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可以循环使用吗?口罩怎么消毒?

才子行天下


喷酒精,晾干。哪来那么多口罩给你换。早就没货了!酒精都没货了!


S小鹿S


医用口罩的使用原则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不论是医用外科口罩还是N95口罩,都是一次性使用,并不建议重复使用,而且最长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但是随着近段时间疫情的爆发,医用口罩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的产量根本就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人都买不到口罩,用一个少一个。



因此,有些人就希望通过将用过的口罩进行消毒后重复使用。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明确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于是就有些人将口罩用酒精消毒、紫外线消毒或者热水高温消毒等方法将用过的口罩消毒后再用。但是口罩经过这些方法消毒后,其防护功能是大大降低的。

为什么不建议口罩重复使用?

第一,现在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医用口罩主主要有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就是我们说的N95口罩。这两种口罩主要是因为口罩中的过滤层能够有效的过滤阻隔细菌病毒,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且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当口罩经过消毒液清洗或者开水高温烫煮后,水就会进入过滤层,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

第二,口罩里面的过滤材料是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它是一种非常细的材料,甚至比头发丝细几十倍,但是它不耐高温,当温度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第三,经过紫外线照射的口罩,也会破坏过滤层的材料,导致结构破坏,从而使防护效果降低。

第四,酒精消毒也不可行,它会破坏口罩外层防水结构,用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血液、唾液)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最后,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将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等消毒,发现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这就说明经过消毒处理后的口罩已经达不到防护作用。

因此,口罩是不可以消毒后重复使用的,在我们消毒的过程中会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既然消毒后的口罩不能重复使用,那么如何有效的节约口罩呢?

虽然说口罩建议4个小时换一次,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去医院、人流密集的地方,或者疫区等地方,只是出门买菜或者扔垃圾,又或者在小区、公园等地方散步,那么口罩是可以继续使用。就像钟南所说,不用每戴一次就换一个,吃饭或者做其他事情之后没必要又换一个,只要把口罩内面朝里叠起来,就可以继续用。


左撇子说医


如果要节约使用,怎样给一次性口罩消毒?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查看了一些资料,自己也亲手做了一些试验,尝试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消毒方法,。下面我会向大家展示试验的结果。

一 口罩的结构。

医用口罩为多层结构,其核心过滤材料为中间层的喷熔布。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在高温下形成超细的纤维结构,其空隙多、结构蓬松、,表面积大,从而具有良好的过滤和吸附性能。

我剪开了一个普通医用口罩,

从左到右分别是外层、中层、内层。

在灯下看细节,肉眼观似乎以内层材质最薄弱,为了增强舒适感?

从显微镜下查看,果然是类似塑料纤维的结构,以中层最为致密,外层和内层看起来差不多。

二 口罩过滤的原理。

1、截留沉积:较大粒子被过滤材料的机械筛滤作用截留。粒子直径与滤膜纤维的直径的比率影响拦截效率。
2、惯性沉积:粒子通过过滤材料弯曲的网状通道时,粒子由于惯性作用脱离气流撞击过滤纤维,并受分子引力作用被截留。大粒子、高密度、速度快时截留效果好。

3、扩散沉积:粒子布朗运动扩散位移到过滤纤维,受分子引力作用而被吸附。最易捕捉小尺度粒子、细纤维和低速运动的粒子。

4、静电吸引沉积:粒子被过滤纤维的静电作用产生的沉积。

1,2的原理针对大颗粒效果较好,3,4的原理针对小颗粒效果较好。看来口罩过滤是否有效的核心在于纤维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三 加热试验。

既然口罩的核心材料-->喷熔布主要是由聚丙烯制成,我特地百度了一下聚丙烯的物理特性:熔点165℃,在155℃左右软化,使用温度范围为-30~140℃。

从理论上说,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应该不会使其发生明显的变化。 那么我就实际试验一下。

1 我动用的第一件武器是热风枪,温度调整到110摄氏度。

结果材料迅速发生了卷曲,其变化如同普通塑料一样。虽然调节的温度离理论软化温度还远,但是实际操作中,肯定会发生局部温度过高,不可能那么精准。

2 利用水,应该很好地把温度控制在100℃。于是,我同时采用了蒸和煮两种方法,时间为5分钟。注意务必要调到小火,否则蒸锅锅壁直接接触火焰,可能产生远高于100℃的高温。

