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灭亡种子在开国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吗?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谓是一代传奇,朱元璋成为帝王之后深刻知道王朝安定在于民,加上朱元璋的性格和成长经历致使其痛恨贪官污吏,按照常理而言朱元璋不可能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可是事实真相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其实不仅是明朝,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开国之时都为王朝末年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或许很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除了那些杀戮比较重的开国皇帝,其他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开国之初都是为国为民的好皇帝。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虽然开国君王大部分都是甚得民心,比较知道底层疾苦的人,可是开国之君既然登上九五之位势必要建立自己的一个圈子,而这个圈子就是那些开国功臣。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一般都是两个下场要么功高震住被开国皇帝清除,要么安安稳稳的被封爵位世代罔替富贵一生。

朱元璋晚年为了王朝基业的稳定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处死了很多开国功臣,当然也有得以善终的功臣,还有朱元璋就是大肆分封藩王,站在帝王的角度是为了王朝基业,可是站在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依然没有逃脱把天下人的天下看作家天下准则。

朱元璋分封功臣和自己的子嗣为藩王,这些功臣和藩王的基本日常所需都是由底层民众所提供,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功臣和藩王的生活荣华富贵是肯定的,如此这般对于天下百姓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功臣和藩王经过繁衍生息,其子嗣繁衍数代之后就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朱元璋一人到明朝末年就朱家皇族就上百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势必让底层民众无法支撑,归根结底是朱元璋没有考虑之后的事态,也可以说是朱元璋埋下了这颗种子。

藩王之后和功臣之后一出生就拥有富贵的生活,长大之后更是有世代罔替的爵位等待着他们,如此这般换做任何人都会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享受一生,加上他们的生活条件势必其繁衍速度要比底层民众要快上很多。他们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基数并且还要保证以往的富贵生活,肯定会于底层民众产生矛盾,本身底层民众手中的资源也只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繁衍生息,如此之下形成起义也是必然,而明朝亡就亡在农民起义。

其次就是朱元璋在一些政策上也有为后来的明朝灭亡埋下了种子,比如让藩王镇守各地,当藩王达到一定的实力之后肯定会把目光放在帝王大位之上,燕王朱棣就是很好的例子。藩王与帝王争夺天下之主肯定会动用武力,战乱之下受苦的必定是底层民众,虽然后来明朝皇帝经过几次改革,把藩王权利降到了最低点,可是后来的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同样让底层民众苦不堪言,说白了就是因为朱元璋善于帝王之术,其后世帝王无不效仿,最终形成帝王依托一个集团压制另一个集团,以至几大集团都在争名夺利而不为底层民众考虑。

当然以上只不过是强行解释朱元璋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其实不管那个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如此,他们分封功臣和把天下看作家天下所实行的政策其实已经为王朝覆灭埋下了种子,只不过这颗种子需要时间的沉淀等待发芽。

总而言之,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王朝想要长久下去,必须先改善贫富差距,不能让有功之臣和皇室子孙世代富贵,反之王朝覆灭也是必然,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豫北老崔


这样的问题本身有点牵强了,明太祖朱元璋还要为二百七十年后明王朝灭亡负些责任,是不是逻辑思维有点混乱了。此问题却引发对朱元璋客观的评价,公正的说;朱元璋文治武功,居功至伟,是名符其实的千古一帝。一个开国君王能让自已的王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未年还能击败外国入侵。比满清窝囊统治中国还多十六年。所谓满清窝囊统治:是指一八四0年后,满清逢外战必败,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五朝靠割地赔款,赔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财富,甘当列强的傀儡,免强维持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无能,最落后,最无耻的王朝。滿清王朝怎么能和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比肩而议呢!明末自万历朝逢外战必胜,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横扫日本倭寇,李如松率明軍抗日援朝,大获全胜,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等等。明末对外战争无一败绩,夕阳余辉下的明王朝,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可见在强盛时期领先世界一百多年的史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无法比拟的。清修《明史》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由乾隆皇帝审批,大学士张廷玉主编,几百名滿汉文人名流参编的《明史》,在大量的史实面前,对朱元璋有如下评定:《明史》(太祖本纪三)帝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这样结论,虽然仅数语,就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帝王甩了几条街。至于秦始皇,只建一朝,二世即亡,怎么能和奠基大明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的朱元璋相题並论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尚无法与朱元璋相比,何人又能比肩而议?如果牵强硬要说朱元璋为二百七十年后明亡埋下种子,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世界历史上,还有没埋下灭亡种子的王朝吗?!

