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反而是十三阿哥胤祥与雍正更亲密?

若浅话史


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反而是十三阿哥胤祥与雍正更亲密?(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说起胤禵,众所周知,他是雍正的亲弟弟,但是,这个亲弟弟与雍正的关系并不好。一般做起事来,基本都不会与雍正一条心。胤禵从能力上讲,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且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后来,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

就是这样一个亲弟弟,反而与雍正的死对头八爷胤禩关系要好。按常理来讲,亲弟弟应该与亲哥哥关系好才对。对于另一个阿哥,确实与雍正并非亲兄弟,可关系胜似亲兄弟,此人便是十三爷胤祥,人称“侠王”。十三爷胤祥与雍正可以用出生入死来形容,从做事来讲,他们基本一条心。

雍正为何与亲弟弟胤禵关系不好,反而与十三爷胤祥的关系比较“铁”?

长城君为你一一道来。

先来说说,雍正为何与亲弟弟关系不好?

其一,雍正做事一般独断专行,很难与十四爷胤禵相融在一起。从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雍正做事往往都有自己的见解,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对的,为大清朝有利的事,都会去做的。然而,十四爷胤禵就不同,他认为有些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利用关系在里面。这也正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雍正与十四爷胤禵关系不好。

记得有一次,雍正在邬思道的劝说下,让十四爷胤禵做大将军王,而保举年羹尧做陕甘宁总督之职。当时,十四爷胤禵非常高兴,可见,十四爷胤禵有个人利益在里面。作为雍正,在邬思道的分析下,其实是顺应康熙的想法,也是从大清朝的角度去考虑的。

其二,雍正与十四爷胤禵的性格不合。雍正的性格做事能耐住性子,而十四爷胤禵就不一样,其性格,做事比较急。这两个在一起谈事,肯定会争吵起来。然而,十四爷胤禵又是一个不肯认输的人,一般遇见与雍正不和的事情,肯定是要争吵起来的,以及唱反调。

雍正刚登基不久,十四爷胤禵从前线回来为康熙吊丧,由于十四爷胤禵与雍正的意见不统一,就开始大大争吵起来,甚至还动起手来。可见,十四爷胤禵的性子急,雍正性子有些也比较傲。总之,他们在一起很难意见统一,故而他们的关系就不好了。

再来谈谈,雍正为何与非亲弟弟十三阿哥关系非常“铁”?

其一,从小雍正对十三爷胤祥就非常好,十三爷就以亲哥哥看待雍正。十三也胤祥从小母亲去世的比较早,因此,从小便跟着雍正一起长大,其平时的关系也比好,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雍正都会帮助十三也胤祥。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情,那是最紧密的。

真挚的感情,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密。然而雍正与十四爷胤禵就没有这样的关系,虽然都是一起长大的,可是,其以后也就不一定会好。其实,这些事当今也有的,并非只在雍正身上发生。

其二,十三爷胤祥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帮助以及支持雍正,也会为雍正考虑。从雍正王朝中,可见,雍正身边基本都有十三爷胤祥跟着。到江南筹款赈济灾民,都有十三爷跟着;皇帝派雍正追讨国库欠款,虽然康熙没有让十三爷参与,可是,为了魏东亭的事情,十三爷还是参与此事了。其目的是让雍正体谅一下魏东亭,让雍正以后可以铺好自己的路。不要搞得把官员们得罪完了,出发点都是为了雍正着想。

田文镜被十阿哥打了,后来,十三爷救下了田文镜,还把他接到自己府上,又为田文镜上药,虽然之前与雍正有点小矛盾,可是,从救田文镜来看,出发点就是为雍正做事。处处都在为雍正考虑。

长城君曰:从雍正与亲弟弟胤禵的关系不好,而与十三阿哥胤祥关系非常好,可见,雍正其人具有多面性的性格。做事深思熟虑,大多都是以大清朝去考虑,而十四爷胤禵则不是,但十三爷胤祥则是。因此,康熙才会选择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

  • 《雍正王朝》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本文以《雍正王朝》为蓝本,其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并非正史分析。


