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了嗎?中國古人燒不出大缸?

傷心淵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但事實上他砸的並不是缸,而是甕,是一種陶製的甕。

《宋史》原文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關於司馬光“砸甕”的故事,馬未都老師在一期節目中有提到,他認為司馬光所在的宋朝不具備燒製大尺寸容器的技術,所以司馬光砸缸的真相還有待考證。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來回答,一個是司馬光的故事,另一個是大型容器燒製問題。

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被很多人質疑過,有人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也有人提出能淹一個小孩的容器,口徑最少要一米以上,這樣大的容器宋朝無法燒製,而就在前段時間,某小區出現了“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的宣傳畫,更是把司馬光的故事推到了熱議的浪潮中來。

我個人認為,司馬光的故事是真實的,理由如下:

一、最早記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應該是成書於北宋時期的《冷齋夜話》,後來《宋史》對此事也有記載,特別是《宋史》是官方編寫的史書,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

二、能夠淹到小孩的容器,開口不一定要一米以上。對於司馬光的故事,很多人覺得這麼大的容器,小孩為何要爬上去,又為何會掉進去?我個人認為,當小孩在玩耍,而他們所玩的玩具被拋入這個盛水的容器中的時候,肯定會爬上去撿。如果容器中的水不是滿的,而玩具又能浮上來,這時候小孩就會一手扶著邊緣,另一隻手伸進去撈,這樣很容易掉進去。這種情況下,容器開口不需要一米以上也可以使小孩掉入裡面;

三、宋朝時期對司馬光所砸的容器都記載為“甕”,到了清朝才出現了“砸缸”的記載,當然並不是說清朝之前沒有缸,應該是從清朝時期開始,大家對甕和缸有了一些混淆,就像現在很多人都會把甕說成是缸,因為都屬於大容器,只是開口大小不一樣。據《天工開物》記載:“凡陶家為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孟,小者瓶罐,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由此可見,缸和甕都屬於大容器。如果尊重史實,司馬光砸的應該是甕,如果只是要表達司馬光救人的勇氣和精神,那是甕是缸已無關緊要了,如果因為這點而否認整個故事的真實性,那就有點不講理了。

宋朝是否能燒製大容器?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具備燒製大容器的能力。

有一個成語叫“請君入甕”,說的是唐朝時期周興和來俊臣的故事。

周興因為被人指控謀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負責審理這個案子。來俊臣與周興交談過程中問道:“現在很多犯人都不肯承認自己所犯罪行,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承認呢?”周興說:“這很容易,去找一個大甕來,把這個犯人放進大甕裡面,然後在底下燒火,沒有人能夠忍受得了,自然就會承認了。”來俊臣便按照周興所說,一切準備就緒,然後對周興說:“我現在要審問你,請你進入甕中去吧。”周興嚇得連忙下跪認罪。

這個故事來自唐朝,說明唐朝時期已經有了能夠容納一個成人的甕了。而在唐朝還有一個記載也能說明當時有大甕的存在。

據《舊唐書·后妃傳上·高宗廢后王氏》記載:“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

這就是武則天發明的“骨醉之刑”,從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酒甕可以容納一個被截去手足的成人,這個容量也是完全可以淹到小孩的。

結束語

有人說歷史沒有真相,但我認為歷史是有真相的,通過史料分析、考古認證,很多歷史事件都會被還原,或許所還原的未必與真實完全一致,但資料越充分,與真相就會越接近!


水煮汗青


馬未都在某些方面確實成了專家,但在很多方面又在胡說八道。

不單是說中國古代燒不出大缸,一一這都懶得駁他,湖北襄陽檀溪宋墓壁畫上有大水缸!壁畫現藏襄陽博物館。估計馬未都沒見到這幅壁畫。見下圖一。

另,河南臨汝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鸛魚石斧彩陶缸,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見下圖二。估計馬未都更沒過了!

另外,在我的老家,豫南鄂北一帶許多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是把大水缸仍稱為“水甕的“。小時候走親戚到鄉下,聽老爺爺老奶奶大爺大媽們說“把甕挑滿",不知道啥意思,看到大人挑水到缸裡,才知道“甕”就是“缸“啊!但只有能淹住七八歲以下小孩的、大口的“大水甕"才能稱為“缸",小點的甕,無論口大口小,無論裝水還是醃菜,在我們老家只能叫“罈子”而絕沒有叫成“水缸"的!

