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秦长彬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刘邦拱手让出了富饶的关中之地,被项羽打发叫花子似的赶到蜀地去。

刘邦的臣子和兵丁大多是关中以东的人,他们本以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在关中享福,没想到,竟然要去偏远的蜀地,于是,带着不满和思乡,很多人做了逃兵。

眼看逃兵越来越多,刘邦却无计可施,只能任逃兵一茬接一茬地走。

某一日,刘邦正在办公,忽然听得属下来报,相国萧何也做了逃兵,这可令刘邦慌了神,像失去左右手一样无所适从。

过了几日,属下又来向刘邦报告,说相国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大喜,赶紧召见萧何。萧何解释说,自己没做逃兵,自己是追一个逃兵去了。

刘邦很是纳闷,连日来,逃兵成百上千,也没见你萧何派人去追,怎么这回亲自去追一个逃兵了呢?事出反常必有妖。


萧何解释说,他追的这个逃兵可不是一般人,此人称得上国士无双。如果刘邦想老死巴蜀,则能不能追回此人,无关紧要,如果刘邦想出巴蜀、汉中,东争天下,则断断少不了此人的帮助。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夏侯婴举荐之下被刘邦封为治粟都尉的韩信。

刘邦见萧何如此评价韩信,便提议封韩信为一个将军,熟料,萧何认为,区区一个将军是留不住韩信的,要封,就要封韩信为三军总司令,要搞大仪式,登坛拜将。

刘邦素知萧何识人之能。

刘邦尚未发迹之时,作为沛县主吏椽的萧何就看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事之后,萧何成了刘邦的合伙人,并把萧家男丁送上战场,鞍前马后为刘邦效劳。

在很多人都看不懂刘邦才能之时,萧何看懂了,如今,在很多人不了解韩信的时候,萧何又向刘邦如此大力地推荐韩信,可见,这个韩信一定非比寻常。

刘邦召见了韩信,与韩信一番畅谈之后,见韩信果如萧何所言,胸中有大韬略,大有相见恨晚之恨,于是按照之前的约定,封韩信为三军总司令,并在日后击败项羽之后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可是,韩信拥有这般的盖世才华,为何在项羽的楚军中待了三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呢?是不是项羽看不出韩信有如此过人的才华呢?

以现存的记载来看,未必能得出项羽看不出韩信才华过人的结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韩信做执戟郎中的时候,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均不被采纳。这是一条很奇怪的记载,以韩信的职级和工作内容来看,韩信是没资格向项羽献计献策的,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韩信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向项羽献计献策的。

根据《史记》中的零星记载,我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韩信是通过项羽帐下大将钟离眜向项羽献计献策的。据记载,身为项羽帐下大将的钟离眜与小小的执戟郎韩信交好,相信韩信也只能通过钟离眜这唯一可靠的渠道向项羽献计献策并得到所献计策是否被采纳的反馈。也或许正因为钟离眜三番五次地帮韩信,所以钟离眜才会在项羽自刭身亡后逃至韩信处寻求庇护。

为什么项羽从来都不采纳韩信的计策呢?是否从中可以得出项羽不认可韩信才华的结论呢?

我以为不是。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连楚国头号谋臣被项羽尊为亚父范增的计策,项羽也是经常不用的,但我们却不能从项羽不用范增计策的事情中推断出项羽不认可范增才华的观点,由此,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项羽不认可韩信的才华,或许项羽也认为韩信有才华,但项羽并不认为韩信的才华对他项羽有什么帮助。

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遥望燕园


前言:项羽之所以不欣赏韩信,是因为韩信与他的用兵思维不同,不是一路人。刘邦没看出韩信的水平,是因为他多次战败,为战争发愁,顾不上也没有心情去专门挖掘人才;萧何之所以能发现韩信的才华,则有两个原因。

我们逐一来做分析。

1.为什么项羽不欣赏韩信?

