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後,為什麼陽谷縣令對武松的態度會產生明顯變化?

樵解數學


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後,為什麼陽穀縣令對武松的態度會產生明顯變化?

《水滸傳》中武松為哥哥武大郎復仇這一段,堪稱最經典的橋段之一。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陽穀縣知縣對武松的態度明顯好轉,使得武松最終得以花最小的代價成功為哥哥復仇。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武松為哥哥武大郎復仇的這一幕,詳細分析一下“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陽穀縣知縣對武松的態度明顯好轉”的具體原因。

第一,陽穀縣知縣器重、欣賞武松。

武松在景陽岡上打死一隻猛虎,解救了陽穀縣的獵戶們,也為當地百姓除了一害,自然成為陽穀縣的英雄。陽穀縣知縣在縣衙接見了武松,見武松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心裡先就生出了幾分好感。知縣當眾要賞賜武松一千貫,武松毫不居功,反而說是託了知縣相公的福,才僥倖打得這頭猛虎,憐惜眾位獵戶,轉而把知縣賞賜的一千貫分發給眾位獵戶。知縣見武松如此仁義又有高情商,心下就越發喜愛武松。就要抬舉武松做本縣的步兵都頭。武松感恩戴德拜謝知縣抬舉之恩。數月後,知縣派武松跑了一趟東京的差使,武松出色完成任務回到陽穀縣,自此,知縣對武松越發器重、欣賞,感念武松既有英雄了得的本領,為人處事又識大體、懂好歹。

第二,陽穀縣知縣心裡知道武松有理。

武松哥哥武大郎被西門慶和潘金蓮毒死,這令武松和陽穀縣知縣都萬萬沒有想到。潘金蓮和西門慶勾搭成奸,後來二人色膽包天,竟想著能做長久夫妻(其實並不意味著西門慶真的想把潘金蓮娶進門,只不過是為了無人管束,能夠長期通姦),嫌武大郎礙事兒,索性畢其功於一役,用一包砒霜結果了武大郎的性命。這事兒在陽穀縣肯定是人盡皆知,當武松帶著物證和人證來縣衙告狀後,作為知縣,只要稍加打聽,心裡也一定門兒清。他相信武松的物證和人證,也清楚潘金蓮和西門慶勾搭成奸、毒殺武大郎的事實真相,他知道武松告狀有理。但他不能答應武松告狀的請求,哪怕武松是他器重和欣賞的得力干將。因為他得罪不起西門慶這個狠人。

第三,陽穀縣知縣受了西門慶的賄賂,又迫於西門慶的淫威,只能拒絕武松告狀的請求。

西門慶是什麼人物?他是陽穀縣最知名的一大惡霸,出身於一個破落戶財主的家庭,經營一家生藥鋪。西門慶為人奸詐狠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厲害到連縣裡的官吏都敢排陷,又使得好拳棒,武藝還不錯,近期更是發跡有錢,在大街上走路都要橫著走了。這樣一個狠角色,陽穀縣的人都怕他,惹他不起。別看陽穀縣知縣是縣裡最大的官,卻也害怕西門慶這個狠人,更何況西門慶先下手為強,聽說武松到縣衙告狀,他先就使銀子收買了包括知縣在內的官吏,知縣等縣衙的官吏既惹不起西門慶,如今受賄的把柄又捏在他手裡,更加不敢得罪西門慶了。迫於西門慶的因為,知縣等縣衙的官吏,乾脆找了若干藉口,拒絕受理武松狀告之事。