太史简


十三阿哥胤祥的母亲是镶黄旗包衣出身,入宫后只是庶妃,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册封,死后康熙追封敏妃,因为出身低微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胤祥出生后由胤禛的母亲德妃乌雅氏抚养,这样胤禛、胤祥、胤禵三个人就有了更多交集。

这哥仨曾经被一个母亲所养,本来应该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事实上,胤祥和胤禛关系密切,胤禵却走到了胤禛的对立面,这其中性格不同是主要原因。



胤禛和胤祥经历极其相似,胤禛出生时乌雅氏还没有册封德妃,没有资格抚养胤禛,他就被送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胤祥是被送给乌雅氏抚养,这一点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孝懿仁皇后没儿子,德妃乌雅氏有两个儿子。

因为不是跟生母长大,不能随性,时间久了就养成了隐忍性格。因为孝懿仁皇后就养胤禛自己,乌雅氏同时抚养胤祥和胤禵,胤祥和胤禵只差两岁,年龄相仿,胤禵是亲生的而且年龄小,乌雅氏给予胤禵的关爱多点这也正常,但胤祥的感受不一样。胤祥的隐忍要比胤禛还强。



胤祥和胤禛还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就是揣摩别人心思的能力特别强。在别人家长大,经常要看别人眼色行事,察言观色的能力慢慢就磨练出来。由于缺少亲生父母的爱,他们内心都很孤独,也都很强大。

所谓鱼找鱼虾找虾,胤禛和胤祥性格很像,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而胤禵是个直爽之人,性格平易近人,这和八阿哥胤禩很像,所以他们走到了一起。



另外,胤祥和胤禛关系好,还有一个原因,德妃乌雅氏把更多的爱给了胤禵,胤祥受冷落,内心孤独凄凉,他对爱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胤禛比胤祥大八岁,这时胤禛处处关心照顾胤祥,教胤祥学算术、练书法,胤禛的关爱在胤祥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胤禵有生母爱着,根本不需要胤禛的关心,两人在一起时间又少,所以胤禵和胤禛关系本来就不近,后来胤禵自认为成了康熙的继承人,结果胤禛把皇位抢了去,两人关系就更差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亲”和“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必然性,鲁迅和周作人关系很亲却不密。尤其在帝王家,关系的密度与亲度更难成正比,杨广与杨勇、曹植与曹丕、李建成与李世民都是亲兄弟,关系上却势同水火。胤禛与胤禵、胤祥都是皇子,他们之间充满爱恨情仇与利益纠葛,关系远近并不由“亲”决定。

先看他们三的成长经历

胤禛与胤禵,同为康熙的德妃乌雅氏所生,但两人的成长线路不一样。

胤禛出生时,乌雅氏由于级别太低没有资格亲自抚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胤禛被皇贵妃佟佳氏带大。等到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晋升为德妃,具备了抚养皇子的资格,胤禵就是其亲自带大。所以,胤禵与胤禛即使是亲兄弟,两人小时候的交集也不多。

在中国,做母亲的一般都比较疼小儿子,何况胤禵是德妃亲自抚育的,得到的母爱会更多。德妃在对待兄弟俩的态度上,一碗水端不平也会影响兄弟关系。

胤祥是章佳氏所生,但是章佳氏在胤祥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按照清代皇宫惯例,胤祥需要其他妃嫔代为抚养,而抚养他的人正是德妃。

胤祥好书画,正好胤禛也好那一口,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建立起密切联系,不似同胞胜似同胞。雍正后来在胤祥的祭文中回忆: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

两人从小就朝夕相处,即使短暂分离也会有书信往来。

胤祥小时候很受康熙的恩宠,后来在废太子时失去圣眷。而胤禛早年也不太受皇帝待见,只能以“闲人”自居。两人经历上“同是天涯沦落人”,更能让彼此惺惺相惜。

都是夺嫡之争的参与者,但角色定位不一样

胤禵与胤禛在夺嫡之争中,始终处于对立状态。胤禛自成体系,胤禵先是胤禩一派,然后又自立山头。自始至终,兄弟两都不在同一阵营。皇位就一个,兄弟两却都想要,但只有一人坐上去。

