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國家在消滅貧窮的路上努力,人們的生活在富裕的路上飛奔,社會愈發繁榮,流浪漢愈發另類顯眼。在隨便乾點什麼都能維生的時代,這個群體也似乎不單單是為了生存而存在,他們更像一群放逐靈魂、充滿故事的人。

流浪大師沈巍出現在網絡中時,他侃侃而談、從容論理的姿態引起了熱烈反響,人們圍觀他的生活、聽他的見解、分析他的前世今生,整個社會的人一半在獵奇,一半開始反思。這位博古通今、有大師風範的人為什麼會流浪26年,餐風飲露度過大半生?起因要從他幼年時說起。

壓迫下成長

沈巍生於1967年,在外婆身邊長大,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沈巍從小就酷愛文史書畫,以讀書為樂。沈巍的父親是一位航海專業本科畢業生,老家江蘇,後搬至上海。60年代中國教育還十分落後,能上大學的鳳毛麟角,顯然沈巍的父親很有才華,學識不凡。

沈巍本該與一般的知識分子家庭出生的一樣,有個寬和、文化氛圍濃厚的父親,但出乎預料,

沈巍印象中的父親卻十分苛刻,不通人情。沈父與外婆有矛盾,常常發生爭執,有火氣轉而都發到沈巍頭上。暴躁的父親讓他誠惶誠恐,他不敢在父親放鬆地做自己,總是很拘謹

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父親不讓他買書,也討厭他看書。為了賺錢買書,沈巍想到了撿垃圾的辦法。七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很拮据,他能從垃圾桶裡翻來的有用東西遠遠不如今天的多,但玻璃和橘子皮也能換錢,沈巍樂此不疲地開始了撿垃圾買書的生活。

撿垃圾無疑是又髒又卑微的事,沈巍為此受到同學們的嘲諷。為了躲過父親,他得將書藏起來,等到晚上躲在被窩裡看。可以想見,少年時期的沈巍,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承受了很大的質疑和壓力。

壓迫下工作

在父親的安排下,沈巍大學報考了審計專業,畢業後進入審計局工作,在家人看來還算體面。但沈巍一直沒有放棄撿垃圾的習慣,上班後發現垃圾桶裡丟棄的廢紙覺得可惜,便重拾舊業,在單位撿起了垃圾。堂堂一個審計局的公職人員每天在單位的垃圾桶裡翻找,引來了同事們的異樣眼光,大家都覺得他精神不正常。

工作幾年後,沈巍因為撿垃圾被人投訴了,單位領導找上了他,專門到家裡與他的家人溝通,最終以精神不好為由將沈巍勸退。領導登門質詢讓家人覺得十分丟臉,也都認為沈巍精神上出現了問題,對他的態度變得惡劣,連從小帶著他的外婆也對他十分嫌棄。漸漸地,沈巍與家人爆發了嚴重的矛盾,關係越來越僵。

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1995年沈巍從家裡搬了出去,2001年拆遷後他基本就開始了流浪生活。撿來的衣物和吃食足以維生,賣垃圾的錢都用來買書。沈巍每天定時出門撿垃圾,定時整理垃圾,定時看書、看畫,也有手機,偶爾上網看看新聞。因為他堆放垃圾影響環境,他的住宿成了問題。沒了住處以後,他開始露宿街頭,天冷時就搬到橋下。

與父親和解

2012年中秋節,沈巍父親病重,弟弟聯繫上了他,邀他回去見父親一面。沈巍專門收拾了妝容、理了發,到長航醫院見了父親。那時他們已經有十年沒有見過面,病中的父親剛開始沒有認出兒子,知道是他以後一邊哭一邊扇自己耳光,拉著兒子訴說自己的悔愧,自責當初強迫沈巍學審計,唸叨著如果讓他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可能已經有一番成就了。

年過四十、流浪多年的沈巍已經看開了,與父親和解,並且一起過了個節。這次團圓過後,沈父很快去世了。

走紅網絡

幾年後,沈巍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爆紅,滿腹經綸、侃侃而談的流浪漢搖身一變,成了人們口中的“流浪大師”。好奇的看客、蹭熱度的網絡主播整日圍著他,舉著手機不停對他拍攝,聽他講聖人之道、分析時局時事;炒作的年輕男女們將他當做精貴道具一樣,擺拍演戲,甚至跪著叫爸爸;連新聞、媒體都爭相採訪他。

