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付小付3


既然古代的城门都是用木头做的木门,木头怕火烧,那么为什么在攻城的时候很少甚至不烧毁城门呢?这样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吗?木头怕火烧这么浅显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门用木头做成,而且攻城的时候不怕敌军烧毁,敌军往往也不会用火攻去烧城门的方式攻城,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城门都是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原料的

对于城门,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做城门的木头旺旺都是到深山里采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头还要是坚硬,一般用的是枣木,榆木这样的木头,奢侈的用铁桦木等作为原料。这样的木头防火能力很强,一时半会你是烧不着的。而且城门都是相当厚的,即使烧着了,要烧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城门经过了防火处理,更加不容易烧着

城门做好后,还要经过防火处理这道程序,经过了防火处理后的城门,还要报上铁皮,钉上粗大的铜钉,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城门,你就是在城门洞里铺满柴草一时半会也烧不着,而且往城门洞里搬运燃火之物也会造成进攻方很大的损失,所以一般不烧城门。

城门有防火措施,很难靠近堆放大量易燃物

古代对于城门的防火措施是很有一套的,一是城门都在城门洞中,很难靠近;二是一般的城门前都有护城河,并且有吊桥,更加不容易接近城门;三是城门洞里都有预留的孔洞,就是用来战时灭火的,敌人一放火,这些孔洞就会被灌满水留下来将火浇灭。

城门后边有可能被沙石堵上,烧城门不一定管用

古代作战,一般防守方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为了能够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门洞都会被沙石填满。这样的话,即使你把城门烧着了,而且还烧穿了,可能你面对的也是一个被堵死的城门,根本进不去。即使攻城的时候没有堵塞城门洞,危急的时候也是会迅速的被堵上,因为平时用来堵城门的沙石都是准备好的,堵上是很快的,进攻方要想靠烧城门破城一般希望都是渺茫的。

城门防守严密,进攻伤亡大还没有攻击城墙快

城门上方一般都有城门楼,还有护城河和吊桥,从城门进攻有许多阻碍,在进攻中会遭到猛烈的打击。古代作战不像现代作战有炸药,有机枪,有的只是弓箭,弓箭的掩护进攻效果对于城门这个地方来说很一般,进攻的部队不但要担心城楼上的进攻,还面临着护城河和吊桥的阻碍,进攻速度慢,而且被杀伤的概率更大,因此进攻方一般对于城门往往都是佯攻,主要的进攻还是城墙。

即使进攻城门也是撞更有效果

前面已经讲了,城门防火性能好,而且还有防火措施,用火烧城门速度太慢,这样会给进攻方带来很大的损失。撞就不一样了,智瑶能够突破护城河和吊桥,进入城门洞,几十人抬着撞木使劲撞就可以了,效率比用火攻高多了。所以,即使进攻城门,也大多采取撞城门的方式而不是火烧。


老王春秋观史


对于简单的大门,肯定也会放火烧,但是一般情况下,不是不想烧,而是没法烧,一是很难烧的到,二是很难点的着,三是很难烧的透。

古代的大城,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在城墙前面都会挖护城河,或者是挖壕沟,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想跑到城门之下,要爬过壕沟,要游过护城河,还要防备头上的弓箭,石块,木料,热油,热水等千奇百怪的东西,能跑到城下已经是不容易了。

等跑到城下,来到城门边,还要保证手里的点火工具不能灭,一切都具备了却发现大门刷过几层生漆,做过特殊处理,怎么都点不着,然后就向大门上浇油,却又发现大门上早就贴上了防火砖,浇上油烧着了,也烧不坏。

好不容易烧着了,却发现大门太厚,一时半会之间烧不透,城墙上的守军发现大门烧着了就想办法灭火,往大门上浇水,死了一堆兄弟,好不容易烧着了大门,最后却被浇灭了。

当然也可以把箭点着了,射在大门上,只是箭上绑着其他东西就很难射的远,城墙上居高临下,弓箭射程要远得多,这边没射上大门,弓箭手可能就被射死了。

因此,放火烧门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还不如爬上城墙或者把大门撞开更简单。


醉美木渎


看过《三国演义》等古装片的同学,对古代的城池都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大而厚重的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就是绝对防御的最佳写照。

进攻方若想攻下一座城池,通常有两种方法——攻上城墙,打开城门。

如果进攻方的主帅不想损兵折将,又想尽快拿下攻下城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破开城门。攻上城墙虽然也是一种攻城策略,由于其难度系数太高,稍微有“理性”的将领都不会采取此法。

很多时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城池,进攻方的将领宁肯围困,也不会强攻。

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湘军为了击败天京城(今南京)的太平军,就选择将天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困持续了多久呢?从1862年一直到1864年,整整围困了2年之久!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清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挖地道、扔死尸(原始生化武器)、断粮草、切外援、攻城墙、攻城门、轰火炮等等方法,均以失败告终。

这么久都打不下天京城,是清军不够强吗?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清军的确弱的一笔,可是,仗打到最后,汉人地方团练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却仍然拿坚固的城墙无计可施。

说到底,中国古代的城池太过坚固!

