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写作素材1】献县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1954、1956、1963、1996年的四次发大水

一、泛区“四十八村”的由来

河北省献县西南部临河、张村、小平王三乡的“四十八村”,位于滏阳河以西、 滹沱河以南、滏滹两河交汇处的夹角地带,过去以水灾频发闻名于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九十年间,几乎年年遭受洪涝灾害,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贫困不堪。泛区何以形成?“钦定泛区”之说风行一时,“钦定泛区”甚至成了“四十八村”的代名词。“四十八村”不是行政区划,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根本没有这种称呼。“四十八村”以水灾得名,其灾患始于光绪七年(1881年)开挖献县境内的滹沱减河,而后这一地区则洪涝不断。

滹沱河源出山西省繁峙县,流入河北省正定县后,以下河道历史上屡经迁徙,多次改道。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滹沱河在深泽分流,形成“南流” 和“北流”两支。“北流”在献县西北边境入古洋河。清同治七年(1868年),南流淤塞,其水全归“北流”。这就给下游的献县、河间、任丘、文安、大城等九州县带来了洪水灾害。光绪七年(188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采纳候补道(后任清河道)史克宽的意见,从古洋河东岸的朱家口(属献县,在今陌南镇宋房子村南),向东开挖新河(时称滹沱减河)直抵臧家桥,在北面筑一道新堤,使滹沱河水东流,汇同滏阳河水注入子牙河。并在朱家口的古洋河道上筑起砖坝,堵死滹沱河水北行故道。这样,处于滹沱河、滏阳河之间夹角地带的献县境内56个村,一旦水来即成泽国。

滹沱减河于1881年春天动工开挖,同年河道工程基本完工。光绪九年(1883年)河水泛滥,大章等四十八个村第一次被洪水淹没。此后,几乎连年被淹,且洪水漫流,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严重时波及周围三百余村,泛区涉及到献县、武强、饶阳三个县。“四十八村”逐步成为泛区的代称。民国七年(1918年)《京畿水灾善后记实》一书载:“所谓四十八村乃旧名。其实环而居者凡百余村,本年减河决口,两河漫沿,该百余村之地遂成泽国。”看来,其实泛区地势并不是绝对低洼,由于这些村子在滹沱河和滏阳河的包夹之内,这两条河又担负着西水东流的任务,经常发生洪灾,为了确保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和华北油田的安全,不得不在原开挖滹沱减河的基础上再在此地建起高高的堤防,东面又建有大闸拦蓄,人为形成的现在的低洼地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一时尚无力改变这一不合理的水系布局,洪涝灾害仍时有发生,据统计,60年来共发生洪涝灾害27起,特别是1954年、1956年、1963年、1996年这四次历史上少有的大洪水,又给献县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1963年11月27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在献县境内开挖了子牙新河,修建了献县枢纽工程——一个进洪闸、一个节制闸、一个溢洪堰和一座公路大桥。节制闸建在子牙河首,流量800m³/s;进洪闸坐落在子牙新河主河槽的起点,泄洪量为1130 m³/s;溢洪堰横躺在子牙新河滩地上,在京开公路大桥下面与大桥平行,泄洪量8400 m³/s;京开公路大桥横跨在南北大堤上,共74孔,总长1042.6米(京开公路大桥于2000年下半年在原桥址以东一公里处重修,新桥总长1780.12米,老桥因年久失修拆除,106国道因此向东改道)。至1968年包括子牙新河和现在的南北大堤在内的几项主要工程全部竣工,充分发挥了效益,作为整个海河水系,应该说可以根治了,但滹沱河下游仍存在症结:在注入子牙新河之前的最末一段,河道狭窄,弯曲不直,献县行洪道只有300 m³/s的泄洪量,这与上游广袤的流域面积实不相称,遇有大雨大洪之年,洪水仍要滞留泛区,饶阳、献县在这个区域的一百多个村庄,仍不能免受其灾害。即便这样,多年来在勇于牺牲敢于和洪灾作斗争的献县人民共同努力下,只有1996年8月泛区再度滞洪,献县泛区四十八村又一次遭受灭顶之灾。