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沈巍說:我從小就開始撿垃圾,不認為撿垃圾恥辱,我幹了26年,覺得挺好的。誰給垃圾定的罪,我讀了那麼多書,到現在都不知道垃圾是什麼。我沒想與世隔絕,希望外界理解我,也希望國家提倡垃圾分類。有人給我錢,我不需要錢。人們一開始很同情沈巍,但當看了他的談吐和演講,他們慢慢開始同情自己,因為那些施捨同情的人既沒有沈巍讀書多,也沒有他活得快樂。

無人問津的沈巍終於受到人們的關注,但他知道那種虛浮的火熱的關注全無意義,規勸圍觀者回到自己的生活裡。但是沒人聽他的,人們還是將他圍得水洩不通,他的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只能結束了流浪生活。沈巍被他的同學接走時,自以為熱心的人們指手畫腳地要同學幫助他,他的同學別有深意地說:“你們認為他需要幫助,他覺得需要幫助的是你們。你們認為他可憐,他覺得你們才可憐。”

沈巍理了發,換了乾淨衣服,出現在電臺採訪中,而後開啟了直播生活。上海的垃圾分類推行了,沈巍的任務似乎也結束了,他開始

一邊直播賺錢一邊到處旅行,比那些同情他的人生活得還自由富裕。

誰害了他的一生

這樣一個儒雅、飽學的人本該有一塊發揮才能的天地,過著安穩的生活,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但他卻被推到了家庭邊緣、城市邊緣,過了26年孤獨的流浪漢生活,荒廢了半生好時光,雖然他自己不這樣認為。人們不禁問:害了他一生的到底是什麼?最終答案落在家庭,落在他的父親身上。

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如果他的家庭沒有那麼多矛盾,他的父親沒有將情緒發洩在少年身上,他的童年就不會活得戰戰兢兢,不敢反抗,不敢堅持自己的愛好;如果父親支持他學習文學,他就不會因為父親反對而不敢向家裡要錢,也不會為了買書而開始撿垃圾,不會被同學嘲諷孤立。

如果他沒有從小就開始撿垃圾,就不會對撿垃圾形成一種深刻入骨的執念,也不會在公司做出異常舉動,不會被周圍人視為精神病;如果他沒有被父親安排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審計,而在自己喜歡的文學中找到目標和奮鬥方向,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影響很多人的生活……

可惜所有的“如果”都不存在,現實是沈巍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中產生了一種孤獨的隔離感,不受認同的委屈和心結始終藏在他心裡的某個角落,使得他不願再回到沒人認同的世界裡,在街頭流落多年。受過的傷會癒合,但是傷疤永遠都在。

也許在沈巍父親的心裡,他對兒子的管教只是嚴厲了些,成年人的憤懣情緒只是隨便對孩子發了發,小孩子的愛好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東西,給他安排專業和工作都是為他好,撿垃圾這件事太丟臉,足以壓過骨肉親情……

全天下的人都愛以己度人,將自己所思所想強加給孩子更是父母的特權。父母自因為自己更年長、更強大就忽視幼小孩子的思想,強行掌控他的一切,以“為他好”的名義塞給他諸多不想接受的。殊不知,父母的悲傷、暴躁、憤懣、狡詐、邪惡都會通過言行一點點滲透給下一代,強勢如暴君的父母,都在悄悄毀掉孩子的一生。待到該毀的都以毀盡,再幡然醒悟、痛哭悔過,早已晚了!

平凡又不甘平凡:“流浪大師”沈巍,誰害了他的一生?

一個人會被童年時或缺的東西困擾一生。所有經歷都會在一個人心裡打上烙印,好與壞會融入他的性格,構成他人生觀的基石,長長久久地影響他,永遠無法抹去。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試,大多數父母都不及格。

父母是天下最重的頭銜,作為父母陪伴一個生命成長時,“養”與“育”是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可惜太多父母只注重“養”的義務,不注重“育”的責任。父母該給孩子的,不是他們強加的“為你好”,而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為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