第四,武松殺死西門慶,直接解除了陽穀縣知縣的壓力,他自然很樂意幫助武松了。

武松何等聰明之人,當他聽聞陽穀縣知縣的回覆,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很快就調整思路,沒有和縣裡官吏糾纏,而是默不作聲執行自己的復仇計劃:以軟硬兼施的辦法,把眾位鄰居和潘金蓮、王婆關在一個屋子裡,逼問出潘金蓮、王婆的口供,讓鄰居錄下口供後就當場殺了潘金蓮,押著王婆。隨後打聽到西門慶在獅子樓酒樓淫樂,便直奔獅子樓,單挑西門慶。武松乾脆利落當街砍下西門慶的腦袋,帶著兩顆人頭和潘金蓮、王婆的口供、押著王婆,再次到縣衙狀告潘金蓮、西門慶和王婆毒殺哥哥武大郎,這一回,武松成功了。因為知縣所忌憚的就是西門慶而已,西門慶一死,來自西門慶的壓力瞬間消失,陽穀縣的知縣,當然很樂意幫助武松了。


喬鞅


開始的時候縣令就對武松不錯,當然這也僅僅限於武松打虎的事情,縣令覺得他是個好漢而已,正好收了給自己賣力。

當武松知道哥哥死的不明不白的時候,去告狀,這時候縣令的態度就明瞭了,因為武松是自己的手下,而且沒什麼情分,西門慶是本地有名的人物,而且錢財頗多,衙門的人也是很熟,給了不少好處,那當然是向著西門慶了。

要說武松厲害,也不過是殺了一個畜生,對縣令的,對人們的威懾感沒多大,一隻老虎,再厲害也是個畜生,只能說明武松功夫不錯。

但是當武松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後,這事情就變了,殺死潘金蓮可不是一刀捅死那麼簡單,那可是剜心挖肝,端的殘忍啊,然後又把頭給割了下來,西門慶也一樣,直接從樓上扔了下去,基本上摔死了,然後也是一刀把頭給割了,都是大庭廣眾之下殺的。

縣令心裡肯定害怕啊,這明顯武松已經天不怕地不怕了,關鍵是武松也夠聰明,不僅叫來街坊鄰居見證,而且還讓潘金蓮和王婆都招了,簽字畫押了,可以說人證物證武松都準備好了。

縣令再怎麼昏庸,也沒辦法啊,不然這可是要激起民憤的,情理都在武松這邊,縣令不能殺武松,但是又不能輕放,因為放了難保武松頭腦發熱,再把他殺了,所以說武松不是故意殺人,而是因為爭鬥,導致了誤殺。

雖然是誤殺,但是懲罰還是很重的,本來按照陽穀縣令的意思,基本上武松不死也差不多了,但是東平的府尹是個不錯的人,把武松改判了,從輕發落了。

其實不是陽穀縣令態度變了,要變也只是表面變了,心裡其實還是希望弄死武松的,因為他是真的怕了。

卻押那婆子,提了兩顆人頭,徑投縣裡來。此時鬨動了一個陽穀縣,街上看的人不記其數。知縣聽得人來報了,先自駭然,隨即升廳。

所以這個知縣只是表面態度變了,因為要讓自己管轄內的百姓服氣,其實心裡的態度是不變的,可能更想弄死武松了。


踏歌走馬


首先,我們看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前,縣令是什麼態度。原文知縣對武松說"捉姦見雙,捉賊見髒,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屍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又說"……這件事不明白,難以對理。……背後之言,豈能全信?不可一時造次"。武松吃了閉門羹。



下來,再看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後,縣令是什麼的態度。原文道"縣官念武松是個義氣烈漢,又想他上京去了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又尋思他的好處,……"。此時的縣令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主動叫來下屬,商量把之前的招認狀子重新作修改,使武松殺人的罪名能夠得到從輕處理。



為什麼在武松殺死西門慶和潘金蓮前後,縣官的態度變化如此之大?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武松殺人前功課做的足。武松把四位知情的鄰居叫到了一起,讓他們當場作實王婆和潘金蓮的供詞,並讓縣衙門的士兵維護好現場,體現官方行動。讓在場的人都簽字畫押,人證物證俱全。在殺潘金蓮時,先撕扯開她的胸部衣服,製造一個搏鬥的現場,按當時法律規定鬥殺不判死刑。由於準備充分,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