尤其在胤禵成为大将军王之后,一跃而成为“准太子”,对胤禛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与其说胤禵与胤禛是亲兄弟,不如说他们是“友商”。如果将胤禛比作小米,那胤禵就是华为,而胤祥就是红米。

胤祥的立场始终比较坚定,始终都与胤禛一伙。在大阿哥镇魇胤礽的事件中,胤禛其实也有份,但他却死不承认,还是胤祥跳出来为其顶罪。胤祥的行为保护了胤禛,却导致自己被圈禁,还成了康熙朝唯一没有封爵的成年皇子。

后来胤祥得到雍正的格外恩宠,与他夺嫡时的立场密不可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帮领导办十件好事,不如替其办一件坏事或者背一次黑锅。

雍正即位后,胤祥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他没有恃宠而骄,依旧忠心耿耿,协助雍正处理军国大事。而胤禵坐镇西北,又有军功,手握十几万大军,当其听到胤禛继位后,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让本就将他作为重点防范对象的雍正对其更不信任。

胤禛与胤祥在多年的交往中,已经形成密切的战友同盟关系;胤禛与胤禵围绕着皇位,形成的是竞争关系,双方利益不一致。


秋媚读史


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反而和老十三胤祥更亲密呢?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然胤禵和雍正都是同一个妈亲生的,也只能代表他们的关系是亲兄弟,日后处事,价值观、利益未必是同一个阵营的。连平民百姓因为一点利益,还能大大出手,更何况是帝王之家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虽然关系不亲密,但打断骨头连着筋,在对外方面是不会害了彼此的?

首先我们看看那个年代,他们的父亲康熙大帝在位时间很长,儿子众多,到了晚年就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事件。每个人都有可能登上王位,都再谋划自己的战略,包括老四胤禛(即雍正帝)老十四胤禵,但唯独老十三虽陷在其中,但无争王之心,一心辅佐追随老四。所以无论从私人关系、党派之争、利益之争,胤禛和胤祥是再同一条绳上,因此关系会亲密些。

为什么胤祥没有争夺王位之心,那可以从下面的分析出找出答案。

三人的出身

首先看下他们的出身,胤禛比胤祥大八岁,比胤禵大十岁,年龄上存在差异。胤禛出生时,乌雅氏由于级别太低没有资格亲自抚养,只能把胤禛交予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贴身抚养。这是清朝等级制度的规矩,皇子地位比较尊贵,如果生母地位低下时无权抚养自己的孩子的。相当于胤禛从下跟着养母长大,很少得到生母的关心,感情自然就淡了很多。出生于晚八年的老十三胤祥生母章佳氏同样地位不高,更可悲的时再胤祥十三岁时其母卒。让原本就从下心思缜密的十三更孤僻一些。胤祥当时交由乌雅氏来抚养,此时的乌雅氏位分已晋升为德妃,可以抚养子女。所以由胤祥尤其抚养。胤禵比胤祥小两岁,自然时由德妃亲自抚养的自己的儿子。再照顾两个孩子的基础上,自然对亲生的相对会看重些,包括周边的服侍人也时如此吧。老十三也是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相比胤禛生母虽在,但因从下都跟着皇贵妃生活,自然对亲生母亲的爱也会很少,也是受到寄人篱下的感觉。和胤祥真是同病相怜。

兴趣爱好一致

两人的所处环境,同样也改变了两人的修身养性。隐忍、察言观色等性格相同,经常往来。再加上他们都喜爱写字、画画、往来就会更多。不似亲兄弟也胜似亲兄弟。我想应该也有德妃的缘故,当父母的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本身就对小儿子比较喜欢,又从小再身边抚养。老四和老十三自然和这个小弟弟的关系,也会疏远一些,也是人之常情。