上图,是一组“完善”的古代城池建筑示意图,城池防御建筑包括:城门楼、翁城、箭楼、闸楼等。

城门楼和箭楼,其作用除了美观,士兵也能够通过城门楼的高度优势,可以有效观测远处的敌情。

瓮城与闸楼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瓮城是建在城楼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御 线由城门向城楼外移,起到保护城楼的作用;箭楼是建在瓮城的正中间,与城楼相对。

有敌军来袭,要么是攻城墙,要么是攻城门。

从上图可看出,如果敌人攻城墙,则城墙凸出的“敬台”,会增加防御面积,使得强行攻城墙的敌人三面受击,从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御力。如果敌人选择攻城门,则必须通过瓮城,才能进攻城池正门。

敌人一旦损耗大量兵力“破开”瓮城,若想进一步打开正门,必将进入瓮城的360度无死角的攻击范围。到时候,飞沙走石、弓箭弩击、火烧油泼等等残忍的手段,就由不得他们了。

看这张瓮城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瓮城之外,还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护城河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护城河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另一方面,护城河在限制敌人的攻击规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你想啊,护城河那么宽,敌人要是没有船只摆渡,就只能游过去,天知道护城河里有没有喂着鳄鱼。敌人如果不想被喂鱼,就只能通过狭窄的通道去攻城门,如此一来,不论敌人来多少人,攻城的人数则被限定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牙!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城墙这么坚固、城门这么难攻,可不可以通过火攻,将木质城门烧毁,以此达到攻城的目的呢?

只能说,办法可行,却不太现实。

哪里不现实呢?守城方又不是傻子,能站在瓮城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将城门烧毁不管吗?就算来不及浇灭“城门失火”的火,也会及时采取办法将城门堵住,阻止敌人通过。

所以啊,想攻城,还是老老实实打吧!


祗树


历史上的攻城战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想要攻破一座城池,兵力必须有绝对额优势,有些甚至达到10:1的比例才行。

历史上也有很多攻城战异常惨烈的战役,比如说邯郸之战和昆阳之战,特别是邯郸之战,秦国和赵国这场攻城战持续了一年多,秦国五十万人攻打不到10万人的赵国城都邯郸,最后以失败告终,双方都非常惨烈,最后到了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的地步。



为何攻城这么难攻,而不烧木质的门呢?

古代的攻城战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万次,你能想到的人家岂能想不到。人家早就对火烧城门这种方式制定了各种应对方法。

首先,城门一般都选用非常坚硬而且防火能力特别强的巨木制成,即使用再多的燃料也很难烧着,就算烧着了,想烧毁估计烧一天都烧不掉。这么多时间,攻城士兵哪里顶得住城墙上的守兵无数的滚石、火球、弓箭、开水等等。后来还有人将城门外包一层铁皮,那样就更烧不着了。



其次,城门上一般都会留一些小孔,如果火烧城门的话,里面的守军会从小孔里面往外面通水,还有就是在里面用水浇门降温,这样外面怎么烧都是白搭。

最后,城门是一座城最重要的屏障,城门破了,城池自然就失守了。但是大多数攻城的人是为了获得这个城池,就算把城门烧了,夺下了城池,当面对敌方势力的支援和其他势力的入侵时,很难短时间再造一扇城门,这样的城没有任何的防御功能,自己也很难守住。



因此,火攻城门得不偿失,耗费大量的精力成不了功不说,还让后面的“黄雀”得利。古人们基本不会这样的选择。


博古论今天


因为攻城的一方很难接近城门,而且城门也并不容易被点燃,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

古代攻城,夺取城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炸药出现之前,大部队想入城还是需要通过城门的。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