项羽不欣赏韩信,主要是因为二人的用兵思路不同。

项羽擅长的,是正面突击,以绝对武力击溃对方(有点像李云龙)。他本身武力惊人,常常身先士卒,依靠自己这套战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而特别迷信这套,不愿改变。

韩信擅长的,是心理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因素,削弱对方斗志。比如,派小股部队潜伏到敌人身后,一旦开战,主力部队边打边撤把敌人吸引出来,提前潜伏的小股部队则冲上去拔掉敌人旗子,动摇对方的军心。这招他多次使用。此外,十面埋伏包围项羽后,他还采用四面楚歌的战术,扰乱对方的斗志。

所以,项羽不喜欢韩信,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以韩信的木讷,不懂得自我推销的性格,在项羽大营做郎中时,级别不够,很难参加项羽的军事会议。所以在项羽面前展示军事的机会不多,所以项羽对他不熟悉,不喜欢也在所难免。

2.刘邦为什么不欣赏韩信?

刘邦谈不上欣不欣赏韩信,因为他脑海中根本就没有韩信这个人。韩信是公是母,哪里人氏,有啥才华,他一概不知。

对刘邦来说,长期以来和项羽对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作为统帅,他更多想的是如何给大家鼓劲打气,思考下一步如何翻盘,如何能有个稳定的根据地,可以让大家休养生息的问题。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他更多依赖的是沛县和他一起起兵造反的那些老兄弟们,根本没有心情、没有时间考虑什么挖掘人才的事情。

3.萧何为什么能发现韩信的才华?

第一,萧何耐心、细心、善于倾听。

汉初三杰中,张良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帮刘邦规划,具体执行方面基本上靠的是萧何。长期应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培养了他异常耐心、细心,善于倾听的性格。

所以,当韩信和他套近乎时,他才能耐住性子听下去而不是一口就拒绝;当韩信和他滔滔不绝的聊用兵之道,聊军事部署时,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心情也越来越开心,不停地用炯炯有神的眼光肯定韩信,引导他,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萧何可能确实军事才能一般,但他眼光一流啊。是不是人才,他还是能看的出的。

那么,为什么他不立刻向刘邦推荐韩信呢?主要是还是时机未到。他欣赏韩信,但是毕竟韩信没打过仗,空口无凭。万一成了下一个赵括,怎么办?直到刘邦大败,手下四处逃窜时,他才知道,靠现有将领是打不败项羽的,只能大胆启用新人,看看韩信是不是有他说的那么厉害了!

第二,韩信变了,不再木讷清高,开始笨拙的学习主动推销自己了。

曾经的韩信,是非常自负,不屑于也不善于推销自己的。曾经,他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说话,别人也最终能认识到他的才华。

结果发现,不行,必须得推销自己才可以。为此,他做了三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当着项羽和诸位大将的面,阐述自己的用兵方略。

结果,大家把他当笑话,把他的建议当做天方夜谭。他感觉自尊心被严重伤害,于是连夜逃跑到刘邦处,做了一个连敖(相当于仓库保管员)的官,每天混日子,用时间太舔干伤口。

第二次尝试:为了生存向夏侯婴发出心中的呐喊。

因为团队错误,团队所有人包括韩信都被抓起来,要被一个个砍头。看着前面一个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倒在血泊中,韩信这个老实人,急了!

他冲着监斩官夏侯婴,大声高呼:滕公,汉王不是要招揽人才,称霸天下么,那怎么能乱杀像我这样的英雄呢?

夏侯婴听到他的话,看着他的眼神,内心觉得觉得这家伙有点水平,就刀下留人,救了下来。然后,走近仔细和他聊了几句,结果发现:哎吆,不错吆,这家伙对用兵还挺有见地的。考虑到刘邦正需要人才,就直接任命他为治粟都尉(相当于分管粮食的后勤处副处长)。

虽然救了自己的小命,可这次推销还远不能算成功。因为,他还是未能进入刘邦这位一把手的视野中,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啊。

第三次尝试:放下架子,和萧何套近乎。

俗话说,事不过三。经过前两次的推销,韩信的思想也转变了。他明白,在这个乱世,要想出人头地,要么毛遂自荐,要么找关系,让有分量的人在刘邦面前介绍自己。否则,自己人微言轻,刘邦根本不会搭理自己的。

那么,找谁合适呢?谁对刘邦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以让他言听计从呢?

