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可不可以標準化?

一切隨緣61513303


過於標準化本來就是一個錯誤,因為患者病人T身體本來就不是標準化,身高體重矮胖都不同,病症也不是標準化,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是標準化。最好的辦法就是量體裁衣,具體對待。

西醫過於標準化,其實是反科學的,只不過西醫自認為很科學。

中醫不必跟著西醫走。很多方面中醫比西醫先進得多,優秀得多,很多問題中國古人早就想到了。西醫用機器來代替人的判斷,有的地方很機械很落後。優秀的東西,如果跟著落後的東西,那就完蛋了。


極點學說


中醫中藥的標準化一直在進行中,六經八綱都可以算作是標準化努力的一部分,我一直將治病比喻我打仗,正邪交戰嘛,所以戰爭那時候能標準化,中醫藥估計啥時候能標準化。

目前能做的或者在做的有幾點:1、症狀名稱,藥命的標準化,比如我的筆名“衝玉子”就是一位對人很有幫助的常用中藥的別名,很多中醫生或者中醫愛好者的不一定知道。這塊容易做但是做得不夠好。

2、常用藥物藥對的有效性判斷,製造標準顆粒劑,這方面現在只有單味藥的,日本港臺都有複方,我老師傅元謀教授就常用回鍋肉來比喻現在的單味顆粒劑,肉是肉,蒜苗是蒜苗,豆瓣是豆瓣,不是分別炒好裝在一起就是回鍋肉

3、信息處理的綜合,方案的優選,現在信息技術逐漸發展,看到了希望,我曾經想將我跟診的一千多個方子做症藥的大數據分析,但是數據量還是少了一些,統計偏差較大,我還專門去學習了一下小數據量的統計分析,目前還在進行中。

如果本回答對您有用,請點贊、關注並收藏。我會陸續分享一些公司股權法務,財務人員進階,中醫芳療,家庭護理相關的知識,還有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學習技巧和理財心得。

Yours(火煉得金,水衝為玉)

衝玉子


財法民醫衝玉子


標準化實際上是一種權威的共識,中醫中藥肯定可以標準化,而且一直在走向標準化。

1、古代中藥用量是幾斤幾兩幾錢幾分,而且南北各地及不同朝代的用量也不同,現在都用克(g),這就是用量單位標準化。

2、古代同一種中藥有多個名字,同一個名稱也可能是不同的中藥,現在以中醫院校教材及國家藥典為標準,標註別名,這是中藥名稱的標準化。

3、古代經絡走向及穴位名稱也比較紊亂,現在已經有了世界經絡穴位標準圖。

4、中醫各科病名、證候名及診療標準等,國家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研究。這些標準既是規範,也是進步,而且為中醫人工智能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當然,由於中醫藥歷史悠久,內容繁多,標準化的難度很大,很多方面靈活性較大,有的標準還只是"參考標準",有待繼續研究。


易郎中


肯定的說是不可能的。我們先來說一下標準。什麼是標準呢?標準是自然事物各要素的正常值(或者範圍)的規定。它必須滿足是客觀實在和必須是可測量這兩個條件。比如人的正常體溫是36.3-37.2°C,那麼這個值就是標準。它可以鑑別人的健康與否。標準化呢?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和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複性的事物和概念,通過制訂、發佈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

可以看出,標準和標準化的基礎是客觀實在。反觀中醫,陰陽五行、五臟六腑、寒熱溼毒等等都不是客觀實在,都是幻想出來的。所以說中醫是不能標準化的。即便中藥按一定量生產也不是標準化。

沒有標準談標準化無異於耍流氓!


傳奇1750410


中醫藥不可能標準化的!

如果稍為有點中醫常識的人,是不會提這樣的問題了。

眾所周知,中醫看病是一人一方。由於每個人的病情不同,體質不同所以中醫在每個人的用藥方劑中會做出調整,這也是中醫治病的奧妙之處。

其實中醫的原始方劑都來自於“湯頭口決”,也就是說中醫開藥源於古代的傳統藥方,如“四君子湯”等組方,在熟記古方的基礎上,每位醫生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調整,或加或減或增加其他的藥,但總的原則是不能違反中藥的“十八反”。這也就是名醫與庸醫的區別了,好的中醫就是在加減藥方中顯出高超的醫術。

你所說的標準也是有的,比如說中成藥,它的藥方肯定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否則如何能批量生產呢?


養心齋老徐


中藥必須標準化。

這是個艱鉅的任務,國家必須成立中央直屬的央企進行一手操作,建立專業供應中藥的國家隊,包括選地種植,監測農戶化肥農藥使用,規範中藥炮製,最後現代化成分檢測對中藥品級進行嚴格區分。

比如大宗中藥材黨參

目前的藥材市場按直徑分品級:0.3-1.2cm的都有,大部分為種植1-2年的。

按產地,從河北到甘肅都有廣泛種植,以山西上黨一代為道地產區。

此外還有純野生和種植貨劃分,純野生3年以上的參心---有效部分,至少為種植貨的2倍以上。

央企介入的任務:

與種植戶簽訂採收合同,規劃黨參種植採收,生長年限必須滿足3年,嚴格控制化肥農藥使用,務必滿足成品幹品直徑≥1.2cm,有效成分趨近3年生純野生黨參。

通過實驗室成分監測,淘汰品質差的產區,最後遴選品質最佳的產區做專項種植,圍欄標註-----藥材特種專用地,其它作物一律讓路。

央企統一藥材原料的供銷,這是個價值1萬億以上的種植行業,可完全製造出一個超越輝瑞強生等製藥巨頭的國企。

柴胡同理,個人扒論文發現北柴胡藥用成分濃度最高的為湖北某地,而非它的道地產區太行山一帶,這都是需要央企去統一規劃種植採收銷售的。

中藥原料必須國營,跟菸草一樣,沒有許可證擅自經銷均為非法!!




