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我在大碼頭探訪時,多次聽聞稍遠處有個星沙會館,建築多、戲臺大、名氣響,但查閱古代縣誌,沒有記載,1994年版的《儀徵市志》也沒有提及。

問星沙會館在哪裡?老鄉們總是揮手一指:在西頭。再問具體位置,有說水泥廠的,有說活塞環廠的,還有說在沿江公路身底下的,沒個準。我2017年9月11日下午,專程騎電瓶車走了一遭,弄清了星沙會館的準確位置。

我沿著大碼頭都會街,向西走到頭,越過沿江公路到水泥廠、活塞環廠,再沿水泥廠北側水泥路向原造紙廠、鋼鐵廠方向,到馬橋,再到無紡布廠。一路問人,最終在金斗河入江口北、無紡布廠大門口,請教一位屬龍(我屬牛,他比我年長,推測66歲)的老吳(他不肯透露名字,也不願意拍照)。

老吳正在河邊的敞篷下,有幾個人在打撲克牌“摜蛋”,他看斜(qia)頭,我上前招呼,打聽星沙會館,他先是很警惕地問我是不是政府派來收繳文物的,我趕緊聲明不是的,我是寫書的。然後他考察過關後,用手指著河中心說,這裡就是大戲臺的位置,無紡布廠大門口西邊,就是星沙會館的位置,每逢看戲,全儀徵的人都趕來,熱潮的很。星沙會館門口的兩隻石獅子,現在就在門口這幾間房子身底下,原位,沒有移動過。


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無紡布廠大門口】

老吳介紹,星沙會館建築規模較大,有院子、有大殿、有廂房、有樓房,最有特色的是有個大戲臺。解放後縣政府設在資福寺,房屋不夠,搞基建,拆除星沙會館,機關幹部參加義務勞動,將磚瓦運送到城裡。

有關星沙會館的資料很少,2013年9月,真州鎮編了個《最憶是城南》小冊子,裡面整理了一些掌故、風物、傳說和政府論壇帖子,其中有兩篇關於星沙會館的文章,《星沙看戲》和《星沙會館的傳說》,前一篇描繪的是演戲、看戲的場面,後一篇是湖南新科狀元與儀徵曹秀才鬥對聯的故事,有鼻子有眼,看著好玩。

鬥對聯的故事中,湖南籍新科狀元給星沙會館題聯:

粉墨登場父母妻兒情深切淚漣漣聚散纏綿痛心處滿座悲如雨;

星移斗轉文武敵友各獻策殺聲聲酣戰百回在同臺一幕覲君王。

儀徵曹秀才的對聯是:

滾滾長江東逝橘子洲頭湘贛二富豪開漕運泊鑾水遇惡浪福地化險夷築館建臺神明謝;

巍巍蜀岡西來淮南風物真州一碩儒濟世通經入仕途逢明君九疆信督撫安邦定國天下平。

之所以說看著好玩,是這副對聯有些嚼頭,不是一般的傳說全無邊際。但傳說畢竟是傳說,不是史實,筆者有三點疑問。

1、湖南籍新科狀元

從文章介紹看,星沙會館是十二圩開埠後建設的。十二圩於同治十二年(1873)開埠,查此年後共十四位狀元,並無湖南籍人士。

往前推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有位狀元名叫蕭錦忠,湖南茶陵人。但是這個時候十二圩尚未開埠。對照下聯“一碩儒”,顯然是阮元的故事,此時老爺子已經致仕,九省封疆的典故倒是對得上,那麼星沙會館建設的時間就要前推到十二圩開埠之前,這倒是勉強說得過去,因為道光年間兩淮鹽運中心是儀徵天池,離星沙會館更近。然而上聯“二富豪”都是清末民初的人,這位狀元題聯時,兩位富豪才十歲左右,尚未發達,不可能建這個戲臺。