经过认真思考,韩信把目光放在了萧何身上。

萧何是刘邦沛县起兵就跟着他的嫡系,政治能力突出,办事情稳重到位,刘邦对他非常信任和放心,长期让他负责汉军最重要的粮草供应。如果能说服萧何,则大事可期。

现存史料中,关于韩信如何搭上萧何这条线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我们可以推定,要么是夏侯婴向萧何无意间说过一次韩信的名字,被他记下来了;要么就是韩信主动出击,逮住机会,厚着脸皮一次次向萧何推荐自己,直到最后说服萧何,让他确认,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

我坚信,这个是完全可能的。为了自己内心的宏大理想和信念,委曲求全,是能做的到的。韩信当年能在闹市中,为了自己的光辉未来,在地痞无赖的胯下钻过去,那么,就完全可以在萧何面前,再次厚着脸皮推荐自己!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清高、木讷的韩信,多了一个生涩的巴结萧何,推销自己的韩信。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失意者韩信,多了一个用兵如神,攻城略地,横扫诸侯的韩大将军!

总结语:

人的成功,是很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和硬实力,也要靠别人的推荐和认可,要依赖于机遇。

韩信,曾经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却在改变思维方式后,人生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今天在职场苦苦打拼的我们来说,韩信的例子可以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要懂得,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执着的放牛娃


萧何作为一个能成为汉初宰相的人物,必定有其过人之处。而其本身和韩信是好朋友。

故而他能了解韩信,并且成为好朋友必定欣赏韩信的才华,所以才能看出韩信是国士无双。



就像伯乐与千里马一样而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因为全面深入了解韩信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才能向刘邦举荐韩信为大将。同时作为能成为宰相的他,肯定能知人善用。故而能举荐韩信。

而韩信是汉朝著名的大将,其军事才能已然得到历史的证实。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其祖辈就是武将,因此其本身军事才能就不低,并且拥有江东子弟的支持,故而不缺乏军事人才。

因此韩信在项羽处没能得到重用,所以不是项羽不能别出韩信是国术无双,而是不缺乏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将领,并且韩信在项羽处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故而得不到认可。

而刘邦本身则只是一个小小的庭长,并没有什么军事上的建数,换言之其根本不懂军事,故而无法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但其知人善用,在萧何的推荐下拜韩信为大将,从而拥有和项羽抗争的军事人才。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终也是应萧何为刘邦出谋而死。

历史就是充满着巧合,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历史里那些充满奇幻的巧合吧!

我是讲历史的苍鼠洋,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讲历史的仓鼠洋


泻药~

这个问题要这么看,萧何并不是唯一一个看出韩信国士无双的人,范增也是这样的。

从人员结构来看,刘邦和萧何,项羽和范增,在韩信早期效力两家期间,分别是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关系,所以韩信最有可能接触到的便是二把手,而不是一把手。

从韩信本人来看,韩信是个贪图功名的人,他从军就是为了建功立业,所以他从来不甘居人下,四处找机会谋求权位,韩信会为了这一目的积极展示自己。

从二把手本身来看,巧合的是,萧何和范增这两个二把手都很有识人的才华,范增当年暂时离开项羽去找楚王的时候,就劝项羽要么重用韩信,要么杀掉韩信;萧何则屡次推荐一个楚营逃兵,更月下追韩信,足见两人都有识才和重才之能和之心。

从一把手本身来看,又巧合了,项羽和刘邦有一个共同点,两人都很相信自家兄弟,刘邦相信樊哙、卢绾、夏侯婴等,项羽相信钟离昧、季布、龙且等,对除此之外的都不够信任;再者,你看项羽,战神,韩信,战神,再加上项羽那脾气,你让他把军权分给韩信,做梦!然后,你看刘邦,基本一个半流氓半文盲,对于用兵之才所知甚少,让他重视一个只会谈用兵而不是天天冲杀的人,不可能!

再加上,很多时候韩信都缺了那么一个机会,之前韩信身上背了太多:胯下懦夫、逃兵、桀骜不驯,在当时看重名望的情况下,没有机会出头。幸运的是,项羽帐下有范增,刘邦帐下有萧何,不然韩信在楚汉期间估计永远没有机会。

大致如此,认识不周,欢迎交流指教,谢谢~


众推风云榜


这里是芒果论史!

