采,‘牽牛’比令狐也,孰知其遙妒之深哉!”“三句謂不憚他人之妒也。時令狐綯在吳興,未幾亞貶而綯登用,遂重疊陳情而不省矣。”讀這首詩,我們就能感到晚唐政治鬥爭、朋黨鬥爭的律動,但商隱依然比較自信地在浮沉的宦海中掙扎與追求。五月抵桂州,作《桂林》《晚晴》。十月,自桂林奉使南郡,作《宋玉》:“何事荊臺百萬家,惟教宋玉擅才華。楚辭已不饒唐勒,風賦何曾讓景差!落日渚宮供觀閣,開年雲夢送煙花。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託後車。”《渚宮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盾歸江陵,居宋玉宅。”《北史傳》載,庾信先侍武帝,後侍簡文帝、元帝三朝。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註》中雲:“信雖遭亂漂流,猶得以文學侍從三朝;而義山歷文、武、宣三朝,沉淪使府,故有羨於子山也。語曲情哀,味之無極。”五月,自桂州至潭州,作《潭州》詩,懷古傷今,傷時感世,極目故園,知音者稀,路途坎坷,鄉思羈愁,無以排遣。作《木蘭花》,曲折含蓄地表達落寞孤寂,天涯漂泊之感。九月,經鄭州至洛陽,作《商於》,感人世冷暖,存身不易,又抱有幻想和希望。十一月,作《鈞天》,感知音難覓。大中五年(851)秋,作《青陵臺》《相思》悼念亡妻王氏。大中三年十月,武寧節度使盧弘止闢李商隱入幕為判官,十二月商隱赴任。大中六年(852)正月,奉使西川,即回梓州。三月,在東川梓州幕,作《西溪》(悵望西溪水),感時光流逝,回京無望,只好借西溪雲波以寄託情懷,語意悲涼。作《西溪》(近郭西溪好),在無依無託、抑鬱悲涼中,借詩酒排遣,思念故鄉、親人、京城,然而詩人卻依然漂泊幕府,在窘迫困頓中如杜甫一樣奉儒守官。

大中九年(855),商隱由梓州回長安期間寫下《無題》:“萬里風波一葉舟,憶歸初罷更夷猶。碧江地沒元相引,黃鶴沙邊亦少留。益德冤魂終報主,阿童高義鎮橫秋。人生豈得長無謂,懷古思鄉更白頭。”“一葉舟”是自己的人生寫照。“萬里風波”是大半生坎坷的縮影。“懷古思鄉”點明題旨。懷古人之功義,求人生之有為,然政治上的失望伴他一生。生活在日暮途窮的晚唐帝國,早已註定了詩人的悲劇人生,而詩人憂鬱而不屈的性格,也鑄就了其命運的悲劇。雖然離去世只有三年了,面對著不可救藥的晚唐社會,那顆歷經失望與悲愴的心似乎還沒有對政治徹底絕望,“豈得”之問可見一斑。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隱四十七歲病卒於鄭州。

“延頸全同鶴,柔腸素怯猿。湘波無限淚,蜀魄有餘冤。輕植長無道,哀箏不出門。何由問香柱?翠幕自黃昏。”(《哀箏》)以箏喻人,賦比兼用,象顯而意隱。借箏聲之哀怨,喻己之愁腸百轉。狀箏形與弦,又以自喻。湘波淚、蜀魄冤既比所彈奏箏曲,又自喻昔遊,雙重借喻,由湘波淚到箏曲到人之無限哀思,哀婉深沉。意象表現不作具體的示意,潛沉意象是藉助神話或傳說加以強化,在神話傳說基礎上,構成喻體轉引。無題詩中不直言的愁緒與哀怨所為何事?是政治失意!一生追求一生落魄!

李商隱為仕途奔波到生命最後時刻。在封建倫理思想和宗法觀念上他更多接受了孔孟之道。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註序》雲:“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者也。”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李商隱至死不渝的家國之思和儒學追求。

二、更在瑤臺十二層——咫尺天涯的道教意象

李商隱早歲就參加過道教的養煉實踐。《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梓州道興觀碑銘並序》雲:“載念弱齡,恭聞隱語。蕙纕蘭佩,鴻儔鶴侶。”《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上河東公啟》雲:“兼之早歲,志在玄門。”從弱齡、早歲可見李商隱年少時已與道教有了實質性接觸。《東還》詩云:“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長夢採華芝。秋風動地黃雲暮,歸去嵩陽尋舊師。”按馮浩注,商隱汲求功名十載,迄今一無所獲,仿如一夢,不如再回“嵩陽仙觀”成就自己的“仙才”。

