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工业机器人精度不行?


算法不行,伺服精度也不行,反馈电路精度也不行[大笑]就是一个假货。抄作业抄不出来真东西


海清河堰


工业机器人可以看作数控加工中心类设备的升级产品,核心还是多轴联动的空间定位技术,对各个环节的精度要求都非常高,这样整体系统的精度才可以满足要求,目前国内的数控加工设备精度都远远不如进口的,工业机器人当然会更加技不如人了,像欧美日企业已经研究了多半个实际,早就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了,我们才开始仿制没有几年光阴,目前很多客户宁愿掏钱买二手的进口工业机器人,冒着维护麻烦的危险,也不愿意使用国产的机器人,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请关注:机电猫

核心配件都靠进口

虽然国内已经有了单独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中国也是稀土大国,按道理生产伺服电机是有优势的,但是高精度的始终不理想,因为编码器和光栅尺这些高精度点的传感器我们无法生产,我们只可以生产低精度的,外国人对这些是技术封锁的,编码器是伺服系统运行的眼睛,缺少了眼睛,虽然拄着拐杖也能走,但是始终不如别人的了,伺服系统花掉了机器人的四分之一成本。

数控CNC控制器也有很多企业在研发生产,但是CPU和FPGA始终还是要使用别人的,别人高兴就卖给你一点,某天和你闹翻了,随时收回去了。

精密减速器,比如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谐波齿轮减速,RV减速器等等,占比了机器人成本的35%,日本人掌握了技术核心,这种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开发出来的,需要很多年的材料和加工数据积累,似乎我们中国人也缺少这种耐心,虽然弄出来一些替代品占领低端市场,但是中高端始终是人家的市场。

虽然国产机器人厂家,也可以通过一些渠道采购国外的配件回来组装,但是因为人家的一些排他协议,未必就可以把最好的东西卖给你,即使卖给你了,价格也会别别人的贵,这样你国内组装起来就没有竞争力了。

单个配件精度不行,也许我们可以把壳体和基座之类做漂亮点,但是整体的精度是肯定不如别人的。

系统集成也不是拧螺丝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很多机械设备配件都没有,基本上都从国外进口回来组装,但是就是这种简单的组装,讲白了就是拧螺丝,当时组装出来的整机,质量也不如整机进口回来的设备,即使里边的配件是一模一样的。

今天我们已经超越了这个简单的组装阶段了,只要有好的配件,我们技术工人同样可以装配出来比较理想的机器设备了。但是系统集成这种类型的组装,可不是拧螺丝这么简单了,它涉及到算法了。

也许在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国产的机器人静态精度可以做刀比较高,但是多轴联动起来,几台伺服同步,国产的控制算法不理想,整体的动态响应精度就远远不如人家了。

一个好的控制系统,是有很强的“鲁棒性”的,也就是有了扰动以后,能很快恢复到稳定的状态,给一个指令下去,机械手臂会很精准的马上执行下去,即使机械咬合之间有很多间隙,依然能补偿到,目前国内的算法上落后,导致了整体的组合精度也不如进口机器人。

集成不好,不仅仅是某方面的精度差,整体的稳定程度也不可靠,所以故障率也会相对比较高。


机电猫


这里纠正一点,不是国产的工业机器人精度就不行。这种宽泛性概述对整个行业是一个误判。

国产机器人在焊接,码垛,装配,在很多行业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国产机器人起步相对较晚,时至今日不过8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我们仅仅从专业的角度看机器人精度到底与什么相关。

许多工业应用中需要精确的机器人来执行一些关键任务,如航空制造和计量检测。然而,工业机器人并不总是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机器人的误差主要有几个来源,可以将它们分成三个主要的类别:活动关节误差,运动误差和非运动误差。活动关节,指的是机器人的驱动关节,因为一些关节虽然铰接但不是驱动关节,例如并联机械手中,有些关节是被动关节。

我们注意到,驱动关节的误差和运动误差是影响机器人精度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非运动误差,可以想象,主要影响的是一些高负载应用。

关节误差

这些误差主要来源于机器人驱动关节编码器提供的位移值误差。即机器人关节实际运动的位置与传感器(如编码器)报告的位置数据之间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传感器本身的误差和每个驱动关节置零(或归位)造成的偏差(即,在驱动关节的零点或基准位置的误差)。

运动误差

运动误差主要和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有关。不能准确地表示该机器人的实际几何结构的模型是误差的最根本来源。运动误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情况:

•由于制造和装配公差造成的机器人部件标称尺寸和实际尺寸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误差。

•机器人部件的几何特征(如平行度,垂直度)误差。

•参考坐标系的位置错误:机器人的基础参考坐标系与工作参考坐标系(也称为单元坐标系或全局参考坐标系)有关,工具参考坐标系与机器人的工件坐标系(最终参考坐标系)有关。

非运动误差

非运动误差主要源于机器人的部件自身原因,可以归结于下列主要元件的机械特性:

•机械部件的刚度(如,机器人链和变速箱)。

•机械系统的齿侧间隙(如变速箱齿隙)。

•温度对机器人的结构和机械部件的影响。

对于任何需要高精度机器人来完成关键任务的工业应用,知道如何查找和减少误差,提高精度将可以提升产品的生产表现。使用力扭矩传感器以增加测量的精度是消除这些误差的方法之一。虽然应用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测量可能看起来乏味,但是长远来看,无疑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机器人观察


低速的位置控制的国产的精度能够跟的上要求,高速的我们在机器人本体:主要是伺服和减速机 以及最后两轴的传动机构布置有差距。

控制算法上:动力学模型的建力缺少有效的数据支持,毕竟起步晚。

另外在协作上,上述的差距不大,一体化关节直接买外国的,算法有别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智能算法我们国家还是挺强的。


刘云青


老是说国产的不行,为什么不说国产的和进口的价格呢?如果国产价格也和进口价格一样的话,相信国产的会更好[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阿拉定神灯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以点带面。其他很多行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依法治国存在很大欠缺。为什么很多企业只想赚快钱,社会浮躁,基础研究薄弱,人才打压。因为法治不健全,缺乏安全感。企业的创新研究付出很大代价,利益得不到保障容易被剽窃,剽窃现象太普遍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牵扯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法治建设推进很慢。相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家体制建设的进步,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的。


rain001014


基础工业决定一切,机器人作为智能微观构造,所有材料的误差包括温膨系数加工精度系数没有统一数据,造成积累误差过大。要改变还需几十年


芝麻汇集号


精度主要表现在电机位置控制精度,和传动轴动间隙,在就是齿轮啮合间隙。还有长期工作,齿轮和转动的磨损。现在中国还需要在这方面努力。


玉竹先生11


应该是传感器精度不行吧


大庆老董


啥都不看,看活动扳手就知道了,国外加工的和国内加工的天壤之别,输在了工艺上了,输在了老板的态度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