相对而言,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为了加强对城门保护,大型城市城门外的护城河都比较宽,而且守军在对城门的防护也是非常周密的,敌人想接近城门是非常困难的。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击宁远城,明军守将袁崇焕誓死抵抗。在攻打宁远的战斗中,后金敢死队一度冲到城南城下,拿着刀斧硬生生地在城墙上凿出一个大洞,几乎就将城墙凿穿了,要不是袁崇焕身先士卒血战到底,后金军差点就把城墙给拆了。

相比拆城墙,拆城门的难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后金却放着“单薄”的城门不拆,偏偏要去拆坚固的城墙,这显然不是后金的脑子坏了,而是城门非常难于接近,后金无奈之下才选择去拆城墙。

除了守军对城门看护严密以外,城门本身也是非常坚固的,许多城门外部都是包铁的,用火是烧不着的。

当然在历史也有许多火烧城门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联合忠国公石亨在京师谋反,企图谋害明英宗朱祁镇。

由于谋反之事意外泄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间仓皇中起事。在攻打东安门的时候,石亨就纵火烧门,企图毁门而入。但让石亨崩溃的是,东安门的守军非但没有灭火,反而给大火添柴,导致火势越来越大,成功地阻挡了叛军的进入。

不过这种情况是万不得已才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城门是烧不着的,即便是烧着了,城内也会即使拿石块、砖头、土堆给堵上,有事甚至用铁水将城门给焊死。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为了更好的保护城门,瓮城开始兴起。

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再修建一个半圆形或长方形的小城,用以保护城门。

瓮城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便是敌军攻入瓮城,也会立即受到周围城墙上360°无死角的射击,简直就是瓮中之鳖。(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又修了一座防城墙,后来瓮城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好几层瓮城,一层套着一层,瓮城外面还有护城河,这一套防御工事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主城门)

(北京居庸关瓮城)

在大多数城市中,瓮城都是修在主城们外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城门。但有些城市的瓮城却是修在城门里面的,继续让主城门当第一座防线,而瓮城则变成了第二道防线。万一城门被攻破,敌人仍旧无法攻入城内。(中华门的瓮城就是修在城门里面,但是主城门前面还是有很宽的护城河做保护的,图中左右两个城门不是主城门,而是民国后为了疏导交通后开的)

(中华门有三个瓮城,足以让敌人崩溃)

总的来说,主城门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而且大多数城市的城门都是包铁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层铁架子,烧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块木板,想点着它也是很费劲的。并且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哪怕烧了一道门,结果还有一道。

当年湘军攻打南京城时,湘军主将曾国荃放着南京的13座城门不去攻打,而是是通过挖地道,把城墙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见城门之坚固,超乎你的想象。


千佛山车神


古代的攻城战役中,防守一方依托城墙的防护,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攻城一方。攻城一方,要想攻入城池中,必须使用攻城冲车撞开城门。

一、攻城是一个总体战。用火烧开坚实的城门是非常难的,因为城门在建造过程中往往经过特殊处理,而且非常厚实,达到防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防守方不会放任进攻一方火烧城门的,进攻一方往往兵力要达到防守方的三倍以上才算有较大的把握能攻下城池。攻城时往往进攻方先用云梯自下而上爬上城墙,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掩护攻城冲车攻击城门,如果只推一辆冲车上去,防守方打开城门不就把撞门的士兵全杀了吗?

二、城门并非攻进城池的最好通道。城门的构造,对于大军来说,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如果不用云梯工程,分散防守方兵力部署,只从城门进攻,那进攻方根本发挥不出兵力优势,攻城战会变成添油战术,兵家大忌。所以,进攻方只有运用云梯攻城,加上弓弩的掩护,才有更大的胜算。

三、攻城战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就给了防守方喘息的机会,防守方会立即重整旗鼓,准备守城的武器和用具。如果先撤退,让火烧开城门,防守方一开门不就灭火了吗?如果不断进攻,让火烧开城门,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要知道攻城战中进攻一方的伤亡远大于防守方,每分每秒都在消耗兵力,显然工程冲车撞开城门是最实用的方法。






嘿丝朵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用火烧城门,吃力不讨好!

古人打仗攻城门的方式有,抬着柱子撞门,利用冲车,弩车,火箭等各种方式。

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敌方攻城门楼用的最多的就是爬云梯,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损伤最大的,也是最傻的。这样也很好的诠释了送人头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军队打仗攻城门很少用这种方式。

因为城门作为古人战斗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线,防守一方最为重视,肯定需要周密布置。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攻城的敌人。而且力度远比城墙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古代建筑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门也不例外。木头最怕火烧,那么为什么古人打仗时宁可用各种方法去撞城门,也不用火攻呢?