李商隱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春應舉,往來長安、鄭州,第四次應試落第,打擊是沉重的。科舉不中,求仕不得,十年前的玉陽山情結依然揮之不去,懷著極度失意的心情寫下《東還》詩,這年李商隱24歲。那麼,其早歲學道當在唐敬宗寶曆年間(825-827),約十四、五歲時。李商隱為什麼參加道教養煉?他的道教養煉有什麼特點?其詩歌的道教意象有什麼特點?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李商隱隱居學道不同於一般醉心丹藥的道徒。商隱十四、五歲始有道教養煉的經歷, 24歲第四次應試落第,《東還》詩中的玉陽山道教情結系身世仕途感慨,也是終南捷徑的企望,而不是真正的歸隱。從此後兩年即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李商隱進士及第綜合考慮,歸隱不是李商隱的思想取向。大中二年(848),三十七歲的李商隱仍在進行道教養煉,有《戊辰會靜中出貽同志二十韻》為證。多次參與道教活動,作《為馬懿公郡夫人王氏黃籙齋文》三篇、《為相國隴西公黃籙齋文》等。

從李商隱所作黃籙齋文可知其對道教齋蘸科儀制度和道教教義的熟知程度。從其《梓州道興觀碑銘》、《道士胡君新井碣銘》中也可見出他對道教活動的重視。但在內心深處,李商隱並不篤信道教教義,這在他的無題詩中表現得最為清晰。《無題四首》其一:“來是空言去絕蹤,……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借用道教典故,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迷路,遇二仙女,被邀至仙洞,半載後還家,子孫已七世,後重入天台山尋訪仙女,蹤跡全無。蓬山仙境渺茫,連曾入過仙境的劉郎已恨無路可尋,何況相隔萬重蓬山?

李商隱已明白地表達了對尋仙之路的否定。“碧城十二曲闌干,……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碧城三首》其一、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表現出對道教修煉、服仙藥、登仙等並不欣賞,而且對道教養煉及飛昇之人還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李商隱一生經歷中晚唐憲、穆、敬、文、武、宣六帝,其中憲、穆、敬、武、宣五人都因服丹藥而死,故李商隱對道教信仰有自己理性的批判,寫下許多尖銳地諷刺、批判帝王求仙的詩作。《瑤池》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穆王八駿日行三萬裡,為何沒來赴約?因為他已經死了,可見求仙之虛妄。李商隱對求神仙、求長生給予了極大諷刺。“神仙有分豈關情,八馬虛追落日行。莫恨名姬中夜沒,君王猶自不長生。”(《華嶽下題西王母廟》)無論何人,修道求仙都不可能長生不老。

李商隱還借無題詩間接、隱晦地表達了他在非無題詩中難以直言的與道教中人的交往與情感糾結。如《無題四首》其一(來是空言去絕蹤),魂牽夢繞的深婉愛情,藉助道教意象,寫得撲朔迷離、遙不可及。是失望,更似絕望。《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只可想象、嚮往,但不可就近。或借道教意象抒發自己被壓抑而又難以排解的情感。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人借道教意象或表達愛情追求的幻滅,或表達政治生活和官場的失意情懷,或表達世事的不平與難鳴等,意象深沉、豐富、幽隱、朦朧,足耐千秋後人尋味品評。

李商隱隱居學道,一是因為命運坎坷,科場不順,屢遭挫折,一生沉淪下僚,精神上需要借宗教來自慰。李商隱十歲喪父,十六歲以文初謁令狐楚受賞識,卻五次科考方進士及第,在朝廷僅任九品的秘書省正字和閒冷的六品太學博士,且任期都很短。

從大和三年(828)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858)去世,三十年中有二十年輾轉於各幕府,歷佐鄆州、太原、華州、兗海、涇原、陳許、華州、桂管、京兆、徐州、梓州諸幕,時間長則五載、短僅月餘,仕途艱難、人生困頓,孤獨無依。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五《上李尚書狀》雲:“某始在弱齡,志惟絕俗,每北窗風至,東皋暮歸,彭澤無弦,不從繁手,漢陰抱甕,寧取機心,巖桂長寒,嶺雲鎮在,誓將適此,實欲終焉。其後以婚嫁相縈,兄弟未立,陽貨有迷邦之誚,王華生處世之心,靡顧《移文》,言從初服(此指入仕)。”