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在楚汉战争中韩信最大的功劳就是以一支偏师连灭魏、代、赵、燕、齐五国,成功开辟第二战场。汉军由此对楚军形成了包围夹击之势,最终得以战胜项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让人意外的是,打出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著名以少胜多战役的军事天才韩信,既不受项羽待见,也不被刘邦重视。完全是靠着萧何、张良的力荐,韩信才得以被刘邦重用,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项羽、刘邦都忽视的人才,又是怎么被萧何发现的呢?

且听在下为您分析!

项羽:任人唯亲的用人方略和孤高自傲的个人品质

项羽的用人方略是“任人唯亲”,能否被项羽所重用并不在于其是否拥有足够的才能,而在于其与项羽的亲疏关系。在这里,我谨以鸿门宴一事来对项羽“任人唯亲”的方略进行粗浅的分析。

古人重视礼节,“礼”被融入到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酒席中,“礼”就体现在酒席的座次上,“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思想核心也在酒席座次上得以体现。最尊贵的人东向坐,其次是南向,北向更次之,西向最次。在鸿门宴中,项羽是怎样安排座次,怎么区分他心目中的“尊卑和亲疏”的呢?刘邦和张良分别是北向坐和西向侍,是最次的两个位置,这代表了项羽对刘邦的不屑。东向坐的是项羽和项伯,南向坐的是亚父范增,这就代表了在项羽的心目中,项伯要比范增更尊贵更亲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项伯是项羽的亲叔父,所以他没有什么功劳也可以身居高位,而范增虽然是一开始就追随项梁的老将,是项氏集团的智囊,但对项羽而言,他始终是外人,外人是不可以相信的。

对于韩信的出生,《史记》中并无明确的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韩信和项家是没有关系的。对于项羽来说,韩信不过是一个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普通人,能被他赏碗饭吃就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怎么敢奢求进入项氏集团的核心领导层?连范增这样的老成员都始终没有获取项羽的信任,韩信有何资本被项羽青睐?在任人唯亲的用人方略下,没有关系就不能进入核心层!

项羽不能重用韩信的第二个原因是其孤高自傲的个人品质,贵族出生的项羽和草根刘邦不一样,项羽是骄傲的,尤其在兵法一道。韩信曾经鼓起勇气在项羽面前谈起自己的用兵之道,但项羽仅仅是敷衍了事,他并不相信一个底层的士兵在兵法一道上的成就可以超过自己。韩信一无裙带关系,二不能被展现自己的军事天赋,何谈晋升?

刘邦:事业的低谷,格局的转变

韩信是在项羽大肆分封诸侯之后,逃到汉军军营之中的,他很清楚,没有关系的他在楚军中始终不能得到重用,不如换个老板来得轻松。但此时的刘邦已经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之中,提拔人才对他而言已是可有可无。

刘邦出生平凡,他并非一开始就胸怀天下,甚至可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时的刘邦是个没有见识,没有格局的不入流小诸侯。这里我简单的举一个刘邦在西入灭秦过程中的小例子,对刘邦前期并无太大雄心壮志做一个佐证。项梁兵败被杀后,楚怀王熊心对楚国的战略坐出了两个方向的安排,一个是西入灭秦,一个是北上救赵,同时与诸侯做了一个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怀王之约。项梁被杀后,各路诸侯皆认为秦朝势力强大,西入灭秦,直捣关中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鲜有人愿意担当西入的任务。

在一番考量后,楚怀王将西入灭秦的任务交给了刘邦,未曾想刘邦一路打下来顺风顺水,反倒是北上救赵的项羽陷于巨鹿之战的泥沼久久不能脱身。看到了先入关中机会的刘邦俨然已经丧失理智,在后方秦军未被剿灭的情况下,率领大军迅速前往关中。很显然刘邦这是一招昏招,在后方秦军未被击破的情况下前行,极有可能被前后夹击,功亏一篑,最终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幸有张良劝解,刘邦才得以按捺住自己急迫的心情,回军南阳,击破背后的秦军。

刘邦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关中王,尤其是在见识了秦宫的富庶之后,这个愿望更加强烈,但是,他什么也没有了。项羽入关后,将刘邦封到了蜀地做汉王,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在秦末的时候那就是个蛮荒、蛮夷之地,从光鲜亮丽的关中王到落魄的汉王,刘邦备受打击。