夺嫡阵营不同

老十三因生母位分低下,自知无能力参与夺嫡,也就说从根本上断了这个念想,全力协助老四夺嫡。老十四呢,本身母妃位分较高,自认能力出众,平时和八阿哥关系亲密。初次站位在八哥阵营。立场开始出现不同,斗争就会更加激烈。在胤禵成为大将军王之后,夺嫡筹码开始大增,此时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准太子人选,开始自成一派,对胤禛形成的竞争压力空前强大。王位只有一个,成王败寇,此时的他们已不可再调和了。

胤祥有恩于胤禛

在大阿哥镇魇胤礽的事件中,胤祥跳出来承担所有罪责,其实胤禛也有参与,但就这样的一个侠王,为了保护胤禛,却导致自己被圈禁。

胤禛夺嫡当晚,胤祥被放出来后,孤身一人前往丰台大营,控制丰台大营兵力,也为胤禛顺利上位保驾护航。

雍正即位后,胤祥虽手握重兵,但忠心耿耿,而亲弟弟胤禵对王位有所怀疑,不信任这个哥哥。

后来雍正即位后,对九子夺嫡的对立面,进行了严加惩戒。下场都比较惨,但唯独对老十四却网开一面,派去守陵。看似被贬黜,其实也是在保护他。既然皇位一定,让其远离朝堂纷争,稳稳当当的生活。


胤禵与胤禛关系不密不假,但也切不断亲兄弟之情。虽有过错,但仍然已劝诫为主。

关系不密,不等于不亲。亲情不过如此,何况最是无情帝王家。


闲人小吴


雍正皇帝原名胤禛,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排名第四,其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禵乃一母同胞。

可奇怪的是,在九龙夺嫡的过程中,胤禵并不属于胤禛的阵营,反而与胤禛的最大对手——皇八子胤禩打成一片。

即便胤禛登了基,做了雍正皇帝,胤禵和他的关系仍然很紧张。

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为什么会闹成这样呢?

原来,雍正皇帝虽然与胤禵是同一个生母,但并不都是由生母抚育长大的。雍正皇帝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宠妃——贵妃佟佳氏,也就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

作为乌雅氏的长子,雍正为什么会被过继给别人呢?

两个原因:

第一,乌雅氏的品级太低。乌雅氏在康熙十七年生了雍正,康熙十八年才因此被晋升为德嫔。

可见,生育雍正时,乌雅氏的品级低于“嫔”,属于下等的妃嫔。

作为下等嫔妃生育的皇子,雍正被人夺走并不算多大的意外。

第二,佟佳氏身世显赫,深受康熙宠爱,品级也高。但没有儿子。

佟佳氏出自显赫的佟家,康熙皇帝的生母就是出自佟家,而位居上书房领班大臣的佟国维和后来的军机大臣隆科多,也都是出自佟家。

佟佳氏刚刚入宫,就被册封为贵妃;三年后,又被晋封为皇贵妃,并在后宫代行皇后的职权。临终前,更是被正式晋封为皇后。

可见康熙对她的宠爱。

康熙为什么不早早地晋封她为皇后呢?这里有一个难言之隐:康熙此前的两任皇后,都年纪轻轻就死了。康熙觉得自己克妻,于是不再晋封皇后。直到佟佳氏病重,才给了她皇后的名分。

雍正过继给佟佳氏后,就与佟佳氏亲近,而与生母乌雅氏十分疏远。

乌雅氏觉得雍正是攀上了高枝,忘了亲娘,因此对他颇有微词。而长在乌雅氏身边的胤禵,受到乌雅氏的影响,也对雍正很有意见。

因此,兄弟二人便隔阂日深,直至反目成仇。

跟雍正最亲近的兄弟是皇十三子胤祥。胤祥比雍正小了8岁。

这俩人为何如此亲近呢?