这一次,肉眼看材料变化不明显。我再到显微镜下看看。

显微镜下纤维发生了一定的粘结的现象,显然这会导致过滤和吸附性能下降。经过水煮和蒸过的看起来差不多。

3 电吹风,不需要再测试了,如果能合理操作的话,应该能把温度控制在70以下,这样纤维应该破坏不太明显。

4 微波炉 微波炉里的电磁场是驻波,其并不能保证均匀加热,且一定要含有水分子才起作用。,如果你去搜索一些小视频,你会发现微波炉连蚂蚁都杀不死。所以放弃这个想法把。

四,紫外线照射

手头没有紫外线灯,评估照射效果也很困难,这个试验就没法做了。

多年以前各家医院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消毒很普遍,最近这些年却很少见了。这是因为紫外线只能直射到物体表面起到消毒作用,对物体背面、侧面,和被折叠的部分都无能为力。

紫外线理论上对所有细菌,病毒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阳光下暴晒可以消毒的原理也是一样。但是要注意。

1 口罩的折叠部分一定要展开,否则就有很多死角。

2 口罩的双面都应该接受照射。

3 口罩材料如果较厚或者层数较多,深层的病毒可能难以被消灭。

4 紫外线对人体有伤害,不可用眼直视或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灯下。

所以紫外线虽然看起来是最靠谱的方法,缺点也有很多。

五 酒精消毒

聚丙烯材料不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或被溶解,理论上酒精对喷熔布应该没有破坏作用。

我找来医用酒精,把三层材料浸泡了半小时,显微镜下没有看到明显的纤维变化。

要注意的是,口罩材料表面最初会表现出一些疏水的特性,简单喷洒,酒精不一定会渗透到纤维内部,所以需要酒精量稍大一点,保证浸透全层效果才好。

用酒精浸泡消毒口罩的方法,我也找到了理论支持。

总结:

虽然题主问的是N95口罩,而我拿的是普通医用口罩做测试,但鉴于其主要有效材料是一样的,因此也有借鉴意义。

1 当口罩紧缺时,适当延长佩戴时间和增加佩戴次数是可以考虑的。但是一般不推荐自行消毒反复使用。

2 紫外线是公认对口罩没有破坏的消毒方法,但是紫外线消毒容易不彻底,尤其是多层口罩、较厚的口罩,有折褶的口罩。

3 阳光下暴晒除了紫外线作用外,还有一定的干燥和加热效应,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但是冬天的日照紫外线强度不够,也是个大问题。

4 煮沸或蒸锅蒸容易破坏口罩的纤维结构,不推荐。 如果能把水温控制在70度左右浸泡,或有一定作用。

5 电吹风进行干燥加热也是值得考虑的方法,缺点是需要较长时间加热,温度不容易控制,局部温度过高时也容易破坏过滤层结构。

6 微波炉不仅不能起加热消毒的效果,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口罩内有金属鼻夹)

7 医用酒精浸泡的方法较为理想,但是也有一些争议。

附新型冠状病毒的推荐杀灭方法:


郑医生百嗑


郑重提醒:此乃特殊条件下的应急措施,非日常行为,请大家谨慎使用。

特殊时期,口罩,尤其是防护口罩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但是要保证:

1.医护人员口罩不可重复使用;

2.口罩出现破损后不可重复使用;

3.频繁出入人口密集场合,甚至是感染高危场合的不可重复使用。

接下来说说该怎么对重复利用的口罩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特性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是这样给新型冠状病毒定义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B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关于它的理化特性,《方案》中提到的,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家中自行消毒的理论基础。


口罩反复利用时的消毒方法

根据《方案》中的新冠病毒理化特性,结合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或可操作性的设备、环境,目前有三个值得一用的方法,能够有效对重复利用的口罩进行消毒:

1.水煮加热:根据病毒怕热的特性,《方案》中所述56℃ 30分钟可消灭细菌的特点,将口罩放入专门消毒的锅具中煮沸3分钟也可达到相应的效果(参考朱莹医生科普),取出在阳光下晾晒,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普通口罩可以这么操作,但防护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绝对不行。因为它们的中间层具有滤芯或过滤层,高温水煮会破坏它们的过滤效果,反而不利于个人防护;