明太祖朱元璋在亲百姓发展经济,反贪腐树廉政新风,平叛乱巩固政权,开天辟地的三大功绩,为大明王朝前期强盛领先世界,末年乃有能力击败外国入侵,奠定雄厚政治和经济基础。明亡与朱元璋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硬要说有关系,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姓朱,崇祯皇帝也姓朱罢了。




东方钺


都说“明实亡于万历”,实际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官僚体系的腐败不堪。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明朝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而这,又正如问题中所言,是从明朝开国时就已经决定并埋下了伏笔!

有一个历史常识,许多人至今都没搞明白。认为闭关锁国是清朝首创的杰作,其实不然,最早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海禁政策,使得从唐宋开始进入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萧条,原本做海外贸易的明朝商人,如汪直,徐海商人不得不冒险进行走私活动。

明朝政府打击走私,直接将汪直和徐海推向了倭寇一方,于是汪直,徐海等商人走私集团与倭寇联手,不管祸害大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

能够想到,朱元璋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是想将中国与外界隔离开来,这样的话中国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空间,百姓也就不容易产生出活跃的其他想法,更加容易统治。

都说明朝中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许多明粉以此吹嘘,个人觉得,这有啥好吹嘘的?如果朱元璋不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还能在明朝更早出现!

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与西方世界出现差距,荷兰人,葡萄牙人已经崛起。殖民者的爪牙已经伸向台湾,澳门等地。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与明朝文官集团权力过大有关,又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关,实行海禁,商业贸易发展受阻,政府财政收入也就不能提高。


以至于,后来崇祯皇帝打仗还得像官员们筹集军费,真的是落魄至极。


Mr农村大姚


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子孙不孝,让老子背锅!

朱元璋:“老子不受这份委屈!”

为什么这样说史君这样讲呢?说明朝埋下亡国种子,不外乎是几点理由:废除丞相制、屠戮功臣、重用锦衣卫。为什么我不提:宦官乱政呢?因为在朱元璋时代,宦官专政根本不存在,朱元璋面前再大的宦官都得夹着尾巴做人,一个不高兴,给你来一个剥皮实草,诛十族(比冠状病毒都起效快,你亲朋+好友,就得死光光)。

但是,认真追究起来,其实这三点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首先,废除丞相制,必须废除啊!天下我辛辛苦苦打下来,为什么跟你共享?

朱元璋有魄力,先帮子孙把权利揽到手!

朱元璋有个优势,白手起家,所以他知道平民的想法,做了皇帝后更知道了丞相制的弊端!

千年的传承,使得丞相的权利太大了!秦汉的时候皇帝看到丞相来了是要站起来起身相迎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一是因为,左相胡惟庸专权,遂罢中书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司法、政治和军事。

二是为了三权分立也是,让三方可以互相制衡,离了皇帝谁都不行,你看电视中的三角恋是吧,总需要外力的介入!

因此,三权分立不比大权独占让皇帝放心吗?说废除丞相制不对的,都是什么人呢?都是想做丞相的人!(这句话看到了细细揣摩吧)


屠戮功臣为子孙,行此举者非一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上这样做的多了,你看刘邦反的给通通搞死,没反的逼反再搞死,要是威逼也还不反呢?算了,那就随便安个罪名给搞死。

再说,此举也是为了帮助子孙减轻压力,那么多功臣活着不杀,死了不就功高盖主了嘛!人心都是会变的,又有兵、又有权、又有钱,不搞死,就像脖子上悬着把利剑,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不会允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兵法有云:所有隐患能搞死就立即搞死,不能搞死就想办法给搞死!