因为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极低,是包衣奴才出身,进宫后仅仅是个宫女,即便生育了皇子,也一直没有获得晋封。直到后来雍正皇帝继位,为了提升好兄弟胤祥的地位,才把章佳氏追封为皇贵妃,并且与康熙帝合葬一陵。

章佳氏不仅身份卑微,而且死得还早。胤祥13岁时,章佳氏便病故了。

康熙的那些皇子们,因此常常欺负胤祥。这时候,年长他8岁的雍正早已经开牙建府了,便常常护着胤祥,把胤祥接到自己的府中照看。

因此,胤祥是把雍正“长兄当父”了,一直对雍正忠心不二。在九龙夺嫡的过程中,也是雍正的绝对心腹和臂膀,为雍正夺嫡立下了汗马功劳。


趣谈国史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雍正虽然和十四阿哥本是一母所生,成长的环境却不同,感情上更是没什么交集,反倒是和成长经历相似的十三阿哥情同手足,关系亲密的很。


当时的清宫里面有一条特别不好的规定,就是皇子们的生母如果身份低微的话,是没有资格亲手抚养孩子的,生下来的皇子或公主要交给身份尊贵的嫔妃代为抚养(既然嫌弃出身不高,干嘛还宠幸,同样为女人,区别太大)。



雍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当时雍正出生时由于自己母亲乌雅氏的身份还只是贵人位分,是没有亲手抚育儿子的资格的,出生的雍正也就被送给了当时康熙的贵妃佟佳氏(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来抚养。


直到十四阿哥出生的时候,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已经晋升为德妃,身份上早已经今非昔比,并有权亲手抚养十四阿哥。


虽然生下了两个儿子,但雍正并没有让自己抚养,因此雍正对母亲没有特别深的感情。德妃也因此和大儿子也是感情疏远,特别是有了十四阿哥后,德妃把对大儿子亏欠的感情都倾注到了十四阿哥身上,对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是各种喜欢。和对雍正的感情成了冷热两种。




正是因为雍正从小寄养在别处,所以长大后就和自己有相同成长经历的十三阿哥关系特别好。也正是因为两人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奠定了两人的生死之交。在面对“九王夺嫡”的时候,十三阿哥永远站在雍正的一面。

十三阿哥胤祥,出生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由于章佳氏在十三阿哥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十三阿哥也被康熙安排,让别人来养,其养母就是雍正的生母,当时的德妃乌雅氏。

因为两人都有相似的寄养经历,让雍正有机会和十三阿哥相识,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雍正对这个比自己小七八岁的小弟弟非常同情,由于是寄养在自己母亲的身边,雍正对这个养弟疼爱胜过亲弟弟。


特别是在三人成年之后,在处理事情上和康熙的重视程度上也慢慢显现出来。十三阿哥一直站在雍正的身边,特别是“九王夺嫡”的时候,如果没有十三阿哥做出的努力,估计雍正早就没戏了。

而十四阿哥由于能力出众,被康熙封为兵马大元帅,据说康熙临死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了十四阿哥,是雍正把“十四”改为“于四”才继承皇位,而做了皇帝的雍正更是夺了亲弟弟的兵权,软禁起来了。



众所周知康熙的子嗣很多,但是始终把太子的位置留给二阿哥胤礽,原因就是康熙对赫舍里皇后的承诺,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胤礽屡次联合重臣,胡作非为,觊觎皇位。康熙对此非常反感,经过两次废立后,终于决定不再立太子,而改为遗嘱。这样使很多皇子都对皇位蠢蠢欲动,拉帮结派,其中以八阿哥为首的一派,加上太子一党,还有暗中操作的雍正(雍正表面上是拥戴太子的,把自己的光芒隐藏起来)。


特别是“九王夺嫡”事件中,康熙误认为十三阿哥是串通太子造反,非常生气,审问十三阿哥背后是不是有人指使,因为康熙知道自己的十三子不是个迷恋权利的人。但是自始至终十三阿哥都没有说出雍正,康熙一气之下把十三阿哥软禁了十几年(其实这也是对儿子的保护)。

正是因为十三阿哥的舍己保护,让雍正躲过了康熙的怀疑,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为以后赢得皇位打下了基础(设想一下如果十三阿哥供出雍正,历史应该会改写)。

而雍正登基后,对待十三爷和十四阿哥的待遇可是天地悬殊。




为了感激十三弟对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和成全,雍正继位后立刻就封了十三阿哥为和硕怡亲王,总揽朝堂政务,同时还追封十三阿哥的生母封为皇贵妃。而十三阿哥对于刚雍正的江山可谓是尽心尽力,直到死的死后还在为雍正出谋划策。