放心,古人可没那么傻,他们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只最开始打仗时候,古代也试过用火烧城门攻城,而且颇有成效,后来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危险事件,他们对于城门做了一些改进。

一是在木头城门外包裹了一层铁皮,这样不会轻易就能点燃。甚至他们在绝境时期,还会以巨石、铁水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二是城门上边留了缝隙,一旦遇上城门外防火,通过留的缝隙往外灌水,这样很快也能够把火扑灭。

再有一个环境因素,一般城门都有护城河,这就是为何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环境下,还怕火?最重要的是,短时间里这个城门你是烧不坏的!

城门都是被深埋在泥土中的,这样城门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点燃的,得需要支撑点不断的续火。

而这个火堆的支撑点也是难以找到的。

所以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或者爬城墙!

对于古人,因为科技的不发达,低端的条件限制造就了他们的防御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对于城防上来说,他们已经是物尽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稳固的防御模式


比如说,古代的城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门都是往里推才能开的,跟现在我们每个家庭里用到的防盗门是反方向的。

这样的开门方式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入侵的。试想一下如果门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御就会处于被暴露的被动状态。

现在农村许多门口的大门,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门往里推才能开的这点防御优势的。


白话历史君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士兵为了攻下城池,会造长梯爬城池,会用木桩撞城门,可就是没见过有人用火烧城门。明明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把城门烧掉不是更容易攻克城池吗?那么究竟为何没人采用这种方法攻城呢?

这个方法其实早就有人试验过,古代最开始发生战争的时候,就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也确实非常奏效。不过古人也不笨,发现木质的城门容易被烧毁后,就开始对城门进行改造,同时在城池的设计上也做出了变化,增加敌人攻城的难度。


1.城门的改变

为了防止城门被烧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进行了改变,往往会采用深林中的榆木、枣木等,这类木材常年浸润寒气,不易燃烧。此外,在给木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也会添加特殊材料进行防火处理。

除了材料有变化,城门的设计也改进了不少。在木材外包裹了一层铁皮,不仅能防止城门被燃烧,还可能给敌人带来一定伤害。此外,城门上也增加了特殊的铆钉构造,以及许多小的孔隙。这些孔隙是用来灭火的,如果真的有人来烧城门,城内的人可以从孔隙中浇水灭火。


2.城池的变化

城池的结构变得复杂了,往往不会只有一道城门,攻克了一道城门,说不定还有几道甚至十几扇们等着,就比如南京城就有13道城门。此外,在南京城里还有城内城,就是里面造了一个小的城楼,被称为瓮楼,这也是请君入瓮这个成语的来源之处,以上就是南京城内的变化。

南京城外有护城河,护城河上没有桥,只有和城门连接着的吊桥。所以敌军想要过河要么有船,要么游泳,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损失一部分兵力。等成功抵达城门,又有一大波敌人来袭,抵御敌人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想着点燃城门。而且城门想要点燃也需要时间,但守城兵不会等着城门被烧。
以上就是为什么攻城时古人都不选择用烧城门的方法,其实并非他们不想找简单的方法,而是他们知道这个烧城门这个方法不简单。


以史正衣冠


在中国古代,城门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战争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罢,只要是在冷兵器时代,城门就关乎着城内几十万百姓的安危。一般来说,城池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只要把他们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胜利。然而,对那些攻城的将士们来说,他们在攻城时宁愿爬云梯登上城墙,也不采取火攻的战术烧毁木制城门,这是为何?

第一,城门其实非常坚固。古代城市的城墙不但可以围住整座城市,通常情况下还要围上两圈,内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称“内城”;郭是这个城市的外围,俗称“外城”。另外,内城的城墙高厚,外郭城墙较低,攻城时,往往也是外郭城墙先被攻破。可是,木制的城门与城墙相比,也是比较容易攻破的那一方。

一般情况下,存在于历史上的城门都是非常坚固的,施工时,百年老树,甚至是千年老树的躯干部分才是城门的首选材料。其次,为了保证其坚硬程度,还要选用铁桦木(枣木也可以)这样高级的木材,而且它们还有一定的防火性。最后,城门上还要上涂上一层漆,有条件的话,还要加上铜钉、铁条等材料,使得整个城门的坚固性和防火性大大提高。

第二,城门在设计之初都采用了灭火设计。众所周知,城池一般都建在近水地带,即使没有水,城主也要差人挖一条护城河出来。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襄阳护城河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襄阳城堪称华夏第一城池。每逢战事吃紧时,城内军民就取护城河的水用来灭火,甚至还可以直接饮用。