再向前就推到了嘉慶十年(1805),有位狀元叫彭浚,湖南衡山人。但結合下聯是說的儀徵大儒阮元九省封疆,嘉慶的時候阮元才開始做第一個封疆大吏——浙江巡撫,後面八個省的領導還沒有做起來,所以不可能是彭浚。

2、湘贛二富豪

文章介紹,星沙會館由湖南鹽商周扶九、江西鹽商肖逸峰出資合建,取江西星子縣、湖南長沙市地名各一字,得名“星沙會館”。

我對這個說法一直有疑問,運商會館一般不會合建,而且不是一個省的,管理起來有麻煩。在寫探訪沙漫洲時,有辰州會館(湖南懷化)的內容,順便說起了星沙會館這一段,帖子發佈後有湖南網友告知,星沙就是長沙的古稱。我後來查了一下,《長沙縣誌拾遺》中記載:“長沙之名……以軫旁有長沙星,正在其域分野,故云。”所以星沙會館就是湖南長沙的運商在儀徵的辦事處,與江西星子縣沒有關係。

周扶九(1831-1920,周鵑鵬,後改名扶九,字澤鵬,號凌雲)、肖逸峰(1837-1910,蕭紹棻,字茂林,號芸浦)確有其人,都是清末民初揚州大鹽商,揚州有諺語“蕭家的鹽、周家的錢”之說。但周扶九是江西廬陵人,蕭芸浦是江西泰和人,與星沙會館不相干,估計是因兩人在民間名聲太響,好事者將此二人附會到星沙會館。

3、曹秀才的對聯上下不一樣長。

對聯的上下聯必須字數一樣多的,小冊子上給出的上下聯,不一樣長,估計是校對不嚴。筆者結合上下聯文意,“開漕運”和“濟世通經”這裡,上聯缺了一字,竊以為應是“鹽”字。這樣補齊後,對聯應是:

滾滾長江東逝,橘子洲頭,湘贛二富豪開漕運鹽,泊鑾水、遇惡浪、福地化險夷,築館建臺神明謝;

巍巍蜀岡西來,淮南風物,真州一碩儒濟世通經,入仕途、逢明君、九疆信督撫,安邦定國天下平。

針對這三點疑問,筆者推論:

儀徵整個城市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毀,除寶塔和鼓樓尚存外,其餘建築都是戰後以亂磚重建。星沙會館如果是建於道光之前,斷不能獨存,因此,星沙會館應建於十二圩開埠之後。

儀徵的會館很多,建設者都是運商。會館主要職能是對接鹽棧、確認鹽引、組織運力、安排航運、聯絡鄉誼,相當於某省某府鹽運公司駐儀徵辦事處。星沙會館的建設者是湖南長沙運商。

這副對聯是民國之後儀徵文人寫的,其中的湖南狀元、周蕭合建應是附會。

咬嚼過這副對聯後,再來看看民國初年胡君復所編的《古今聯語彙選》,其中有一副星沙會館的對聯:星沙會館在儀徵南門外拖板橋南,屋宇華麗,中有龍王殿。聯雲:

為龍為光,其德不爽;

如江如漢,降福孔皆。

這是一副集句聯。

上聯出自《詩經•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意思是“艾蒿長得高又長,葉上露珠濃又亮。既已見到周天子,感到恩寵又榮光。您的德行潔無瑕,祝您長壽永無疆。”

下聯出自《詩經•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意思是“豐收年景谷物多,高大糧倉一座座。儲存億萬新稻糧,釀成美酒甜又香,獻給祖先來品嚐。配合祭典很適當,普降福祿多吉祥。”

這副對聯,是我2017年偶爾看到的,當時為了參加全國鹽文化高峰論壇,我向組委會提交論文《十二圩鹽務總棧考》,引用了《古今聯語彙選》曾國藩為瓜洲鹽棧題聯和《清稗類鈔》張之洞為儀徵鹽棧題聯。寫星沙會館探訪記時,記不清是哪本書上的了,為此翻了兩天書,終於找到。

