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在生活中,我们不乏会见到两类人,有一类人,十分优秀,优秀也就罢了,亦没有掩盖自己突出的意思,于是,这样的人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人在潜意识里面,总是多少喜欢维护自己的,基于这种维护自己的想法,便不大喜欢有人比过自己。如果这种维护自己的心思过重,一旦有极其优秀而光芒万丈的人出现,在这种优劣的差距对比下,优秀的人将会被疏远,甚至还会遭遇空穴来风的“冷箭”,这种现象真的不少见。

还有一类人,看上去十分平凡,他似乎没有什么太特殊的才能,做事情也没有优秀到让人赞叹不已的地步。与优秀的人比起来,这样的人显得十分“无用”了,但是,这类人所谓的“无用”不会为他们带来类似优秀者孤独的苦恼,更不必时刻防备莫名而来的“冷箭”。

《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这是为什么呢?按理说,优秀者不应该更加顺风顺水吗?这里也不是说提倡大家避免让自己变得优秀,更不是说“优秀者”不如“无用者”,只是,锋芒太露,招惹来的总是麻烦事。所以,一个真正高明的人,他不会外露自己的优秀,反而会让自己看上去十分平凡,甚至有些个无用,而《庄子》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则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关于这个故事,《庄子》书中是这样记录的: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是讲子綦在商丘玩的时候看到一棵大得叫人惊叹的参天大树,大树枝繁叶茂,大的超乎寻常。大到什么程度呢?这颗大树的树荫,可以容纳上千辆的四匹马拉的车。惊叹之余,子綦不禁发出感叹,这棵树一定是难得一遇的奇材。

《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于是,子綦便细细打量这棵树,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这棵树的枝干弯弯曲曲,绝对不能用来做房子的梁;而这棵树的根部从中心分裂开,也不适合做成棺材;这树木的叶子也是无用的,一旦舔舐,嘴巴就会溃烂,如果闻这树木发出的气味太久,人就会像喝醉了一般要睡上三天。观察到了这些,子綦才由衷感叹:“这确实是一棵不成材的树木,难怪可以长这么大。所谓的神人,大概就是这样显示自己的不材的吧。”

《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庄子这哪里是在讲故事,这分明是在讲处世之道呀。所谓的“神人”,实则象征着庄子心中的“理想人格”,神人逍遥自由身心合一,让人神往,而神人之所以能够这般逍遥,大抵在于他和寓言中的大树一般“不成材”,所谓的“不成材”,实则就是“无用”,因为“无用”,所以不会因“有用”而受到“戕害”或者说牵制。如果这棵大树的树枝十分比直,那么大抵会被用来做栋梁,还怎么长这么大呢?如果这棵大树不从根部裂开,就会被人砍了做棺材,怎么可能长这么大呢?如果这棵大树的叶子没有毒,树叶早就被动物吃掉了吧,也不可能长这么大。也就是说,庄子这则故事中的树木之所以能够长这么大,是因为它的“无用”。

《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而将庄子之“无用”下落到人世中来,我们跳出寓言,结合生活实际,也能总结出一些精妙的处世智慧。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定不能将“无用”简单理解成字面意思,即把自己变成一个“无用”的人,这是对寓言内涵的误解。

《庄子》:越是高明,看上去便越是平凡、无用


庄子是在借着寓言启发我们,“无用”往往有“大用”,而“显而易见的用”反而会给自己招揽来祸患。所以,即便自己怀揣十八般武艺,甚至牛掰到和孙悟空一般有天大的神通,也要懂得谦逊,以表面的“无用”来避开“明枪暗箭”般的“戕害”,以内在的“优秀”来完善自己,让自己获得“质”的成长。所以,许多时候,越是高明的人,往往显得越平凡,甚至是无用,所谓高手在民间嘛。但是,有些人的“无用”是高明,有些人的“无用”是真的百无一用,这便需要大家结合实际来分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