此外,襄阳护城河还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据《襄阳县志·岁修章程》一文记载:宋郭杲旧设二闸,盛涨之时闭北闸,开南闸,放浑水入汉(汉江);大水既退,则闭南闸,开北闸,导清水入壕,方法极为尽善。由此可见,护城河非但可以灭火,还不用担心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有护城河存在,放火烧城门这种操作就完全不可行。

第三,即使烧毁了第一道城门,后面还有埋伏等着他们。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有着“天下第一瓮城”之称的中华门不仅具有三道瓮城,还有四道门垣,每个城门都有双扇包铁门,还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此外,瓮城内还有2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余人。公元1561年,忠国公石亨谋反,为了尽快冲进宫里,他就选择了纵火烧门。结果守军不但不灭火,反而给大火添柴,以至火势越来越大,叛军反而死伤严重。

事实上,一旦攻方放火烧城门,守军第一反应不是灭火,而是加大火势。只要火势变大,站在下面的叛军首先就会被波及,他们不但靠近不了城门,反而会因为强行闯入产生死伤,守军再趁势撒一些油下来,这场仗也不用再打了。






范啦


古代建设城池的目的一是防备洪水的侵袭,二是进行军事防御。古人很聪明早就在防御这方面做的很到位,特别是城门防火这方面。面对城门口的木头门,敌方当然想到了一把火烧掉城门,攻下城池,但是火烧城门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在古代最初攻城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是可以的,例如商汤灭夏桀的那场战争,“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都西北角,毁掉了夏都的城池。

枟惠帝纪枠载:“张方入京城,烧清明、开阳二门,死者万计。”

但是随着进攻方的攻城方法越来越多,防守方更是加强了防御。

一、不好接近城门

城门四周设有护城河包围。守城方早就在城墙底部挖掘出一道壕沟,环绕整个城,并注满水成为护城河。城门口放上吊桥之类的东西,当得知敌人要攻城的消息,守城方早就把吊桥抽走了,那些穿盔甲的士兵硬攻的话很容易掉到水里面,因身体太沉重,大都会被淹死。所以攻城者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突破护城河,再用攻城塔或云梯来攻城。


二、靠近城门损兵折将太严重

对于防御方来说,守住城门是关键中的关键,城门失守就等于城池沦陷了。所以城门附近安排的士兵最多,且是精兵。城门上有城门楼,上面布满士兵,他们居高临下,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射箭或投掷石头,泼开水,扔火球等对攻城者重击。那些企图烧城门的敌人却是完全暴露在没有隐蔽的空间里,而往上射箭杀敌显然很困难,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与此相比还不如搭云梯翻城墙,或者用冲车、楼车、发石车等分散守军的注意力,掩护同伴用攻城门车撞破城门来的利索。

三、城门有防火设备

1、城门用的皆为很厚的实木,大都是些千百年的老树木,厚重结实,门后储备大量的水,有专门的防火设计。用火烧城门还未等城门真正燃烧就被浇灭了。例如南北朝时侯景攻云台,就是“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被守军“凿门楼下水沃火”。另外,早在战国时期,木质城门就用铜、铁箍加固,不好燃烧,有的城门完全用铁皮包成,根本燃烧不了。


2、防御方提前就把城门浇湿了,敌人放火也不会很快燃烧。另外多道防御,在发生战争前,守方早用泥土沙袋、巨石等方法把城门堵住了,敌人烧城门根本没用。

3、城门内有防盗门——千斤闸

既然城门是防御的重中之重,就必须加强它的坚固性和灵活性。例如明成祖朱棣不但加固了北京城墙,而且对城门加强了防御,以防备冲车、撞木、火烧等对城门攻击。他在城门后设置可以升降的包裹着铁钉、铁皮的实木千斤闸,利用机械的滚动原理控制千斤闸的随时降落。敌人就算烧了城门,也不会烧掉千斤闸,更不能撞毁千斤闸。有了千斤闸比巨石堵门更方便出城配合援军作战,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烧不了城门,进攻方往往会用火焚烧城楼、箭塔以及城内房屋等建筑来攻城,城内老百姓住的房屋多为茅草屋,敌方会选择往城内放火箭,用火弩攻城比烧城门攻陷的更快。



《宋书·王玄谟传》载:“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 其 晚, 台 军 射 火 箭 烧 东 北 角 楼, 至 夜 城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