【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二、1954年、1956年、1963年三次抗洪

1954年7月初,河北西部山洪暴发,黄壁庄水库无奈三次开闸泄洪,最高时泄洪量超过4000m³/s,一般时也保持2000m³/s左右,一直持续了70多天。同时,滏阳河衡水站泄水也达250 m³/s。这些洪水一齐倾泻到献县,首先淹没了泛区四十八村。7月15日献县子牙河出现第一次洪峰,臧桥水位从10.1米猛增到13.5米;8月6日出现第二次洪峰,臧桥水位上升到15.6米,子牙河告急;8月12日第三次洪峰到来,臧桥水位达到16.3米,超过保证水位0.6米;至9月7日,第四次洪峰到达时臧桥最高水位达到海拔16.64米,超出保证水位0.94米,泄水流量达到1060 m³/s,超出保证流量(500 m³/s)一倍多。洪水最高峰时,全县127.22公里的堤段,水位与堤顶已普遍持平,部分堤段河水已超过堤顶,大风袭来时大家就用木桩和杆料、苇席修筑防风坝,出了漏洞随时在内坡抢堵,据统计各处堤防出现大的险情88次,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防御下,每一次都化险为夷。就这样顶风冒雨与洪水搏斗了75天,最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如果说1954年的洪水是五十年一遇的话,那么1956年的洪水就可以称得上是一百年一遇。当年8月初,黄壁庄水库泄水量高达13100 m³/s,同时衡水站也出现了307 m³/s的洪峰,到8月7日臧桥水位已高达17.13米,超过保证水位1.43米,泄水量达1500 m³/s,超过保证流量800 m³/s(1954年后国家把臧桥保证泄水量提高到700 m³/s)。1954年洪灾过后,所有大堤在整修中普遍抬高了半米,即便这样,这次洪水袭来仍有130华里水漫堤顶,由于长期处于高出地平面数米的高水位和每秒2.1-4.6米的激流冲刷,各处堤防均呈松软状态,坍塌、沉陷、裂缝、脱坡现象不断发生,漏洞(管涌)也屡屡出现。本次洪灾期间连续出现了200多次险情,献县干部群众没有被吓到,一次次把洪峰的险情压下去,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时隔7年,1963年献县又遭遇了一场180年一遇的大洪水。8月初黄壁庄泄水最高峰达5080 m³/s,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更严重的是滏阳河上游又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邯郸、邢台、衡水三个地区三天降雨量普遍在800毫米以上,邢台内丘县7天降雨高达2051毫米。这样大的降水,压到仅保220 m³/s流量的衡水段的滏阳河上,怎么能承受得了。衡水地区滏阳河左右堤多处漫溢决口,而决口外溢的洪水大部分注入献县境内。虽然滹沱河上有武毛营溃堤决口,洪水向肃宁、河间分流一部分,但到8月12日,臧桥水位仍达到18.68米,过水量1770 m³/s,这都是有水文记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虽然大堤在1956年后又抬高了0.6米,但1963年又有140华里水漫堤顶,出现险情118次。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全体干部民工百倍警惕,全神贯注的监视自己所负责的堤防,一旦发现险情,抢险队立即采取打桩护岸、土袋砌墙、草袋护脚、麻袋铁锅堵内口、护根挂柳、内坡打桩下料等各种不同措施抢修防护,使之转危为安,保证了大堤的安全。