近期馬未都抖音置頂小視頻,有一條說中國現代人不如古代人喝酒優雅,說中國古人喝酒多優雅多優雅……

中國古人喝酒優雅的當然不少,如劉伶嵇康和唐代飲中八仙,以及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極其優雅的酒令等,但馬末都恰恰忘了,即使是紅樓夢中,如薛蟠、焦大等喝酒不雅的人數,也要遠遠超過寶黛釵及湘雲探春等王孫公子小姐的人數!

更別忘了,水滸傳中,如李逵等喝醉了就要打人耍賴的更多!

所以,馬姓磚家只在某一方面可稱專家,在別的很多方面確實是磚家而不是專家!

圖一為湖北襄陽檀溪宋墓壁畫,注意右上角大缸。

圖二更牛,河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鸛魚彩繪缸,高47釐米!




餘笑寧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咱大華夏造不出的東西海了去了,您比方說啥太陽啦,啥月亮啦,啥地球啦等等這沒個啥科技大進步的,咱就算憋死了他也造不出來啊。

可您回頭告訴俺,作為玩泥巴的祖宗,能拿瓷片子換銀子的主,居然造不出缸?這不就是泥巴捏個雛形,擱柴火堆燒的玩意,他的工藝要是比啥青花瓷,啥唐三彩啥兵馬俑高級,那咱就不說了。可這缸不就是老百姓家裡邊擱大米,放水的物件,這有啥造不出來的。

就這事,說實際話就算是您信,俺也絕對不信!咱可以造甕,居然卻造不出缸?玩泥巴,還有那個國家能玩過咱的,這不開玩樂呢嗎?

好吧!扯了半大天,咱先進入正題。

首先咱得分清楚嘛是甕來?嘛是缸?

說說實際話,在咱一般人的眼珠子裡,這甕和缸應該差不離,都是醃鹹菜,放大米,擱水的物件。

其實這倆物件還是不同的,首先不同點在於,這甕是小底大肚小口的一物件,就跟那半拉葫蘆差不多。而那缸您可以大致看成一類似圓筒狀的東西,只不過他那底小,口大,底部到缸口這呈現逐步張開的樣子。

這不都是放東西的物件嗎?那為嘛這倆物件長的不一樣呢?

這其實和功用有關,其一這甕,他是醃個大咸菜啦,整個酸辣醬啦弄的一東西,因為他的口小,好密封。您如果拿那缸去醃,得,這口太大密封不好,漏氣,容易壞,整個下雨天這不就得進雨水,這一缸的大咸菜全的玩完。您整個豬肉燉粉條子,沒這大咸菜咋整?吃個大蔥捲餅沒醬,和著您得含著淚往下整,這不難為人嗎?

那麼缸是幹啥的,您比方說裝個水啦,裝個面啦,您整個大糞勺子他也好往出撈不是。這種事您要是整個甕上去,得這大糞勺子伸進去,他也不好出來不是。

那麼其二呢,觀賞性不同,這缸您要是整的好點,外邊套個瓷整個花花朵朵啥的,擱大院裡頭,裡邊裝上水整個蓮花養個魚啥的,這也算是小資的生活不是嗎?興趣來了,把那魚撈上來洗吧洗吧,還能整個烤魚吃吃。

您如果拿甕來養蓮花他都不發芽,那魚瞅不見光全得鬱悶死不是,這全得賴那口小不是!但您拿這甕養個烏龜或者蛇啥的,哎這可以,畢竟這些個東西都喜歡靜不是!

所以這功用不一樣,造就了他們的形狀不同。當然咱大華夏有些地方,別管你是甕還是缸他都按照一個套路來使喚,這也是有的,畢竟老百姓可不管你這個,只要他認為順手就成。

那麼題主為嘛會產生這麼個問題呢?

這還不是那司馬光砸缸那事鬧的。開頭有那閒著沒事幹扯的那疼的主,就提出他新穎的發現司馬光沒有砸過缸,這事是假的,假的都不能再假了。

聽了這話,俺當時就感覺很奇怪,這司馬光沒有砸過缸,難道是司馬缸真的去砸了光。您這是當笑話玩呢?不怕把您那後槽牙給蹦折了?

這還沒讓俺樂夠呢,後邊就有人說,擱宋朝那會還真沒有缸。哎呦俺了個去哦!一幫子玩泥巴玩了幾千年的主居然燒不出缸來啊!就在俺驚的眼珠子都瞪大發了,回頭人家就補充那是甕,應該叫司馬光砸甕。而他叫了司馬光砸缸,那說明這事就是假的。

這事可真是一波三折啊,比那些個穿越劇來勁多了,沒七八十個波折,還真整不完這事,跌宕起伏啊!