特别是在十三阿哥英年早逝的时候,雍正更是痛哭涕零说:十三弟之后再也没有人如此真心对我,更是把十三阿哥唯一的女儿破格升为公主,寄养在宫里抚养。

对于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雍正则是展现自己“冷面王”的一面,首先夺了十四阿哥的兵权,并发配十四阿哥前去看守康熙的皇陵,雍正四年(1725年)又改为圈禁,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是,直到雍正继位很久才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更是追封自己死去的养母为孝懿仁皇太后。



微风之语


因为雍正出生后由皇后佟佳氏抚养,也就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后来隆科多也是对他这个外甥也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十三阿哥出生后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是相同的遭遇(出生后都不是由自己的生母抚养,由其他妃子抚养),让他们站到了一起。



其次,他们分属不同的阵营,一开始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就属于太子党,十四阿哥属于八爷党。



最重要的一点,十三阿哥性情豪爽,为人正直;十四阿哥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这也使得雍正和他的关系比较疏远。


老湖侃历史


为什么允禵和雍正帝关系不佳,反而是十三阿哥胤祥与雍正帝更亲密?这个问题没有正解!寻常人家,兄弟以一母同胞为主,为了一点儿拆迁款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的例子太多太多。更何况是帝王之家,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位、皇权,一母同胞又能算什么?允禵和清世宗(雍正帝)关系不佳再正常不过了。顺带说一句,恂勤郡王不叫胤禵,叫允禵!允禵是雍正元年为了避清世宗帝讳改的名字,恂勤郡王原名与清世宗同音,叫胤祯,但一直存在争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肯定不叫胤禵!



除了利益冲突引起的兄弟不和之外,允禵与清世宗关系不佳可能与他们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也有一定的关系。乌雅氏生清世宗之时,地位低下,仅仅是所谓“官女子”,也就是和皇帝发生过关系的宫女。根据清制,彼时的乌雅氏没有资格自己抚养子女。因此,清世宗自幼便被父亲清圣祖(康熙帝)交给了自己的表妹兼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康熙二十七年生允禵时,乌雅氏已经贵为德妃,是后宫主位之一,允禵自然也就由乌雅氏自己来抚养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乌雅氏对两个儿子(确切说是三个,但是皇六子允祚六岁早殇)明显一碗水不端平,更加钟爱允禵,与清世宗关系相对冷淡,这或许也是兄弟二人关系不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年龄可能也是一个原因,清世宗整整大了允禵十岁!因此,允禵与这位年长的胞兄一直关系一般,反倒是和与自己年龄差距相对较小一些的允禩、允禟、允䄉等人关系更加密切一些。当然,这些都是次要原因,利益冲突显然是第一位的。



那么,胤祥为什么和清世宗关系密切呢?同样和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有关。胤祥的出身和清世宗十分类似,出生时生母章佳氏的身份同样也是所谓的“官女子”,没有任何名分。这就注定了章佳氏没有资格抚养胤祥,那么胤祥是由谁养大的呢?清世宗的生母乌雅氏。胤祥出生两年之后,乌雅氏的亲儿子允禵出生了。试问亲儿子和养子,乌雅氏更重视谁?清世宗是亲儿子,乌雅氏尚且不冷不热,更何况胤祥?胤祥的待遇可想而知……就在这个时候,比自己年长八岁的大哥哥清世宗出现了,两个人的童年遭遇有着太多的相似,加之胤祥的养母是清世宗的生母,清世宗一直对胤祥这个弟弟颇为照顾,这也使得二人虽非一母同胞,感情却远胜同胞兄弟。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胤祥一直对清世宗这位大哥哥感情深厚、忠心耿耿。在所谓“九子夺嫡”期间,胤祥是唯一公开为清世宗站台的兄弟!这或许也是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清圣祖刻意冷落胤祥的原因之一,为的就是借此考察“继承人选”清世宗的反应,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胤祥给清世宗带来负面影响,毕竟胤祥已经卷进了废太子风波,还曾经被短暂幽禁。由此也可见,胤祥和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的关系应当还是不错的。当然,胤祥患有“鹤膝风”(骨结核)也是一个方面,康熙五十一年之后的十年,胤祥几乎消失在了史籍之中,就是因为结核病需要长期休养的缘故,并不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说的被圈禁。