往日的學道經歷便成為他的精神寄託。二是借隱居既可讀書習業,繼續為應試做準備,又可贏得清名,尋得終南捷徑,寄望一朝為帝王和公卿賞識,便可平步青雲。

有唐一代,提倡道教,諸多達官貴人、文人學士信道、訪道。道教典籍被列入科舉考試內容,《舊唐書·本紀第八·玄宗上》雲:“(開元)二十一年春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另據《通典》載:“自開元二十九年(741),京師置玄館,諸州道學生徒有差,謂之道舉。舉送課試,與明經同。”開設道舉,為唐代士子拓寬了進身之階,士子棲居道觀學道與溫習舉業兩者並行不悖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盛唐李白與杜甫一同到王屋山王母洞,訪道士華蓋君。賀知章曾請入道士籍。白居易、元稹曾在永崇裡華陽觀習業。這種社會風尚對青年時代的李商隱自然產生了一定影響。客觀上,道教名山勝景、神話傳說等激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故義山詩作中具有道教特色的意象、典故,這雖然豐富了詩的想象、開拓了詩的意境,但同時也孕育了義山詩頹喪低靡、隱晦曲折、朦朧幽僻的風格。

三、一寸相思一寸灰——苦寂虛幻的佛學意象

唐代除武宗反佛、滅佛外,其他皇帝態度不盡相同,但大都利用佛教為封建統治服務。李商隱熟悉佛教文化也很自然。《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上河東公第二啟》雲:“伏以《妙法蓮花經》者,諸經中王,最尊最勝,始自童幼,常所護持。”可見義山接觸佛教較早。詩人被排斥、打擊,從佛教中尋找精神解脫也是消解痛苦的方法之一。李商隱與智玄、僧徹等有較深接觸,並經常聽講經,佛教義理對其產生影響並流露在詩歌中,也不足為奇。

晚年居東川,參禪禮佛思想隨之上升。《樊南乙集序》雲:“三年以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剋意事佛。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經歷仕途打擊和妻子亡故,愈加潛心佛事。《上河東公第二啟》自敘在梓州“長平山慧義精舍經藏院,特創石壁五間,金字勒上件經七卷。”並請幕主柳仲郢為其記文。

《宋高僧傳》雲:“有李商隱者,一代文宗,時無倫輩,常從事河東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學,後以弟子禮事玄。……迨乎義山臥病,語僧錄、僧徹曰:‘某志願削染為玄弟子,臨終寄書偈訣別。’雲。”亦見李商隱晚歲耽沉佛教有加。《上河東第三啟》談對《法華經》的理解。《唐梓州會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介紹四證堂的地理位置、環境及幾位高僧的功業。《全蜀藝文志》中有《為八戒和尚謝復三學山精舍表》和《彌勒院碑》,為佛寺作記,可知義山對佛教的瞭解與交結。

為說明無題詩的佛教意象特點,不妨仍藉助幾首非無題詩與無題詩做一點比對:

李商隱的非無題詩或直接以佛教術語入詩表達某種情懷。如《題僧壁》直用佛教術語“捨生求道”“乞腦剜身”表象地對佛教表達虔誠,用“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鍾”表達並非篤信佛法教義。或直寫僧眾、禪師。或寫與僧人交往,反映現實的幻滅感,寄寓自己痛苦無助以及尋求解脫的情懷。如《憶住一師》以西峰的清幽、靜冷、無知無覺中的“雪滿松”,寄寓孤寂、失意、悲涼的心境。《五月六日夜憶往歲與澈師同宿》於佛門中尋找一片心靈寧靜。《送臻師二首》其一,希望臻師在佛門“清涼地”仍能憶起混跡於滾滾紅塵中的自己。《題白石蓮花寄楚公》在孤寂、空虛、夢幻、“老病僧”等意象中,寄寓淒涼、愁苦的心境。《詠三學山》詠佛教靈蹟,嘆悟法者少,認為修悟佛法須潛心向佛,方能得到佛法真諦。

而李商隱“無題”詩中的佛教意象則相對曲折隱晦,往往以特定意象而不是直接的佛家術語來表達某種禪理詩趣和人生感悟。如《西溪》“近郭西溪好,誰堪共酒壺。苦吟防柳惲,多淚怯楊朱。野鶴隨君子,寒松揖大夫。天涯常病意,岑寂勝歡娛。”通體體現著詩人清淨、寂寥、虛空的心境。

《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只可想象、嚮往,但不可就近。佛教認為一切都是無常,諸緣之合無自性,只有空性。否認自我的實在性,迴避陷入生死的無際苦患。提倡無我,使人獲得超越情愛生死的智慧,自覺而為。