三次大的洪水袭来都正值建国不久。在国家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能力还比较差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大的洪水灾害,献县党政领导没有畏惧、献县广大勇敢勤劳的人民没有退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迎难而上,每一次都取得了与洪水斗争的决定性胜利,这取决以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全党全民动员把抗洪工作摆在第一位。三次特大洪灾来临时,全县党政军民齐动员,大家明确了抗洪斗争对国家、对集体、和个人的利害关系,同意了思想。对区(1963年改为公社)、乡、村(生产大队)都划分了堤段,明确了责任和负责范围,各负其责,一包到底。县、区(公社)、乡脱产干部绝大部分调上堤防,分配到各个堤段,并严格规定了组织纪律,强调每名干部都要坚守岗位,“有限保证,无限负责”。从全县当时70000多男劳力中挑选30000多身强力壮的投入抗洪第一线,其余男劳力和广大妇女组成后勤大军,保证第一线所需物资和粮食的供应。这30000多精壮劳力分布在全县127.22公里的提防上。平均每3.5米就有一人,每公里有280多人把守。这些劳力按区(公社)、乡、村(生产大队)编成营、连、排的军事建制,把分散的劳力建成一个战斗的整体,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协调一致,增强了战斗力。另外,县、区(公社)还挑选出有经验懂技术的劳力组成自己的抢险队,由领导亲自指挥,以应急临时险情。各行各业也都充分发动起来,服从服务于整个抗洪斗争:商业部门积极采购,保证供应防汛需要的草袋、麻袋、苇席、苇箔、苫布、麻绳、铅丝、煤油、马灯等物资以及锛、凿、斧、锯、锤、榔头、抬筐、土篮等工具;粮食部门保证堤防民工粮食调配和应急供应;邮电部门保证防汛电话的畅通和上报下达的及时、准确;卫生部门派出得力医生配备到各堤段为干部民工防疫治病,重病人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以保障广大干部民工的身体健康;航运站的所有木船都由指挥部统一调度,用于防汛,搬运队组成县指挥部直辖的抢险队。这些行业在每次抗洪斗争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灾后及时组织自救。洪水所带来的灾害是惨重的,1954年滹沱、滏阳、子牙虽未在献县境内决口,但滹沱河于8月10日在饶阳县的草芦村溃决,洪水自西向东涌入献县泛区。四十八村全部被淹,一般水深0.3米,有的地方深达1米,倒房4124间,无人员伤亡。当年全县洪水和沥水淹地44万亩。除泛区村庄被淹外,各处堤防挺然矗立,胜利度过了洪汛。1956年8月12日下午3时,子牙河右堤郭马坊决口482米,13日早6时臧桥西南老河口大堤塌裂决口526米,淹没庄家近万亩,围困村庄356个,其中冲毁77个,倒房93633间,受灾人口(包括沥水灾害)30万人,死亡20人,国家集体个人财产损失无数。1963年8月6日,滹沱河上游深泽、安平、饶阳先后三处溃决,洪水向东涌入献县泛区,四十八村有30个村庄被水围困。8日滏阳河洪流加大,泛区53个村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米,高出1956年1米多。8月12日夜22时滏阳河右堤杨家湾子埝漫溢决口710米,子牙河右堤西韦庄子埝漫溢决口278米,滏阳河右堤牛辛庄南漫溢决口110米,三处决口后,子牙河泄洪量反增加到2770m³/s,臧桥子牙河段上下堤防砖坝不断坍塌下沉。子牙河北大堤(左堤)吃紧!为了保护京津、津浦铁路以及下游各县的安全,县委紧急研究决定,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大局,遂主动在献县北八里庄子牙河右堤的仲家湾扒口向南侧境内分洪,口宽540米,出口量1800m³/s,一时间献县腹地一片汪洋,水深2-3米。据统计,全县除北部6个公社外,其他17个公社全部被淹,淹没庄稼98.5万亩,围困村庄382个,其中冲毁133个,冲倒房屋202442间,受灾人口达253000人,死亡39人,公私财产损失无数。在水势辅一开始回落之际,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县委马上组织人民群众打捞残秋和挖找被埋在屋内的粮食和物资,充分发挥当时高级农业合作社和生产队的集体力量,所埋物资大部都挖掘出来,近距1956年统计,打捞残秋15万亩,收粮1100多万斤,倒房所埋的物品也大部挖掘出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保证灾民安全过冬。县委领导包区(社),区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村村都有脱产干部,一包到底,保证冬前人人住上房,不准冻死饿死一个人。全县迅速行动起来,新建房以能过冬为原则,因陋就简,有砖的用砖,没砖的用泥垛,用木头、木杆、竹竿搭顶,用箔席秸秆铺顶,房子四周都用泥糊抹严实,有的还利用地台高坡哇建向阳的地窨子,使家家都有了简易住房。灾区群众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就地取材,搞起了副业生意,运用“四十八村”土织土纺技术(抗战时四十八村是八路军土布供应基地)给供销社加工口袋;利用泛区大量出产的苇子织席织苇笆;给供销社加工粉团、粉条、做布鞋、做鞭炮、熬皮硝火硝;组织盖房班、打坯队;搞水上运输;到外地打工。据有关部门统计,1956年全县创收414万元,按每一角钱买一斤粮食计算,可买粮食4100多万斤,同时国家在堵口、复堤工程中有意提高了民工报酬,发挥了以工代赈的作用,1956年民工以工代赈的工资就达40多万元,这些钱能够解决13万人一个多月的口粮。