与此同时,刘邦的知己张良已经回到了韩王成的身边,巨大的落差让刘邦开始迷茫,这个阶段的刘邦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奋斗的希望,要从穷乡僻壤的蜀地打出去,岂止是天方夜谭?韩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了汉军阵营,并且是以一个死囚犯的身份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刘邦的马车夫夏侯婴。

夏侯婴惊叹于韩信的才能,赶紧向刘邦举荐韩信,一个死囚犯倒是口出狂言?不过是个想拉关系做官的罢了!出于对夏侯婴的关照,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小官的职务。韩信得知此事就明白了一点:夏侯婴的话在刘邦面前没有份量!一番打听之后,韩信明白了此时刘邦最信任的人是萧何,只要萧何肯举荐他,就不怕不被刘邦重用!

和夏侯婴一样,萧何也惊叹于韩信的才能,第一时间去向刘邦举荐韩信。前不久才被夏侯婴举荐过的韩信,又一次被萧何举荐,在刘邦的心目中,韩信的形象越来越差,被认为是一个“空口白话,只想着找关系上位的混子”,这种人,有几个有本事的?不过是说大话罢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萧何的举荐毫无回想,韩信甚至落入了刘邦的黑名单之中。

刘邦没能重用韩信,关键在于此时的他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下一步棋子要落在哪里他根本毫无头绪,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反复找关系上位的家伙不能引起刘邦的重视,反而会引起刘邦的反感,以至于刘邦在根本未曾见过韩信的情况下,对韩信采取不屑的态度。伯乐都没有见到千里马,又何谈识马呢?

萧何:胆大心细的宰相之才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夏侯婴被韩信的才能所折服,为一个死囚犯向刘邦求官,萧何被韩信的才能所折服,为一个底层官员向刘邦求取大将军的职务,再包括后来张良为刘邦举荐韩信,都可以说明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显而易见的。而萧何和夏侯婴的不同之处在于,夏侯婴最多当个领导司机,萧何却可以当领导的秘书,胆大心细就是他最杰出的特点。萧何的地位和夏侯婴不同,如果说张良是刘邦的左膀,那么萧何就是刘邦的右臂,在张良回归韩国的情况下,萧何就是刘邦最为倚重的人才。以汉国宰相的身份,愿意细心听取一个底层小官的自荐,萧何无愧于刘邦的重用。在屡次三番的进谏之后,刘邦对韩信由无感转为厌烦,导致韩信认为“在汉王手下亦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决定逃跑再换一个老板。

作为汉国的宰相,萧何深知韩信之才,在无刘邦批准的情况下,萧何擅作主张追寻逃跑的韩信,这等灵活变通是夏侯婴不可及的。失去了张良,又在此时失去了萧何,左膀右臂都没了,刘邦更加迷茫,以至于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刘邦又气又喜,追着萧何一顿打,打完了才想起来问上一句“你小子,跑就跑了,怎么又舍得回来了?”,萧何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挨打,只好委屈答道,“我没跑啊,我是追韩信去了!”

到了这个时刻,刘邦才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韩信的能耐,一个死囚犯,一个底层小官,竟然能让我的宰相大晚上的报告也不打一个就去追他。韩信因此得以被刘邦召见,并被封之为大将军,在为刘邦献出还定三秦的计策之后,刘邦才算是真正意义认可了这个屡次三番“找关系”的家伙。

小结

有句话说,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但是也被被人看见,这块金子才能物尽其用啊!韩信就是这样的一块金子,项羽看不起这块金子,不愿意拿来用,夏侯婴看见了这块金子,但刘邦没见过,所以韩信仍然不被重用。等到萧何死命的不顾一切的向刘邦推荐这块金子的时候,刘邦才愿意半信半疑的品鉴一下,一看才发现,这确实是一块上好的金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是千里马,项羽不算伯乐,刘邦算半个,萧何才是真正的伯乐啊!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韩信初入汉军不过是个仓库管理员,后来升为治粟都尉也还是没能离开粮食,而萧何这个称职的“军需官”主抓的就是后勤补给,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粮食,一来二去都熟络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萧何才逐渐了解韩信的抱负和能力,当然这也离不开韩信的自我推销。

