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淡水觀賞魚——鸚鵡魚

鸚鵡魚(學名:Amphilophus)或稱鸚嘴魚,鸚鵡魚,學名洛神頸鰭魚,隆頭魚科的屬類,俗稱有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因其色彩豔麗,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另有一種由美洲慈鯛雄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雜交培育成的淡水賞觀魚,因體色鮮紅,又稱為血鸚鵡。


常見淡水觀賞魚——鸚鵡魚

鸚鵡魚棲息在礁沙混合區,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水面下30-50釐米的深度中。幼魚模擬海藻碎屑隨水流漂動,受驚嚇時會躲入沙中,夜晚潛沙而眠,屬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它們的嘴裡上下都有一排牙齒,不僅能咬下粗硬的海藻,而且連多刺的海膽也不能倖免。鸚鵡魚還可以咬動堅硬的珊瑚,甚至連有毒的食物也照吃不誤。

鸚鵡魚和鸚鵡魚之間不能繁殖後代,而雌性的鸚鵡魚和某些品種的雄性魚,是可以雜交出後代的。鸚鵡魚是由紅魔鬼和紫紅火口魚雜交而成,由於它是不同品種間的雜交種,所以雄性血鸚鵡是不具備生殖能力的。魚卵的染色體也就無法整齊配對,所以母魚就算產卵也無法孵化,因胚胎不能發育成為仔魚,所以當血鸚鵡魚產卵後,主人要想辦法自己孵卵,用雄性魚的紫紅火口、壽星、紅魔鬼為鸚鵡魚卵受精,理論上是應該可以的。有些雌鸚鵡魚還能和羅漢雜交。鸚鵡魚在繁殖後代的時候,雄魚先撒下精子。然後,雌魚在精子的中央播撒卵子。這種繁殖方式只能使一部分卵受精,而它們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成為幸運兒。

鸚鵡魚並不是一個自然的物種,它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一次偶然的機遇,偶然的被人為的創造了出來的品種。它是在我國臺灣,將紅魔鬼和紫紅火口養在一起,結果無意中的陰錯陽差之下,雄紅魔鬼居然和同居雌紫紅火口產下一群稀奇古怪的新的魚種出來,這就是血鸚鵡。此外,血鸚鵡還表現出極強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於是就出現了血鸚鵡、紫鸚鵡、金剛鸚鵡、羅漢鸚鵡、紅白鸚鵡、斑馬鸚鵡、花鸚鵡等等好多種品種。


常見淡水觀賞魚——鸚鵡魚

觀賞價值

鸚鵡魚是在熱帶海洋的珊瑚礁中生活的一種色彩鮮豔的熱帶魚,它們身上有美麗的斑讕色彩,就像鸚鵡五彩的外衣,是觀賞價值很高的一種魚類。其體形近似球形或卵圓形,背圓、尾鰭發達,全身幾乎血紅色,長著可愛的三角嘴,總是笑不合口, 因此深受魚迷們喜愛。

生態價值

鸚鵡魚對珊瑚礁的健康成長貢獻巨大,因為鸚鵡魚一天90%的時間都在吃依附在珊瑚礁上的海藻。除此之外,鸚鵡魚還會排洩出沙,所以鸚嘴魚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珊瑚轉換成沙”的角色

毒性特徵

鸚鵡魚本身是沒有毒的,只不過鸚鵡魚的食物中有些是有毒的。鸚鵡魚體內有分解消化毒素的器官,所以鸚鵡魚不會被這些毒素傷害。但是如果人們在這時捕獲鸚鵡魚,而它體內的毒素並沒有完全清除,那麼鸚鵡魚食物中的毒素就會轉嫁給食用鸚鵡魚的人類。所以,許多漁民都勸貪嘴的食客不要食用鸚鵡魚。


常見淡水觀賞魚——鸚鵡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