三是靠党和政府的及时赈灾救济。1954年水灾过后,国家先后拨给献县救济款97.9358亿元(旧币),其中生产自救款16亿元(旧币),度灾年款1.0958亿元(旧币),灾民寒衣款2.23亿元(旧币),修房款12亿元(旧币),优抚事业款6.61亿元(旧币),赔偿使用百姓防汛物料款60亿元(旧币)。1956年洪灾过后,国家给献县拨来大批赈粮、赈款、赈物。其中急赈、生活救济、修房、寒衣、医疗等款146万元,各类无息贷款124万元,灾区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补助款9.87万元,支援灾民副业生产原料折款45万元,总计各类救济款多达324.87万元。同时全国各兄弟省、市、自治区以及解放军各兵种总部也向献县伸出援助之手,捐助救济寒衣31255件,棉絮3370斤。内蒙古救济献县粮食25万斤。北京军区和唐山市慰问团给献县带来大批医疗药品和1万元现金。沧州专区非灾区人民主动无代价为献县灾区寄养牲畜近万头。此外国家通过劳动部门从献县招收8700名青年灾民到外地当工人,间接为献县灾区做出贡献。1963年洪水期间,中央和省多次派飞机向献县空投各类熟食12.3万斤,橡皮船10只,人力车内胎1200条,救生衣75件,还有若干医疗药品。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兄弟省、市、自治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先后给献县送来大批粮食、煤炭和赈款赈物,使献县人民在大灾之年没有遭受到大的苦难。

【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三、1996年抗洪

洪水到来之前 1996年8月,受8号台风影响,河北省的邢台、邯郸、石家庄、保定等地区连降暴雨,黄壁庄、岗南两大水库已超过警戒水位,且入库流量不断增大,急需泄洪。1996年8月4日上午8时,黄壁庄水库泄洪流量增加到1500 m³/s,而滹沱河行洪道,原设计流量是400 m³/s,经过40年的淤积,泄洪能力充其量超不过300 m³/s。这不但预示着献县泛区3乡7万群众将遭受灭顶之灾,滹沱河北大堤一旦决口,还直接危及到京津、铁路干线和华北油田的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11时10分,县五套班子会议紧急召开。经过讨论研究,一致认为:根据目前的水情,泛区滞洪已成定局,据此,会上通过了“两保一减”的抗洪指导思想,即:“一天内安全转移出泛区群众,保证泛区不死一人;不管水势多大多凶,誓保北大堤和其他堤防万无一失;努力把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紧接着,泛区三乡书记、乡长会议,以及全县其余15个乡镇党委书记会议相继召开。通报水情,动员人马,调拨物料,划分工区,进行人员分工,由县级领导,53名局长,500名精兵强将组成的工作队即刻赶赴张村、临河、小平王泛区三乡,组织群众撤退、转移。