在项羽一方的时候,韩信没背景,也没有漂亮的履历,更不是项羽的嫡系,所以根本不信任韩信的项羽对他的建议种种是丝毫不在意的,他一个打一群,不需要建议,对他有意见的,他一群打一个,也就不再有那么多意见了。

项羽表面上对自己人非常仁慈,但是涉及到加官进爵、真金白银的赏赐方面是非常吝啬的,这一点不止韩信,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所以即便项羽看出来韩信国士无双,韩信也很难留在楚营。

刘邦之所以没看出来,是因为交集太少,夏侯婴作为领导的司机,有一定话语权,并且他的推荐应该能引起领导重视的,但“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没看出韩信有什么本事,问题是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不能只是看看而已,要由下而上的逐步测试人才的各方面能力,这点刘邦自然也知道,但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根本原因就是轻视,没有真正认真的对待韩信,对谏言和韩信都是这样的态度。

轻视到什么程度呢?不屑于给个机会令其尝试一下。治粟都尉算机会?我可不这么觉得,只是给亲信个脸罢了,因为这个岗位基本没有什么发挥空间,难怪“未之奇”,能有什么出色的能力体现出来,出产翻倍?那是聚宝盆。

还是那句话“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刘邦可没给韩信那机会,用现在的话说:我哪儿来那么大工夫跟他聊,他算哪根矮矬葱,让我跟他聊,嗯?

其实刘邦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在当时,刘邦手下相对来说人才并不多,这是他的阶级出身造成的,其寒微出身令很多人不屑于投靠效命,号召力一般,这一短板,刘邦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将注意力放在人才方面的努力挖掘上。

机会是别人给的,其实也是韩信自己争取的,身在汉营,他不遗余力的把自己的才干推销给萧何,因为几乎尽人皆知萧何是很受刘邦信重的,之前,领导的司机说话不好使,还算情有可原,但萧何也未尽全力来帮助自己达成所愿。这就......

这就不得不令人产生一些不好的猜想,那就是萧何嫉贤妒能,明明惊叹于自己的才能,却没有尽力举荐自己,那么这种可能也许就是真实的,这种环境同样不适于自己生存发展,所以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

萧何以实际行动打消了韩信的顾虑,军官跑掉好几十个,萧何根本没理,不打招呼就直追韩信而去,韩信看到萧何后,在感动的同时,也知道自此,自己的能力不会再被埋没,就这份知遇之恩就令其不能再做推辞,所以跟随萧何返回汉营。

报告“萧何跑了”

嗯?!

报告“萧何回归”

嗯......

几十名军官跑了,萧何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急着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看到萧何回归,高兴之余也就给个面子,那就给韩信个将军做吧,萧何却认为将军的职务并不能留住韩信,他的说辞还是未能引起刘邦足够的重视,所以苦苦规劝,耐心说服,最终,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我觉得当时还在)半信半疑的刘邦将韩信拜为大将。

然而刘邦真的信服韩信么,至少在当时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战略论只代表理论充分,思路清晰,在执行中未必能做到操作得体,指挥得当,所以无论是韩信的“汉中对”,还是对韩信本人,刘邦心中还是打着大大的问号,于是便令曹参和灌婴,严密监视韩信。

刚刚拜将尚且如此,何况从前,国士无双,未被发掘(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今通史


我是一个扣字眼的人,历史书上并没有说刘邦项羽没看出来了,韩信用兵如神,谁都知道,瞎子也能看出来他的才能,当然往往才华横溢,国士无双的人性格都不会异于常人,韩信作为刘邦前期重要的部下,也曾短暂效力过项羽,也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他的奇谋也被屡屡采用,提问者应该想表达的是前期的韩信了。

这就很好理解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曾经在项羽那里怀才不遇,未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项羽没看出他的能力,而是什么样的人到项羽那里也发挥不出来,毕竟项羽是一个迷之自信的人,引用一句人民名义上的台词,”楚国不允许有这么牛X的人存在“,于是项羽就理所当然的看不出韩信国士无双。

说一下刘邦吧,从前期刘邦对于韩信计策的多次采纳就能看出来刘邦其实是非常佩服韩信的军事才能的,按照刘邦的用人标准,韩信身居要职,怎么能说萧何看出来了,而刘邦这老谋深算的汉王看不出来呢?难道非要理解成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亲口从刘邦手里说出来才算吗?