虽然在养病,应当说胤祥这十年里也并没有闲着,起码一直充当着清世宗智囊的角色。这也是清世宗为什么即位伊始便正式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并任命其为四个总理事务大臣之一的原因所在,因为胤祥一直都是自己的死党!如果胤祥彻底退出了十年之久,试问清世宗还敢那么信任胤祥吗?个人认为很难说。当然,说胤祥追随清世宗仅仅是因为兄弟情深或许也有点绝对了。以胤祥的出身和实力,争储是没有希望的,而清世宗却很有希望。在皇太子允礽不行且最终被废的情况下,追随清世宗是胤祥最佳的选择,无论跟随允祉、允禩还是允禵,胤祥都得不到后来的一切,不是吗?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农民工歪说历史


亲弟弟胤禵与雍正关系不佳,是因为二人虽为一母所生,但是并非一母所养。

雍正与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也就是康熙朝时期的德妃。

乌雅氏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

雍正出生时,德妃还没有被册封,直到雍正两岁的时候,才被册封为德嫔。所以按照当时清朝后宫的规矩,生育皇嗣但是没有受到册封的妃嫔,是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的,因而康熙下旨,将雍正安排给当时还是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

德妃生十四阿哥胤禵的时候,已经是位列四妃,地位和名分已经与生雍正之时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是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十四阿哥从小就是被自己亲妈抚养长大,乌雅氏也是更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儿子。

而也正因为这兄弟二人,不是由同一任抚养,从小不是在一起长大的,生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相处的玩伴完全不同,再加上“九子夺嫡”,两人分属不同的阵营。所以虽然是同父同母,但是关系却势如水火。


雍正与十三爷,最初是因为同有寄养在其他妃子那里的经历,而惺惺相惜。

十三爷胤祥,生育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由于章佳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十三爷胤祥也被康熙安排,有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

正是这段寄养的经历,让雍正和十三爷变为了惺惺相惜的兄弟,一方面,雍正对于这个寄养在自己母亲这里,比自己小8岁的弟弟关爱有加,另一方面,两人在童年时期都被寄养在其他妃子那里,不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因而雍正和十三爷自小关系就非常的要好,并且,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十三爷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站在雍正这一边。


如果没有十三爷的牺牲,雍正早就从“九子夺嫡”中出局了,甚至可以说,雍正的皇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十三爷让给他的。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去盛京谒陵,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都会把十三爷胤祥带在身边,足可见康熙对于十三爷胤祥的喜爱。 但是因为康熙两废太子的事情,突然失去了康熙的宠爱。

正史中的十三爷并不像《雍正王朝》中的那样,是太子党的一员,相反,他也是反太子集团的一员,在康熙两废皇太子的过程中,十三爷胤祥都积极参与其中。而当时的康熙,非常反感皇子反对太子,觊觎皇位的行为,因而在知晓十三爷也在串通串联,企图推翻太子后,大为恼火,但是康熙并不认为这是十三爷自己的所为,而是背后有人指使,他让十三爷胤祥一再交代谁后幕后指使之人,而十三爷就是闭口不谈,因而盛怒之下的康熙不仅疏远了十三爷,而且还将其进行圈禁。

十三爷所要保护的人,正是雍正,也正是因为十三爷的保护,让雍正顺利度过两废皇太子的危机,赢得了康熙的信任,并且最终夺得了皇位。如果那个时候,十三爷说出了雍正,那么按照当时的情况,十三爷继位的可能性也将变得极大。


雍正登基后,对于十三爷和十四阿哥可谓是天壤之别。

由于十三爷对于雍正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加上二人从小亲密无间的感情,雍正一继位就册封十三爷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事务,同时,还将十三爷的生母章佳氏册封为敬敏皇贵妃,棺椁抬出来按照皇贵妃的标准重新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宫。而十三爷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雍正王朝》中所讲述的,雍正与十三爷胤祥,也成为一代君臣兄弟的典范。