为了保证泄洪畅通,减少北大堤的压力。县委、县政府下了第一道命令:一天之内,将行洪区内的600目果木树全部砍掉,将5500个大棚全部拆除,将村边所有柴禾垛全部烧毁。接着县委、县政府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将滹沱河行洪道左小堤,张村乡八里庄至王庄段。各扒开一个宽150米的口子,放水分洪,减少洪水对北大堤的冲击。一时间,泛区内浓烟四起,砍树声、拆棚声连成一片。泛区人们无怨无悔地说:“只要能保住京津、保住铁路、保住油田,我们做出牺牲值得。”

献县邮电局,在洪水到来之前,冒雨检修了60公里杆线,加固电杆300多颗,检测泛区电话120部,安装临河乡、小平王乡、防汛指挥部等防汛指挥电话10部,并备足了一切应急物资。

电力部门在洪水到来之前,昼夜奋战,紧急抢险。为了确保抗洪抢险供电,他们一方面紧急加固受洪水威胁的干线,另一方面制定了应急方案。昼夜突击加固35KV线路5条,40多公里;加固10KV线路7条,45.6公里;新架35KV备用线路0.8公里,10KV备用线路0.5公里。对各35KV变电站做了继电保护实验,110KV变电站做了应急准备。在加固十五级线路中,积水遍地,淤泥没脚,40多名职工连续作业10多个小时,人抬肩扛把200多斤重的卡盘运到百米远的杆底。

人武部在洪水到来之前,办了五件事:(一)下发紧急通知,发动民兵迅速转移群众,要求武装部机关和基层武装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迅速投入抗洪。(二)成立抢险救护大队。在县医院、中医院、乐寿镇医院抽调140名体力好,业务精的医务人员和3台救护车组成的救护大队,并于次日凌晨进行紧急拉动演练。(三)成立协调组。待部队进驻后,解决官兵食宿问题,协调部队和地方的联合行动。(四)成立抢险组。由一名副部长带队,组织民兵机动分队随时随地进行抢险任务。(五)加强民兵武器库戒备。应积分队的25名民兵每天24小时轮流监守,严防武器弹药被淹、被盗。

按照县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到5日上午,泛区三乡4.6万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全部转移到了堤外,包括三个国家粮库在内的几百万公斤粮食被抢运了出来。上千名干部、15万民工全部到位,严阵以待。

誓死保卫北大堤 8月7日9点,洪水分南、北、中三路扑向献县泛区。小平王乡首先进水。到8日12时30分,北水围困的村庄已达42个,倒塌房屋2000余间。到9日5时,泛区张村、临河、小平王三乡普遍进水,水深0.4——1.7米,滞洪面积达14万亩,水困村庄达50个,倒塌房屋8000多间……,仅仅40个小时,173平方公里的泛区,炊烟断绝,尽成泽国,水深平均3米,最深处达4.5米。

在一线指挥的省市县领导一面分析水情,调度人员、物质,一面顶风冒雨到一线查看水情,指挥救助群众,慰问村里被围困的灾民。

10日晨6时许,陈三角处大堤水位急升,有10余米的堤段出现险情。陌南乡的500名民兵火速赶到与部队并肩作战,打桩筑堤,搬运草袋,并把内堤险段重新夯实打牢,及时消除了隐患。

段村乡出动民兵1000多人,近半天的时间,就在8000米的地段上堆起了整整齐齐的土牛2000多个,动土4000多立方。

乐寿镇田庄村出动民兵200多名,他们准别充分,防护严密,责任区内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状态,没出现任何险情。当他们发现西大堤相邻单位遇到险情时,立刻前去支援。仅半天时间,就运送石料1000多车,打土牛200多个,动土4000多立方,及时帮助兄弟单位排除了险情。

8月7日,洪水暴涨,滹沱河北大堤老河口出现险情,急需打桩处理。泛区内东贾庄桥村副村主任彭士领带领3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打桩队,立即开赴北大堤。他们心里明白,北大堤越牢固,自己的家园损失越惨重,他们却说:“只要能保住京津、保住铁路、保住华北油田,就是牺牲100个泛区也值得。”随着一声声悲壮的号子,一根根木桩打入地下,砸牢了北大堤的险处,也砸毁了堤南自己的家园。