当然后来韩信的下场也是因为他本人立下的战功让刘邦已经坐立不安了,只得将其诛杀。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国士无双又如何?如有来世,料想韩信在胯下之辱时破口大骂,当一老百姓反而时不错的结局。


马钢蛋侃历史


因为张良项羽就不是士族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等级制度是王,公,侯,伯,子,男,大夫,士。士族是贵族中的一种,类似于欧洲的骑士贵族,和其他贵族相比,士族没有领权和司法豁免权,但有出仕权(不能做领导,可以做基层公务员)韩信出身士族,张良出身公族,项羽出身大夫,萧何等等都是白身而国士一词的褒义就更大了,有全国士族阶级典范,才情盖国的意思。在者就是要说韩信和萧何是怎么认识的了,过程大致如下:

韩信在项梁和项羽阵营,一直混得不好。后来,刘邦要去蜀地,韩信就投奔了汉营。

不过,韩信还是不得志,只是得了个“连敖”的小官。这就算了,韩信还触犯军法,和他一起的十三人已经被斩。轮到韩信,韩信大叫“天下未平,要杀壮士?”(后来大唐李靖也用这套路,结果成了一代名将)。

夏侯婴一看韩信临死还气宇昂扬,于是心软开释了韩信,随后,又推荐给萧何。萧何此时才真正认识韩信,而且韩信常常找萧何发表见解,每次都让萧何惊讶。

即使如此,韩信也只是治粟校尉,于是又一次出走。接着就是萧何冒着风险,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还怀疑说“很多将领逃跑,你只追韩信,是不是骗我没读过书?”

但是,事实证明,夏侯婴和萧何是有眼光的。特别是萧何,刘邦也是因为萧何,拜了韩信为大将。


萌芽生活之起步


很简单,萧何能看出韩信是个人才,是因为萧何与韩信经常接触,而刘邦很少与韩信接触,项羽则是完全不会发现人才,发现了也不会用,项羽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不要说别人了。

当然了,韩信被发掘为人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光。



韩信之所以投靠在刘邦手下,是因为他在项羽那里不受重用,当官不过是个郎中,郎中在内是充当侍卫,在外则随从作战,其职位类似不过是个执戟卫士,并且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建议,以获得重用,但是项羽都不用,韩信觉得没前途,因此在项羽分封天下结束后,韩信逃出楚军投降刘邦的汉军。

因为没什么名声,也没有大人物介绍,韩信刚到汉军时,被负责接待的官员安排了一个“连敖”的官职,负责接待宾客,也就是说韩信初入汉营,也是不受重用的。



没多久,韩信因为犯法,按法律应该斩首,与他一起的13个人都被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正好看到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在边上,于是韩信大叫一声音: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看到韩信出口不凡,又见到韩信相貌堂堂,就与韩信交谈,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就推荐给了刘邦。夏侯婴虽然只是刘邦的车夫,但他可算是刘邦最亲近信任的人之一,整天为刘邦驾车,可以有的机会在一起,夏侯婴跟刘邦一说有个叫韩信的是个人才,刘邦也没有当回事,就说封个官给他,估计连韩信见都没有见面,于是韩信被封为治粟都尉。



夏侯婴才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一贵人,没有夏侯婴刀下救韩信,韩信早就被砍了头,否则中国历史上也没有所谓的兵仙了,不得不说夏侯婴的眼光非常独到,把韩信给留了下来,而正是因为夏侯婴的推荐,韩信最终得到萧何的推荐。

韩信的官职是治粟都尉,是专门管生产军粮的,当时萧何在刘邦手下负责后勤和内政,经常会和治粟都尉打交道,于是萧何结识了韩信,经过与韩信多次的交流,萧何觉得韩信不是个一般人。



为什么萧何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呢?