《一片》:“一片非煙隔九枝,蓬亂仙仗儼雲旗。”主人公在“望”與“隔”中,表達期待、盼望與虛幻之情。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別離是苦,短暫的團圓而終將分離的聚首也是苦。別離之苦、相思之苦,正是佛教“四苦”中所講的“生苦”。

《無題四首》其四:“歸來輾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所愛之人求之不得,身陷情感痛苦漩渦不能自拔。撫今追昔,希冀未來,銷蝕自我,至死不渝。

《無題二首》其二雲:“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明知相思無益,相思無果,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純真之戀是美好的,求之不得是痛苦的,但這一切終究還歸於虛幻。

《無題四首》其二:“……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表現了刻骨銘心的愛與咫尺天涯之苦。情至極致,方悟得一切終歸空幻虛妄,正所謂“情至空處則為佛”。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一詩,寫人生?寫愛情?寫政治?或兼而有之?這首詩是義山臨終前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性詩篇當無疑義。錦瑟年華,莊生夢蝶,望帝鵑啼,滄海遺珠,一切皆空。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錦瑟》是李商隱精神世界與佛學義理的美妙契合。

李商隱無題詩更多的是藉助佛教義理,釋解自我的現實痛苦。詩人永遠不能完全超脫世俗,無法達到佛法教義中的“四大皆空”“五蘊皆空”“破我”“無我”的境界。因此,李商隱晚歲耽沉佛教主要是對嚴酷現實的精神救贖,而不是思想觀念的深層接受與認同。儘管如此,畢竟詩人在佛國世界中作過詩意的旅遊,那顆蒙受著塵世汙染與煩擾的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淨化與安寧,也算詩人長期佛教因緣的造化了。

李商隱是一位有才情、有抱負、有責任而時運不濟的詩人,雖處晚唐,諸多士子對社會失去了信心,審美情趣由國家社會轉向了內心自我,但李商隱讀書求仕,積極面對現實與人生,執著追求,至死不渝,這是他極為難能可貴的一面。然面對著嚴酷的社會環境和官場黨爭,又時常藉助佛、道消弭人生的悲苦與憤懣,企求獲得精神上的超越。個人的志趣與人格追求,加之晚唐社會的雕琢,賦予了李商隱無題詩意象豐富、深婉的文化內涵。


詩情畫藝生活百科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

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後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託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雲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願,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豔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捲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作向縱深發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 抒懷、 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鬱,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豔的詩作也有所發展,如《鏡檻》、 《曲池》、 《縣中惱飲席》、《花下醉》。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 以後,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後期。宣宗即位後,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閒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後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所寫的詩更加發人深思,令人嘆惋。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在夾縫中生存,詩歌創作走向晦澀難懂


用戶雲水禪心12535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大詩人。

李家自曾祖父起,遷至河南,父親曾任河南獲嘉縣令,後獲聘浙東觀察使幕僚,家境還算一般,但好景不長,在他十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於是,他與母親不得不把父親靈柩送往河南老家安葬,常年在外,偶歸故土,孤兒寡母,慘景可知,“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便是當時處境的寫照。父親的早逝對他衝擊很大,同時又缺乏親情的溫暖,這使得他形成了文弱傷感的性格,對他以後的詩歌產生了影響。

父親去世以後,李商隱發奮讀書,希望通過科舉的方式,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他是幸運的,在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絢的幫助下,李商隱在25歲的年齡,取得了進士。後來令狐楚去世,他又受到王茂元的賞識,茂元愛才,就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了李商隱。人這一輩子,事業上順心,婚姻上美滿,夫復何求!

但,李商隱又是不幸的。因為他所處的時代,黨爭非常嚴酷,歷史上著名的“牛李黨爭”就發生在他的這個時期。前文提到的令狐楚父子都是牛黨骨幹;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屬於李黨。兩黨相鬥,受傷的肯定是他這種無名小卒了。牛黨說他忘恩負義,李黨念他不識大體,再加上李商隱性格比較孤僻,為人敏感,在牛李黨爭中,處處受排擠打壓,所以,常常內心非常苦悶。政治上的失意和打擊,使本來抱有“學而優則仕”思想的李商隱痛苦不堪,慢慢的由躊躇滿志,變的沉淪下僚。體現在他的詩作中,我們也發現,他的許多作品有時候表意不明,有時候暗流湧動,有時候不知所云,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朦朧詩”。

此後不久,妻子病故,子女有寄居長安,李商隱一個人在外拼搏,內心備受煎熬,終於在30年掙扎中,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

我是可樂橙汁,歡迎大家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