不过建文是个憨批,太仁慈了,不是说仁慈不好,而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允许你仁慈!

而且他行事吧,还外圆内方,怎么外圆内方呢?对他爷爷不喜欢的文人看的极其重要,对自家亲叔叔隔三差五就逼死一个。自己根基不稳,就想搞死所有掌握军权的王爷,贪心不足!


没有朱元璋,明朝影子都没有,谈何亡国种子。朱元璋错就错在,把王朝打理的太好了,让子孙过的太安逸了!

怎么安逸呢?创立锦衣卫!

结果子孙用得太顺手了,就不思理政!殊不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胖死的朱高炽、死在女人肚皮上的朱载垕、木工皇帝朱由校、十几年不上朝的万,说实话明朝能活270多岁,那简直就是托了祖宗(朱元璋、朱棣)的福!

你看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子孙不争气,祖宗跟着遭罪!

不过朱元璋也够意思了,荫庇子孙到“皇十六代”!这时候再骂朱元璋,嬴政、忽必烈不得脸红死了!


说史君


题主的话是对的,同时题主的话也适合任何一个古代王朝。

明朝最终亡于农民起义。农民是最朴实的群体了,他们一定是活不下去了才会起义。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统治者造成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严重。

尤其在遇到灾荒的时候,朝廷还要加税(辽饷、练饷、剿饷),那对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最终不得不起来反抗。

每个王朝的灭亡都大同小异。

其实每个王朝都有机会自救:自我革命。

比如明朝,在崇祯当政之初,或者之前的某位皇帝,如果进行自我革命的话,那一定能度过危机。

怎么自我革命呢?那就是重新分配土地。

土地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每个王朝的循环都是:以土地为开始、因土地而结束。在开国之初,基本都经过了改朝换代战争。战争后果是:人口大幅减少、土地多且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就迎来了大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豪强开始土地兼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最后陷入动乱。

如此循环不已。

如果统治者能认识到这个规律,在一定时期进行自我革命,那这个问题将得到缓解。

就以明朝为例。

明朝的权贵(皇帝、皇族、皇亲、宦官等)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抢老百姓的土地,特意说明,是明抢啊。他们抢来的土地就作为自己的庄田。

我曾经做过统计,明朝的皇帝庄田、藩王庄田、勋戚宦官庄田,数量惊人。

皇庄从朱棣时期就开始建立了,后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在北直隶和湖广都有,北直隶皇庄总占地37595顷,湖广安陆皇庄占地39000顷。皇帝直接占田总计为七万六千余顷左右,占全国耕地比重超过1%。

除了皇帝自身的庄田之外,还有另一个占地大头:藩王庄田。

明朝全国只有南直隶、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几个省没有藩王府,这几个省的耕地总和约200万顷。其他省的耕地合计500万顷。河南省有九位藩王,共占地77000顷,约占河南耕地总面积的10%。那么按此比例推算,全国藩王庄田大约共有50万顷。

另外,还有勋戚庄田和中官庄田。据《明实录》的不完全统计,北直隶地区有勋戚、中官庄田共61000顷。

这些在《明实录》中有记载的皇庄田、勋戚和中官庄田,以及推算的藩王庄田,其总量就达到63.7万顷,占全国耕地总数的9.1%。

极少数的人,占了这么高比例的土地!这还没算其他的官僚、地主所占土地。

而明朝中后期的人口已经近1.5亿。可以想象普通人、无产者是怎么活的。

明朝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进行自我革命----也就是重新分配土地----的话,那么明朝将没有内乱,因此抵抗外敌也就不成问题。

仅仅以上面统计的皇帝、藩王和权贵土地算,63.7万顷,即6370万亩。

明朝平均亩产按照2石算,即240斤,人均10亩地即可生活的不错。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大军,流民按照100万算,每人代表一个家庭(假设平均每家5口人)的话,每人给分上50亩地,则流民立刻变成良民。这样5000万亩就够了。

解决流民之后,再进行全国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大明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

但是,自我革命何其难!

