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中國古代成熟的城防設施體系,有三個子系統。一是城牆防禦系統,二是城門防禦系統,三是護城河防禦系統。我們今天先說一說由牆體、城牆四角的角樓、馬面、敵樓、女兒牆、垛口共同構成城牆防禦 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馬面無疑是整個系統中最精彩的篇章。

一、 牆體——城防中的基礎工程

(一)由純土牆到內土外包牆。城池一般建在地勢比較平整的地方,築造城牆的材料主要是黃土。早期城池的城牆,主要是用土夯築(或版築)而成的土城牆。為保證質量,在管理上實行責任制,誰修誰負責;在技術上,多用粘土做材料,逐層夯築,夯築時土質必須保持一定的溼度,這樣有利與土壤的凝結。陝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土質好,建造的城牆非常堅固。開封、商丘城牆土都是就地取材的黃河沖積沙土,鬆散缺乏粘性,乾燥無法凝結,遇水極易垮塌;在土城牆的質量檢驗方面,採取向土城牆上射箭,箭落合格,箭留為不合格。

儘管土城牆有雨水沖刷和浸泡的致命弱點,至今在全國還有不少百年、千年的土城牆遺存。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鄭州3500前的商代都城土城牆

為了解決土城牆的防水問題,東晉時期出現了用磚包砌的城牆。磚石包封,使城牆的防水和防攻擊功能大大增強。到了唐、宋時期,一些較大的城池都用磚包砌城牆。明、清時期,用整齊的條石、塊石和大城磚包砌城牆已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牆,重要部位砌磚用糯米石灰漿膠結,城門起拱處用桐油拌合石灰膠結,非常堅固。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坐落在西安市皇城東路上的一段土城牆,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曆史。

受財力和城池重要性的影響,土牆體包封又分全包封和半包封。西安、南京、平遙城牆都是全包封。這也是這些城牆保存下來的重要因素。為解決牆頂排水,又保持外牆面光滑,外牆面不作任何排水設施,不給攻城者攀爬有可趁之物,牆頂平面外高內低,排水槽都修在內牆面上 ,只允許頂上的積水向內排。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全包封的西安城牆和內側城牆上的排水槽

開封明清城牆採用的是半包封,外牆面為厚約70釐米的包磚,內牆面和牆頂平面,則用七分白石灰和三分土摻和後夯築。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開封城牆外面用城磚包封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用灰七土三修復的開封城牆內側牆面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開封城牆斷面。頂部為厚約30釐米灰七土三夯土保護層

(二)城牆的規格。城牆的橫截面為不規則的梯形,其規格因朝代、城市地位和經濟條件而定。在明清兩代, 有南京、北京、鳳陽(明中都)三處城周超過25千米的巨型城,有杭州、蘇州、廣州、太原、福州、西安、濟南、成都、開封、廬州(今合肥)等城周在12-25千米之間的大型城, 也有大量府、州的城池,大多為城周在5-12千米之間的中型城;城周在超過2-5千米之間小型城,多為縣城的城池。

城牆的高度是首要保證的。重要城池城牆一般都在12米以上,如西安城牆高12米,南京和大同城牆都是14米;位於平原的城池,城牆厚度比較均與,南京城牆因受山水影響,底寬和頂寬在不同地段,差別很大。

二、角樓——防禦與裝點完美的結合

角樓是建在城牆轉角處平臺上的防禦性建築,一般有兩層、三層。由於此處視野開闊,主要承擔瞭望觀察功能,同時也是城牆建築美的亮點。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西安城牆角樓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美輪美奐的北京故宮城牆角樓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平遙古城的角樓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皇城相府的角樓之一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皇城相府角樓之二