第二,西門慶一死,縣令沒有後顧之憂。當武松第一次拿著證據,到官府告狀,要求抓捕西門慶時,被西門慶捷足先登,送了縣令許多銀子行賄,而且也打點了衙門內的其他小吏,官府上下被買通,加上西門慶有錢有勢,都替他說話,武松顯得勢單力孤,而且證據不充分。現在西門慶已被殺死,受賄的事死無對症,官員們都不用擔心被西門慶尋後賬。



第三,百姓輿論壓力迫使。王婆教唆西門慶和潘金蓮勾搭成奸,設計毒殺武大郎的事件真相大白,加之西門慶平時橫行霸道,不得人心。老百姓對這三個狗男女深惡痛絕,人人喊打。而對好漢武松替兄報仇,伸張正義的支持呼聲很高。如果事態處理不順民意,被上級追查下來,縣令責任難逃,烏紗帽不保。



第四,打虎英雄武松的個人魅力。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為當地百姓除害,解當地官府難題,深受百姓愛戴,官府惜為人才。武松也因此被縣令特招作了都頭。另外,武松在殺嫂之前,曾替縣令辦了一件私人大事,把縣令用以買官的不義之財安全押送到東京。為此縣令心裡也很感恩於武松。


文化領域創作者


陽穀縣令對武松殺人後的態度變化,可以說是驚懼中透露一絲同情。

文中陽穀縣令對武松的態度發生過四次轉變:

第一次是欣賞

事情起因是陽穀縣出了一隻老虎,吃了過往的旅客二三十人,嚴重的影響了陽穀的治安與經濟,急的知縣焦頭爛額,下令杖限獵戶擒捉老虎。

這裡說句題外話:杖限的意思就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否則就要挨板子。杖限也叫追比,一般有三、五、七日追比,例如五日追比,那麼每隔五日完不成任務、就要挨一次板子。這是古代地方政府限制命令下屬吏員辦事常用的手段。

這時武松出現了,打死了老虎,並且在領了賞銀後出於同情分派給了受到杖限的獵戶群體。知縣見武松儀表堂堂、忠厚仁德,對武二郎很是欣賞。

第二次是重用

既然欣賞,並且武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就要留住。知縣當場留下武松並且任命他為陽穀縣步兵都頭,並且相當倚仗,把武松當成自己的心腹愛將。

這點從知縣託付武松押送金銀可以看出來。這些金銀是知縣上任兩年多搜刮得來的,可以說是自己的大部分家當,用來孝敬上官、謀求升轉用的。也就等於知縣把身家前程都託付武松,可見對武松的倚仗。

第三次是敷衍

雖然對武松倚仗和信任,但是根源只是因為武松有一身好武藝。所以在武松狀告西門慶的時候,知縣的態度轉為敷衍,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西門慶給知縣送了錢,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在西門慶身上。

說說西門慶,書中介紹:

原來只是陽穀縣一個破落戶財主,就縣前開著個生藥鋪。只是近來暴發跡,專在縣裡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事過錢,排陷官吏。

這裡的“說事過錢”其實就是充當一箇中間人,幫人收受賄賂,說和辦事。結合前面講知縣也是剛來陽穀兩年多的時間,而且西門慶也是近來才爆發跡起來。

這樣一看事情就很明顯了:西門慶是知縣在當地樹立的一個代言人,充當白手套的角色,專門幫著知縣收黑錢的。

知道了西門慶的身份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知縣為什麼會對武松有著敷衍的態度,畢竟一個只是一介武夫,而另一個確是自己的錢袋子。

第四就是知縣最重要的態度轉變

這次的態度轉變是在武松殺死了西門慶潘金蓮二人後,又夥同眾位街坊鄰居自首。

這裡知縣的第一反應是驚駭,之後又有了一絲同情;

驚駭是因為武松的行事手段義氣勇烈,完全推翻了知縣之前對武松忠厚仁德的感官。

同情是因為武松做事情有可原,之前也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沒必要為了死了的西門慶再為難武松,並且武松殺了姦夫淫婦的事情弄的是全縣皆知,也要考慮民意民怨。

綜合權衡下來,在供狀上面把武松的故意殺人,改為了失手誤殺,總歸還是想著要周全武松性命。

這次態度轉變是最明顯的,夾雜著之前的欣賞、重用和敷衍,終於在武松殺人之後醞釀成了驚懼同情的態度。

也就是這樣的態度讓武松:“景陽岡好漢,屈做囚徒;陽穀縣都頭,變作行者。”也讓武松:“名標千古,聲播萬年。”



三點文墨


《水滸傳》中武松為哥哥武大郎復仇這一段,堪稱最經典的橋段之一。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陽穀縣知縣對武松的態度明顯好轉,使得武松最終得以花最小的代價成功為哥哥復仇。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武松為哥哥武大郎復仇的這一幕,詳細分析一下“武松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陽穀縣知縣對武松的態度明顯好轉”的具體原因。

第一,陽穀縣知縣器重、欣賞武松。

武松在景陽岡上打死一隻猛虎,解救了陽穀縣的獵戶們,也為當地百姓除了一害,自然成為陽穀縣的英雄。陽穀縣知縣在縣衙接見了武松,見武松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心裡先就生出了幾分好感。知縣當眾要賞賜武松一千貫,武松毫不居功,反而說是託了知縣相公的福,才僥倖打得這頭猛虎,憐惜眾位獵戶,轉而把知縣賞賜的一千貫分發給眾位獵戶。知縣見武松如此仁義又有高情商,心下就越發喜愛武松。就要抬舉武松做本縣的步兵都頭。武松感恩戴德拜謝知縣抬舉之恩。數月後,知縣派武松跑了一趟東京的差使,武松出色完成任務回到陽穀縣,自此,知縣對武松越發器重、欣賞,感念武松既有英雄了得的本領,為人處事又識大體、懂好歹。

第二,陽穀縣知縣心裡知道武松有理。

武松哥哥武大郎被西門慶和潘金蓮毒死,這令武松和陽穀縣知縣都萬萬沒有想到。潘金蓮和西門慶勾搭成奸,後來二人色膽包天,竟想著能做長久夫妻(其實並不意味著西門慶真的想把潘金蓮娶進門,只不過是為了無人管束,能夠長期通姦),嫌武大郎礙事兒,索性畢其功於一役,用一包砒霜結果了武大郎的性命。這事兒在陽穀縣肯定是人盡皆知,當武松帶著物證和人證來縣衙告狀後,作為知縣,只要稍加打聽,心裡也一定門兒清。他相信武松的物證和人證,也清楚潘金蓮和西門慶勾搭成奸、毒殺武大郎的事實真相,他知道武松告狀有理。但他不能答應武松告狀的請求,哪怕武松是他器重和欣賞的得力干將。因為他得罪不起西門慶這個狠人。

第三,陽穀縣知縣受了西門慶的賄賂,又迫於西門慶的淫威,只能拒絕武松告狀的請求。

西門慶是什麼人物?他是陽穀縣最知名的一大惡霸,出身於一個破落戶財主的家庭,經營一家生藥鋪。西門慶為人奸詐狠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厲害到連縣裡的官吏都敢排陷,又使得好拳棒,武藝還不錯,近期更是發跡有錢,在大街上走路都要橫著走了。這樣一個狠角色,陽穀縣的人都怕他,惹他不起。別看陽穀縣知縣是縣裡最大的官,卻也害怕西門慶這個狠人,更何況西門慶先下手為強,聽說武松到縣衙告狀,他先就使銀子收買了包括知縣在內的官吏,知縣等縣衙的官吏既惹不起西門慶,如今受賄的把柄又捏在他手裡,更加不敢得罪西門慶了。迫於西門慶的因為,知縣等縣衙的官吏,乾脆找了若干藉口,拒絕受理武松狀告之事。