曾國藩為瓜洲鹽棧題聯:

兩點金焦,劫後山容申舊好;

萬家食貨,舟中水調似承平。

張之洞為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題聯:

積雪中春飛霜暑路;

洗兵海島刷馬江洲。

這聯現在被十二圩鹽運博物館掛在亭柱。

張之洞的對聯也是個集句聯。

他先選了個上聯:“積雪中春,飛霜暑路”,取南齊張融《海賦》中的一句,描繪的是煮海成鹽的場景。張之洞命蒯光典(1857-1910,字禮卿,合肥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時任儀棧主辦)、黃紹箕(張之洞侄女婿、光緒六年1880進士)對下聯。蒯光典回去後左思右想對不上來,就叫手下人幫忙,找出東晉郭璞《江賦》之“總括漢泗、兼包淮湘”一句做下聯,這是讚美長江包容並蓄、氣勢磅礴的句子,蒯光典覺得很好,向張之洞彙報,張不滿意,自己找了句更合適

的下聯:“洗兵海島,刷馬江洲”。這是西晉左思《魏都賦》中描寫曹操討滅群雄、威震寰宇的氣勢的句子。

《古今聯語彙選》在輯錄星沙會館龍王殿的對聯時,前面有一段註解:“星沙會館在儀徵南門外拖板橋南,屋宇華麗,中有龍王殿。”

定位了拖板橋,就可以找到星沙會館的位置。

縣誌在記載天池引鹽掣驗解捆後通過駁運上江船的線路時,交代得比較詳細:駁船出運河,道在儀邑城南,有前河、後河兩路。其前河,從所橋起,自北向南,過廣輿橋,由都會橋直達黃泥灘出口;其後河,從閘橋西北起,轉宏濟橋向南,由太平橋過麻石橋向西,至新橋,直抵鐵鷂子出口。

拖板橋,在麻石橋西。

根據上述記載,可以很準確地在民國城廂圖上找到星沙會館的位置。


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民國城廂圖星沙會館位置】

民國城廂圖是用現代測繪技術繪製的,有經緯度、比例尺,將民國城廂圖與現代地圖疊加,就能將星沙會館遺址在今天的地圖上標註出來,這個位置與當地老吳的指認也是吻合的。


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星沙會館遺址位置圖】

星沙會館附近有個儀徵水務局的“馬橋排水溝截汙工程” 公告牌,我參考縣誌上駁船去往沙漫洲水路,這裡應該就是縣誌上的麻石橋,被簡化成馬橋了。


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馬橋排水溝公告牌】

清末外省運商會館絕大多數都在十二圩,星沙會館選址在儀徵城南大碼頭,辰州會館更遠,在沙漫洲。古代沒有公路,來往交通怎麼解決呢?

星沙會館和辰州會館,都在大碼頭十字河的西河,十字河的東河是閘河,走漕船的官河,但在閘河以南400米處,另有一條與閘河平行的水道,通往舊港、十二圩,這條河也是利用長江漲灘,洲島之間的天然水道人工挑浚而成,道光志上叫外河。但這與明中期的外河(閘河)重名了。1994年版的《儀徵市志》交通•漕運:“清代,儀徵境內形成內、外運河”,把這條水道定名為外運河。

外運河原本是江洲之間的水道,隨江潮漲落,與內運河之間有五壩、四閘相隔,其主要作用,是通行駁船。將鹽所掣驗過的引鹽,駁運至捆鹽垣、捆鹽洲,解捆重新打包後,駁運子鹽去往江邊的江船。

嘉慶二十年(1815),外運河始見於縣誌。這一年,“兩淮鹽政札飭南掣廳巴彥岱,會同儀徵知縣黃璵,估辦商鹽轉江洲捆河道。挑工自沙漫洲盛灘起,至老河影;撈工自魚尾起,至舊港等處。” 這裡,外運河尚叫“轉江河道”。