三、馬面——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一)什麼是馬面?馬面就是凸出城牆牆體外的部分,因外觀類似馬臉而得名。馬面又稱敵臺、墩臺、牆臺、城牆垛子等。馬面上面各建有一座木樓,稱望樓,或叫“團樓”。團樓是馬面的附屬設施,可以用來藏兵和儲藏武器,雨雪天氣可以為兵士防雨。兵士可以在團樓裡值守,一遇敵情,可以隨時投入戰鬥。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西安明城牆上的馬面

(二)馬面的作用。而從軍事設防角度來看,在城池攻防戰中,牆根處往往是射殺敵人的視野死角。修建馬面,增加了城牆上面的面積,可以有更多的戰士在城牆上投入戰鬥;可使城牆根的敵人暴露無遺,可以有效的監視策應、側射和夾擊登城敵人;從城牆結構而言,馬面加大了牆身的剛度;從建築美學角度,馬面也增加了城牆的造型美和節奏感,使城牆造型更加雄偉壯麗。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大同城牆上的馬面

(三)馬面的規格。馬面的規格大小受城牆的高度、厚度制約,隨城牆的規格變化而變化,以總體協調美觀為主要設計依據。

(四)馬面的數量和間距。馬面的數量受城牆周長和馬面的間距制約。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

馬面之間的距離,取決於當時的弓箭射程,馬面上方相向下射,保證城上殺傷力的全覆蓋,是決定馬面間距的首要因素。如西安明城牆周長13740米,有98座馬面,間距120米左右;周長6163米的平遙古城建有馬面72座,間距只有40~60米。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平遙古城上的馬面,間距小,比較密集

(五)馬面在城牆上的應用。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最早在城牆上構築馬面的是燕下都的宮殿區,以後有漢魏洛陽金墉城北壁的"墩臺"。現存最早的馬面實物,見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石峁遺址內。 馬面的修建雖然好處很多,但畢竟要增加不少投資,小城池一般不修馬面,但重要的城池,為提高防禦能力,往往是不計成本的。到了北宋時期,馬面才被普遍運用到城牆建設中。

六)為什麼現在開封城牆的馬面,形狀不像馬面。馬面看上去都是橫窄豎寬,狀如馬臉,而現在開封城牆的馬面看上去卻一點也不像馬臉,而是橫寬豎窄。這是由於黃河水患,沙土淤積深度達六、七米深的結果。開封城牆上的馬面,可以說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一半已淤埋在地下的開封明清城牆馬面

(七)為什麼南京明城城沒有修建馬面。與北方平原城池大多為正方或長方型不同,南京明城牆由於受山地和水系的影響,因山水之勢而建,呈極不規則圖形,很少有長距離的直牆,大多凸凹有致。凸出部分就起到馬面的作用,既解決了射擊死角問題,也降低了建設成本。這說明古人在設計建築城牆時並非因循守舊,囿於傳統定製,而是因地制宜,南京城牆也成為中國古城牆寶庫裡的佼佼者。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曲曲彎彎的南京明城牆

四、女牆——接受最猛烈的挑戰,犧牲自己,庇護別人

城牆上面內外兩沿建的小牆統稱女牆。女牆是相對於下面的主城牆而言,宋《營造法式》上講:“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

建在城牆外沿呈凹凸形的女牆叫垛牆、雉堞。垛牆是戰時將士護身的屏障,垛牆上的垛口用來瞭望敵情、射擊敵人 。垛牆中部下端留有一個高寬九寸外方內圓的懸眼,也可以作瞭望、射擊之用。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城牆上的垛口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明清時期女牆上的火銃射擊孔

建在城牆內沿的女牆又叫宇牆,比垛牆矮,大約一米左右高,主要防止人員跌落。

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大同城牆上,左側的外女牆叫垛牆,右側的內女牆叫宇牆

在城牆防禦子系統裡,各部分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最鍾情的是城牆上的馬面,她極實用,使防禦變成了進攻,使被動變成了主動;她又極美,使冷冰冰的城牆,有了動感,有了生命。我鍾情馬面,更欽佩創造馬面的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