7日上午洪水围困了靠近北大堤的前尹庄村。正在巡村的党支部书记张润波,发现自己的院墙挡水。他急忙回村,找来了几个留村守护的小伙子,“一、二、三”轰隆隆,把自己的院墙推倒在水中。紧接着,干部、党员、群众,把挡水的院墙,全部推倒在水中。

8月7日晚上,张村支局通往张村防汛指挥分部的线杆被冲倒,有线通讯中断。献县邮电局立即行动,一方面迅速启动发电机,昼夜供电,一方面组织抢险队员,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借着手电光亮,奋战两个小时,架起被复线2500多米,沟通了两地的通讯联络 。翌日,被复线又被船只挂断,抢险队员们舍生忘死,再一次跳入水中顺着被复线艰难地查找挂断部位。一个小时后,张村指挥分部的通讯联络又一次恢复了。8月7日深夜,张村支局院内开始进水,机房被洪水围困。支局长李志刚和3名职工立即用土袋加高挡水墙,始终不让洪水冲进机房。但是,机房出现了大面积渗水,洪水顺着墙缝涌入机房,而一旦机房被浸泡,通讯将立刻中断,情况万分火急。局领导带领的增援突击队仿佛从天而降,他们带来了大盆,抽水机、拖布、笤帚等工具,大家一起用笤帚扫,簸箕端,抽水机抽,昼夜轮番鏖战排水。

哪里防汛指挥需要,哪里的通讯就畅通无阻北大堤西、中、东三段和驻军急需安装电话,早已待命的抢险队员们脚踩泥水,冒雨爬杆拉线,仅用5个小时就架设被复线60000米,接通4部电话。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献县邮电局共架设临时线路近80公里,安装临时电话50部,安装车载台3部,开通100瓦无线单边带一部,调测开通车载特高频一套,临时为防汛指挥人员配备大哥大26部。

为了确保公路畅通无阻,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队大队长郭士清同志,带领60名交警战士昼夜坚守京大、沧石等各个交通路口,风雨无阻,饿了吃几口饼干,渴了喝几口凉水,没日没夜地指挥车辆,疏散人流,保证了抗洪抢险车辆和救灾物资按时到位。

王培仓、王勇夫、王清华、敖侣昌,都是年过花甲的离退休老干部,这次作为顾问,哪里形势紧张,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副县长曲辛刚,年过半百,家在泛区,洪水来后,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从没回家看过一眼,人大主任卢建国,政协主席崔洪尧,在这次抗洪中,一直奔波在前线,出色地完成了救护、抢运任务。

北大堤险情频频发生,河北武警部队的官兵赶来了,某步兵师的官兵赶来了,空军某训练基地的官兵赶来了,一支4000余人的抗洪大军云集献县。

凌晨五时许,张村乡堤段出现了一条纵向裂口,情况紧急,沧州军分区首长,一面向上级报告,一面通知某集团军800余名官兵,命令献县人武部出动应急分队200多人,组成了1000多人的联合抢险突击队。冯青春参谋长组织大家围水截坝,挖开裂缝90多米,而后运土1000多方,夯实打牢,连续奋战6个多小时,排除了险情。

抗洪抢险部队分布在40多华里长的战线上,设有4个指挥所,通讯联络一时解决不了。为此,军分区专门派出得力人员,架起了40多华里的被复线,为他们送去了3部移动电话,5部对讲机,并协调地方邮电部门开设4路程控线路,保证了联络畅通,指挥灵便。

某部师长王小京一到灾区,征尘未洗,首先找到地方领导请求任务。这次他们接受到献县抗洪救灾的任务后,专门召开了党委会,制定了“利剑”行动计划,绣制了“利剑”袖标,全体官兵人人佩戴,要求指战员不避险情,象当年打硬仗那样,人在阵地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风雨中,身着作战服的战士们穿梭般地巡视在长堤上,凡是险段、难段上都有“八一”军徽在闪耀。236团二机连战士熊英杰,患重感冒,高烧39度,医生要给他输液治疗,小熊二话没说,拿起铁掀又上了工地。营长李银领、教导员冯广生的家就在献县灾区,站在大堤上可以看见故乡的村落,但他们谁也顾不上回去看一看一家老小,一心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