既然是“革命”,那么必然要伤及某一个或几个群体,以他们作为社会重新分配的代价。

首先,也是关键的前提:皇帝有没有这个认识。恐怕是没有的。

其次,即使认识到了,能不能下决心执行呢?这也是极难极难。

皇族和权贵官僚都是皇帝统治的爪牙,他下不了决心斩断爪牙。同时还要伤害自己的利益,简直难于登天!对自己的利益下刀子,简直是太违反人性了。

第三,心存侥幸。以为拖一拖就过去了,就像崇祯,一边向百姓加收三饷,一边假惺惺地说“再苦吾民几年”,其实是让百姓一直苦下去,直到灭亡。

因此,大一统以来的2000多年,没有一个王朝能进行自我革命的。

结束语:

每一个古代王朝几乎都是这样,通过篡夺手段建立的江山,其矛盾没有经过释放,危机爆发的会更早。

中国有句俗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是很有道理的,也适合王朝的兴衰。

开国皇帝通过战争,稳定了局面,使百姓安定下来,这就是君子给民众的恩泽。

之后,王朝的第二代统治者至少也经历过战乱,能体恤民间疾苦,个人欲望会比较收敛。到了第三第四代人,也勉强还算凑合,没有经历过,也还被经历过的人教导过。到第五代开始基本就严重脱离现实了,个人欲望也膨胀起来。比如那个严重脱离社会“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最终上行下效,整个统治阶级的贵族和官僚们一起腐败,社会动荡开始。

具体的例子:西汉在第五任汉武帝身上、西晋在第四代(第五任)统治者晋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发生了大问题。

至此,开国之君的恩泽就被子孙消耗光了。

此时如果王朝能认识到问题、进行自我改革的话,问题还不是那么严重,阻力也不会那么大,那么自我拯救的机会非常大。

即使到了末期,只要有勇气魄力进行自我革命,依然还是有机会重新向上的。

但可惜的是,2000年来几乎没有过,偶有进行改革或中兴努力的,也多以失败告终。

因此,明朝开国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每个古代王朝都是这样。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可以这样认为:

1 首先根本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他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废承相制,成立内阁机构,等于皇帝集军、政、监察权于一身,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也就是把社会分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从上到下的官僚贪污腐化严重,并且还变着法的欺压剥削广大平民百姓。他们那些统治阶级整天没事干变着法的研究各项法令,有的严重阻碍生产发展,直接造成了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到明朝公后期百姓负担过重,使经济和社会危机产生恶性循环。

2 明朝从开国时就重要宦官,造成后期宦官惑乱朝纲。

3 从明朝开国时的藩王制度。


阿杜谈古论今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为了防备北元的军事袭扰,明朝政府在北疆的千里防线上建立了大量的要塞、布置了很多重兵,以此来防备北元的进犯。但是,北疆是苦寒之地,而且粮食储备不足,明朝政府的20余万边防军的军粮草需由内地拨调,时间长了,明朝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财政的多半以上都消耗在北疆的驻军上,为此,朱元璋采纳了谋臣的建议,将历朝官方严控的盐政网开一面,批准了民间商人可以向边关运粮草,以此来换取“盐引”通关文牒,商人拿着“盐引”可从朝廷换取食盐,之后可以自行贩卖,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也称为“食盐开中”新政,此政策一出,民间商人蜂拥而起,很多商人向边关运粮,以此来换取“盐引”,晋商因为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迅速崛起,直至今日。

朱元璋的这一政策,确实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不失为一剂良药。但是,慢慢的,这一政策开始蚕食大明的财政。