梅里賞金獵人


中藥可以標準化,而且,國家也在大力提倡和推進中藥標準化的進程。

中藥不標準化,拿什麼來判別其真偽?

性狀、鑑別、水分、灰分、有效成分含量等,只要是收錄入中國藥典的中藥都有明確的質量標準。

中藥,首先性狀也是最基本的項目得符合標準,如果性狀都不符合標準,還談什麼療效?

再是,有效成分含量,藥典規定不得低於最低含量標準。

如丹參,藥典標準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0%,含丹參酸不得少於3.0%。

目前的現狀是中藥材種屬退化,加之人工種植,求產量不求質量,有些中藥材連最低含量標準都打不到,其療效也大打折扣。

那具體到應用,怎麼辦?

製藥企業製備中成藥時,只有加大原藥材的投料量,才能使其成品有效成分達到要求。

中醫還依據原有經方3、6、9克的用,也是不顯療效的。

因此,中藥標準化再不嚴格執行、加快推薦,中醫將會無藥可用。

再是原來一些地域性很強的中藥材品種,由於價格原因,導致全國各地到處種植,道地的藥材其成分含有4-5種,而地域變了,其成分只有2-3種,這樣的情況,豈能不影響藥材的品質和療效?

因此,中藥應嚴格執行標準化


Suke


中醫難標準化,中藥有多種植物莖根葉組成,又根據各病種,輕重緩急而組配量化,你們說如何標準化,而且煎藥時間,下藥先後都不同。還有針炙,拔管,炙烤等等。所以說中醫藥是門非常深澳的學問,學無止境,奇歷無窮,學到老也學不完的學問。有句話,少木匠,老中醫。


思想者197180896


如果人可以標準化生產,中醫中藥就可以標準化。

因為中醫藥的顯著特徵就是治人而不是殺菌滅毒。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而人是最為精密的複雜系統,世界上哪怕雙胞胎都不可能同模同樣,都有差異。目前世界上對人體研究最深的,一是中醫二是西醫。西醫是近一二百年才產生的學問,稱為醫學科學,一步一步的研究有記錄有多如牛毛的著述。中醫則是在華夏文明圈流行了幾千年的醫學體系。

由於二者的系統互不兼容,而西醫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順利實現了產業化資本化,擁有泰山壓頂一般的話語權。西醫的表現從來都很美國,即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最好命的是,當今醫學界的老大一直要求中醫用西醫的科學理論翻譯成冊,以證明中醫是西醫科學一個樣的科學。但中醫卻無力要求西醫將其理論翻譯成中醫系統兼容的理論。

實際上,將他們互相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個宏觀,一個微觀。

一個整體思維,一個精準思維。

一個防守型,一個進攻型。

一個試圖用有限的藥物和藥物組合治療各種生病的人,一個試圖用無窮無盡的藥,一一對應的治療各種各樣的病。

一個在正確的方向上固步自封,國家的經濟己經發展到了廿一世紀20年代,中醫的腳步卻停留在了一兩百年前,一個做著正確的事卻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查一下西藥史會發現,西藥的淘汰率極高,一直在試錯中試圖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特效藥,然後再發現它的副作用,又研發出新的藥物替代品,不斷迭代,永續前行!

一個講醫者仁心,一個講效益優先。

一個在工業化到來時落了伍,尚不能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生存儼然己成問題,一個己經實現工業化標準化迭代化發展,越分越細的科,越來越多的病,越來越多的藥物,不斷迭代,不斷前行。

中醫的出路在哪?堅持正確的方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現代科學手段,有超級計算機,大數據以及人體科學的持續攻關,一個計算機辨證論治的系統工程項目,提上振興中醫的日程估計己經在路上了,貼著馬路上的石板,我似乎己經聽到了隱隱的腳步聲。


打部硫歐克斯歐木


中醫中藥種類繁多,同種藥物環境不同在其用量相同下效果不同,如了哥王為例,兩廣的嶺南地區生長的和此地區以外生長的用藥效果就不一樣。所以中醫中藥用藥應根據實際情況而用,不能一刀切,否則療效不行就會被認為中醫中藥不行。當然中醫中藥有標準更好,有標準更能保證藥物質量,根據其質量用藥,治病更有保證。如現在收購的枇杷葉,其質量要求在樹上摘的為3~5年的葉並去毛,但人們為了金錢,把地上的和摘嫩葉給商販收購,賣給了藥商。醫生用了藥商的藥,很難把病治好。所以藥的質量就是標準。對於可不可標準化只能具體的藥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