8月9日上午10时,三营通信班长李建忠带领3名战士在大堤执行巡逻任务,突然听到呼救声,他们毫不犹豫的下水抢救落水群众,为救群众,一个浪头打来,把他卷入河底,献出了他年仅23岁的生命。部队党委根据李建忠的生平事迹,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河北武警总队担负守护的堤段处于五河交汇口,险情多,难度大,标准高,要求严。他们采取分段包干定人定责的方法。落实了责任制,并根据险情变化,及时调整了兵力部署,确保重要地段重点投入兵力。8月8日,上游泄洪量已达3700m³/s,水面宽20华里,水位陡涨。在他们负责的堤段内,有50米的地段因土质松软,随时有决口的可能,温华义副支队长率领100名民兵连夜鏖战,情况仍然十分紧急。于是,他们又调来了第五支队60余名同志紧急增援,从距堤1500米的地里运土2700立方,夯实加固了堤坝,消除了隐患。

空军86015部队在奔赴献县抗洪的途中,因道路堵车受阻。为了争取时间,官兵们纷纷跳下车,健步行军10华里,按时赶到灾区。部队立足未稳,副司令员徐径武立即赶到指挥部接受任务,并要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空军部队,部队埋锅造饭,饿了一天的战士们正准备就餐时,市县领导赶来求援,大堤附近闸口出现险情,请派100名官兵火速增援。干部战士听到这个消息,自动放下手中的碗筷,紧急集合起来,跑步投入了战斗。

特大洪水尽管给泛区人民带来了暂时的灾难,但军民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铜墙铁壁,把水挡在了堤内。

二次创业,重建家园 据统计,96.8洪水灾害使全县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13亿元,其中 “泛区三乡”经济损失28.0746亿元。张村乡11.2376亿元,临河乡9.7亿元,小平王乡7.137亿元。滏阳河、子牙河沿线11个乡镇,1个农场经济损失512万元。主要分项损失:(1)泛区内倒塌民房10.8万间,严重损坏3.48万间,加上农民的粮食,家庭财产损失,价值12.33亿元。(2)受灾绝收农田40.8万亩,其中泛区24万亩,加上林果,蔬菜等损失60960.84万元。(3)交通损失价值1845.6万元。(4)冲毁桥、涵、闸、机井等水利设施,价值5.3亿元。(5)损坏变压器、用电线路等电力设施,价值1147.15万元。(6)通讯设施损失920.65万元。(7)乡镇企业损失2.93亿元。(8)畜牧业损失7131万元。(9)乡村卫生院、所损失764.1万元。(10)中小学校损失4700万元。(11)商业、供销、粮食系统的房屋及生产设施等损失926.47万元。

洪灾发生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捐助。截止到1997年1月4日,全县共接收各类救灾资金1398.7万元(包括本县捐款95.9万元),粮食672.4万斤(包括本县捐献252.8万斤),衣物39万多件。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全部将救灾物、款发到了灾民手中。

洪灾过后,全县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抗灾自救上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立足生产自救,开展“四修”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确立了“不等不靠、自立自强、二次创业、重建家园”的指导思想和“先紧急恢复,再加速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了“一年恢复正常生活,二年恢复全面生产,三年达到灾前水平”的奋斗目标,动员和带领全县人民特别是泛区干部群众迅速投入抗灾自救的工作。10月1日以前,灾区实现了“四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话、临时通车;灾区群众生活达到“四有”,即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学生上课有课堂;做到了“四无”,即无一人外出讨饭,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一例集体上访,无大疫情发生。同时,经过全县上下艰苦努力,实现了大灾之年主要经济指标不变,发展速度不减。(原文作者: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写作素材1】历史档案:献县建国以来“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灾



分享到:


相關文章: