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是中国书法 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所谓舒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这个"七分半",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既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书法作品"七分半"字体充分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基础和面貌特征。应当说,舒体字的形成,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舒同的墨海生涯从14岁在乡间小有乡誉时起,直至93岁病逝近80个年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十年浩劫"的动乱,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罹难挨斗的"牛棚"里,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舒体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风格,体现革命风云、将军气度,深为人们珍爱。当今,舒体已被输入电脑,广泛用于报纸、刊物、电影、电视,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随红1军团长征到陕北时,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划拉;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边区政府管辖的旬邑县时,为团结抗战,中共拟请当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那位老夫子说,"我和没文化的人谈不来",拒绝参加。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他写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位前清遗老读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出山参政。

1936年延安创办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求毛泽东写校牌。此时毛泽东正在忙于撰写《实践论》,一时抽不出空,便向来人推荐:"你们去请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时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的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牌,还写了大门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训。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何香凝说过:"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

舒同是多产书法家,几十年来,他的墨留遍全国各地,特别是与颜真卿故里费县情有独钟,费县有他的多件墨宝传世。1959年舒同到费县视察水利工程,应邀回去题写了"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每字原大高100厘米,宽80厘米)。这五个大字端庄大方,遒劲有力。体现他当时身置大跃进的年代,视察民情,看到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兴修水利的热潮而感慨万千;刚到山东省委担任第1书记,又有用武之地,春风得意;50多岁正年富力强,笔法浑熟,运笔酣畅淋漓,有泣鬼神、惊天地之气。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生前曾有言说:"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大的字,也是他最满意的字,而且刻的也好。这五个大字虽然没有落款,但人们一看就认出是舒同体。竖立在大坝溢洪闸旁的《许家崖水库》石碑,既是一座书法名碑,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已成为费县著名旅游景点--鄪国明珠"天景湖"的历史文物标志。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是因为他这位马背上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无论谁去求字,他都一一应允。因而,改革开放以后,费县人多次登门拜求墨宝,舒同先生为"半塔中学""琅琊羲之砚厂""费县影剧院"等题名,这些墨宝成为稀世珍品。出版《舒同字帖》(分楷、行、草三本)、《舒同书法》、《舒同书法艺术》等,请文人书法大家、北京大学教授张辛撰写《舒同书法艺术展序》。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有领导地位,又善于写毛笔字,所以成为书协组建的较佳人选,被赋予书协主导的职责,成为书协的第一届主席。能做书协的第一届主席,不是因为舒同的书法能力属第一,而是因为舒同的身份兼有书法和行政的双重作用,所以在书法历史上,舒同的贡献不主在书法,而在于高效有号召力的行政能力。

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其前言即是舒老和组委会请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陈玉龙先生撰写。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王元化先生说:舒同的字“像他的人一样,雍容大度而又质朴无华,不带任何炫人眼目的做作之习,而自有一种精神内敛、气度厚重的自然风韵”。

舒同的书法渊源于颜真卿的楷书。写字取法颜体,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的柳公权、杨凝式。宋朝苏东坡特别推崇颜字,将写得一笔颜体楷书的蔡襄尊许为“本朝第一”。人们学颜字,固为颜字自在的雄浑魅力所吸引,也受到颜鲁公人格气节的影响。即使不看好颜体楷书的米芾,也能在颜字上觉察出“昂然有不可犯之色”。颜字是人格化的书法,并且成为千年以来“书如其人”的典型。

这些由颜字引出的文化现象,现在从事书法的中青年未必理解,但是,对于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舒同那一辈人,选择哪一种古代名家的字进入书法世界,却是大有讲究的。在他们那里,书法不仅是写字的技巧或艺术,还寄寓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书法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当舒同掌握了颜体的笔法、字法之后,这笔颜字已经与他的审美理想浑然一体,并且成为其心灵与文化传统进行“对话”的固定方式。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舒同是开宗立派的大师,却视书法为余事。他一不开个展,二不出专集,三不收弟子。20世纪80年代他力辞中国书协主席之后,是有关方面为他举办了首次个展;1995年出版的《舒同书法集》,是他墨海生涯80周年的第一本书法集。这部书法集中收录了作者1926年至1984年间书写的90余件作品,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还有一些画作,幅式多种多样。舒同留下的作品以行书为多,而其笔法由颜体楷书得来。

要把颜体楷书的笔势转化为行书,有相当的难度,这方面,他可能借鉴了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而且受到何绍基颤笔的影响。但是,舒同挹颜体的厚重,行书的点画主于圆转,执笔不作回腕法,此又不同于何绍基。我无缘亲见舒同作书,由笔画形态推测,舒同用笔几乎是笔笔中锋,使转映带也是力求“笔正画圆”;起笔处,笔锋从来是藏而不露。舒同50年代写赠管易文的行书《毛泽东·长征》四条屏,深得颜字的“雄秀”,又具自己的行书风采,是舒字的上品。舒同在50年代已经将草书纳入笔下。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1964年他书写的《毛泽东词》中堂,融通了行草楷三体之法,于沉稳中见清逸,别有一种书卷气息。纯然的舒体草书作品,多写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虽然还是圆转的笔调,因为笔势迅疾,大有笔走龙蛇般的激越。这一时期,作者正处在政治生涯的低谷,他在1961年书写过一副对联:“波动巨鳌没,云垂大鹏翻”,可以看作他的自我写照退居繁忙的一线岗位,有时间钻研草书,而且有闲情“试墨”于丹青,喜绘竹石、梅花、菊花、幽兰之类的文人画,这是雅兴,也是昭示心志吧。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独创七分半舒体,马背书法家,毛主席推荐舒同题写抗大校名校训


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舒同,突然无所事事,心中的寂寞和忧郁推而可知,写写草书,也是排遣心中的积郁,浇淋心头的块垒。此时的书法,成了他的一种精神寄托,贴合了作者当时性情的真实。舒同的书法,厚重稳健是其所长。他的风格,在楷书、行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也可以说,他是以这两种书体见长。匡亚明先生说,舒同的书法、文章和气节一定在中国历史上闪射出独特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