开中法政策的实施,使明朝失去了盐政的税赋能力,明朝政府只负责产盐,而盐的运输以及贩卖都是由商人控制,粮食和食盐作为古代最大的商品交易品,从汉到元,政府一直都是垄断掌控盐的买卖交易,盐政对于一个国家财政来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没有盐政的支持,那么一个国家的财政就不可能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更不要提抵御外族入侵了。

朱元璋开中法政策实施后,到了弘治时期,又改为以银换引得折色法,那么明朝官方垄断盐政又进一步解体,形成了官商结合的盐商专营制,那么财富逐渐到了盐商的手里,而明朝财政进一步被架空,造成大明王朝后期财政乏力,到了明朝末年,在辽东地区和后金陷入了长年的战争之中,而明朝中国农夫财的政无力支撑战争,只能变相向百姓索取,在各种强加的税赋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明江山在风雨飘摇中顷刻间就崩塌了!

开中法政策的另一个弊病是,降低了明朝货币的地位,本来货币就是流通在粮食和食盐这两大交易之中的,但是开中法使粮食-盐引-食盐形成一个紧密交易的链条,货币无法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于是货币主导的商品交易大大受抑。

朱元璋在开国时,就给他的子孙后代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公元前


明末灭之种子在开国时已经埋下了?

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朱元璋,能够通过参加义军,得到义军守领郭子兴的信任,广招幕兵,攻占元朝京城,消灭陈友谅,杀死张士诚,建立了明朝!确实是一个奇迹。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强化政权的专制,朱元璋费尽心机采取措施:如废除宰相制。让自己的皇权和相权合为一体。表面上看来,朱元璋觉得对皇权解除了威胁,不引争端,可保子孙千秋万代江山。其实,这是典型的自我安慰而已。也为明末灭亡埋下了种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宦官专权的问题!

在朱元璋本人,确实凭着自己的能力将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随着子孙后代的能力不强几乎不能完全掌控朝局。于是,信任宦官在朱元璋的晚期开始萌芽了。

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黄羲之在《明夷待访录》中所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正是重用宦官,造成了皇权的旁落。从而发生了很多宦官专权上做了很多祸国秧民之事,在大明史上堪称奇葩多多!

最典型的宦官王振和土木堡之变。

九千岁魏忠贤的凌驾皇权之上。

还有崇祯和他的三千净军。

就是重用宦官直接导致大明走向灭亡。




二,杀戳功臣。

自从朱元璋江山稳定后,为了防止有功之臣居功自傲,拥兵之重,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屠戳功臣就是其中之一!

像杀李善长……

像杀蓝玉……

像杀徐达……

几乎是把所有位高权重的重臣全部杀尽。

这种做法,几乎在明朝每一任皇帝身上都发生。

到了明末崇祯帝杀了袁崇焕也是自断臂膀的做法,更快加速了明朝灭亡的速度!




由此可见:明朝的灭亡,确实很早就种下了祸根!加上后任皇帝的不思进取,重视宦官,更加让大明王朝走向毁灭!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说起明朝灭亡就不得不讲明朝的经济账,大明王朝可谓是将一把烂账算了一辈子,刚开国的时候还能够征蒙古,下西洋,可是到明末的时候却成天喊着喊“陛下,国库空虚啊”。遇到天灾说“国库空虚无法赈灾”,与到战事又说“国库空虚没有军饷”,最后直接是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给农民军推翻了,大明朝真可以称得上一个被穷死的帝国了。

明末真的穷吗?那时明朝的国库真的穷,而且是穷出水平来了,简单对比一下明朝末年与清朝末年。清末单单就《马关条约》来说就赔款了2亿两白银,还不算其它不平等条约的赔款。不仅仅是赔款还要购买军舰训练北洋海军,还要搞洋务运动,还要有供给清朝皇室的巨大开销和慈禧老佛爷的108道菜,这么多的开销项目楞是扛住了。反观明末时期,朝廷没钱北方的军费开支不足,皇帝为省钱的龙袍还要打补丁,国家没钱裁撤驿站(闯王失业了),国家没钱赈灾(闯王创业了)。明初还能搞搞大的国家运动,为何明末了连维持国家运作都很困难呢?