縣誌還有個按語:“嘉慶二十年前,專引淮水,以刷江沙,乃正本清源之法。故每次工費,至多不過萬金有奇,而漕鹽運行,可保七、八年無阻,所謂事半功倍者也。是年,改挑轉江河道後,至道光戊申,甫三十三年,挑浚已歷十三次,用銀六十五萬六千餘兩,而卒未得期月暢行之利,則以引清刷濁之舊章未及修復也。故嗣是詳載其工資,以志勞費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嘉慶二十年(1815)之前,使用的是“引清刷濁”之法,放運河水沖刷“轉江河道”,一次花費一萬兩(實際上就是乾隆之前就有的“向例”內運河挑浚工程,三年一大挑),可保七、八年無阻;自從改為挑浚“轉江河道”,從嘉慶二十年(1815)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共三十三年,挑浚工程搞了十三次,花費六十五萬六千餘兩,這是“引清刷濁”沒有恢復實施的緣故啊。

筆者也來對這段按語發點小議論:為什麼從前引清刷濁有效,後面會放棄?那是因為從前有效後來失效了。為什麼後來直接疏浚外運河還是屢挑屢淤?那是因為長江是不斷漲灘的,人力頂不住大自然。站在歷史的長河看運河入江口的變遷,就會清楚地看到,春秋邗溝、晉歐陽埭、隋揚子津、唐白沙、宋復閘、明裡河、明閘河、清外河,運河入江口不斷向西、向南延伸,這是大勢所趨,非人力可為也!

道光三年(1823)由淮南監掣同知陳文述總理的挑河工程,“外河由沙漫洲盛灘、捆鹽洲、雞心洲,至魚尾、老河影;內河由西石人頭、烏塔溝、新城、天池、子鹽四閘,至大馬頭”,已經將轉江河道稱為“外河”了。


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外運河示意圖】

外運河上也是有閘的,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於拖板橋西南鐵鷂子口,造一小石閘,不令腰截,直衝至九龍橋、大馬頭,順流而東,則與東界水復交襟之舊矣。”

外運河與長江有多處相連的港口,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港汊,這些小港汊正是走私引鹽的天然庇護所,三棵樹、私鹽溝、老河影,都是鹽梟出沒的所在。陳文述在《儀徵浚河記》中說:“另有小溝數道,自河通江,方舟不足以容,為私鹽出江之地,曰私鹽溝,土人易其稱,曰泗源溝。”這就是“泗源溝”名稱的由來。

星沙會館、辰州會館的人往來十二圩,肯定不走長江的,風濤危險,外運河是最佳路線。

帖子發佈後,網友“半江悠悠”留言說:看到巫晨主任關於“星沙會館”的考證文章,喚起了我兒時的記憶。星沙會館那個位置現在是金斗河,七十年代為水泥廠、鋼鐵廠建設配套新開挖的,建碼頭用的。以前還有老金斗河。這文章讓我漲了姿勢,一是泗源溝就是叫私鹽溝,一直以為老人們發音不準,實際老人們的叫法是對的;二是知道了馬橋原來該叫麻石橋。民國時期的地圖中有許多老房子,特別是麻橋附近的老房子因國家建設需要拆除建造紙廠、水泥廠了。造紙廠地界內(藍圈2)原有“楊泗將軍廟”,二層樓高,據說是供奉水上抗倭英雄楊泗將軍的。在麻石橋往東的外河藍色圓圈3處還有一座麻石橋(圖上沒有),石板條狀,斷面約有5、60公分,石坡度很陡,牛過橋都吃力的。可惜的是,文革期間,兩座橋都拆掉了,麻石橋基挖出直徑約百米的大深水塘,廠東的石橋也挖個大塘,都起出很多的又長又粗的木樁。往北,藍圈4處,老輩人們說,那裡曾建有“申明亭”。

