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蓬洲所城

在汕头市西片区桑浦山麓,昔时有一所古城,叫蓬洲所城。蓬洲所城全称“蓬洲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决定在蓬洲都之厦岭渔村建设蓬洲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于发生“厦岭之乱”, 朝廷将所城内迁,改置于?江都之西埕诸村,而所城的名称未改,仍以蓬洲所城称之。这是为何蓬洲所城不在蓬洲都境内而在?江都境内的缘故。蓬洲所城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成。所城城墙周长640丈,高1丈5尺。开四个城门,有月楼四座。城外有护城河,河长750丈,深1丈,宽2丈。因城方如册,又与城外的鹧鸪山相对,故人称“飞凤衔书”。

  蓬洲所城开始是一所屯军的兵营。明朝采用“筑小城,建卫所” 的军事防范策略,推行“卫所制度”。“卫” 即卫指挥使司,“所” 即守御千户所、百户所。卫所置众兵防守,形成了有层次、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当时,全国普设卫所,据明史载,截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全国共有卫547个,所2563个,而且以后还在不断增加设置。单潮州地区,明朝时期就有所城四座,除了蓬洲所城属较早设置的之外,后来设置的还有饶平的大埕所城(建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惠来的靖海所城(建于嘉靖二十八年,即公元1549年),潮阳的海门所城(建于隆庆时期,即公元1567-1572年期间),这些所城都隶属于潮州卫管辖。

汕头蓬洲所城

  蓬洲所城开始时驻有军队1120人,将佐24人。设四个指挥(官衔五品)。南门指挥谢赣南,据说他是主理,受到皇帝的恩宠,他的府第石门额上刻着“天宠褒封” 四字,如今尚清晰可见。除他以外,驻守东门的是陈指挥,西门的是吳指挥,北门的是江指挥。

  明嘉靖年间,由于倭寇侵扰沿海,民众深受其害。时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检都御史的乡人翁万达奏请朝廷,准让四乡居民入城居住,实行兵民联防。一时间,各方商贾、富豪纷纷入城买地建宅。经过统一规划,城中街巷纵横有序。顺兴街、中兴街、原兴街从南向北贯穿全城。城的东畔有木坑爷巷、胶走巷、关爷宫巷、文祠巷等,城的西畔有杨厝巷、八角楼巷、安臣巷、市巷、许厝巷、亭脚巷、公婆巷等,是一座典型的明式小城镇。几百年间,城内“士庶相安,农工渐举,商贾肇兴”。城中户籍多至四十余姓。

  蓬洲所城历史悠久,又作为明清时期?江都、?浦巡检司、?浦司衙门的所在地,人文昌盛,物阜民丰,文物古迹不少。那时候,游客揽胜蓬洲城,有好多去处。著名的“蓬城八景” 包括:溪东渔火、古寺钟声、寺前古树、石洞听琴、晒书留影、狮山垂涎、石龙远眺、石龟饮泉等。可惜这些景致,后来大都受到人为破坏。更令人痛心的是1959年10月,澄海县为解决建设外砂大桥的石料问题,竟拆蓬洲所城城石以供应之,致城垣尽毁,仅遗留东门、北门两小段残墙因大榕树盘根错扎,难以拆除。东门残墙长8.3米,宽2米,高4.3米;北门残墙长5.2米,宽1.5米,高3.2米,当年古城城墙的建筑风貌,可由此略窥一斑。

汕头蓬洲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