這事讓俺想起,有段時間有人質疑曹衝稱象的真實性,理由是打古到今,咱大華夏地頭上就沒有象。

哎呦俺了個去!您不知道有黃河象這物件嗎?俺就問一聲,您知道河南為嘛要叫豫嗎?顯然您不知道,那俺就好心好意的告訴你,因為老早之前,河南這嘎達水多林子多,造就的結果就是大象多,被人稱為人牽象之地,所以就叫了豫,估計您沒注意這字的右邊是個大象吧,這就是原因。

俺就奇怪了,這些年咋就那麼多人,懷疑咱大華夏的老祖宗那些個事都是假,您就算是記錄在史書中的事,他都給你雞蛋裡頭挑骨頭,非要給你弄出個子醜寅卯來,顯得自己高那麼一節似的。

不僅如此,還有些個人寫歷史的時候,還都喜歡引用大鼻子老外的話來修飾咱大華夏曆史,整本書中不弄七八十句老外的那名言警句就顯不出自己的淵博,這種書瞅著就煩,顯得咱老祖宗就低人一等似的,連個名言警句都不會說。

其實咱不說那些個名言警句,民間流傳的那些個歇後語就比那些個名言警句要好得多。

外國人說啥都是對的,咱大華夏的子民說個啥,不拿出個七八十條證據來那都是錯的,說好聽點可以叫你嚴謹,說不好聽點……

哎!算了!俺是好人,咱接著說事。

首先咱說這司馬光這事的真實性,因為這缸的事他就是根,把這根弄好了,這缸的事也就理清了。

話說司馬光砸缸他這事開頭是在《冷齋夜話》中記錄的,這書是北宋時期寫的,後來這事又被記錄到了《宋史》中,這《宋史》那可是正兒八經官方編寫的,咱就說這麼點小事,他至於騙你嗎?而且這還是官方記載的,真實性您就不用懷疑。

當然有人就偏要懷疑,這嘴巴長人家身上了,咱也不能堵人家的嘴不是。

那咱就拿證據說一說。首先有人質疑,這小孩子是有病還是咋的啦,沒事爬那缸上邊幹嘛?正常人都不會幹這事的,能把這事當成論據的俺都替你害臊。

您知道三字嗎?熊孩子!啥是熊孩子?這物件搗個蛋啥的那都正常,乘你不注意一把火都能把家給你燒沒了,爬個缸那還叫個事?

所以這原因多了去了,人家玩具掉裡邊了;人家爬上去就是為了瞅瞅裡邊有啥;人家爬上去就是為了在小夥伴中間嘚瑟嘚瑟,就為了證明你不敢俺敢;人家就是腦子抽了抽了,沒別的原因就是想爬上去,咋的啦,不行啊?

所以這質疑點他根本就不成立。

接著說這能淹一個小孩的容器,這開口咋也得一米以上,沒這數據,小孩根本就掉不下去。

你快拉倒吧,你沒聽過就一腳丫子深的水坑還能淹死人的事吧,啥事他都有個巧勁,您非得是一米以上,比一米小的就不成?老天爺他也沒這麼規定過吧!

咱就把這過程重塑一下,一個小孩子瞅著水裡有他的玩具或者好東西,他一手搭邊,一手去撈,整個人是蹲下的,這沒跑吧?

好吧這一不小心掉下去,就論這孩子蹲下去的高度應該不到一米吧,所以啊這容器開口不到一米他也能掉下個孩子去。

再說您這甕和缸的事,您說咱大華夏那個時候就沒有燒缸的本事。

那鸛魚石斧彩陶缸聽過嗎?這物件是新石器時代的東西。啊新石器時代咱就能弄出來了,咋到了宋的時候,咱反而不會了,這不會是手藝失傳了吧,那青花瓷這些個東西咋就沒有失傳呢?好奇怪呀!

咋說有些人質疑咱大華夏大型的陶器瓷器燒不了,沒這手藝。快拉倒吧,秦始皇那兵馬俑咱走一個,這不用俺多說啥了吧!