第四,武松殺死西門慶,直接解除了陽穀縣知縣的壓力,他自然很樂意幫助武松了。

武松何等聰明之人,當他聽聞陽穀縣知縣的回覆,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很快就調整思路,沒有和縣裡官吏糾纏,而是默不作聲執行自己的復仇計劃:以軟硬兼施的辦法,把眾位鄰居和潘金蓮、王婆關在一個屋子裡,逼問出潘金蓮、王婆的口供,讓鄰居錄下口供後就當場殺了潘金蓮,押著王婆。隨後打聽到西門慶在獅子樓酒樓淫樂,便直奔獅子樓,單挑西門慶。武松乾脆利落當街砍下西門慶的腦袋,帶著兩顆人頭和潘金蓮、王婆的口供、押著王婆,再次到縣衙狀告潘金蓮、西門慶和王婆毒殺哥哥武大郎,這一回,武松成功了。因為知縣所忌憚的就是西門慶而已,西門慶一死,來自西門慶的壓力瞬間消失,陽穀縣的知縣,當然很樂意幫助武松了。


三十歲的男人


這件事最冤枉的人是西門慶。從武大見武漢的表現,其實武大早就知道潘金蓮一直在做兼職“住家女”,無奈人醜無錢,只能忍著做“龜公"。武松的出現讓他有了抬頭做人的希望。

從潘金蓮勾引西門慶的伎倆,到與王婆配合演雙簧的熟練程度就可以看出這樣的生意其實已經做過不少,只是西門慶有錢且生活在上層,被套了也不知情,但相信附近很多群眾是知道的。

雖然武松為民除害(打死老虎),但西門慶是有錢有權人家,所謂官患大於虎,所有人既怕惹事上身,又怕武松再殺人,無法控制,所以都客客氣氣,能躲就躲。縣令也想盡快送走武松這個“燙手山芋”,明哲保身而已。


時代130722981



陽穀縣令是縣令,和現在的縣長有本質不同。那是為錢為權來的。見風使舵是看家本領,八面玲瓏才能平步青雲。對武松態度變化,只是其日常行為。

陽穀縣令,封建社會的父母官,愛民如子,執法如山。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這是他們的真實嘴臉。他們的最愛,永遠是錢和權。正義、為民只是個幌子。武松雖是好漢,但在這個上面完全看不穿。直到張都監誣陷他的時候,才意識到他們都是一丘之貉,於是大開殺戒,嘯聚二龍山。

武松打虎,打的糊塗。縣令獎賞,賞的有據。

陽穀縣令獎賞武松,又使給錢(上戶湊的),又是封官(國家皇糧)。打虎為民除害,有功,理應獎賞。順應民意,自然留下好口碑。再給個步兵都頭,百姓就更加信服這個縣令了。百姓口碑好,升遷的臉面也就有了。沒有本錢純獲利的的買賣,陽穀縣令沒有理由不做。

第一次態度變化是武松告狀時。

武松告的是西門慶和潘金蓮。潘金蓮無所謂,西門慶可是縣令的紅人。西門慶是幹什麼的?他從小是一個奸詐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來暴發跡,他專在縣裡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事過錢,排陷官吏

一個會武術的流氓,在縣裡專管公事,還排陷官吏。顯然,這裡面有縣太爺的支持。縣太爺負責兩袖清風,西門慶負責一肚子壞水,兩人合夥幹黑心買賣。西門慶就是縣太爺的掙錢機器——金山。衙門上下都是西門慶的“好朋友”,“理由總比辦法多”是他們的強項,武松第一回告狀自然不會成功。