看到他的留言我很高興,因為從沙漫洲到大碼頭,尤其是麻石橋以東,縣誌上是有三座橋的,但民國城廂圖只有兩處,還有一處不知在哪裡。“半江悠悠”的圖確認了一座。其餘兩處就好辦了。根據縣誌“麻石橋,在田家橋西北鑰匙河;田家橋,在彩虹橋西;彩虹橋,在九龍橋西;九龍橋,在廟前;九龍將軍廟,在臨江河口,九龍橋西”等信息,我確認了幾座橋的位置,並向“半江悠悠”答謝:“非常感謝您提供楊泗將軍廟和小石橋位置。您說的這座石板橋叫田家橋,東邊是彩虹橋,再東邊靠近都會橋的是九龍橋。縣誌上確實有申明亭,與旌善亭一左一右在鼓樓前,不在此處。也許這裡另有一亭名‘申明’”。

我結合半江悠悠的標註,重新制作了星沙會館附近及大碼頭十字河西河諸橋位置圖。


探訪儀徵古蹟之星沙會館

【星沙會館附近諸橋位置圖】

《儀徵市志》上提到楊泗將軍廟位於沙漫洲,但大碼頭住戶嚴慶雲老先生手繪的地圖和“半江悠悠”提供的信息都顯示,楊泗將軍廟並不在沙漫洲,應在星沙會館以東,原造紙廠內。即位於大碼頭與沙漫洲的中間位置。

楊泗將軍是道教中斬龍平浪的水神,在長江中游洞庭湖一帶信仰尤甚,儀徵是漕運鹽運重地,湖廣船幫雲集,有楊泗將軍廟再正常不過。厲惕齋《真州竹枝詞》記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晚上,有浩浩蕩蕩的楊泗將軍水巡儀式(水會),有若干划子船首尾相接,組成一個長長的船隊。船隊從沙漫洲甘露庵出發,沿十字河之西河往大碼頭駛來,每條船上有一對燈,晚上看彷彿是在陸地上行走的車隊,觀眾一時竟忘記了這是在水上。船隊過後,載著楊泗將軍塑像的神船出現,數百盞燈照耀在水面上,異樣光彩;後面跟著載有眾僧的船,邊行邊放焰口;再後面有焚燒冥鏹(紙錢)的船,上面用鐵絲網罩著;最後是放荷花燈的船,邊走邊放燈,眾多荷花燈隨著江潮(十字河通江)飄向大碼頭,岸上眾人奔走追看,人聲鼎沸。直到二更以後,船隊才原路返回,這時候皓月當空、水天一色,西河兩岸恢復了寧靜。

七月十五日的楊泗將軍水會,與五月十五日的都天水會,都是水上巡遊,特顯儀徵水運特色。都天水會巡遊路線是從大碼頭出發,沿四閘、到裡河東關、進天池,與楊泗將軍巡遊線路不同,但都有大碼頭。另外,都天巡遊以白天為主,楊泗巡遊以晚間見長。

儀徵新城有著名的都天廟,城南大碼頭和天池附近也有都天神祠,縣誌雲:“千佛庵,在縣南江口,攔潮閘河南。明萬曆二十年建,乾隆七年毀,尋建,五十二年,眾姓復建都天宮於後。”是說在攔潮閘河南建有都天宮;又云:“如來庵,在天池,河干。舊名‘紫金’,今奉都天神。乾隆五十年修建。”是說天池邊的如來庵也供奉都天神。從厲惕齋《真州竹枝詞》看,都天巡遊是每年五月十五日從大碼頭開始的,應該指的就是在攔潮閘河南的都天宮。這與前文所列的祭祀唐贈揚州大都督張巡的張王祠不是一處,儘管都是祭祀張巡的。

“半江悠悠”提到的“申明亭”,縣誌上到是有記載,只不過位置不在這裡,而是在鼓樓附近。

縣誌雲:申明亭、旌善亭,在鼓樓外左、右。洪武十三年,謝文隆建。成化間,知縣陳吉因創鼓樓為大門,遂改建於此。隆慶元年,知縣申嘉瑞鼎建。乾隆十四年,知縣李鵬舉奉檄文,採訪善惡,列善人、邑舉人伍超、生員張元進、職員方嶟、黃起傑於左。

意思是,申明亭是洪武十三年(1380)由儀真知縣謝文隆始建的,成化年間知縣陳吉將申明亭改建在鼓樓旁,隆慶元年(1567)知縣申嘉瑞重修。入清後,乾隆十四年(1749),知縣李鵬舉將四位“儀徵好人”的名字在亭子內表彰,他們是:伍超、張元進、方嶟、黃起傑。

我在大碼頭走訪,多次聽聞此處有黃家花園、祠堂、祖宅、假山、黃家塘等,然而大家都說不上了黃家主人叫什麼名字、什麼來路,結合“半江悠悠”申明亭說法和申明亭表彰的四人中有黃起傑,推測這個園子的主人為黃起傑的後代。

縣誌上有黃起傑的傳。

黃起傑,字漢英,號素庵,祖上是儀真指揮使(筆者查閱縣誌,儀真衛有四位世襲指揮使,只有一位姓黃,叫黃鍾,是六安人,宣德年間任命的,傳到天啟年共九世,都有名字在冊)。黃起傑是個孝順、謹慎的人,非常關照家族中的弱勢者。雖然祖上是官宦之家,但他卻輕財而好義。聽說有位黃姓女子賣身葬父,他感慨地說:“這女子多好啊,能做到這樣的孝順,我怎麼能坐視不管呢?”就出重金將她贖身,又給她準備了嫁妝,將她嫁給了一個好人家;有位老秀才叫古謝圃,七十多歲,大病不起,臨終時將老來所得子託付黃起傑照顧。黃起傑將母子接到自己家,一住就是十多年,而且還聘請老師教他,最終這人也考取了秀才;東城外有座報春樓,周圍有不少無主墳,遺骨暴露在外,黃起傑發起“席棺會”,發動大家捐資,將遺骨入殮埋葬;每年除夕,黃起傑都要購米數百石,賙濟窮人,數年一以貫之;遇到有的人有危急,來不及籌款,黃起傑不惜典當自己的衣物幫忙應急。他做的好事實在太多,數不過來。知縣李鵬舉(查縣誌職官表,李鵬舉乾隆十四年1749——十八年1753任儀徵知縣)將他的名字旌表在申明亭上。黃起傑有四個兒子,都是秀才。

縣誌上還有不少信息,都與樂善好施的黃起傑有關。

延生庵,廠東,渡河口。明稅監暨錄建。國朝康熙十六年,始建山門。乾隆九年,邑人黃起傑重修。

寶坊寺,在東門外二里,運河濱,舊名五臺庵。康熙初年,僧虛中重建。四十六年,賜今名。康熙五十七年,僧鑑世重新之。乾隆十四年,邑人方嶟、黃起傑、閔德裕等捐修,邑令李鵬舉勒石。

皇恩亭,在閘東寶坊寺外。乾隆十六年,邑紳士方嶟、黃起傑等建。

雨花律院,太平橋東。乾隆間,黃起傑修,復辟水閣。

湄庵,在龍門橋北,知縣李鵬舉扁以“活潑潑”字。乾隆初,邑人黃起傑葺。五十八年,增建竹逸亭。

上述信息可見,黃起傑樂善好施名副其實,都是真金白銀,將他的大名在儀徵城中心的鼓樓旁“申明亭”上予以表彰,是知縣李鵬舉對他的肯定,也是他莫大的榮譽。推測黃起傑的後代安家在楊泗將軍廟東,因鼓樓附近的申明亭已毀,為留住祖上被知縣在亭內表彰的光榮,於自家園子裡重建申明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