好了,咱不多說啥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說法當見於馬老爺子的《甕與缸》一文。馬先生為了說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舉了司馬光砸缸的例子:

他發現《宋史·司馬光傳》裡砸的是“甕”,後又說收口為甕,敞口為缸,認為“陶瓷燒造有許多技術難題”,“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燒造成功是明末之事”云云。(原文可在觀復博物館的相關推文裡看到,在此不附鏈接了)

若要討論缸與甕的年代早晚,馬先生關於缸的某些觀點恐怕難以令人信服。我們必須得為缸說幾句“公道話”了。

考古已經證明,距今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體型碩大的陶缸。例如下面這件大家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曾看到的,仰韶文化鸛魚石斧圖陶缸。高度已經達到了47釐米,口徑也有32.7釐米。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個詞“醯(xī)醬千缸”,意思是形容用缸做容器的酒和肉之多。漢代的缸到底有多大?滿城漢墓裡就出土過一種盛酒的大缸。通高能達到72釐米,而且上面還壓著方蓋防止酒的揮發。用途和當今沒什麼區別。

至於燒成年代,異議則更大。因為缸瓦一類的器具,嚴格上來說是屬於日用品。即便是瓷制的,民用的也多為粗瓷。對於胎質成分、裝飾圖案要求並不精細,只是體型大、壁厚。這個在技術上並不難,對於燒成溫度、窯室規模等的限制也完全不用等到明代末期。滿城漢墓的這件大陶缸就可以說明問題。除了造型上有些方,燒成的技術並無二樣。

而陶瓷器的成型在當時主要採用拉坯的方法。這個大家在許多視頻中也能看到,就是將轉盤上的泥團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然後在進行打磨修飾。這個方法在我國很早就已經掌握了(有觀點認為可以早到新石器時代)。

“我最怕有歷史老師或學者信誓旦旦地告訴我一個‘歷史真相’,誤人子弟往往就從‘真相’開始。”馬先生這種懷疑的態度、想法是我們該學習的,但他的對於缸瓦的某些觀點卻難以讓人信服。對於這些觀點,我們同樣也應該報以懷疑。或許他是為了從反面向我們證明所謂“歷史真相”並不可信吧。

當然了,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是有差異的,幾乎很難有人能做到掌握全部的文獻典故、歷史資料和考古知識。作為當前國內知名度頗高的馬老爺子,雖然在一些認識上或有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普及傳統文化方面,也是有著不小貢獻的。


史海爛柯人


此乃馬爺隨興信口而來之句,並非伏案耕耘之論。況從現場觀之,更著意於對女教授的反駁之舉。明白人早就不盯著這口缸了,即使錯了,馬爺隨口一句便令教授方寸大亂,這才是精彩之處!


用戶5604603600976


馬說的燒不出缸,小口的叫甕


粉碎謠言君


統一回復。

我並不需要答案。

其實我是想看看有多少人信了馬姓磚家。

陶器在某些人眼裡是了不得的“高科技”。然而,事實上,陶器是爛大街的。包括大型陶器。在中國技術史欠缺的情況下,請參考牛津《技術史》。下圖拍自第一卷。克里特島大型陶器,公元前1800,注意圖中與人的比較。大型陶器真的不稀罕。旁邊那個小的來自野蠻時代的愛爾蘭。

缸或甕,有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叫法的不同。殘存品和歷史圖樣有型制差別。但無法證明其技術進程。我採信《技術史》,陶器,大型陶器,真的是早已爛大街的。當然,沒有什麼收藏價值。

誰會特意保存?

當然,如果有人堅持認為中國人自古都不行。比不上早已滅絕的愛琴文明。這是您的自由。

(對《技術史》感興趣的,最好下電子版。實體書,中文版,前年我查了一下,要價6000RMB以上)

釉的歷史同樣非常非常古老。









傷心淵


我很疑惑三星堆的青銅器那麼大高都能燒,一個缸能嗎?


天之驕子136678573


中國古代大部分都是木製建築,為防火庭院都放大缸積雨盛水用於滅火。起碼明永樂年雷擊三大殿火災時是有記載有缸用於救火的,再往前我就不知道了。

燒大缸比燒大花瓶要容易吧,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燒個缸是沒啥問題的,不然家裡盛水盛米都用小瓦罐麼?古文很多記錄老鼠掉米缸的。


站烽


說中國古人燒不出大缸。我不知道這樣的說辭從何而來?我出生在魯南地區,那裡自古是陶器生產地,曾親眼目睹陶器師傅製作大缸的整個過程。呵呵,現代人能夠製作出來,古人也一定能。原因很簡單,古代的轉輪比較大,是人工腳,轉速較慢。而現代取而代之是機械轉輪,轉速較快。只是速度有些不同,所以說,古代人做不出大缸沒有科學依據。而從出土的陶器碎片判斷,古人制作的陶器大缸與現代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