2.酒精喷洒:75%以上浓度的医用酒精,喷洒口罩两面,晾干,即可达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3.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消灭新冠病毒的机制主要是干扰它的RNA复制,同时还能使其蛋白质失活,有条件的朋友可采用。一般照射时采用双面照射,应避免有人在场,时长10分钟左右即可(所以在阳光下暴晒也是可行的)。

以上就是三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到的杀灭新冠病毒的手段。


一些误区和相关注意事项

在回答网友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口罩的消毒和利用存在一些误区,吴医生在此一并说明:

1.吹风机可以消毒吗?

不可以,吹风机虽然加热档有效温度可达到70℃,但是这只是核心区域温度,如果达到56℃,30分钟以上的全覆盖标准是很难的。因此不建议使用吹风机进行消毒工作;

2.防护口罩可以水煮吗?

这个前文提到了,由于防护口罩的特殊结构,别说水煮了,水洗都会使中间的过滤层失效,因此这么做反而会使口罩失效,无法做到有效防护;

3.戴上口罩之后就可以出入人群密集场所了吗?

口罩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口罩是万万不能的。对抗疫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出门次数,做好个人防护。与各种高级口罩相比,待在家里其实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4.所有口罩都可以反复利用吗?

理论上只建议防护口罩可进行反复消毒和利用的,但是由于目前物资紧缺,其他口罩在没有接触过疑似病例、没有频繁出入人群密集场所、口罩本身无破损的前提下,也只能出此下策,反复利用了。一旦条件允许,还是要按照4小时为界,更换口罩为宜。

面对疫情,似乎一切的“常识”都需要因时而宜的改变,希望我们尽可能地掌握科学的防控疫情手段,保护好自身和家人,相信疫情终将会过去!


参考文献

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部分网络相关科普文章


五号医生吴昊


简单的做法,就是紫外线加臭氧消毒机,把口罩置于小空间,同时开紫外线及臭氧消毒半个小时,然后取出自然风吹去味。


逍遥旅者


我的N95以及一次性口罩处理办法是,找个可以简单密闭的金属盒子,用盒子的目的是让口罩高温而不潮湿(盖子不能用有丝牙的以防热膨胀爆炸)把用过的口罩放入盒子里面再放入蒸锅,蒸30分钟取出晾晒于通风处,这样就可以多次使用,不知道对不对,希望来个专业人士解答


到木A


如果不是在医院等病患密集场所使用,可以用75%酒精两面喷30秒晾干,再用一次。如果是在医院用过的,就扔了吧。


轻轻墨迹


不可以 连续戴4个小时必须换新的


佛系阿来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前提下,正确保存、消毒可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

口罩,你选对了吗

  指引将不同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环境污染的暴露风险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口罩,你用对了吗

↑钟南山示范正确佩戴口罩

  ▌口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  指引明确,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入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  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使用过的口罩如何正确保存、清洗和消毒?  指引建议,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清洗参照说明书进行;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延伸阅读

口罩,怎么生产出来的

自从疫情爆发后,口罩成为紧俏商品。今天,我们走进一线口罩生产厂,看看口罩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按照口罩生产流程,在熔喷布、无纺布等原材料到货后,先分切成小卷,放上生产线,通过高频焊接压制成口罩,再经过整理检查、人工装袋、灭菌16小时、解析库挥发灭菌气体两周之后,符合质量标准的口罩将通过物流、销售环节进入市场。

↑正规的一次性医药口罩是三层无纺布原料,经过图中这样的生产机叠合在一起

↑口罩上部那根可弯折的金属丝是沿着无纺布的一侧匹配输送,然后按图中结构卷边,后面再缝合

↑口罩主体层叠结构是机械设定好小斜角,由左到右逐渐变窄的归拢出来的,然后用压片把口罩表面压平整

↑裁断环节

↑补边压合

↑消毒灭菌

↑生产医用口罩滤芯的原料熔喷布

不经意间,口罩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一方面需要企业大力恢复生产增加供给,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家厉行节约、科学使用。

期待我们的生活,能早点告别没了口罩就不能出门的日子。


青岛新闻网财经


用水冲,但是不能用手搓。就可以一直这样重复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