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自然是“無為”的,卻為何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說自然是“無為”的,卻為何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經》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代表著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各國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名著,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第二就是《道德經》,可見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領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老子最主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就是:自然無為,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以及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受到任何外在意志的支配。說通俗一點,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發展就像放羊,但沒有牧羊人。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干預“萬物”呢?

老子說自然是“無為”的,卻為何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雖然文字已經誕生兩千多年,但該如何理解卻仍然存在爭議。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老天是不仁慈的,只把萬物當成像芻狗那樣沒有生命的貢品。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有趣的是,這芻狗在祭祀前後所受的待遇可謂千差萬別:祭祀之前,人們對它充滿著敬畏,連碰都不敢碰一下;祭祀之後,芻狗就被扔在一旁,任憑踩踏破毀,人們連正眼都不會瞧一下。

老子說自然是“無為”的,卻為何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從字面理解,確實容易解讀為老天不厚道,但聯繫前後文分析可以發現,老子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它的真正意義是說,天地沒有仁愛和偏愛,對待萬事萬物都像對待芻狗一般,任憑其自然生長,自生自滅。這恰恰就是老子“自然無為”思想的另一種解釋,不去幹預,不加干涉,全憑自主。

後一句同樣如此: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或者說對每個人的愛都是等分的,任憑人們自作自息,而不會施以指導或者加以打擊。這體現了眾生平等的超前思想,在那個奴隸制還根深蒂固的時代,老子卻能夠喊出眾生平等的博愛口號,這是值得令人敬佩的。爾後,老子又各自舉了一個例子,用以說明前面的兩個觀點。

老子說自然是“無為”的,卻為何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天地,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它空虛而永不會枯竭,越鼓動就越能形成風。表面看來,風箱是被人為控制的,但看其本質,風箱卻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它始終以“中軸”為基準轉動,從不會跳出它所固有的規律之外,這就是無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頒佈的政令越多,反而更加使人迷惑,倒不如守於心中,保持虛靜。老子認為,治理國家不需要太多法令,讓百姓在其規律之內自行發展,反而會使政治更加清明,管理更加簡單。天地和聖人都是公平公正的,一切隨其自然,不會幫助誰,也不會懲罰誰。

老子說自然是“無為”的,卻為何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很多沒有悟透老子思想的人,會批評老子陰險、刻薄、心機,但真正理解了這句話,才能體會到老子的偉大。天地創造了萬物卻沒有居功自傲,充當管理者,它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模樣,更沒有想要從萬物身上取回什麼報酬。

顯然,普通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他們都有私慾,都有所偏愛,都希望有所回報。老子這是在教育世人,要效仿天地的“不仁”,修煉豁達的胸襟。或許是孔子的“仁”太過著名,所以老子的“不仁”就被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是貶義詞,其實仁是人類正確的情感傾向,而不仁,則是天地最大的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