第二次態度變化是武松自首後。

武松一看縣令不準,回去宰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回到衙門自首。金山已倒,需要再去培養,而武松殺人百姓擁護。怎麼做才會對自己最有利。縣令的思路很清晰:死的西門慶已經掙不來錢,沒用,捨棄;輕判武松,還能獲得百姓口碑,有用。於是,“義氣烈漢”也想起來了,上京替他送禮也想起來了。於是改供詞,重罪輕判,解送東平府,最終,故意殺人的死罪變成了鬥殺的流刑。縣令又贏得了口碑,這是升官的必備品。

看上去是兩次變化,實際上不變的是陽穀縣令“愛民如子、執法如山”的執著,三年清(清廉)知府,十萬雪花銀。知府是知縣學習的好榜樣。


月淡風青


這問題很好回答,因為陽穀縣縣令和武松關係本身就不錯,武松這都頭就是縣令給的,說句不好聽的,陽穀縣縣令也是武松的粉絲,之前沒接武松告西門慶是因為收了西門慶錢,西門慶又是陽穀縣納稅大戶,不能丟了這個財神爺,當武松下手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時,也沒人送他錢了,納稅大戶己不存在了,再加上武松人證物證齊全,也只有替活人說話了,如果武松被西門慶殺,他一樣也會順著西門慶,這種情況一般都會順著活人,幫助武松就會讓百姓認為他是個好官,事實也是這樣,王婆成了替死鬼,騎木驢整得好慘,最後被判死刑,為什麼呢,縣令很生氣,就這王婆讓他失去了財神爺西門慶,又讓他失去了一條胳膊的武松,他把一身冤氣全丟在王婆身上,其實武松如果做完牢回到陽穀縣,縣令還會用武松的,這點從兩個押送差人對武松的照顧可以看出來。


郭大36


西門慶是陽穀縣城的一霸,而且擁有龐大的資產,人脈廣,路子野!社會關係複雜,而且是縣令大人的最大金主!對於縣令大人來說,武松是面子(體現縣令任人唯能,任人唯賢),西門慶是裡子,是縣令大人的衣食來源,同時西門慶手眼通天,黑白兩道通吃,甚至有時縣令也求西門大官人幫忙!

西門慶為了潘金蓮玩大了,而且讓武松不能容忍的,毒殺了武松的親哥哥

武松本想運用司法手段,給自己的哥哥討回公道!誰成想,縣令大人偏坦西門慶,對武松的正當訴求置之不理!武松無奈以自己的方式為大哥討回公道!

對於縣令來說沒了最大的金主,同時治下又發生了惡性刑事案件!影響了縣令的仕途!

因此縣令從此對武松判若兩人!


馬到成功148659402


《水滸傳》中武松殺死潘金蓮之後,陽穀縣令對武松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用細說就可以知道,平時西門慶和縣令的關係不錯,西門慶又是縣裡的納稅大戶,平時的關係來往西門慶花錢早把縣令買通了。


自古以來官商關係就是緊密相連的,何況明末時期。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西門慶給縣令送了大把的銀錢,縣令當然維護西門慶的利益。

在明末時期,社會風氣和社會制度變得十分敗壞,官場腐朽、黑暗、唯利是圖。作者之所以寫108 名英雄,其實是對當時社會的極度失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有錢人和五錢人的社會地位懸殊,可想而知。


雖然武松最初以打虎贏得英雄的美名,畢竟武松沒有社會背景更沒有錢財,在縣令手下不過是個下屬。真遇到權衡利益的事,縣令出賣武松,其實很自然的事。


再一個,哪個朝代哪個縣令也不希望自己管轄之內有殺人案件發生,武松一下子殺死三個人,屬於重大刑事案件,縣令會受到牽連的。


《水滸傳》中武松的遭遇和《金瓶梅》中不一樣,《水滸傳》更接近現實生活,武松殺死潘金蓮,就被髮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