国士无双是指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之所以会觉得韩信是国士无双,就是因为韩信与萧何说话的内容,从《史记淮阴候列传》中记载韩信与刘邦的交谈来看,韩信很可能在这之前就与萧何谈过同样的内容。

韩信与萧何及刘邦谈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击败项羽,项羽的弱点是什么?如何夺取天下,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



想想当时的情况,当时是项羽强,刘邦弱,项羽故意把刘邦封在汉中,刘邦也是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因为项羽实力太强大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项羽不可能被打败,唯有韩信敢这么想。

当时刘邦阵营中所有的人,包括萧何、郦食其、曹参等人,甚至连张良都没有提出如何反攻项羽,统一天下的计划,而眼前这个身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居然能提出这么宏伟的计划,而且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韩信向萧何提出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计划,以及具体的战略部署,萧何也不是傻子,当然也能明白韩信的计划是不是可行?整个刘邦阵营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计划,唯有韩信,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

所以萧何信誓旦旦的向刘邦推荐韩信,并且萧何也说出了这样的话: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而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果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就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如果韩信没有向萧何全盘托出夺取天下的计划,萧何怎么敢讲这种话?尤其是那句:”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人可以和您商议大事“。



因为在刘邦阵营这个时候是真的没有人了,当时张良不在汉中,而在彭城陪着韩王,陈平还没有投靠刘邦,其它人就没这个水平了。

而正因为只有韩信一个人有能力讲出这种话,所以萧何就认定韩信是“国士无双”,因为其它人根本没这种水平啊,这不是国士无双又是什么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韩信在投奔刘邦后不小心犯了错误,按照律法要被杀头,然后韩信大放厥词,大王如果想得到天下,就不应该杀掉我这样的壮士?韩信这个牛吹的不是一般大,直接用天下吹!

夏侯婴当时估计被唬住了,心想这个人胆子真肥,不是一般人啊,然后举荐给刘邦,毕竟那个年代敢拿皇位说事的人没有几个,这里可以看出韩信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至少胆色很足!



然后刘邦就给韩信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以待观察,刘邦的态度为什么转变的如此之快?古人非常迷信,什么彗星出事,什么反常的话,包括特殊的人,天空出了彩虹等,都觉得是好兆头,点亮前途的关键因素,那么

刘邦从杀头到提拔的转变并不是认识到韩信有什么才能

就是心存侥幸的心思作祟,心存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迷信心里,希望韩信就是他的福星,他的祥瑞,毕竟好话都喜欢听,刘邦一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尽然看出我有天子之相,自己还是很有潜力么

就这样韩信稀里糊涂的逃过被杀,我觉得韩信当时乐坏了,刘邦的智商上限也就是这十二个字: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他吹牛的的时候不打草稿,至于吹牛后,别人很快就忽视韩信,也就很普通么

那么萧何是如何发现韩信的才能?很简单聊天、谈话、说理想!

大家仔细分析:一个仓库管理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大部分人没有,可是萧何就关注了!因为萧何: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

狱警出生!这个职业很特殊、很敏感。特殊,指的是一般干狱警的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上至官员土豪,下至游街走贩,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会接触。敏感,指的是职业特点,善于观察事物,心思细腻,思维方式独特。从职业可以看出萧何善于识人,而且心思缜密

好了,萧何就是这么个人。更关键的是萧何一直从事刘邦的后勤工作,萧何才是韩信的直接领导。事无巨细的萧何很快关注到吹牛的韩信,毕竟这个家伙真可以,一句话尽然免死不说,还换了个小官职,我的了解了解: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两人是的邂逅是雷电带火花激情四射,聊到口干舌燥,三更半夜!萧何才发现韩信不是吹牛,这个人是有真本事!韩信也觉得,憋屈了这么久总算来了个明白人!



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因为有了萧何和韩信的正面接触,才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同一般,刘邦不懂,萧何懂啊!为了大汉的江山,萧何宁愿放下身段也要把韩信留住,甚至不怕得罪刘邦,逼迫其封韩信为大将

此后韩信的人生开始上挂,一直秉承:有战用我,用我必胜!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韩信也名震天下,扬眉吐气!刘邦也终于发现韩信不是吹牛了


这里一直没有提起项羽,并不是因为他和韩信没有交集,实际上韩信最初投奔的是项羽,项羽这个人很简单,从他的《垓下歌》就可以看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个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即使失败也是抱怨天不助我,从来不会考虑客观因素,而且从楚汉争霸的过程来看,项羽的度量从不容人,项梁、范增都受过他的气,自己人都容不下,何况韩信一个大头兵?最后在提一下韩信的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然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又很了解韩信,等到韩信功高震主,被猜忌时,萧何为什么没有选择帮助韩信?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