主要原因还是出在了明朝的财政政策上。

明朝的宗室吃垮财政。明朝的宗室相当奇葩,明朝的宗室是由国家财政所供养的,而且宗室还有特权不需要为国家缴税。这样还不算完,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朱棣为了保证其他宗室不学自己,规定明朝宗室还不允许从政从商,不允许擅自与官员交往还不允许出远门。想想拿着花不完的钱,又不能够一展抱负又不能旅游散心,想找个人聊聊还被禁止。能干点啥了,除了每天花天酒地为大明宗室人口暴涨出力还能干啥,说白了大明朝是把宗室当猪来养。到明末的时候宗室人口总数预估也在20万人左右,这20万人可是按照皇亲国戚的待遇来养的。如果单单只是养也就算了,宗室的土地还不用纳税,导致大量官商与宗室勾结起来偷税漏税。明朝可是主要收取农业税哦,土地的税收可就占了大头。

明朝经济相当保守,明朝的小农经济思想相当强烈。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了海禁直到隆庆皇帝才解除海禁。要知道在宋朝时候对外贸易可是占了财政收入相当大一部分,明朝财政收入几乎是农业税在支撑着。在明朝这种重农轻商的经济决策之下,如果风调雨顺不遇到大灾大难国家还是会正常运作的。可是面对人口暴涨的宗室,还遇到了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农业税占大头的大明王朝就头疼了,老百姓自己都没东西吃了,你这边还有宗室要养,你的财政收入又主要靠农业。这时又不巧了,后金又开始过来抢地盘,没钱开支军费怎么办!加农业税,裁撤驿站,然后救市闯王创业。而在宋朝却很少出现农民起义,即使起义也能花钱招安送入军队国家养着。如果明朝财政收入可以多样化,面对天灾之时或许财政就不会如此捉襟见肘了。

说到底,明朝的经济烂账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定了下来,而其后270多年没有一朝皇帝改变过其经济模式。如果有一位皇帝能够改变明朝的经济模式或许明朝就不会衰落,至少不会当时农民不会起义,军饷不会发不出来。面对后金的崛起,或许能像万历三大征一样。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趣说古今事


可以这么说,明朝开国是典型强人政治,所以很多制度的建设都是基于朱元璋强大的威势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朱元璋之后,并不是每一代皇帝都能够有能力镇压住全场,能够有如此高的威望统领全国,所以明代的灭亡实际上在明朝开国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事实上,朱元璋所建立的南京应天明朝仅仅两代就被地方武装颠覆,这也证明了明初政治的危险和不稳定。

明末的灭亡主要是因为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长期斗争。而明初对于文官集团百般苛刻,廷杖之下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所以后来文官集团得势后便开始肆无忌惮的搜刮财富和权力。比如明代中期后,几乎无官不贪,扳倒了严嵩的徐阶的家族在江南竟然拥有数以十万计的土地,这些东西凭借他的俸禄是绝对达不到的。这说明明朝中期已经不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东风压倒西风,都是贪官只是看谁更有本事罢了。而且,明朝末年百官宁可固守家财,也不肯毁家纾难。崇祯皇帝平叛拿不出钱,可是百官家中财富惊人,却不肯捐出来保家卫国。李自成进京后,拷打百官,所得财富非常惊人。可见明末的文臣集团已经与国家离心离德。这与朱元璋时期就定下来的苛待百官饿政策不无关系。

第二就是宦官势力,明代宦官不得干政是铁律,可是明代却是宦官干政非常严重的时代。而且,明代和唐代的宦官干政不同,明朝的天子大多都是握有实权,只是与宦官的关系太好,心甘情愿将政权让渡。朱元璋的铁律虽在,但是后来看却成了最大的笑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真的把自己想的太过了,以为自己的威信可以让所有子孙俯首听命,可惜子孙早已把他抛诸脑后。可以说,明朝灭亡早有预兆,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