但是对于十四阿哥,雍正则是完全另一种方式的对待,在夺了十四阿哥兵权的同时,发配十四阿哥前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到乾隆登基后,十四阿哥胤禵才重新获得了自由。


雍亲王府


亲兄弟不见得就感情深,感情深也不意味着就不会手足相残。想想玄武门之变中的兄弟喋血,再看看九子夺嫡中的党同伐异,这个问题倒也不难理解了。当然,除了利益的关系的纠葛,胤禛与胤禵之间的冷漠,也与他们童年时的成长经历有关。

雍正皇帝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不过,胤禛生于1678年,胤禵生于1688年,他们的母亲在生他们兄弟两人时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在生胤禛时,乌雅氏还未被册封,根本没有抚养皇子的资格,而等到胤禵时,乌雅氏已经经过两次晋升。据《清史稿》所载:

孝恭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岁殇。女三:其二殇,一下嫁舜安颜。——《清史稿》

以上文献中的“允禵”即胤禵,因胤禛即位后诸兄弟避讳,将“胤”字改为“允”。在康熙二十七年生胤禵时,乌雅氏已经是德妃,所以,胤禵比胤禛要幸运得多,能够跟随母亲长大。而胤禛出生时,则因生母地位卑微,被康熙饬命交由当时的皇后佟佳氏抚养。

胤禛和胤禵虽同父同母,但两人年龄相差十岁,而且并未由一母所养,故而两人之间的感情相对冷漠,彼此都不太亲近对方,甚至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成为了对手。

不过,胤禛虽然一直韬光养晦,表面上看似与世无争,但却与十三皇子胤祥感情甚笃。胤禛和胤祥为何情谊深厚,似乎很难找到具体的史料予以支撑。人的感情终究是复杂的,两人情投意合,政治利益又一致,可能是他们始终“结盟”的关键因素。

另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胤祥早年间颇为得宠。按《清史稿》所载:“(胤祥)圣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胤祥生性纯诚,且少年时得宠,善于察言观色的胤禛,同这位兄弟走得近,倒也并不令人意外。

南方水患时,胤禛、胤祥曾一并到巡视提防,在随驾办差的过程中,两人接触又较多。如此一来,在日后的九子夺嫡中,胤祥和胤禛的关系便十分亲密了,而十四子胤禵则加入到了皇八子党,同自己的亲哥哥成了政敌。

另外,胤祥之所以力挺胤禛,多少也与自己的失宠有关。在康熙废黜太子胤礽之前,胤祥是康熙眼中的红人,凡是出行均会携带老十三。可是,随着太子被废,康熙的性情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明显的就是疏远了胤祥。关于胤祥在康熙朝的史料不多,很可能他在废黜太子时的某些表现引发了康熙的不满,故而开始失宠。

因此基本可以推断,失宠后的胤祥,觉得自己夺嫡成功的希望不大,便更加注重与胤禛的关系。而胤禛在登上皇位后,对自己这个铁杆心腹自然极其看重。雍正即位之初,便封允祥为怡亲王,不久又命他管理户部三库,身居要职。后来,雍正甚至亲笔书写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赐予允祥。同时降旨称:

“怡亲王事朕,克殚忠诚,职掌有九,而公尔忘私,视国如家,朕深知王德,觉此八字无一毫过量之词。在朝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诚直廉’,则未能轻许。期咸砥砺,以副朕望。

雍正对允祥的褒扬,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他同时用“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盛赞允祥,并在谕旨中公开表示,朝中“忠勤慎明”的大臣较多,可能做到“敬诚直廉”的人却很少,强调大家以允祥为榜样。

可是,雍正对于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允禵,却完全是另一番态度。在雍正登基后,借机剥夺了允禵的王爵,将其降为贝勒。到雍正元年春天时,允禵又被留在景陵守孝,实则是受到了幽禁。后来,雍正又屡次打压允禵,终雍正一朝,他这个胞弟都过得非常凄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